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有幸參觀了位于河北省滄縣興濟鎮的黨建示范區,并為新農村的美麗壯闊風貌所深深吸引。鹽堿地也能種出水稻田?那百畝的碧頃沃野給了我答案。
據了解,該示范區在三年前還是靠天吃飯,人均收入水平在當地還處于末流,三年后卻舊貌換新顏,不僅成為了區域性的黨建+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而且人們的腰包鼓的好像稻田里的河蟹“怎么都收不住爪”。那么,該村到底有何致富良方,讓一個貧窮落后的“土疙瘩”,變成了水鳥棲息,魚蝦滿地的“聚寶盆”呢,答案其實只有簡單的八個字“黨員帶頭,自力更生”。
三年前,該村是一個黨員大村,黨建基礎十分良好,但在經濟發展上一直尋求不到出路,用當地人自己話說就是“窮也窮的有骨氣”,當地政府看到這一現象后決定,依托該村的黨建資源,推選優秀黨員為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該村善于組織,勇于進取的精神,聯系多方,因地制宜,規劃脫貧路線。最終,由鎮政府牽頭,聯系農學專家,改良土壤,涵養水源,精選育種,為經濟作物的種植打下良好基礎,隨后該村黨員率先流轉土地,并集資成立現代農業合作社。一群沒文化、沒技術的老黨員,全靠自己摸索建立試驗田,“不會不要緊,就怕不肯學”,這是一位65歲的老黨員干部在育苗時說的話,這話讓我這個年輕人不禁汗顏。就是憑著這群“領頭羊”堅韌不拔的干勁和身為黨員的心氣,他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把耕耘了一輩子的旱堿地改造成了,林、果、蔬三位一體的現代化種植體系,并創造性的開發了富硒水稻種植產業,實現了田中種稻、稻田養魚、稻花喂蝦、魚苗肥蟹、魚糞培田的有機循環養殖生態系統,村民們看到了成效和商機,隨后也紛紛加入合作社。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扶貧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而該村的致富經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不搭風景,但風景自成。現如今,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村民人均營收突破萬元,其農副產品直銷當地各大商場、百貨。
興濟鎮的實例證明,要保證統一行動,首先要有統一的領導,黨建的目的在于,人民想干事時,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各地若吸取經驗,由黨建引領的脫貧之路,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興濟鎮的黨建+現代農業方案為我們開拓了廣闊的視野,而黨建引領的致富路,我相信也不只有一條。
作者:趙鵬飛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王宏甲:黨建引領,深化改革,組織起來,共同致富——這是“塘約道路”的核心要義
2020-02-26?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