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照凱恩斯的本意,“儲蓄=投資”這個恒等式的準確表達應為“社會總儲蓄=追加總投資”,這個恒等式是從常識性的經濟現象推理出來的。全面理解馬克思揭示的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這是我們認識凱恩斯這個公式錯誤的不可缺少的科學指導。對照馬克思關于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可以清楚地看出,社會總儲蓄并不恒等于社會追加總投資,凱恩斯的這個恒等式沿襲了斯密教條,在社會再生產的分析中犯了丟掉不變資本C的錯誤。搬用“儲蓄=投資”公式認識宏觀經濟運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勢必誤導宏觀經濟調控。
凱恩斯提出的“儲蓄=投資”恒等式,是西方宏觀經濟學進行數理分析的基本工具。目前我國經濟學界有一種傾向,認為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只適用于計劃經濟,而不適用于市場經濟,因而主張借鑒來源于凱恩斯經濟思想的西方宏觀經濟學,來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不難看到,報刊上不斷有文章照搬凱恩斯的“儲蓄=投資”公式,來分析我國宏觀經濟問題,并由此提出對策主張。其實,馬克思是結合貨幣流回規律[1]來揭示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的,因而完全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照馬克思科學的宏觀經濟理論,應當嚴肅地指出,凱恩斯的這個恒等式是錯誤的。謬種流傳,誤人誤國。目前,解決我國宏觀經濟逐步形成的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已成當務之急。[2]為此,深入分析“儲蓄=投資”這個公式表面性、片面性和應用于實踐的危害性,對于糾正宏觀經濟研究領域迷信凱恩斯主義的傾向,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凱恩斯“儲蓄=投資”恒等式的理論邏輯
1、“儲蓄=投資”恒等式的由來
凱恩斯主義的“儲蓄=投資”這個公式,來自凱恩斯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要看清它的弊病,就有必要弄清提出這個恒等式的理論邏輯。
首先,凱恩斯在提出這個恒等式之前,對它的宏觀經濟基本概念做出了定義。主要是:
——總收入:就是全社會一定時期的收入總和,它等于“企業家的收入”加上“其他人的收入”。“企業家的收入是他的在本期中被賣掉的制成品的賣價超過他的直接成本的部分”;“A代表該時期的全部銷售量”,直接成本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生產A而消耗掉“使用者成本”,也就是消耗掉的生產資料、設備等資本價值,用U表示;另一部分是“社會上其他人的收入等于要素成本”,用F表示。所謂要素成本也就是企業家付出的地租、工資、貸款利息等,它們是土地所有者、工人和銀行家的收入;顯然,總收入=企業家收入+其他人的收入=(A-U-F)+F=(A-U),所以,凱恩斯說“總收入等于A-U”。
——儲蓄:“儲蓄的意思是收入超過消費支出的部分。”
——消費:“對整個社會而言,一個時期的總消費(C)等于∑(A-A1)”[3]。(式中“∑A是一個時期的總銷售量,而∑A1則為企業家之間的購買量。”所謂企業家相互之間的購買量A1,指的是生產者之間相互購買生產資料的量。如果企業家購買的是消費品。他就不是作為企業家,而是作為消費者。而總銷售量由消費品和投資品(生產資料)構成,這樣,A-A1就是消費品的量或消費量。
——投資:“總投資(I)則為∑(A1-U)”。既然A1是企業家投入資本買回的生產資料,而U是消耗掉的生產資料,那么在A1-U>0的情況下,所謂總投資(I),就只能理解為追加的投資。
接著,凱恩斯就推理出“儲蓄=投資”的公式。他認為,這些概念“都符合于常識,也符合于大多數經濟學者的傳統用法”,所以,“只要我們同意:收入等于現期產量的價值,現期投資等于沒有被用之于消費的現期產量,而儲蓄又等于收入超過消費的部分,”那么,“儲蓄和投資的相等是必然的結果。簡言之:收入=產量的價值=消費+投資;儲蓄=收入-消費;因此,儲蓄=投資 ”。
顯然,前兩個等式左右分別相加,收入+儲蓄=(消費+投資)+(收入-消費);消去左右兩邊的同類項,去除正負抵消的部分,結果必然是:儲蓄=投資。我們還可以按凱恩斯的說法,在下面的論述中,“一律省略掉∑”,直接用凱恩斯定義的字母表述總量概念,換一種推理,也一樣得出“儲蓄=投資”這個恒等式:
因為,收入=A-U; 消費=A-A1;按照定義,儲蓄=收入-消費=(A-U)-(A-A1)=A1-U;按照定義:投資=A1-U,所以,儲蓄=投資。
以上就是凱恩斯得出宏觀經濟中的“儲蓄=投資”恒等式的推理過程。
2、“儲蓄=投資”恒等式的本義
