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葛兆光:重思何為“中國文化”
點擊:  作者:葛兆光    來源:中國好學者  發布時間:2015-06-15 11:17:54

 

15.jpg

 

   編前按:近年來,隨著“中國崛起”話題的不斷升溫,中國文化資源再掀熱議。究竟何為中國文化,她有哪些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獨特元素?2015年5月17日,“望道講讀會”系列學術講座“文化中國: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第二場講演在上海市社聯舉行,本期嘉賓為復旦文史研究院院長、著名歷史學家葛兆光教授。在題為《重思何為“中國文化”》的演講中,葛先生用非常具體生動的例證和思考,與在場聽眾探討了他所理解的“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既讓我們認清當前面臨的發展困境,同時進一步理解文化面向傳統,而文明面向未來。


  什么算“中國文化”
 
  “重思中國文化”,我有兩個基本想法。第一,過去我們講中國文化,籠統之論太多,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我希望討論得比較具體一些,也就是討論什么算“中國文化”;第二,最近幾年,中國崛起,很多人開始對中國文化有一種盲目的自信。我想跟大家表達一個基本觀點,即文化沒有高低,在當今世界上,不應該接受種族和文化上的歧視。
 
  那么,何為中國有、其他國家沒有,中國比較明顯、而其他國家不很明顯的“中國文化”?要強調的一點是,我陳述的很大程度是漢族的文化。
 
  漢字思維帶來漢文化圈的特點
 
  漢字與表音文字不同,很多字是象形的,還有很多字是會意的,會意不夠用,更加上聲音以標志不同意思。但漢字的基礎還是“形”,很多漢字的意思可以從字形或結構中猜測到,而且很多意義也是從象形字中孳生出來的。當我們用這些字來表達的時候,就會形成漢字思維。王士元做過漢語閱讀和英文閱讀的對比,認為漢語閱讀更快,但由于一目十行,會帶來望文生義。我剛剛到大學教書的時候也做過一個實驗,把李賀和李商隱常用的28個字分別給學生看,很多學生會立即表達出其中透露的感覺。因為漢字不是孤立的,它是象形的,容易聯想到文字的感覺。漢字的閱讀書寫和用漢字思維,帶來了漢文化圈的特點,包括超出中國文化圈的漢字文化圈。
 
  以家和放大的家族文化為基礎
 
  徐烺光先生談及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重要性時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差異就是西方文化強調個人的自我依賴,而中國文化強調群體的互相依賴。整個中國的文化結構是以家和放大的家族文化為基礎的。以父長為主軸,區分出與主軸關系的遠近,繼而區分出五服和九族。而在整個家庭關系中,中國區別于西方的兩個原則,首先是內外有別,其次長幼有序。由于有內外、長幼,當放大以后,就有“國家”這一社會結構。中國古代國就是放大的家,所以君主可以叫君父,縣官可以叫父母官。儒家也得以在這樣的社會結構和國家結構里面產生出來。
 
  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宋孝宗、明永樂皇帝、清雍正皇帝均講過“儒教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在皇權絕對權威下,中國沒有形成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宗教,這是區別于歐洲的主要特點。從東晉慧遠和尚“沙門不敬王者”的議論,一直到七世紀末的唐代,這一傳統的形成經歷了近三百年。有絕對性和神圣性的宗教就會有排他性。而在中國,基本上所有的宗教都在皇帝的控制之下,宗教始終不能與政治相抗衡,宗教徒必須禮拜父母與君主,必須接受傳統的“孝”與“忠”,接受古代中國的家庭倫理與政治倫理。政治高于一切,也因此帶來宗教之間沒有高低、觀念上沒有絕對、不存在超越世俗政權的要求,這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特點,也形成了中國人宗教性和神圣性不強的民族性。
 
  從觀念、知識到技術的陰陽五行
 
  陰陽既可以被比擬成日月、天地,也可以象征君臣、上下,什么都可以貫通,從陰陽中進一步引申出來的冷暖、濕燥、尊卑、貴賤,也暗示了一系列的調節技術。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古代中國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五種元素,在宇宙、社會、人身中有種種匹配的事物和現象,甚至對應人的五種品德“仁義禮智信”。衍生而來相生相克,形成貫穿宇宙萬事萬物的一套學說。五色、五聲、五味、五方、五臟、五祈等,用五行都可以歸納整理,否則社會就會混亂,宇宙就會無序。能夠解釋一切的時候,人心就安。

  有很強的天下觀念、朝貢體制
 
  如果夜觀天象,會發現天往左轉,但有一個地方是不動的,那就是北極。正是因為這樣,古代人認為北極是天之中點(古代認為地之中在洛陽)。于是,天如蓋,地如棋盤,形成天圓地方、我在中央的觀念。今天在自然科學體系中,這些觀念已變得不可信。但在古代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往往相信概念說,想象中國在中央。這個觀念給中國古人帶來相當知識,并發展到政治領域,即朝貢體制、冊封制度。我們的文明比周邊文明高,這在很長時間是中國人自己想象的天下,一直到晚明,隨著西方文明的進入才發生改變。
 
