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資料庫 > 歷史資料 > 閱讀信息
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
點擊:  作者:吃狼的火雞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公眾號  發布時間:2015-07-05 13:42:57

 

8.jpg

 

  重讀鴉片戰爭

  ——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

 

  提起鴉片戰爭,我們就想到揮舞著大刀長矛的清軍,會想到西方列強的堅船厲炮,甚至我們都會假設,如果我們能夠有先進的武器,我們不會輸。我們不至一次的抱怨清政府的腐朽和愚昧,乃至影視劇中都有一些情節,比如黃飛鴻,甚至近代的英雄人物,如《精武門》中的陳真,向世人解釋“功夫打不過火槍的”。

 

  我們的先祖真的如此保守愚昧,1840年的英軍的艦炮沒有讓清軍驚醒,那么1862年英法聯軍還沒有讓清軍明白嗎?1894年的甲午之戰清軍還是應該接受點教訓的呀?1900年的八國聯軍也沒有讓清軍丟到大刀?60年都過去了,再頑固的頭腦也該開竅了。顯然,用閉關鎖國,冥頑不化,迷信刀槍拳腳來解釋清軍的表現,是站不住腳的。雖然有學者不斷的撰文,以證明清朝如何腐朽愚昧,如何保守頑固,試圖證明清軍的裝備原始,也不斷有歷史人物現身證明當初何等英勇愛國,但是把一兩次戰敗的原因歸咎于武器落后,似乎順理成章,可是解釋不了干嘛一直都戰敗呀,洋務運動真的一點都沒有用嗎?充其量也就是為“唯武器論”提供支撐。追根究底,這樣言論的根源,其實源自提倡洋務運動的李鴻章。

 

  作為前期清軍統帥李鴻章,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之于武器裝備的落后,稱:"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拙,則利鈍懸殊。倭人于近十年來,……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于財力,拘于部議,未敢撒手舉辦,遂覺相形見絀"。故而,戰爭失敗,"因由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之相懸,并非戰陣之不力也"。前線戰將宋慶、依克唐阿等人,也屢屢談到武器量少質劣,以至戰敗。后世史家往往據此將武器裝備落后,作為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們拋開傳統的觀點,僅從武器裝備演變的角度去分析,就會發現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結果--------清軍竟然是迷戀火器到極致的軍隊,全球都別無二家。

 

  一、 世界的兵器發展沒有拒絕中國軍隊

 

  武器的發展,只能使戰爭變得容易。試想一下,殺死1個強壯的武士,變得僅僅需要扣動扳機時,那么這樣的軍隊的兵員就可以從青壯男丁擴展到老弱婦孺,發動戰爭的人是喜歡刀劍,還是火槍呀?早在秦朝,弩的大量裝備,就已經說明這一點,操作弩的士兵遠比操作弓箭的士兵的訓練容易。殺敵1萬自損3千,戰爭更多的是在拼消耗。誰的補充快,誰就最終贏得戰爭。弩和長弓最后退出軍隊序列,正是在16世紀;雖然早期火槍在一些性能上要比弓弩差些,然而和弩手、尤其是長弓手比起來,火槍手的訓練相當快捷,此外,火槍、尤其是彈丸的制造也很方便。要做一把長弓得好幾個月,做一把弩得一周,而做一把火槍一天就夠了;做一根弩箭要半個小時,彈丸卻可以大批鑄造,《悲慘世界》里描寫起義者熔化金屬器皿造彈丸,這在使用弓弩的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1)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不存在中英武器的代差

 

