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黨政建設 > 閱讀信息
郝清杰: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點擊:  作者:郝清杰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0-07-19 09:37:47

 

1.webp (2).jpg

【編者按】作為科學,馬克思主義不是外來文化;作為批判精神與建設原則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革命斗爭的理論武器,而且是現代化建設的指南;作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不但能夠指導宏觀政策,而且能夠指導實際工作;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馬克思主義不僅能夠指導生產方式變革,而且能夠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當代,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需求,也是科學理論走向現實生活的必然趨勢。


馬克思主義誕生200余年來,對這一科學理論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止過。即使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之時,各種質疑依然存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初,有人質疑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文化,怎么能夠指導中國的革命?新中國成立之初,又有人質疑馬克思主義是革命斗爭的理論武器,怎么能夠指導和平時期的建設呢?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還有人質疑馬克思主義不是內生于中國大地上的本土文化,怎么能夠指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還存在著兩種更為深層的質疑:馬克思主義這樣的宏大敘事理論,能否指導人民群眾日常的實際工作?以改造社會制度特別是變革生產方式為使命的馬克思主義,能否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上這五重質疑,成為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面臨的嚴峻挑戰。深入澄清這五重質疑,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更加有效地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最終使之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一、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文化嗎?

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國籍來講,對于德國之外的國家而言,馬克思主義無疑是一種外來文化,這是眾所周知的社會常識。但社會常識并不一定都是科學真理。否則,科學真理的探索就既無必要,也沒有意義了。從思想內容的科學性方面來講,一種理論如果是真正的科學,那么它就是世界的,是不分國界的——雖然提出這種理論的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具體來講,在人類探索自然界的歷史上,同一科學規律被不同國家或者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在不同時期發現的例子并不少見:1763年蘇格蘭科學羅伯特·魏特就提出了條件反射的概念,但沒有得到重視;一個世紀之后,俄羅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建構了著名的條件反射理論,為生理學和心理學發展奠定堅實基礎[1]21。這樣的事例同樣發生在物理學、生物學等各個學科,數學家希爾伯特與愛因斯坦幾乎同時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方程,是學界的公認事實。[2]76-79進一步講,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上,科學是分學科的,但不同學科的科學所揭示的真理卻是對同一個客觀世界(不同角度)的正確反映。不同學科的科學所揭示的規律是客觀世界都要遵循的,是不同學科都要公認的。再進一步講,一個科學真理可能是某個國家的科學家發現的,但在世界各國卻是普遍存在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是由英國科學家牛頓歸納出來的,但我們能夠說中國大地上的物體運動不遵循這些規律嗎?化學元素周期表是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首先編制出來的,但美國國土上的各種物體不是由同樣的化學元素構成的嗎?因此,某個國家科學家提出被實踐驗證的科學真理,對于其他任何國家來講,同樣是應該遵循的客觀規律。

在社會科學領域,同樣有不同的學科分類,共同揭示了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基本規律。這些具體學科雖是由各國思想家構建起來的,但從它們所揭示的科學規律角度講,同樣是沒有國界的。各國史學雖然研究對象不同,但又有一些共通的研究方法和原則,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鑒,共同推進人類對自身歷史的研究。各國哲學雖然各具特色,但都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很多思想觀點是相通相融的。因此各國科學家共同探討客觀世界的基本規律,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強大思想武器。當然,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有其鮮明的階級性和民族性,需要與各國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因為社會科學的鮮明屬性,而否定了它是科學這一本質。人類發展史表明,社會科學領域的真理是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體,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又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3]265

達爾文曾經給科學下過一個經典定義,即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4]。按照這個經典定義,馬克思主義能夠稱為科學嗎?首先,馬克思主義整理的同樣是“事實”:一是資本主義孕育、產生、發展、繁榮、危機等數百年的歷史事實;二是工人階級由自發斗爭到自覺革命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三是人類歷史上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其次,馬克思主義從整理事實中發現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正如科學家們揭示的自然規律一樣,馬克思主義揭示的社會發展規律同樣屬于整個人類世界,是所有國家發展內在的客觀規律。至于這些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是由哪個國家的科學家發現,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發現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成為人類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馬克思恩格斯在整理事實、發現規律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但是,馬克思主義是否是科學、它得出的這個結論是否是真理,卻一直遭到來自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批判和否定。

