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綜合實力將更加接近,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能力越來越差。因此,十年之后統一比現在的代價要小。”
臺媒31日爆料稱,中國大陸當天派出兩架殲11戰機越過海峽中線,在中線以東飛行超過10分鐘。臺“國防部”和“外交部”證實了這一消息,稱此舉為大陸對臺采取的“直接挑釁行為”。
臺灣是中國領土,解放軍有權隨時在臺灣的任意上空飛越,但大陸一向在巡航問題上非常謹慎。這次大陸軍機在中線以東的空域飛行,無非是對美國最近頻繁派軍艦穿越臺灣海峽的一個回應而已。
美國今年已經是第三次派軍艦穿越臺灣海峽了,密度之大前所未有。中美貿易談判結束之后,美國很可能打臺灣牌,屆時不知道又要出什么妖蛾子。美艦每次穿越臺灣海峽,就使島內“臺獨”分子歡呼雀躍一次。但事實上,即便是美國派航母過來,解放軍也不懼怕。
解放軍軍機穿越中線給“臺獨”潑涼水非常有分寸:一是沒有在美艦穿越臺灣海峽時立即行動,以免對中美貿易談判產生不良影響;二是恰恰在韓國瑜大陸之行結束,讓臺灣民眾看到大陸的善意之后進行;三是恰值特朗普倒行逆施宣布戈蘭高地屬于以色列領土,受到全球指責之時進行。這樣,既給“臺獨”潑了涼水,又使負面作用最小化。
但筆者認為,這可能成為今后應當美艦穿越臺灣海峽或其他支持“臺獨”行動的常態動作之一。只要美國給“臺獨”打氣,中國大陸就給“臺獨”瀉瀉氣。
很多網友對大陸厚待韓國瑜不滿,認為國民黨的“九二共識”夾帶私貨,依然堅持中華民國是獨立主權國家,對祖國統一卻不真心。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馬英九執政時兩岸大溝通、大交流、大融合對抑制“臺獨”是有利的。如果國民黨再次執政,對于延緩“臺獨”勢力擴張,融合兩岸經濟與文化是有促進作用的。
很多網友對此可能不以為然,認為最好是自稱為“務實臺獨工作者”賴清德上臺,越過紅線,大陸一舉統一才好呢。不錯,現在大陸有實力在臺當局越過紅線時,采取“北平模式”和平統一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能力排斥外來勢力插手,封鎖臺灣,迫使臺當局接受和平統一的條件。但問題是,這是祖國統一最小的代價的時機嗎?
祖國統一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以最小代價完成的問題。目前我們還要很多工作可以做,使統一代價進一步減少。
首先,我們要進一步突破西方技術封鎖,將西方因中國統一時制裁我們的代價減少到最小程度。
其次,我們要加大兩岸經濟、人員來往的融合程度,在采用“北平模式”時迫使臺當局盡快低頭,以減小臺胞的痛苦時間。
第三,我們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探索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經濟融合方式。以便臺灣統一后,將成果的經驗直接用到臺灣之上,讓臺灣盡快繁榮起來。
時間在大陸一邊,在中國一邊。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陸對臺灣的優勢日益顯著,將會有更多的臺胞愿意來大陸發展,大陸的上述準備工作也將做的更好。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綜合實力將更加接近,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能力越來越差。因此,十年之后統一比現在的代價要小。
有人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進黨切香腸式的“臺獨”使得臺灣“天然獨”的人口越來越多,和平統一的難度將越來越大。筆者認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首先,和平統一將更容易實現。
大陸已經有5個城市人均GDP超過臺灣,10年后將有更多的城市超過臺灣,甚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超過臺灣。屆時,臺灣經濟和人員與大陸更加融合,因此和平統一的阻力將更小而非更大。特別是當采取“北平模式”時,臺灣就更難抗拒大陸的經濟封鎖了。
其次,統一之后所謂“天然獨”很容易醒悟。
臺灣之所以出現“天然獨”完全是民進黨歪曲歷史的原因。臺灣就連一張民國地圖也不準出售,還將中國史并入亞洲史傳授。祖國統一之后,只要打破了民進黨的信息封鎖,還原臺灣真實歷史,“天然獨”就會醒悟。
臺灣民眾,特別是臺灣青年是非常理性的。只要他們得到正確的歷史材料,自己就會得出結論,破除民進黨的愚民教育,認清民進黨反民主的本質。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戰略觀察家“微信公號)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