  西方在這一時期火槍經歷了從火銃到火繩槍,再到燧發槍的階段。這時的火槍都屬于前膛裝彈的滑膛槍,如果說威力大于冷兵器還為時過早,但是從便于武裝招募軍人的角度,西方國家還是最喜愛的。滑膛燧發槍雖然比火繩槍有了很大進步,但它的射速、射程和精度都還遠遠不能令軍人滿意。事實上,戰爭的本質就是追求更高的殺戮效率,只要戰爭存在,對殺人方法的研究就永無止境。一直到19世紀以前,對火槍射速的要求永遠是凌駕于射擊精度而排在第一位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射擊精度實在太差了,只能用射速彌補,就是到了19世紀初也依然是這樣。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在1814年寫過這么一段話: “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甚至是100碼外的人形靶;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并打傷的話,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率是一樣的。”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發明卻是“刺刀”,它才是促使火槍進一步發展的推手。早期刺刀還是直接塞在槍口里的,將火槍當作短矛一樣使用。 刺刀的最后普及,是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時候,第一次步兵刺刀沖鋒發生在1703年,此后刺刀在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世紀)中就成了步兵的主要進攻武器之一。蘇沃洛夫強調“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其實非常符合當時的情況,因為滑膛燧發槍的威力和射程都還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并且射擊對士兵來說,是需要自由的意志和靈活的身手的,對被專制獨裁政治束縛、身材普遍高大的俄軍士兵來說,不如讓他們用刺刀沖鋒更好一些。蘇沃洛夫和庫圖佐夫都曾經說過“能擋住俄軍刺刀沖鋒的軍隊,世界上還沒有”,這更多的是一種自豪,而不是吹噓。

 

9.jpg
  13世紀末,中國最早發明了金屬管型射擊火器——火銃。

 

10.jpg
  15世紀西班牙的“穆斯科特”火繩槍,俄羅斯的“皮夏里”火繩槍等都是當時的代表產物

 

11.jpg
  在16世紀初,德國出現了依靠帶發條的鋼轉輪摩擦燧石發火的燧石槍

 

  同樣中國人對火器的研究并沒有停下,火藥的力量同樣領國人癡迷。中國人發明了火藥,自然也就最早把火藥投入戰場。火藥武器的出現是在北宋時期,當在11世紀;這種最古老的火藥武器,簡單來說就是炸彈,以及借助火藥推力把箭發射出去的“火箭”——其后,一直到13世紀末,在中國戰場上占主流的火藥武器都是炸彈。

 

12.jpg


  中國把火繩槍,稱之為“鳥銃”,《武備志》說:“后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裝的彎形槍托形似鳥喙而被稱為“鳥嘴銃”,也有人稱其為鳥槍,成為當時明軍戰斗中的“利器”。明軍裝備的鳥銃射程可達 120米,槍管用熟鐵制作,底部有火孔與火藥池(放引火藥)相連,池上覆蓋有銅蓋,可以遮擋風雨,搠杖(通條)插在槍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彈藥,槍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開擦洗槍管。

 

13.jpg
  明朝鳥槍射擊陣法

 

  16世紀當火繩槍的技術從歐洲的商人那里傳到日本去之后,日本人將其玩到極致,甚至出現了長2.5米,重量超過40公斤、由兩個人抬著的大型火繩槍----抬槍。并在與明朝的作戰中,將其傳入中國。

 

14.jpg
  抬槍,大型鳥槍,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以后的清湘軍還在繼續使用)。

 

15.jpg
  明軍主力火炮“紅夷炮”,號稱“凈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發可斃敵千人”,當時倭國和后金的大炮射程才一里(500 米)。

 

  在1626年至1627年,明軍在寧遠、錦州守衛戰中憑恃火炮重創清軍后,清廷才認識到利用火炮的重要性,自此開始組建火器部隊。1691年(康熙三十年)設立八旗火器營,給每名士兵發鳥槍一支,并于每旗設子母炮五尊。由于康熙帝的重視,火炮專家輩出,火炮業發展很快,在吸收西方佛郎機炮等槍炮的先進技術后,對中國古炮進行改進或重新制造,從而大大提高了炮彈的命中率和殺傷效能。

 

16.jpg


  1517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的佛郎機大炮是一種鐵制后裝滑膛加農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裝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相對紅夷大炮而言,佛郎機大炮的炮管較薄,口徑小(最大的一種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輕許多。佛郎機大炮獨有的炮腹相當粗大,一般在炮尾設有轉向用的舵桿炮管上有準星和照門。對于子母炮這種火炮的概念,大家可以想象成槍與子彈的關系,以現代的定裝藥槍彈為對照,空的子炮相當于彈殼,火門相當于底火,當子炮內裝入火藥與彈丸后就和子彈的功能一樣了,此外炮腹可視為槍支的彈膛。佛郎機大炮的結構可以概括為兩點:1.后裝炮 2.定裝彈藥。我們可以認為:佛郎機大炮不僅是后裝炮的祖先,而且是近代金屬定裝彈藥的原型。

