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彭士祿
1958年10月,我從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學成回國,正好趕上黨中央決定研制導彈核潛艇,由于專業對口,我被分配到401原子能所492堆上搞元件。躊躇滿志的我,一下子便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當時新中國科學資源貧窮落后,百廢待興,工業、制造技術與科學技術還十分落后;我們憑著年輕人的血氣方剛與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干勁,憑著對事業執著的熱愛和報國強軍的理念,一下子沖到了核裂變的前沿。
我們在毛澤東主席“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民族憤慨下,歷經十二年的艱苦努力和默默拼搏,以只爭朝夕的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末掌握了可控核裂變這把科學的鑰匙,實現了核能轉換機械能和電能的技術跨越。其間雖歷經“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的種種困難和重重干擾,但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及中央專委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依靠全國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大力支持,闖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成功研制出的第一代核潛艇,實現了黨中央“兩彈一艇”的戰略決策!完成了我國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揚了國威、壯了軍威。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展示了一代核潛艇人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嚴謹求實、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五十多年過去了,回顧我國核潛艇研制過程,那個戰天斗地的攻關歲月,怎能不引起我們這一代09人深情的緬懷和思念!這是中國現代核武器裝備史上能與“兩彈一星”同輝的豐碑。也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權,沖破核封鎖,打破核壟斷奮發圖強的光輝歷程。在這個神圣的領域里,在這個秘密的歷程中,我作為一代中國核科學知識分子中的一位工程組織者、設計者、建設者作了應做的一切努力。
我生于1923年,四歲那年父親彭湃和母親先后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不久我就被國民黨當局通緝。是黨把我從一個孤兒、一名國民黨反動派槍下的八歲囚徒、一名繡花崽、一個吃百家飯、姓百家姓長大的孩子、一個當過護士、做過炸藥的青年,送進延安自然學院,送出國門,先到喀山化工學院學習,后轉到莫斯科動力學院深造,我的生命與青春是人民給的,是黨組織的培養,我理當報國愛黨愛民,我理當全力以赴為國分擾。記憶之門令我心潮起伏,壯懷激烈,冥冥之中我恍惚看到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那些拖著浮腫腿、步履艱難的戰友,他們往返在“京房”路上堅持工作,頑強科研,我似乎再次看到了他們在北太平莊“鉆進去、入了迷”的身姿和容顏;我們在一起討論主方案,研究主參數,我們坐“混貨專列”到“大三線”住“干打壘”,拼裝木板房,啃涼饅頭,抽“葉子煙”……青衣江畔為我們架鍋、峨眉山捧月為我們煮酒,我們在暢飲中開懷討論模式堆建設,憧憬馳騁五大洋的核潛艇,將全部的智慧和熱情都傾注到模式堆試驗中!
我在核潛艇的研制過程,果斷拍了許多板。我的大膽決定,源于多年的科研基礎,源于各專業人員扎實和細致的技術功底和他們充滿必勝的精神。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就是“文革”的特定政治環境及各種復雜的情況迫使我要做工程的主心骨。爭取速度和質量,一切都是為了核潛艇啊!我們在濱海船廠的荒山海邊上撿拾海螺、挖蛤、抓螃蟹釋放心情和改善生活的場景,還有那大洋深處和戰士們并肩在各個崗位進行試驗時的情景歷歷在目。那是一幅幅艱苦奮斗、責任在肩、頑強拼搏、以苦為樂的圖畫,又是多么令人夢牽魂繞的如歌歲月呀!大家艱苦地生活在一起,刻苦地攻關在一處,有苦同當、有煙同享、有酒同酌、有月共賞。我們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忠誠使命重于一切,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無私地獻給了核潛艇事業。如煙的往事,只能從中擷取點滴與大家共勉了。
