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不少“培訓大師”在課堂上給聽課的學員講授“秘籍”:“當老板,只要結果,不管過程”。而一些領導者和管理者、老板和老總也經常對部屬、員工強調:“只要結果,不管過程”。
那么,作為領導者或管理者究竟要不要關注“過程”呢?如果“不管過程”,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呢?仔細想來,還真是值得商榷。
第一,如果這樣說,反映出領導者不夠冷靜理智的一種情緒。“只要結果,不管過程“,領導者是不是想要給予部屬以自由發揮才能的更大空間?不一定,而是許多時候恰恰反映出對部屬辛勤付出的某種“漠視”。因為,部屬真正的付出和價值往往就體現在“過程”之中,“結果”不過是流汗、流淚、甚至流血的“過程”結晶。比如,在作戰行動中,如果上級指揮員只要求部屬“消滅敵人”的戰果,而不問實施作戰的戰略戰術,或不管作戰行動中的協同配合,或不顧參戰官兵的嚴重傷亡,或不能因戰場情況變化及時調整戰法打法,則很難實現“消滅敵人”的作戰目標。還要看到,如果領導者大講特講“只要結果,不管過程”,忽視部屬的艱辛付出,也會影響他們進一步努力拼搏的主觀積極性。
第二,如果這樣看,領導者常常會偏離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事物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發展積累的“過程”。換句話說,事物發展的本身就是一個又一個“結果”積累的“過程”。比如,戰爭年代,紅軍指揮員基本都是“泥腿子”出身,他們之所以能夠成長起來,就是因為善于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每打一仗,無論勝敗都要總結一次。這個總結,就是還原作戰的場景“過程”,認識和把握戰爭的特點與規律,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再比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業者成功打造一家優秀企業,這個“結果”必須是一個又一個成功的“結果”遞進的增加“過程”,也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不是一次“只要結果,不管過程”所能實現的。
第三,如果這樣做,領導者難免會失去掌握真情實況的機會。任何工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個“過程”,而所謂的“結果”只是工作實施期間主客觀條件相一致的“展示”。在做工作的具體過程中,究竟遇到了什么情況?可以收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對下一步決策有哪些借鑒與汲取的經驗教訓?如此等等,實際上都反映在具體“過程”中,而這些正是領導者需要掌握和了解的。我軍指揮員最忌諱情況不明的“瞎指揮”,每次作戰前盡可能地調查了解各種情況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慎重決策;在作戰過程中,高級指揮員經常會親臨前線了解情況,以及時調整決策。如果在管理工作中反復強調“只要結果,不管過程”,部屬在匯報工作時就會自動選擇省略“過程”,領導者也就失去了掌握實際情況的機會。
第四,如果這樣講,容易成為有的領導者不履職盡責的托詞。領導者的主要職責就是“出主意、用干部”,這就需要通過“過程”來了解實情以作出正確決策。可有的領導者借口事情多工作忙而“只要結果,不管過程“。如果要論工作繁忙,毛澤東主席當數第一,但他一生中都非常關注事物發展的“過程”。比如,為打贏抗美援朝戰爭,他既給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同志以充分的作戰指揮權,又對每一個戰役的進展“過程”作具體了解和指導,從沒說“我只要勝利的戰果,不管作戰的過程”。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大講特講“只要結果,不管過程”,很容易誤導大小領導者跟風效仿,從而影響工作指導的及時和正確。
因此,高明的領導者應該做到既關注“結果”又重視“過程”,但不同層級的領導者對此并非等量齊觀。一般來說,高層領導者更應關注“結果”,中層領導者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關注“過程”,而基層領導者則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過程”上。
(簡振新,現任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紅色管理工作委員會會長,《九九紅色管理法》創始人。張永杰,現任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紅色管理工作委員會特聘專家,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來源:振興咨詢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