 

  “清代以弧矢定天下,而威遠攻堅,亦資火器。故京營有火器營鳥槍兵之制,屢命各省防軍參用槍砲。”可見清軍喜愛火器達到癡迷程度,威力大,操作輕松,莫說達官貴族喜愛,連八旗子弟也樂于習練,畢竟不操練弓弩要容易。

 

  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特別喜歡炫耀武功,所以他的前期歷次會戰,特別是平定大小和卓要求繪圖珍藏,從圖中能看出清軍火器裝備狀況。

 

17.jpg
  郎世寧畫的 《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1762年(清軍大量列裝火炮和火槍)

 

18.jpg
  王致誠畫的《阿爾楚爾之戰》1765年(清軍大量列裝火炮和火槍)

 

  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的時候,火槍雖然已經在英軍普及,由于射程有限,火藥容易受潮等原因,刺刀依然是最后決戰的利器。清軍沒有裝備刺刀,對于大量裝備鳥槍和抬槍的清軍來說,刀槍弓弩都是非常好的輔助。這一階段不存在武器代差的問題。

 

  至于有關清軍用實心彈打英艦,而英軍回擊開花彈來說明清軍落后一說,只能怨作者不懂軍事。簡單說,打裝甲目標用穿甲彈,打軟目標用開花彈(高爆彈),這樣的常識,清軍和英軍都是懂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英軍對虎門炮戰中的清軍鏈彈的描述:“他們的鐵鏈鎖彈特別優良,乃是一個空球,切成兩半,用藥18寸的鎖鏈盤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連緊,因此當半球栓緊在一起,以便裝進去時,就像一個炮彈一樣。”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靖逆將軍弈山等奏:“又將空心炮子,分作兩半,煉成熟鐵,中系鐵鏈,約長尺許,用時將鐵鏈收入空心,仍舊折合,無異尋常炮子。一經轟擊出口,則兩半飛舞,形如蝴蝶,擊中夷船桅索,即行鉤掛焚燒,名為蝴蝶炮子。”

 

  2)1862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的火器已經很先進

 

  這段時間,是西方火槍發展最關鍵的時期,由前膛裝彈發展到后膛裝彈時期。1779年,英國人發明了雷汞。1807年,英國人福塞斯發明了含擊發藥(雷汞)的火帽,打擊火帽即可燃膛內發射藥,繼而出現了將彈頭,發射藥,和帶金屬底火子彈殼連成一體的定裝式槍彈,使用定裝彈大大簡化了從槍管尾部填裝槍彈的操作,便于封閉火藥燃氣,為后裝槍普遍使用創造了條件,是槍械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這對槍械來說,是在定裝彈出現前最大的兩個進步;從此以后槍手不用再擔心因為潮濕、下雨而無法擊發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將火帽套在火門上,然后扣動擊錘打擊就可以點火。1851年,金屬殼子彈發明,淘汰了沿用150年的紙殼子彈。在1866年7月3日,普軍以擊針槍為代表的擊敗了奧地利的老式燧發槍。世界進入后膛槍時代。但是后膛裝彈的火槍全面取代前膛的火槍還要再過10年,可以從1860年發生美國南北戰爭中可見一斑。此時的英法聯軍還是以前膛裝彈的燧發槍為主。

 

  但是經過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人對火器的偏愛只增不減。1851年國內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的“金田起義”,此后的13年間,中國的交戰雙方在火器的拼殺中,逐步奠定了武器現代化的變革。

 

19.jpg
  影視劇中情景再現

 

  1855年左右出版的《行軍總要》規定,太平軍早期最基層的戰斗單位“兩”(有25個人),裝備抬槍兩桿,鳥槍5桿,抬槍是由兩人操作的,照此計算,太平軍步兵裝備火器與裝備刀矛的比例為9∶16,考慮到太平軍一般不讓新兵直接上陣,實際比例要更高。與太平軍對敵的湘軍,一個營分四哨,每哨八隊,其中四隊刀矛,兩隊抬槍,兩隊小槍(鳥槍),另有親兵六隊,其中三隊刀矛,兩隊劈山炮,一隊小槍,冷熱兵器比為1∶1,兩相對比,差距固然有,但不算大。

 

