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楠楓妄評毛主席詩詞事件的發酵,網上對此議論紛紛,其中有抨擊,也有反駁。就在輿情對李楠楓妄評事件蓋棺定論之時,網上又出現了幾許以學術角度否定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聲音,然而當我看到這些所謂的以“專業學術”角度否定《沁園春·雪》在中國詩歌史中的歷史地位的論述時,我的直覺告訴我,他們的見解離專業二字差得不是一星半點,甚至到了胡說八道的程度。我的定論是有根據的,先看一位昵稱叫@博學多才的微微伊人的《解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文章是如何胡侃的?
《沁園春·雪》是領袖毛澤東詩詞中的代表作,凡是受過些許教育的人,即使不能對全篇熟讀成誦,也必能對其中的某些句子耳熟能詳。比如筆者接下來要說到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連綿起伏的群山像銀白色的蛇一樣靈活的舞動,白雪皚皚的高原丘陵像蠟白色的象一樣雄壯的奔馳。它們都想和天公一比高低。一般認為,這一句動中寫靜,猶如神來之筆。“欲與天公試比高”,更是豪闊雄健,展現了抒情主人公的英雄風范。然而,近日筆者通過細讀該詞,用創作的眼光,拋開作者的身份,從詞作本身審讀這一句話,發現它存在著單句比喻失當,整句語義不通的問題。“山舞銀蛇”,是指蜿蜒曲折的連綿群山,遠遠的看上去就像銀白色的蛇一樣靈活的舞動,這里的“山”和“蛇”是比喻關系,根據詞的創作原則,后面的“原”和“象”,也應該是比喻關系。但是在眾多解釋領袖毛澤東詩詞的著作中,比如周振甫的《毛澤東詩詞欣賞》是這樣解釋的:秦晉高原,蓋著雪的丘陵,一個接著一個,像一只只白象在奔跑。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么“象”比喻的就不是“原”,而是原上的高山丘陵了。把高山丘陵比作“象”,尤其是“雪山”比作“白象”并沒有什么不妥,因為高山和象的類比由來已久。南北朝時,曇無讖譯的大乘佛經《大般涅槃經》中有“面貌端正,如月盛滿;白象鮮潔,猶如雪山。滿月不可即同于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的譯語。唐韓愈有詩云:“岸類長蛇攪,陵猶巨象豗”(《詠雪贈張籍》)。我們有理由相信,精通文史,讀書廣博的領袖毛澤東在讀書過程中可能涉獵過“白象如雪山”或者韓愈的《詠雪贈張籍》,當他自己看到皚皚等雪景時,就不經意間的把前人的詩句熔煉到了自己的詞作當中。但是問題在于,如果白象比喻的是高原上被雪覆蓋的高山和丘陵,那么“原”和“象”就不像“山”和“蛇”是統一的比喻關系,而成了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如此,詞的上下兩句就失去了結構和意義上的對稱。對此,有些人試圖從其他角度重新解釋“原馳蠟象”,他們認為,這個原不是指高原,而是指原上“塬”,是西北黃土高原地區經過流水沖積形成的一個個小土丘。這句的解釋也就變成“高原上的一個個被皚皚白雪覆蓋的黃土塬,看起來像一群蠟白色的象”。這樣一說單句解釋是通了,但整體上的語義,卻又不通了。如果說,詞作中的相比于的是一個個黃土塬,也就是一座座小土丘,那么與前面的“山舞銀蛇”,便很不相稱了。銀蛇般的群山尚且可以與天公一比高低,一個個被流水沖擊侵蝕的小山丘,如何能與天公一比高低呢?眾所周知,那一帶典型的地形地貌特征是“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山舞銀蛇”尚且可以理解,因為群山連綿,真的蜿蜒如蛇,但是“原馳蠟象”,就有些比喻失當了。而且必須一提的是,詞作的原文是“原驅臘象”,經郭沫若、臧克家等人的建議,才改為“原馳蠟象”。“欲與天公共比高”雖然豪闊雄健,但是從整體上說,在語義上前兩句的比喻根本無法與這一句相通。毋庸諱言,這影響《沁園春·雪》藝術成就的一大缺憾。周振甫的《毛澤東詩詞欣賞》是這樣解釋的:“秦晉高原,蓋著雪的丘陵,一個接著一個,像一只只白象在奔跑。”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么“象”比喻的就不是“原”,而是原上的高山丘陵了。……銀蛇般的群山尚且可以與天公一比高低,一個個被流水沖擊侵蝕的小山丘,如何能與天公一比高低呢?我在這里所要說的是,有句話叫“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問題是,這篇文章的作者真的了解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嗎?