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投資,并不是指一定時期投入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投資,而是指新追加的投資。對照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理論,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全部生產資料投資是應當包括凱恩斯所說的“使用者成本”的。凱恩斯在其著作中對此一開始并沒有說清楚,后來他明確做了解釋,說“社會上所有的人的總儲蓄必然要等于社會上現行的新投資。”由此看來,按照凱恩斯的本意,“儲蓄=投資”這個恒等式的準確表達應為:“社會總儲蓄=追加總投資”。也由此不難理解,他一開始研究的,就是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而不是像馬克思那樣,遵循社會再生產總是在實現簡單再生產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擴大再生產的一般規律,先弄清社會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再研究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可見,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研究方法一開始就存在簡單化的毛病。
“儲蓄=投資”這個公式,按照凱恩斯對概念的定義,在數學推理上沒有錯;初看起來,也似乎像凱恩斯說的那樣,“符合于常識”。但是,問題在于,一般的常識和數學邏輯絕不能替代科學經濟學的邏輯。一般常識往往直接反映事物的現象,不等于揭示了事物的本質,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而數學邏輯如果能替代經濟學的邏輯,經濟學的數理分析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經濟學要進行科學的數理分析,首先要明確分析對象的科學性質,在此前提下,才能應用數學邏輯作為分析工具。這個道理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在數學邏輯上,3+4=7,這是常識;但是在經濟學邏輯上,問題就不這么簡單,如果問,3幢房子加上4本書等于多少,我們按數學邏輯,只能回答是7個抽象東西,但是在經濟學上,這樣回答是毫無意義的。在經濟學上,你必須把房子和書抽象為性質上同一的“價值”或“凝結的勞動時間”,相加才有意義,而結果就顯然不是7這個結果了。
凱恩斯的這個恒等式是從常識性的經濟現象推理出來的。如果我們用《資本論》的唯物史觀經濟方法來分析,就可以看出,社會總儲蓄=追加總投資,這是一個缺乏客觀經濟內在聯系的,并不恒等的公式,因而根本沒有科學價值;用以指導宏觀經濟調控實踐,只會導致掩蓋矛盾、深化矛盾的嚴重后果。
二、結合儲蓄理解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實現條件
1、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儲蓄有關的實現條件
全面理解馬克思揭示的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這是我們認識凱恩斯“儲蓄=投資”公式錯誤的不可缺少的科學指導。學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人都明白,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實現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總產品價值的各組成部分必須形成一定的、平衡的比例關系結構;其基本公式可表示為:Ⅰ(v+m/z+m/x)=Ⅱ(c+m/y)。[4]但是,這對于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擴大再生產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理解馬克思深刻揭示的與商品流通和貨幣儲蓄相聯系的兩種實現條件,而這對認識凱恩斯公式的錯誤尤其重要。
一是全社會的固定資本實現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的條件。在一定時期,全社會一部分資本家(1)或企業,他(它)們要用往年積累的固定資本折舊基金貨幣,進行實物更新,即購買新的固定資本實物,替代已經失去價值的固定資本;而另一部分資本家(2)或企業,則在當期無法進行實物更新,只能通過出賣自己的商品,把貨幣化的固定資本損耗積累起來。前一部分資本家(企業)的折舊基金c(1)G的貨幣價值總量和后一部分資本家(企業)的體現固定資本損耗價值的商品c(2)d的價值總量之間,應當相等,即:c(1)G=c(2)d,社會再生產才能夠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全社會固定資本實現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的平衡,這是社會再生產實現客觀需要的條件,但是在凱恩斯的“儲蓄=投資”這個公式中,卻表現不出這種重要條件。