  1855年湖口之戰時,汪海洋等太平軍“先鋒隊”就使用洋槍突擊,1858年的繁昌之戰,太平軍劉官芳部已大量使用洋槍。后期太平軍裝備的洋槍洋炮數量極多,如忠王幾千人的衛隊都以洋槍為武器,蘇州城里裝備洋槍的士兵更多達20000人。

 

  后期太平軍一些部隊也采取了將洋槍集中編組的形式,如陳炳文、鄧光明部的洋槍隊分別多至7000桿和4000桿,許多太平軍槍手可以“隔數間屋擊滅油燈”;1862年雨花臺大戰,忠王李秀成率領十多萬人猛攻曾國荃湘軍,更是將所能搜集到的幾萬桿洋槍和幾百門新舊洋炮“悉萃于此一枝”,還摸索出用彈幕轉移替代兵力進行壓制的方法,起到了一定作用。

 

  淮軍在1864年6月進攻蘇、常太平軍時,郭松林、楊鼎勛、劉士奇、王永勝四軍萬余人,已有洋槍萬余枝,劉銘傳部7000多人,有洋槍4000枝。到次年底與捻軍作戰時,"計出省及留防陸軍5萬余人,約有洋槍三四萬桿"。其炮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個開花炮隊,裝備了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炮。已經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槍、土炮。

 

  淮軍在1865年有5萬余人,裝備洋槍三、四萬桿,并建立了六個開花炮隊,裝備了12磅至108磅不等的火炮。

 

  據記載辛酉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夏歷七月廿三日)安慶之戰,一日一夜,湘軍共用火藥至十七萬斤,鉛子五十萬斤〔二〕,當時戰爭,已大規模地利用火器,可以想見。

 

  此時我們都會明白,發生在1862年的清軍與英法聯軍的戰斗,肯定不是大刀長矛對戰火槍。不知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導演是否了解這一狀況。

 

  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清軍的已經開始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機槍

 

20.jpg

  1862年美國人理查德·喬丹發明加特林轉管機槍,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后,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1884年(清光緒十年)金陵機器制造局開始仿制。

 

  1885年中法戰爭中的鎮南關大戰,有“重炮機槍交轟,藥煙迷漫,至不辨旗幟,彈積陣前逾寸,墻后大營且被毀。”的記載,“彈積陣前逾寸”就是描述當時的格林炮(加德林機槍)打剩下的紙質彈殼。

 

21.jpg
  南京金陵制造局1872年(蒙蒂尼機槍)

 

22.jpg
  約翰遜在南京金陵制造局1872年(蒙蒂尼機槍)

 

  這張照片取景和前一張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照片里的人,他們不再是工廠里的工人,而是約翰遜自己跪在地上,好像在進行武器測試,這也是湯姆遜中國之行中僅有的幾張有自己的影像的照片。旁邊的兩個站立者也不在是上一照片的工人和官員,很可能湯姆遜雇傭的中國“苦力”。

 

23.jpg
  畫面顯示清軍進行了“特色創新”,把機槍裝在獨輪車上,為了怕機槍被日曬雨淋,清軍還特意在車上加裝了一把油布傘。

 

  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清軍的裝備更是遠超日本

 

  從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舉辦專造子彈火藥的軍械所以來,到1899年,洋務派人士共創立了30家兵工廠。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一經出現,很快就會傳到中國,被清軍或買或仿制。這使清軍武器與西方相差不到10年。客觀地說,這種差距并不算大。

 

  火藥方面:1884年,法國工程師維列制成膨脹率高出黑火藥3倍的硝化棉無煙火藥。而后881年,這種火藥還在研制中時就出現在李鴻章的奏折中。1895年,江南制造總局試制成功,"洋匠自謂不及,現在每年可造6萬余磅" 。

 

  步槍方面:德國1888年推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連發槍――1888年式毛瑟槍。11年后,漢陽槍炮廠即根據購自日本的仿制品自行仿制完成,即著名的"漢陽造"。而此前,能夠5連發,性能與"購自外洋者無殊"的快利槍已經大量裝備部隊。

 

24.jpg
  美國林明敦滾輪式步槍槍膛

 

25.jpg
  德國毛瑟1888 后來仿制的叫“漢陽造”

 

26.jpg
  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槍

27.jpg
  奧地利曼利夏1888直拉式步槍

 