與馬克思同時被譽為“千年偉人”的愛因斯坦,同樣十分關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種種不公平現象,深入思考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向。他明確指出:“我深信,要消滅這些嚴重禍害,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同時配上一套以社會目標為方向的教育制度。在這樣一種經濟制度里,生產手段歸社會本身所有,并且有計劃地加以利用。”[5]318這樣兩位舉世公認的“千年偉人”分別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達到了人類思想認識的最高峰,但關于人類社會未來走向的思考卻是殊途同歸,都認為社會主義代表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根本趨勢。而且,這個重大結論已被證明是不可辯駁的科學真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雖然經歷了這樣那樣的曲折,但是社會主義已經從空想發展為科學、從理論發展為現實、從在一國取得勝利到在多國建立現實的社會制度,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更是雄辯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因此,不論從理論辨析層面講,還是從歷史現實角度看,馬克思主義是不容置疑的科學真理。所以,作為一種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是沒有國界的,它屬于世界各國人民,絕對不是什么外來文化!

 

二、作為革命武器的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建設實踐嗎?


新中國成立之初,如何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挑戰。面對這樣的時代挑戰,一些資本家對作為指導革命的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能否繼續指導現代化建設存在著深深的質疑。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這充分證明,這一科學理論既可以成功指導革命,又能夠成功指導建設。但是要從思想認識上真正消除這種質疑,需要從理論上進一步加以闡釋。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深層次批判,充分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強烈的批判精神和鮮明的革命主張。這種批判精神,依據其展示的知識邏輯來看,一方面它是從早期的人道主義到思想成熟后的科學社會主義等價值立場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和物化現實進行鞭撻的價值批判;另一方面,它運用唯物辯證法,從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深刻分析入手,科學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預測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科學批判。從這種批判依據其所指向的對象來看,一方面它是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批判;另一方面,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批判。從這種批判按照其結果的表達方式來看,一方面它是通過對貨幣、資本的發生發展過程的批判,復現貨幣產生和資本發展的歷史復現式批判;另一方面,它是通過對資本生產方式總過程的全面剖析,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一重大結論的判決式批判。正是基于這種科學的批判精神,馬克思恩格斯堅信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才能破壞一個舊世界。

當然,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研究這種批判精神,就會發現馬克思主義有著豐富的建設性原則。這種建設性原則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科學批判方法,在思維中建設性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的現實歷程,在理論上科學構建了資本主義復雜的社會結構;在深入把握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和客觀規律基礎上,對未來社會制度的科學建構。這種科學構想與空想社會主義不同,它不是依靠抽象的理性和正義,也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偶然出現的天才人物身上,而是依靠無產階級這一先進力量,依靠共產黨領導的暴力革命。這種科學構想,不是對未來社會十全十美的描述,而是對未來社會的根本方向、生產方式、社會建設原則等的預測。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社會的總體構想,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批判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科學批判,落腳于對未來社會的宏觀規劃上,所以,在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下,我們既善于打碎一個舊世界,又能夠建設一個新世界。

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什么時候正確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和建設原則,社會主義革命就能夠取得勝利,現代化建設就能夠取得成功;什么時候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這種批判精神和建設原則,社會主義革命就會出現挫折甚至失敗,現代化建設就會背離社會主義方向,走上封閉僵化的老路,甚至走上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國之所以能夠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正是因為在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同時,立足中國的實際國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在批判繼承資本主義文化有益營養和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既糾正了“全盤西化”的錯誤傾向,又摒棄了民粹主義的非理性沖動,使我國現代化道路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正確方向;同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建設原則,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體制,堅守著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先進文化導向,實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建設目標,使我國現代化建設能夠在風云變幻的時代大潮中行穩而致遠。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時,鄧小平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6]382

三、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我們實現民族復興嗎?