1961年,正是蘇聯撤走專家,國家面臨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中央為保證核爆,核潛艇工程被迫暫時“下馬”,但中央還是高屋建瓴地提出“長流水,不斷線”地保留了一支50余人的科研設計隊伍。這支隊伍隸屬于原子能所471室,作為室里的領導,我當時也是受命于危難之際。迫于當時的形勢,大部分科技人員只好借宿北太平莊一個被鐵道部遺棄的招待所,當然也是為了方便在中國科技大學進行核知識的再充電。那段時期的堅持,是核潛艇工程戰線一批骨干人員刻骨銘心的日子,我和韓鐸、蔣濱森等人利用在中國科技大學代課的有利條件,要求這批半路改行搞核的骨干人員進修核物理、熱工等專業,并要求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鉆進去,入了迷”。我們在核科學領域內只有充足了電,才在困境中自強筋骨,才能擔當起設計核動力的重任。盡管那時每月僅有12元公費,為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我們抓緊時間梳理了1960年設計章案與全國工業科技大調查的成果,迅速地把大家的主要精力引到主方案、主參數論證和關鍵設備材料攻關研究上,穩住了一支基本的隊伍。核動力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當時論證困難非常多,設計與科技、工業制造、材料等方面的諸多矛盾十分突出,假如沒有一個辯證的設計理念來充實佐證,沒有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創精神是無法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當時正值學習毛澤東著作中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熱潮,毛主席的著作確實令我們茅塞頓開。為此我們以“兩論”思想為武器,充分調動每一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發揚技術民主,發揮群體智慧,集中全部力量打殲滅戰,主攻主方案、主參數及其系統和回路設計論證進行突破。在主設備上采取外調內研,與有實力的院所廠進行聯合攻關,在實驗研究上,我們更是充分利用原子能所一切可以利用的實驗設施和條件,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核實驗項目試驗,為我們優化方案論證和設計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不論在設計室、在實驗室在外協廠家,我們不怕疲勞、不辭辛苦、不畏困難、連續作戰,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指導我們的一切科研工作。科研條件和工具十分簡陋,最早可控核裂變的各種物理和熱工參數相當一部分是縮尺和手搖計算機算出的。后來條件好一些,可以到中科院上電子管乙型機上進行計算,計算工具和條件直到1964年下半年后隨著半導體機型的出現,我們的計算和設計工作條件才得到明顯改善,那時設計工作的艱辛就可見一斑。我們就這樣一步一步艱難地走來,步步跋涉,寸寸艱難,但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科研、設計與外協工作中,人人意氣風發,個個奮發圖強,不甘落后,唯恐自己掉隊,跟不上設計的步伐!
1961年至1964年這段時期的論證工作,凝聚和聚蓄了技術力量,推進了前期的探索與調研成果,拿出了核潛艇的主方案和主參數,列出一系列需要中央各部委協同攻關的材料、設備清單,僅核動力裝置上的項目就涉及到國家千余家廠所院的聯合攻關;提出了初步設計的方向與步驟。有了上工程的厚積薄發條件,為工程建設的再次上馬奠定了基礎,確定了方向。當然,我要感謝最初那50余名同志,如韓鋒、李樂福、蔣濱森、昝云龍等在工程下馬時期給予的堅定支持,更要感謝200余名陸續步入隊伍中的趙善德、陳志捷、沈明道、李宜傳、潘系人、裘怪春、張維忠、吳洪濤等一批核動力設計中堅力量給予的無私、無畏,他們中有許多人后來都成為我國核能開發的專家和技術帶頭人。
1965年工程上馬不久,正當我們展開雙臂,積極投身工程全面設計與設備材料研制攻關,進行模式堆建設之際,“文革”的沖擊立即使工程設備與材料制造與生產秩序大亂,數以百計的關鍵設備,材料研制生產廠所的負責人、技術人員和工人受到沖擊,甚至受到迫害和揪斗……文革最困難的時期,雖然自己也飽受其害,但我強忍悲痛,始終相信黨,相信人民,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和建設者們一樣堅持在模式堆荒蠻的現場,與楊履新和楊朝勇等一批基建拓荒者一起披荊斬棘,披星戴月,暢談中國核動力美好的明天。為避文革鋒芒,帶領核動力裝置設計人員李樂福等100余人與總體所黃旭華等一批設計人員會合在葫蘆島,日夜奮戰擴大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海灘上我們也談論設計接口事,巖石縫里我們也尋挖可口的海鮮。那是一段09史上難忘的工程設計,大家在這里落實了模式堆與實艇安裝調試前一系列的設備制造、試驗研究、系統安裝與施工設計的準備,為909基地各個試驗室建設提供了技術依據。而我后來又被推上主任的位置,我很珍惜這個位置,我盡自己的所能,保護了像趙仁愷這樣一大批技術專家和骨干,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技術特長,這對模式堆建設十分重要,人才的保證與如期完成戰略目標太關鍵了。當時基地建設基本陷于癱瘓,材料和設備制造的很多制造廠、所被迫停工停產。關鍵時刻,聶榮臻元帥以大無畏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魄,代表中央軍委于1967年8月30日簽發了《特別公函》。《特別公函》就像高掛的綠燈,全國暢通無阻,而我們這些設計人員更是如獲圣旨,那可是尚方寶劍。緊接著毛澤東主席于1968年7月18日又給模式堆現場建設發來電報,電報要求成都軍區增派一個工兵營支援工地建設。從此模式堆現場建設,可謂是日新月異。