  火炮方面:清朝于1875年就已仿制成功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阿姆期特朗前裝炮,江南制造局還于1889年仿制成功大型的阿姆斯特朗后裝炮。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后膛炮。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后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后膛鋼炮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到甲午戰爭前,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28.jpg
  清軍在九連城使用過的格魯森37mm行營炮

 

29.jpg
  清軍在平壤遺棄的格林炮

 

  馬克沁重機槍,中國稱賽電槍,該槍為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于1883年發明,是最早出現的一種管退式自動機槍。

 

  該槍還在試制階段時,清政府即對這種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制造局開始引進仿制,從此,中國開始進入重機槍的制造時期。由于當時該槍尚處在雛形,使用黑藥鉛彈,經仿制后發覺不甚適用,于1893年停造,僅生產了30余挺,部分用于朝鮮戰場。當李鴻章看完馬克沁機槍射擊表演后竟然說"太快、太快"、"太貴、太貴"、"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不過后來還是引進了。

 

30.jpg
  李鴻章參觀馬克沁重機槍

 

31.jpg

  聶士成的清軍

 

  以武衛軍中裝備最精良的聶士成武毅軍為例。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徑的后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后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后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后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還有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和少量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等步槍與騎槍。此外,武毅軍還有7.9毫米口徑的馬克沁機槍2挺,75毫米口徑的12磅克虜伯炮16門、60毫米口徑的7磅后裝炮32門、57毫米口徑的6磅格魯森速射炮32門,這些炮每分鐘都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炮彈。另外還裝備了37毫米口徑的2磅克虜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徑的20磅后裝炮等。這些火炮發射的開花彈、子母彈、葡萄彈、實心鋼彈等,可以分別摧毀城墻和炮臺工事、擊殺密集進攻之敵、殺傷敵沖鋒散兵、擊穿敵艦鋼甲等。

 

  不僅如此,大量直接購自西方的武器彈藥也補充到清軍隊伍中。這使清軍基本結束了冷兵器、火繩槍炮、擊發槍和前裝滑膛炮并用的狀況,從而進入現代火器時代。

 

32.jpg
  謝家所炮臺

 

  甲午戰爭清軍在戰場的野戰火炮和要塞大炮實際上可以達到1000門以上,而且口徑更大,是日本陸軍師團的炮力的至少20倍以上,超過抗戰時中國軍隊火炮的總和,甚至達到抗美援朝戰爭后期中國軍隊火力的總和。

 

33.jpg
  劉公島東南炮臺的德制重炮

 

  日軍撤離時曾破壞清軍炮臺,但是放開了拆,僅憑自己的力量竟然沒有辦法摧毀。當時西方各國都認為大清要塞牢不可破,是當時全球工事最堅固,火力最強大的要塞。以至他們得知日軍要去進攻清軍環渤海黃海各要塞時都認為日本人是去找死。

 

  反觀日軍方面,當時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槍(只有少量部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后膛鋼炮,其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比清軍少得多。

 

34.jpg
  日本村田式步槍

 

  最后只有少量輕型火炮的日本軍隊,并沒有使用什么超級武器去攻擊清軍的炮臺要塞群和堅固設防城市,而就是這么徒手爬上城墻的。

 

35.jpg


  如果真是大刀長矛去迎擊日本軍隊,可能真不會被稱為“東亞病夫”了。也正是清軍如此拙劣的表現,1900年的八國聯軍才狠狠的在中國這塊大蛋糕上撕下一口。

 

  二、 迷戀火器的清軍其戰斗力不堪一擊

 

  1)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敗于英軍的刺刀

 

  清軍自入關后久不作戰,疏于訓練,貪圖享樂,哪里還愿意操練勞苦的弓馬騎射,刀槍肉搏。所以都是希望裝備訓練火銃,當時的火銃訓練比射箭簡單的多,裝上藥啪的一響,把個鐵丸打出去就可以了,又輕松又好玩,是個人都可以完成,而射箭那真要累死人,不用上百把斤力氣根本就拉不了硬弓,刀矛訓練殺殺殺的那也絕對是苦活。所以清軍從這時起,火器的裝備率越來越高,至于弓馬騎射刀矛肉搏則逐漸荒廢,過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戰時代,大量的鳥槍與輕炮取代了弓箭長矛。

 