  五方雜糅:變遷的文化傳統
 
  然而我們的文化始終處在變遷中。歷史上漢族中國雖然有秦漢、宋、明三次漢文化凝結,但也經過中古、蒙元、滿清三次異文化的疊加沖擊。以宗教為例,來自印度與西域的佛教、本土崛起的道教、來自中亞甚至更遠地區的三夷教(火祆教、景教、摩尼教),無論在西域、敦煌還是長安,它們互相沖突也互相融合,而在蒙元和明清時代,更有佛教密教、西洋天主教基督教的進入。中國是一個五方雜糅的“中國”。各種種族互相融合,各種物品流傳引入。而晚清以來西方世界帶來的沖擊,則使中國文化傳統發生了更為深遠的改變。
 
  主流的漢族中國文化很強,原因很多:首先,圣賢和經典學說很早確立,并且一直和政治彼此融洽,流傳至今;其次,借助考試制度,讀書人得以進入上層,所以大家都會維護它;最后,我們的官學和私學,像私塾、鄉校很強大,政治制度也始終支持它,所以精英文化經過制度化、常識化與風俗化,從上層滲透下來。古代中國文化傳統綿延不斷,并且始終和王朝、政治、貴族、身份、文化、教養相連。
 
  但這種延續性也給我們帶來麻煩。一方面漢族中國的空間相對穩定,漢族人口非常多,所以至今我們仍然在傳統、歷史和文化的延長線上。另一方面,大清帝國以來我們又是一個五族共和的多民族國家,文化復雜多樣。于是,近代中國文化出現了轉型和認同的雙重困難。本來中國的變化都在傳統以內,但現在要在傳統之外變。一旦用護照,一旦傳統天下帝國不得不變成現代國家,中國人的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大,產生焦慮。這其中深層的文化危機是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的。
 
  之前所說的中國文化特點,現在都在發生著變化。經過白話文改革、簡體字普及等漢字書寫和閱讀習慣的改變,漢字思維系統也隨之發生了很深的變化。而談到的宗教、信仰、家國,則無不伴隨著現代國家的建立、民主思想的普及、城市和科技的不斷進步而遭遇瓦解,傳統社會的結構和倫理基礎已然消逝;天下變成萬國,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世界認識和朝貢體制,已經不復有效了。
 
  文化面向傳統,文明面向未來
 
  近代中國文化出現了轉型和認同的雙重困難。從“國家”觀念來說,一方面我們接受了西方現代以“民族”為“國家”基礎的論述,認為建設現代性的民族國家就是像西方一樣追尋“文明”;但一方面又在感情上傾向于中國歷史上以“文化”為“國家”基礎的現實,覺得必須捍衛漢唐以來,特別是清代以來“光被四表”的大國。
 
  從“現代”觀念來說,一方面把西方現代國家的法律、民主、科學看成是導致“富強”的必然的和理想的途徑,覺得中國也應該從此走向未來;一方面又把西方列強所為看成是弱肉強食的野蠻行徑,是導致中國積貧積弱的原因,覺得中國應當另辟蹊徑走出一個新的時代。
 
  從“文化”觀念來說,一方面中國傾向于把自己作為東方文化之大成,與西方相提并論,所以“中西”、“東西”的說法成為習慣;一方面它又必須證明自己是東方優秀文化的代表,不僅要與西方文化抗爭,而且要與日本競爭。
 
  我們應該尋找文明與文化、普遍與特殊、全球化與地方化之間的和諧之道。我認為“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西,它時時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文明”是使各個民族差異性逐漸減少的那些東西,表現著人類的普遍行為和成就,換句話說,就是文化使各個民族不一樣,文明使各個民族越來越接近。
 
  愛德華·薩義德在《東方主義》中的觀點認為,所謂的東方文化,是西方人塑造出來的,一個想象的異域風情。薩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中認為,中國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會和伊斯蘭文化聯合起來,產生和西方文化相抗衡的力量。余英時在《內在超越之路》中,則強調文化是可以超越經濟和政治的,中國文化由于功利、物質的沁入,不能超拔,因此當務之急應是重新認識中國文化。林毓生先生也主張中國的文化需要創造性轉化。這個資源寶庫藏品豐富,選擇什么來用,一定是根據現在的情況,重新解釋意味著現代轉化,但這個過程絕不是讓我們覺得誰的文化更高明。
 
  文化是一種不必特意傳授,由于耳濡目染就會獲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而文明常被看成是一種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東西,因而它總是和“有教養”、“有規則”、“有知識”等詞語相連。各個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現出一種對異質文明的抗拒,而文明常常是始終在前進的,表現著殖民和擴張的傾向。文化與傳統有關,它是特殊的,而文明與未來有關,它是普遍的。把文化和文明略加區分,我們就不需要對全球化、普遍化、同質化、現代化那么緊張,一定要較長論短的話,我們更需要比較的是文明的高低。只有思考如何保持我們的文化,坦率和誠實地承認我們的文化困境,才能使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文化綿延發展,而文明與文化也可以在全球與地方的結構中和諧發展。
 
  (來源: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