經過近二年的土建、安裝和調試,1970年6月30日模式首次達到熱態界,也就是說陸上的核潛艇具備啟動試驗條件。周恩來總理指示,請現場啟動導小組赴北京,專門向中央專委匯報。7月15日至16日周恩來總理分兩次接見和聽取王漢亭、昝云龍和我的匯報。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和教侮,至今都銘記在心,“陸上模式堆成功了,核潛艇就有了,核潛艇在你們這些年輕人手里搞出來,好了!今后還要搞航空母艦!”周總理的指示很快就傳到試驗現場,全體參試人員可謂歡聲雷動,大家精神亢奮、群情激昂,大家不僅紛紛表決心,下戰表,更多的是層層技術負責人和黨政工團的領導人都身先士卒地吃住在現場,為的是隨叫隨到在現場應急處置。當時整個909基地都掀起了建設的熱潮,模式堆山溝都是枕戈待命的設備制造廠所的配合試驗人員,整個模式堆六層樓的外走廊里,到處是神情緊張而精神高亢的參試人員,到處是和衣而眠,扶桌椅而打盹的疲倦人。啟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設備故障,周恩來總理聞訊兩次打電話到現場,指出“不要急,要仔細,越是試驗階段,越是要全力以赴,絲毫不茍,才能符合要求,取得全部數據”。總理的關注,再次引發了一波又一波試驗人員攻關的熱情,這種熱情化作為不怕犧牲和不怕疲勞的精神。
試驗通過30多天不懈的努力,模式核動力裝置終于實現可控核裂變,從冷熱態臨界,升溫升壓,核發電,提升功率到100%以上。模式堆于1970年8月30日實現了滿功率運行,成功地為首制核潛艇的安裝、調試、運行提供了可供借簽和參考的依據。時至今日,每每回憶起在模式堆上的我國核動力裝置第一次臨界,第一次熱啟動,第一次核發電,第一次提升功率,第一次達到滿功率運行的情景,心里總有些壯懷激烈!總有一種神圣使命在驅使著自己。狹窄的山溝,擁擠著群情激昂的八千軍民,擁擠啊!擁擠出的是一代核動力人建設國防奮力拼博的壯麗圖畫,如歌歲月。
1970年12月我又帶領近200來人的隊伍,參加首制核潛艇的安裝、調試、系泊試驗、航行試驗。在組織和參加首制艇的一系列試驗中,我們這批設計人員再次發揚了連續作戰和不怕疲勞,不怕犧牲的精神,和戰士們同吃、同住、同試驗在船塢、艇上、海上。尤其令我們懷念的是,優秀的共產黨員、自動控制專家我們的好戰友李宜傳同志。在模式堆安裝調試和運行期間,李宜傳就拖著剛割去個腎臟的病體,不顧勸阻,長期吃住在現場,病痛常常使他豆大的汗珠拋灑在儀器、儀表上,遲鈍的腳步艱難地移動在反應堆控制系統的操作間,操作間他有一把藤椅,那是同事專門給他留下的休息地方,他就這樣數月如一日地堅持在火線,從安裝、調試,直到模式堆滿功率運行成功。但是,李宜傳同志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他沒聽從我和醫生的勸阻,仍抱病跟著設計隊伍轉戰到了核潛艇試驗航行的現場。他對大家說:“不把核潛艇成功地交給中國海軍,我死不暝目!”李宜傳同志終因過度的勞累和超負荷工作的付出,犧牲在試驗現場,年僅39歲。假如核潛艇工程沒有這樣一種愛科研勝過愛自己、愛事業勝過愛生命的高尚品質,沒有這樣一批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披肝瀝膽、奮力拼搏、無私奉獻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科技人員,核潛艇要想在十二年間從設計到安裝調試和服役,最后取得成功,決不可能。是他們創造了奇跡,我作為團結合作攻關,大力協作的09隊伍中的一員,感到十分自豪!
歲月如梭,現在我和我的許多戰友們已陸續轉戰核能開發的其它戰線,但每每回憶第一代潛艇核動力裝置研制的艱苦歷程,回味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就能感覺到那一代核動力人創業拼搏的精神。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核動力人曾經的奮斗創新、創業開拓的歷程,還是一塊值得人們咀嚼的神圣的領地。在這個神圣的領域里,在這個秘密的歷程中,我們一代中國核科技人員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忠誠使命重于一切,為攻關研制我國潛艇核動力裝置,做隱姓埋名人,終于以我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中國人民不畏核封鎖、核壟斷,自力更生成功研制核潛艇的贊歌,神圣的使命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我作為09戰線上的老戰士,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偉大的成就來自黨中央堅強的決心、高度集中的統一領導,這是第一代核潛艇研制成功的根本保證;這一光輝的業績源自舉國之力,大力協同,聯合攻關,這是第一代潛艇核動力裝置研制成功的有力保障。強烈的使命感,是第一代潛艇核動力裝置研制成功的精神源泉。
來源:紅色文化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李敏、李訥、毛新宇、毛小青、張玉鳳、曲琪玉等毛主席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以多種形式懷念偉大領袖(組圖)
2023-09-1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