  清軍對弓馬騎射,刀矛肉搏訓練的荒廢速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速度,放眼地球全球都找不到第2家,可以說大清在鴉片戰爭時期甚至鴉片戰爭之后,一直是全球火器作戰思想最嚴重的國家,幾乎完全廢除了肉搏戰,根本就沒有肉搏戰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對射。如果清軍真是弓馬立國,騎射為主,那鴉片戰爭反倒不會失敗。清朝雍正時期,雍正皇帝清楚的看到,當時的八旗軍越來越火器化,但火器的性能卻絕對沒到可以讓戰斗完全不需要肉搏戰的地步,所以曾對八旗軍有“以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的指示,重新強調刀矛弓箭的作用。

 

  英軍首先發現即使是使用簡陋火器,并且用劣質火藥的清軍士兵,也能在大炮旁忍受開花彈的攻擊,用火器頑強的與英軍對射,打起來傷亡根本沒法控制,更何況清軍還火炮眾多。但是英軍只要一發起果斷的白刃沖鋒,清朝士兵就崩潰了。英軍攻下的一系列要塞炮臺,實際基本都是靠白刃戰奪取的,定海那么多八旗綠營將士守城,同樣是洋鬼子白刃突擊拿下來的,洋鬼子只死2個,傷27個。從此英夷發現了擊敗清軍的訣竅,那就是非常劃算的白刃戰,英軍從此可以極小的代價在陸地上擊敗清軍任何陸軍部隊,根本不需要再去用戰艦與清軍炮臺拼死對射,這樣英軍地面上所向無敵,截斷清朝的大運河航道,迫使清朝與之談判,達成了作戰目的。

 

  2)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又敗于英法聯軍的刺刀

 

  太平天國能奇跡般的壯大,就是因為清軍肉搏能力太低,鬧太平天國時清軍的肉搏戰能力怕是連第1次鴉片戰爭也不如了。還鬧出過攻打永安一役,八旗兵雜以綠營威寧兵數百守炮位,竟被7個長毛持長矛短刀就追得丟棄大小炮位十余,投身激流,寧愿淹死也不敢肉搏,這樣的大笑話。天津知縣謝子澄一次親自率隊攻撲獨流木城,蒙古馬隊以為后殿,結果謝子澄被長毛以長矛刺死的時候,蒙古馬隊數百在后觀望不前,當長毛挺矛上前的時候。“……轟然潰散,有遁至靜海,無鞋無錢,向民間丐食者……”

 

  當滿清大量的軍力與國力被太平軍拖住,也導致了英法敢于發動第2次鴉片戰爭。此戰清軍重炮火力依然遠于英法艦炮,大沽口炮臺的重炮對英法艦隊傷害不小,但英法洋軍一旦登上陸地,只刺刀一亮,清軍的炮臺立即失守,緊急之間把尚有一定肉搏能力的駐京八旗與畿輔駐防八旗以及外蒙騎兵緊急調來(內蒙騎兵當時已經殺羊都難了),結果不但指揮官久不習戰陣,不知如何布兵排陣,就連士兵也不知如何殺敵,不但用騎兵步兵去通過狹小八里橋正面沖擊英法聯軍方陣,在橋頭遭到英法聯軍使用包括康格里夫火箭炮在內的各種火器T型陣密集射擊,過橋之前就死傷了大半,而過橋之后,無論騎兵步兵均不知如何殺敵,瞎跑亂奔,絲毫不能動搖英法軍刺刀方陣,肉搏中英法損1人,清軍損40人,故此27000步騎軍一戰全滅。

 

  3)甲午戰爭讓日軍嘗到刺刀見紅的甜頭

 

  日軍的整體裝備遠落后與清軍,但是日軍敢于刺刀見紅的戰術屢屢見效。等對方沖到幾十米以內,端著成百上千白光耀眼的刺刀,大吼著沖進來的時候,清軍很自然的就徹底崩潰了。活著有軍餉拿,死了哪里還有白銀拿?丟了陣地責任又怪不到小兵身上,于是全部丟棄武器,向后逃跑,這時后清軍戰斗力也是爆表(僅僅是指逃命的潛質),玩命奔跑的勁頭讓日軍幾乎從來都追不上逃跑的清軍。

 

