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人跟我說,歷史是曲折前進的,有時候往前,有時候往后,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的。
提起安徽省鳳陽縣的小崗村,一直是主流媒體宣傳的農村改革開放的主要典型。官方媒體在報道中繪聲繪色地描述說:20多年來,小崗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草房被瓦房和樓房取代;黃泥巴小路被寬敞的水泥大道替代,村小學、自來水、電燈、電話,還有衛星電視接收系統,都在小崗村出現。
主流媒體的宣傳,回避了一個最頑強的客觀事實:水泥大道、村小學、自來水、電話,還有衛星電視接收系統等等,都不是小崗村人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的,而是由政府、企業和社會等無條件地施舍給小崗村的。
關于包產到戶,我之前在做完這場試驗后做完這場試驗后 李德勝再也不同意“包產到戶”了…這篇文章里詳細寫了有關這些事的前世。整個安徽省在60年代實驗包產到戶幾年后現實的數據證明,包產到戶后的糧食產量始終大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之所以我們能明顯感覺到糧食增產明顯,是因為毛主席利用“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結合國產設備配套,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約200億人民幣,到82年為止全部投產。尤其是大量化肥廠的投產,為糧食產量爆增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除了在安徽進行數年實驗效果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種方式嚴重不利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大方向。單干后個體農民買不起較大型的農業機械,原來社隊已經有的農機,大部分也因無人維護管理而棄置。因為農業機械化并不單單是一個機器的問題,它涉及到整個配套的農機修造維護體。
因此在1966-1976年,我國農村大量地區,根據公社的三級體制,形成了三級農機修造網,以保證農業機械化能夠穩步推進。1975年和1965年相比,主要農機產品產量分別增長6至11倍。為保證農業連年豐收起了重要作用。
1979年后隨著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生產隊合作化解體,農戶分散經營,生產規模變小,因農機作業成本較高,加之國家取消了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這使得原有的農機具失去了使用價值,農田作業又變為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這也是為什么在73年制定的“四三”方案引進的大量化肥廠等設備在82年投產前,糧食竟然還能神奇般的大減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1965年毛澤東在重上井岡山時,就對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談到,“我為什么把包產到戶看得那么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制有一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黨怎么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
然而在一段時期內,小崗村還是在努力原上自己的神話。根據宣傳稱小崗村包產到戶第一年便實現了人均產糧575公斤,等于66—70年五年的總和。按照當時小崗村115人,517畝土地。換算一下畝產約128公斤。75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是156.5公斤。在把五年總和一除,66-70年小崗村平均每年糧食畝產25公斤多。你把種子埋地里不管,也不至于只收25公斤吧……
但是我沒想到是,最終戳穿這個泡沫的,竟然是小崗村自己。視頻全程高能大家可以看下。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一年小崗村的集體經濟收入有了很大發展。”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與上一年相比,集體經濟收入渠道更寬了,包括控股、參股的相關公司利潤分成、小崗品牌使用費、廣告收入、旅游收入、培訓產業收入等,已從820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1020萬元。
在分紅大會現場,每位小崗村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從沒有分紅到有分紅,從分紅350元到520元,這些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小崗村村民嚴淑淑說,改革讓她看到了未來生活的美好。
沒想到啊沒想到啊,你個濃眉大眼的改革第一村也背叛革命了?走上了集體經濟的老路?
作為對比,中華第一村大寨村2008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2013年超1.8萬;中原第一村南街村2013年人均收入達2萬;天下第一村華西村2007年人均資產過百萬,人均收入8萬元。小崗村這些年終于脫貧村民年底還能領到520元的分紅,后來居上,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參考文獻:《一場失敗的實驗--安徽 1962 年包產到戶的前因后果》、《中國農業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全書·甘肅卷》、《毛澤東選集》
來源:防務微觀察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