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9日-星期二
劉云山同志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深入實施工程,要堅持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相統一,把好質量關,增強工程在思想政治上的引領力、學術創新上的推動力。”堅持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相統一,對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引向深入,繁榮和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更好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十分重要。
正確認識政治與學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一定的階級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學術是以經濟為基礎的文化上層建筑,實質上是對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的認識。政治與經濟一樣,都是社會的客觀存在,而學術則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經濟、政治可以說都是學術認識的對象。在這種意義上講,政治與學術分屬于不同的領域,所以不能混為一談。
學術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評價一套理論體系在學術上的高下,除了理論上的自洽,最終還是要看其在社會實踐中效果的好壞。如果能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并能正確指導實踐活動,這樣的研究和成果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學術,這樣的理論才真正具有學術價值。同時,在階級社會里,政治離不開學術,政治需要學術為之服務;學術也離不開政治,學術需要政治保證方向。政治既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又必然反映到文化的上層建筑,并成為文化上層建筑的靈魂。這樣,學術也就需要有一個政治標準。
在學術研究中,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是分不開的,二者相互統一、共同存在、共同起作用。有的人總是把政治與學術完全分離或者相互替代,其實,這很不現實。恩格斯早就指出:“絕對放棄政治是不可能的;因為主張放棄政治的一切報紙都在從事政治。問題只在于怎樣從事政治和從事什么樣的政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3卷第169頁)列寧也說過:“從政治上評價一個著作家為工人報紙撰稿,不能看他的風格和機智,不能看他才華出眾,很受歡迎,而要看他總的傾向,看他的學說給予工人群眾的是什么。”(《列寧全集》第2版第24卷第366頁)毛澤東同志指出:“各個階級社會中的各個階級都有不同的政治標準和不同的藝術標準。但是任何階級社會中的任何階級,總是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以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的”。(《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869頁)
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反映,我們要按照真理的標準來檢驗它的發展成果,就是要按照是否符合“實際”來檢驗它。但同時,馬克思主義又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武器,具有明確的立場,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這個立場就是政治標準。就是說,我們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解決一個“為了誰”的問題,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前提。立場不正確,馬克思主義研究就會南轅北轍,也根本研究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成果。
堅持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相統一,是一個復雜過程。在這方面,我們有過沉痛的教訓。過去,有的人往往用政治標準代替學術標準,并用所謂的政治標準干涉正常的學術研究;現在,有的人過多強調所謂的學術標準,甚至把黨要糾正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各種錯誤傾向說成是違反了所謂的“學術自由”。列寧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也指明了一個正確的立場,一方面反對夸大政治的意義,反對密謀主義(布朗基主義等等),另一方面又反對輕視政治”。(《列寧選集》第2版第1卷第268頁)其實,在任何社會,從來沒有離開政治的學術自由。有著公民身份的學者,必須遵守憲法和相關法律;是黨員的學者,除了憲法之外,還必須遵守黨章的約束,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規范自己的學術活動。
堅持政治標準和學術標準相統一,還要正確處理“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的關系。我們大力提倡“雙百”方針,就是為了有效保護新生事物,保護新觀點、新學派和新學說,從而使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不斷繁榮和發展。在學術研究中,要旗幟鮮明、一以貫之地堅持“雙百”方針,要像毛澤東同志1919年在著名的《〈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大聲疾呼的那樣,主張徹底研究,不受一切傳說和迷信的束縛,去尋找什么是真理。鴉雀無聲,一片死寂,決不是我們的方向和希望出現的局面。要始終防止那種“抓辮子、扣帽子、打棍子”的極“左”指導思想的重新出現。要引導大家敞開思想,暢所欲言,鼓勵各種流派、觀點相互切磋,切不能聽不得不同意見。要嚴格區分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對待科學、理論、學術上的是非,應當保持極為慎重的態度,不要輕率作結論,更不能利用行政力量,動輒上綱,強行壓制。否則,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就一定會僵化和衰退。在堅持“雙百”方針的同時,還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鄧小平同志說過,如果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以不顧安定團結,那就是對這個方針的誤解和濫用。堅持“二為”方向,就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就是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同時,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努力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遵守政治和宣傳紀律,時時注意維護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維護社會主義制度,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這是衡量我們學者和研究成果的第一位的標準,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總之,我們所說的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相統一,根本表現在以下兩條:一是學者必須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立場去研究。二是其成果也必須放到社會實踐這個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去評判。這是學者任何時候都應牢記的歷史責任。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