  清軍不僅表現在戰場上連連潰敗,而且還表現在每一次潰退,均"盡棄軍實走,器械盡失"。這不僅削弱自己裝備的總體實力,而且反過來大大加強了日軍的裝備。據有關資料記載,平壤戰役,清軍丟棄大炮48尊,步槍10000余枝;鴨綠江防之戰,丟失大炮78尊,槍4400枚;大連灣、旅順口失陷,日軍繳獲大炮270多尊,槍600枝。以上數處清軍遺棄的炮彈達數百萬發,子彈達4000萬發以上。另據日方統計,日軍在牙山、平壤、九連城、鳳凰城、金州、大連灣、旅順口等地,一共繳獲大炮607門,槍7394枝,炮彈267.17余萬發,子彈7745.8萬發。其后,在牛莊、營口、威海衛、澎湖等地清軍遺棄的火炮亦達數百門,槍枝、彈藥更是不計其數。而在甲午戰爭全過程中,日軍僅僅消耗子彈124.18萬發,炮彈34090發。兩相比較,怎不令人觸目驚心!李鴻章曾哀嘆,淮軍部隊遺棄大炮,"令我寒心,再發再棄,當如之何!"依克唐阿自己承認,自開戰以后失去槍枝7807枝,損壞880余枝。至于火炮,到1895年初,只剩下快炮4尊。這些武器被日軍繳獲后,勢必導致敵我裝備的此消彼長。日軍將繳獲的武器(特別是大炮)投入戰斗,大大加強了火力。如旅順口之戰,日軍以所得衛汝貴部快炮"登山俯擊"清軍炮臺。威海衛之戰,日軍攻占沿岸炮臺之后,即掉轉炮口轟擊港內的北洋艦隊,更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最典型的事例莫過于田莊臺之戰,是役,"我海蓋間歷戰所失行營大小炮無慮百尊,盡為倭人攻具,列遼河南岸,數倍我炮"。在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下,清軍勢不能支,乃"大潰西奔"。可見,武器裝備此消彼長的變化,對戰爭產生了多么大的影響。

 

  4)八國聯軍徹底斷送了國人對清軍的最后一點希望

 

  中國屢遭列強欺凌、羞辱,原以為是技不如人,所謂“技”指的就是武器遠遠落后于西人。然而,“庚難”時的清軍已全部列裝西洋最先進的武器裝備,由西洋教官親自訓練,謂之“新軍,”卻仍然一敗再敗,豈不怪哉?看來“唯武器論”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八國聯軍的領隊,意大利海軍中將西蒙事后寫信對英國公使說:(意軍繳獲的清軍武器)中包括“最新式的曼利徹式卡賓槍的型號,比聯軍中的奧匈部隊列裝的卡賓槍更為先進,似為剛出廠的新品;而克虜伯大炮比德軍現役的所有大炮口徑更大、瞄準更精、射程更遠、更為新式”。 西蒙以戲謔、調侃的口吻寫道:“戰斗伊始就意外繳獲清軍這么多先進武器,等于給聯軍一萬六千名軍人配備全副武裝還有富余,只可惜我們的士兵一人只有兩只手。”讓聯軍指揮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裝備如此新式武器的清軍竟不堪一擊,戰斗意志薄弱,明顯訓練不足,紀律廢弛,士氣低迷,不言而喻,戰場上孰勝孰敗和武器裝備優劣與否有一定關系,但絕非克敵制勝的唯一要素。

 

  “庚難”也讓有識之士看清了清廷不可救贖的本質,革命運動風氣潮涌,就連魯迅也棄醫從文,最終不過10年,辛亥革命成功,徹底終結了滿清皇朝。但是,此后的中國軍隊依然沒有找到如何提高戰斗力的解決辦法。

 

  三、 清軍不堪一擊的根源

 

  1)重賞之下未必有勇夫

 

  清軍鼓動士氣的中心思想就是忠義為中心,教育大家上陣為朝廷打仗,將來可以封妻蔭子,沐浴皇家雨露恩。我們都知道清朝為了讓士兵賣力打仗,身強力壯者踴躍參軍清軍的工資特別的高,很多部隊一個月工資有6兩白銀,這些白銀價值多少呢,在南京曾發現一張光緒年間的房契,南京鬧市區的60平米店面房,才賣了22兩白銀,而且是“名下子孫永遠執業,聽憑起造”。這么多的餉銀對于那些來自湖南安徽鄉間的黑腳桿農民來說,好好干幾年,攢點錢絕對是建房買田,寄托著全家未來幸福生活的所有希望。