《沁園春·雪》是毛主席于1936年2月在陜北清澗縣袁家溝所創作的一首詞。就是說,毛主席在作《沁園春·雪》這首詞時,他所處的地區是黃土高原。因此,詞中用“象”來比喻的一個個被雪覆蓋的黃土塬,本就是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之一。但問題是,黃土高原并不僅僅存在塬、梁、峁等這幾種地貌,難道文章作者不清楚黃土高原還存在有高山嗎?狹義上的黃土高原大致是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和青海東部,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熟悉中國地理的人都清楚,黃土高原東部有呂梁山、太行山、中條山等高山。黃土高原中部的六盤山、白于山、子午嶺、黃龍山。六盤山主脊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白于山海拔1500-1800米,是洛河、延河、無定河、清澗河等的發源地。黃土高原西部涅水與黃河谷地之間更是有拉脊山、馬銜山等海拔3000-4000米,相對高差1000-2000米的高山,這些山地勢高亢,河谷深切,谷坡陡峭。毛主席寫《沁園春·雪》這首詞時的心境,應該是他站在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城東45公里的袁家溝高家坬塬上,臨高望遠時,看到祖國壯麗河山后,內心所引發出澎湃心潮時寫就的。從地理環境和季節上看,站在高處的毛主席不僅能看到雪后如奔馳群象的塬、梁、峁等這幾種地貌,而且也能看到遠處莽莽的群山。現如今,游客站在清澗縣北國風光景區的藏雪樓上,目及之處,便可見群山綿延,而且還能看到遠處大氣磅礴的黃河,清澗縣境內的五峰山風光盡收眼底。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這首詞恰恰是把眼前的景色寫活了。陜西綏德、米脂、佳縣、清澗、神木、府谷等地的峁狀丘陵是黃土高原最典型的地貌,峁頂海拔1200-1400米,呈錯落的饅頭狀,雪后站在高處看這種地貌,就像白象的脊背一樣。由此可見,毛主席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詞句,恰恰把黃土高原的山地地貌特征都囊括進去了。第二、“原”和“蠟象”二者根本就不是文章作者所言的所謂“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事實上,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涉及到兩個主體之間的從屬或包含狀態。就是說,當說A包含B時,意味著A是B的子集,A中的每一個元素都能在B中找到。例如“貓”范疇包含“小奶貓”范疇。在部分包含的關系中,兩個范疇有部分重疊,例如“鳥”范疇部分包含“會飛動物”范疇。而在全部不包含的關系中,兩個事物范疇沒有任何共同的特征,例如“人類”和“用鰓呼吸的動物”等。對比一下看,“原”和“蠟象”根本沒有共同的特征,“原”當然是指黃土高原,而不是文章作者所認為的“黃土塬”。白雪皚皚的高原丘陵像蠟白色的象一樣雄壯的奔馳,這怎么能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呢?邏輯上根本就說不通!就連小學生都能夠清楚,“原馳蠟象”明顯是比喻句,是用白象來比擬被雪覆蓋下的塬、峁、梁等地貌。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是把一種事物比成另一種事物。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比喻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原馳蠟象”其喻意是“白雪皚皚的高原丘陵像蠟白色的象一樣雄壯的奔馳”,即是把白雪皚皚的高原丘陵比喻成正在奔馳著的蠟白色的象。這樣就可與上一句“山舞銀蛇”形成了很工的對仗句。
第三,文章作者認為:“一個個被流水沖擊侵蝕的小山丘,如何能與天公一比高低呢?”
那我在這里問一下這位作者,黃土高原眾多高山,特別是存在海拔4000米直插云霄的高山,難道不能與天公試比高嗎?做為詩人的一代偉人,思緒難道不可超越眼下嗎?按這位謬評者的冬烘頭腦,李白對廬山瀑布用“飛流直下三千尺”來做夸張描述也是不可以的!可見這位文學素養并不高的文章作者的結論是如此的荒謬。(作者系昆侖策網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