今天,我們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越來越近,文化自信成為鮮明的標志。但是,對于需要什么樣的文化自信,學者們在思想認識上莫衷一是,理論觀點上大相徑庭。這種思想爭鳴的核心問題就是,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否仍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針對這些重大問題的爭論,根源在于人們常常局限于文化本身來談論文化。只有跳出文化領域本身,把文化問題放到整個社會有機體之中辯證考察,才能明辨是非曲直。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深深扎根于本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社會之中,既不是逃離政治領域的天上人間,也不是脫離經濟建設的世外桃源,而是緊緊圍繞著社會生活實踐發生和發展變化的。文化自信的根基不在文化本身,而是在于人民群眾對社會制度的認同支持,在于政治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在于經濟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進而言之,在眾多的思想理論學說之中,哪種理論能夠解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能夠指導中國人民走上繁榮富強的發展道路,那么它就能夠成為文化自信的核心內容,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

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只有用近代以來中國170多年的歷史事實,用生動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才能給予正確地解答。經歷了近代以來110年的上下求索,毛澤東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7]1516這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自覺堅守,對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自信!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真正的民族復興,絕不僅僅是指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而且是指政治制度的優越、文化思想的先進、社會的繁榮穩定、生態環境的美好等等。實現這些宏偉目標,都需要有一個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近代中國的奮斗歷程啟示我們:不論是流派眾多的西方文化思潮,還是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都沒有能夠真正解決中華民族向何處去的時代課題。只有馬克思主義,指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正確方向,指出了走向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的革命道路,指導我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艱苦奮斗歷程啟示我們:雖然有各種錯誤思潮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干擾,但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不偏離社會主義道路,根本原因在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常常能昭示未來,在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同樣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理論,指導我們積極應對發展中面臨的重大挑戰,有效攻克前進道路的艱難險阻,全力防范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始終堅守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四、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日常的實際工作嗎?


“世界上只有兩種強大的力量,即刀槍和思想;從長遠看,刀槍總是被思想戰勝的。”[8]174這充分表明了科學思想具有的強大而深遠力量。馬克思主義就是這樣一種思想,具有比刀槍還要強大的力量,是共產黨人獨有的看家本領。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掌握這一看家本領問題上,我們已經取得了共識,但仍然面臨著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是宏大敘事的科學理論,能夠指導日常的實際工作嗎?

在日常的實際工作中,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面對和處理的,都是各種各樣的小事。小事常常是檢驗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試金石”。表面上看,人們處理小事的方式方法千差萬別,充滿了這樣那樣的偶然性。但從本質上講,透過成百上千件小事,能夠反映一個人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體現他處理問題的綜合素質和行為模式,展示其思想與行為的邏輯必然性。進而言之,這些偶然性表現為變動不居的現象,但蘊含在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即一個人思想言行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卻是相對穩定的。這種隱藏在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上升到理論學說的高度,就是一個人相對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然,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步積累形成的。這種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是人類歷史上形成的各種思想體系,如儒學思想、道教學說、佛教理論、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

形成了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解決問題也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邏輯。一個人掌握了錯誤落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會處處碰壁,認不清社會發展的主流,看不準歷史進步的趨勢;掌握了科學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那么,在實際工作就會如魚得水,在為人民服務中獲得無窮力量,在投身偉大的事業中彰顯自己的價值。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真理,是人們思想言行應該遵循的最基本原則,是科學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個人真正選擇了這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能夠抵制各種誘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實踐中辨別是非曲直;就能夠在小事中得到全面的鍛煉,培育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有效提升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在為社會做出貢獻中實現自身價值,得到人民群眾的贊賞。

從更為廣闊的視野來看,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強大理論武器,因為它汲取了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同時它內在地要求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能夠轉化為觀察和分析問題的綜合素質,轉化為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因為它具有最強烈的革命性和實踐性。如果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都能夠自覺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不斷增強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努力做好日常工作中的小事,那么,我們黨的整體素質和執政能力就能夠實現質的飛躍,就能夠深刻變化的世界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和堅強領導核心。