 

  但是清軍不合理的地方是撫恤金特別的少,只有月薪的3-6倍。那誰愿意去死?清朝初年八旗綠營都是世襲的,好好打仗,每月的錢糧,甚至鄉下分給你的田地永遠都有,所以八旗綠營打仗兇猛。到了后期承平日久,加上軍制不合理,八旗綠營戰斗力下降了。就開始募兵制,招募青年農民入伍,這些人只有在當兵的時候有工資,退伍或者陣亡后,家里就啥也沒有了,撫恤金又低,更不會再有人按月把錢糧送到家里了。家里少了自己這個能掙高工資的壯勞力,孤兒寡母就會生活悲慘。

 

  這直接導致了無論是湘軍,還是淮軍都是靠火力吃飯,躲在墻壁后面,堡壘里面,山溝上面,利用步槍火炮拼命發射,這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要主動出擊,白刃血戰,死守孤城這種玩命的事情,確是萬萬不能干的。

 

  這樣的思想也導致清軍上層極力購置先進武器,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保持火力代差”。 就像李鴻章曾經說過,當年剿滅太平軍和捻軍的時候,淮軍全部都是進口的前膛洋槍,其他部隊都是鳥槍,太強,所以顯得淮軍很厲害,是謂無敵也。可是一旦遇到火力裝備相差不大,比如英法聯軍,或者雖有代差,但是戰斗力驚人的對手,比如日本,就會打敗甚至潰散。

 

  2)軍隊沒有忠誠度,更沒有國家意識

 

  梁啟超曾有一段精辟論述,可謂一語中的:“別國之民,且尊且貴過于王侯將相;而我國之民,且卑且賤皆奴產子也。設有戰斗之事,彼民為公產公利自為斗也,而中國則為奴為其主斗也。驅奴隸以斗貴人,焉得不敗?”公民為國而戰,也即為自己的利益而戰,奴隸則為主子而戰,骨子里卻不知為何而戰,奴隸焉有為國死戰之心?再簡單一點,就是“讓軍隊懂得為誰而戰”。

 

  可是解決這個問題,卻是很難的。從袁世凱訓練新軍,到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都是想拋棄舊軍隊,建立新的軍隊體系。雖然從新軍服,到新軍械,再到新的管理體制,但是依舊沒有擺脫“當兵吃糧”的思想束縛,有奶便是娘,部隊的忠誠度很值得懷疑。清軍派系林立,各個將領把軍隊看成私產,到了民國依舊如此。這也照成了民國建立后軍閥混戰,山頭林立,大帥司令多如牛毛的的現象。莫說保家衛國,能保證各個派系不火并就已經是為民造福的事情了。所以不難理解,孫中山在中華民國建立后,最關心的事就是“統一武裝力量”,打到軍閥,開始北伐。

 

  相比清軍或國民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利用重新建立武裝力量的做法,來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方法,共產黨的做法更高一籌。毛浙東提出的“改造舊軍隊”的做法,很成功,也很高效。他認可舊軍隊的基層士兵的軍事技能,認可舊軍隊的軍事管理體系,要改造的是軍人的認知,讓其懂得為誰而戰。這樣就在原有軍隊的基礎上,不需要花費過多的物質投入就獲得高昂的斗志,從而提高戰斗力。方法就不累述,結果是驚人的,共產黨的軍隊,當官發財在這支軍隊沒有可能,不僅不發軍餉或少發軍餉,士兵還打仗不要命。甚至到了國內革命戰爭的后期,上午還是敵軍的俘虜兵,下午都可以勇敢的沖殺,其方法至今都令人著迷。這樣的軍隊才真正具備高度的忠誠,和強烈的國家意識。

 

  通過世界武器發展的歷史的視角來看待清軍在鴉片戰爭中的表現,不僅顛覆了傳統的對鴉片戰爭的理解,也徹底粉碎了“唯武器論”的謊言。裝備先進的武器固然很重要,但擁有先進武器并不能保證戰爭勝利,而決定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是人。

 

  (來源:鐵血網)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