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新中國成立69周年。我們有必要搞清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實踐成就這兩大問題。
一、多維度理解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只有依據理論內涵、時間跨度和空間范圍的不同,進行新的多種區分,才能領悟馬克思主義的完整性和多樣式,從而得到認識上的升華。
第一,從理論內涵來界定,馬克思主義至少有六層含義:一是在創發主體層面,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和后繼者不斷豐富的理論體系;二是在學術內涵層面,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術思想體系;三是在社會功能層面,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指導思想體系;四是在人民福祉層面,馬克思主義是關于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原則思想體系;五是在價值觀念層面,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生信仰和基本價值觀的文化思想體系;六是在國際交往層面,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和平發展和促進人類共同體的國際思想體系。
第二,從繼承和發展的主體來分析,馬克思主義有政界和學界兩大主渠道或主平臺,共產黨領袖和馬克思主義學者是兩大主體。這并非說政界和學界以外的人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而是說他們沒有成為主要發展主體。自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以來,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領袖和學者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并結合各國國情和世情進行本國化時代化創新。這兩大主體應塑造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辯證關系。
第三,從時間跨度來分析,既包括經典作家和革命領袖、政黨領袖在不同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也包括各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發展史、經濟學發展史、政治學發展史、文化學發展史等等。
第四,從空間范圍來分析,馬克思主義有各國化的理論。譬如,馬克思主義的蘇聯化是列寧主義,中國化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越南化是胡志明思想,朝鮮化是金日成主體思想等。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例,在美國有壟斷資本學派、積累的社會結構學派、世界體系學派,在法國有調節學派,在日本有宇野學派、數理馬克思主義學派,在中國有創新馬克思經濟學綜合學派等。
二、新中國建設取得輝煌成就
1938年,毛澤東首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而中國共產黨的近百年歷史,客觀上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是曲折地不斷推動中國進步繁榮的實踐史,是科學繼承和持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兩大成果。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取得偉大勝利。新中國的誕生,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真正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之門。新中國的建設,盡管經歷了種種挫折和干擾,但仍然取得了輝煌經濟成就。
我國在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的大約30年間完成了重化工業化,建立了一個門類初步齊全、依靠內循環可以基本自給自足的國民經濟體系。2018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新憲法明確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都是新中國約70年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歷史。應當說改革開放前的發展,為當今發展奠定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基礎,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是在這個基礎上的大發展。
三、中國化第二個飛躍成果豐碩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飛躍和理論成果。這一理論指導我國不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的近40年間,中國國民經濟高速騰飛,年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約為9%,遠遠高于同時期世界經濟平均3%左右的增長速度,達到同期世界第一,大大超過德、日、美等國在其崛起甚至“黃金時期”的增長速度。目前,中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第一。“神舟”系列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成功、“嫦娥”探月工程、高鐵、天河計算機、北斗導航等一張張“中國名片”,成為“中國奇跡”的有力見證,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居于世界前列。我國人均GDP已達8000多美元,人民生活接近由溫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與此同時,我國在民主政治、文化繁榮、社會建設、國防和外交等方面,也都取得顯著成就。
我們中國人喜歡比較,這是好事。我們工業要和美國、德國、日本比,我們的農業要和以色列、荷蘭比,我們的軍事要和美國比,我們的生態環境要和澳大利亞、新西蘭比,等等。這樣一比較,好像我國什么都不是最先進的。其實,這樣比較是可以的,但并不全面和科學。單項比較,有利于激勵我們砥礪前行,但如果認為中國什么都不行或不先進,那么這個結論就十分片面了。實際上,在民富國強方面,中國自我縱向比較,應對1949年前后的舊中國和新中國進行全面比較;中國與他國的橫向比較,應與獨立前國情相似的印度進行全面比較,并與美國和瑞典等進行某些重要指標發展速度進行比較。這樣科學地對比,其比較的結論顯而易見。
世界銀行統計顯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6年我國的經濟總量是21.4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美國只有18.6萬億美元,印度只有8.7萬億美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統計購買力平價人均GDP的結果,中國為15424美元,印度為6658美元。我國人均GDP與發達或某些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比較少,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太大。
從各種數據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民富國強發展速度在全世界是較快的,改革開放以來更快。而國情和我國差不多的印度富強情況則相對大大落后。無論比較毛澤東時代還是改革開放時代的富強發展情況,印度都比中國差得多,總體上印度比中國要落后15年到20年。究其根源,在于印度是以資產階級的“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為指導,而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為指導。
四、中國從“準中心”走向“中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我認為這在經濟上最為突出。世界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在《世界規模的積累:欠發達理論批判》(1970年)的著作中,提出和論證了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外圍理論”。問題在于:當代中國還是依附于發達國家的外圍國家嗎?美國等七國集團國家是當代世界經濟的中心,但我國又不依附它們,也不是外圍國家,因而需要提出一個“準中心”國家的新概念。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教文衛體的實力,以及倡導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金磚國家、亞投行、上合組織等等,表明我國現階段已處于世界經濟“準中心”的重要地位。
今后,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和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先后圓滿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三大宏偉目標,從現階段世界經濟的“準中心”向未來標準的“中心”邁進。不過,面對來自西方,甚至包括拉美國家一些輿論的質疑,指責中國在拉丁美洲、非洲的投資和能源等合作,懷疑中國也是在發展一種新的“中心-外圍”之間依附關系,因而我們有必要聲明,中國所邁向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不是重蹈西方中心國家新老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覆轍,不走它們利用領先的經濟技術優勢來剝削其他國家勞動力的老路。中國所追求的“中心”地位,實際上是在謀求自身發展基礎上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發展。我國既要在經濟和科技上追趕上傳統的“中心”國家,以獲得與發達國家平等合作的機會,又要和傳統的“外圍”國家進行平等和幫助性的合作,并為“外圍”國家發展進步提供示范,同時還要更好地引領全球共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引領共同塑造國際共同經濟安全、引領共同推動公正的經濟全球化。
我國這些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對外交往方針的思想,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程恩富,為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 原載2018年5月8日《參考消息》第11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劉光晨:馬克思主義的本意和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主體論系列之一
2018-05-07錢昌明:論馬克思主義者的特質(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而作)
2018-05-06?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