五、馬克思主義能否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馬克思主義以改造社會制度特別是變革生產方式為根本使命的。世界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在這些方面的指導作用是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表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確實能夠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夠創造更高的生產效率,能夠維護長期穩定的社會秩序,能夠實現更公平的財富分配,能夠使整個社會向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如果講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恐怕很多人就難以理解,也不愿意承認了。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學說形成以后,首先是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學說,被人們所接受和踐行,成為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這些思想學說并沒有過時,也沒有被拋棄,而是經過宣傳推廣,在西方社會各個階層深入人心,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就是以自由主義經濟學為強大的理論支撐,同時,這種自由主義學說又可以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雖然是一種倫理學理論和政治學思想,也可以成為英美等國人民崇尚的生活方式。在科學批判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學說基礎上,馬克思主義超越了這些理論的內在矛盾,如在對個人主義把社會虛幻化的批判中,闡明了社會的豐富內涵和科學機理;在對自由主義導致自由與公平矛盾的批判中,提出了解決效率與公平的現實途徑;在對功利主義主張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目標空想性的批判中,指出了人類社會走向理想境界的正確方向。這表明,既然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能夠由革命理論轉化為生活方式,那么,建立在對這些理論學說科學批判和綜合超越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就不能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生活方式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生活方式也反映著并反作用于生產方式,兩者共同構成了人類的生存方式。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決定著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特征,并反作用于這一生產方式。同樣,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也決定著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反映著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并反作用于這種生產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兩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指導一種生產方式的理論學說,也可以指導相應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轉化為一種生活方式。進而言之,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同樣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生活方式,社會主義生活方式反映著這種生產方式的根本特征。所以,馬克思主義與生活方式有著內在的統一性。

這一思想認識,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思想共識。陳先達教授指出:“馬克思及其思想并非遙不可及,也并未過時,而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我們的生活具有指導作用。無論是對自由與任性的態度、對命運的態度,還是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及職業選擇等,都可以從馬克思及其思想那里獲得啟迪。因此,我們說追尋馬克思,學習和研究馬克思經典著作,就是要掌握和精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而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9]這表明馬克思主義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是順理成章之事。在當代,一些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正在用一生的事業追求踐行著這種生活方式。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10]從一定意義上講,精神追求、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構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從生活習慣到生活方式,只是一步之遙。實際上,總書記早在2013年就已經談到讀書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11]410作為共產黨人,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踐行馬克思主義原理,當然更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了。以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已經把馬克思主義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轉化為他們的自覺生活方式。

那么,馬克思主義轉化成為生活方式,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在實際生活中,堅持這一根本立場,心胸才能更開闊,看淡個人成敗得失;境界才能更高遠,看清社會發展趨勢;人生才能更精彩,看透日常生活百態。其次,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在實際生活中,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可以使我們正確認識人生的起伏跌宕,在成功榮譽面前保持清醒,在反思挫折中磨礪意志,在面對厄運中錘煉德行,在身處逆境中積蓄力量,在克服錯誤中走向勝利,在經歷苦難后成就輝煌。再次,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堅持這一科學原則,才能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做到守初心擔使命、不跟風不盲從,在工作生活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當然,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有十分豐富的內涵,比如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調查研究方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等,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貫徹和實踐。

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不但能夠指引我們對社會生產方式進行革命性改造,而且也能夠指引我們對現在的社會生活方式進行革命性改造,還能夠指導我們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革命性改造,這也就是自我革命的深刻內涵。當馬克思主義由指引生產方式向指引生活方式擴展時,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的日益現實化,另一方面是世俗生活的日益理想化。總之,讓馬克思主義成為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一種生活方式,那么,我們將創造出越來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世界發展提供越來越多的思想智慧,為人類走向美好未來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當然,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艱巨而光榮的漫長過程,需要世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共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美】Duane P. Schultz & Sydney  Schultz.現代心理學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意】卡洛•羅韋利.現實不似你所見[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徐匡迪.學習大師風范 做名副其實的科技工作者,學位與研究生教育[N]2013-01.
[5]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6]鄧小平文選(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澤東選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法】喬治•勒費弗爾.拿破侖時代(下卷)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9] 陳先達.馬克思與生活,北京日報[N]2018-05-07.
[10]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N]2018-05-05.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作者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秘書長;來源:昆侖策網【授權】,原刊于《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6月第6期)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