二是在社會擴大再生產追加投資過程中實現實物積累和貨幣積累的條件。馬克思揭示出,社會再生產的兩大部類有許多產業部門,許多企業,它們的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并不是同步的。總有一類資本家或企業(用B來表示)的貨幣積累已達到可以進行擴大再生產的數額,當年已需要購買追加生產要素,進行實際積累(用mBG來表示);而其他一類資本家或企業(用A來表示),當年則仍在通過出售體現剩余價值的商品,進行貨幣積累(用mAW來表示),以做好擴大再生產的準備。[5]這樣,兩大部類就既有實行單純用積累起來的貨幣購買追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商品的B資本家或企業(進行實際積累),又有賣而不買的A資本家或企業(進行貨幣積累)。馬克思揭示出,A能出售商品進行貨幣積累的可能性,就在于B把以往已經積累的貨幣投入流通,來購買A的體現剩余價值的商品。于是得出,在一定時期,社會總資本實現擴大再生產在實物積累和貨幣積累方面的實現條件是,全社會一部分準備未來追加投資的A類資本家或企業,要賣掉體現剩余價值的商品mA(W),進行貨幣積累(即貨幣形態的資本儲蓄);而另一部分在當期進行實物積累的資本家B或企業,則要用往年的積累貨幣資本mBG,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商品,來實現擴大再生產,只有當mAW=mBG,社會擴大再生產才有實現的可能。但是,凱恩斯的“儲蓄=投資”(社會總儲蓄=追加總投資)這個公式卻與馬克思的mAW=mBG公式有本質的區別。
2、用圖式來闡釋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中實物積累和貨幣積累的平衡
對照馬克思關于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圖1)[6]可以比較清晰地理解馬克思關于實物積累和貨幣積累的科學含義,弄清凱恩斯“儲蓄=投資”公式的錯誤。
圖1:當Ⅰ(v+m/x)=Ⅱc時,結合貨幣積累和實際積累的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
說明:圖中箭頭→表示兩大部類之間進行交換時的貨幣流通途徑;A表示出售商品進行貨幣積累,B表示購買商品進行實際積累;工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出賣的是勞動力商品。本圖為簡略計,撇開了表現不變資本中的固定資本實現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的途徑。
圖1顯示,在Ⅰ(v+m/z+m/x)=Ⅱ(c+m/y),且Ⅰ(v+m/x)=Ⅱc 的情況下,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的商品流通,以及實物積累和貨幣積累的情況:
其一,第Ⅰ部類追加的不變資本Ⅰm/y這部分的實際積累和貨幣積累在本部類進行,并應當相等,即Ⅰ(m/y)BG=Ⅰ(m/y)AW。
其二,第Ⅱ部類追加的可變資本Ⅱm/z這部分的實際積累和貨幣積累也在本部類進行,經過Ⅱ(m/z)BG→追加工人的勞動力商品→Ⅱ(m/z)A W的途徑來實現,并要求Ⅱ(m/z)BG=追加工人的勞動力商品=Ⅱ(m/z)AW。
其三,Ⅰ(v+m/x)和Ⅱc這兩部分商品的價值量相等,它們的商品交換途徑是:第Ⅰ部類Ⅰv商品的資本家付出作為可變資本的貨幣→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商品→工人得到工資貨幣,到第Ⅱ部類購買消費資料商品→第Ⅱ部類資本家到第Ⅰ部類購買生產資料商品補償一部分Ⅱc,使貨幣流回到第Ⅰ部類;或者,第Ⅱ部類的資本家付出貨幣,購買第Ⅰ部類資本家的Ⅰv商品→資本家得到貨幣,購買本部類工人的勞動力商品→工人到第Ⅱ部類購買消費資料商品,使貨幣流回到第Ⅱ部類。至于Ⅰm/x與Ⅱc之間的商品交換,在兩大部類資本家之間進行,任何一方預付貨幣作為交換的中介,貨幣都會回到預付的一方。
其四,第Ⅰ部類追加的可變資本Ⅰm/z與第Ⅱ部類追加的不變資本Ⅱm/y這兩部分,他們之間的交換只能結合各部類的實際積累和貨幣積累來進行。途徑是:第Ⅰ部類用追加可變資本貨幣Ⅰ(m/z)BG進行實際積累→它們作為工資貨幣付給本部類追加的工人→第Ⅰ部類追加的工人用勞動力商品換回的工資貨幣,到第Ⅱ部類購買進行貨幣積累的資本家手中的商品Ⅱ(m/y)AW,這部分貨幣留在第Ⅱ部類;而第Ⅱ部類進行實際積累的資本家,則用貨幣Ⅱ(m/y)BG到第Ⅰ部類進行貨幣積累的資本家那里購買等價值量的生產資料商品Ⅰ(m/z)AW,作為追加的不變資本。這樣,經過上述途徑,兩大部類在交換中,既遵守了貨幣流回規律,又都實現了貨幣積累和實際積累,實現了社會擴大再生產。
從圖式中不難看出,在社會總資本實現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進行實際積累的B資本家動用積累(儲蓄)的貨幣進行購買;而進行貨幣積累的資本家A提供實物形態的用于追加資本的商品(追加生產資料和供追加勞動力的消費資料)。這兩類資本家處在兩大部類不同的部門,受產品價值不同部分的比例關系的制約,相互之間具有以下交換關系:Ⅰ(m/y)BG=Ⅰ(m/y)AW,Ⅱ(m/z)BG=Ⅱ(m/z)AW,Ⅰ(m/z)BG=Ⅱ(m/y)AW,Ⅱ(m/y)BG=Ⅰ(m/z)AW。綜合起來:Ⅰ(m/y)BG+Ⅱ(m/z)BG+Ⅰ(m/z)BG+Ⅱ(m/y)BG=Ⅰ(m/y)AW+Ⅱ(m/z)AW+Ⅱ(m/y)AW+Ⅰ(m/z)AW,也就是:等式左邊全社會B類資本家手中的剩余價值中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貨幣資本積累(BG)=等式右邊全社會A類資本家購買追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商品進行實際積累的追加資本額(AW)。理解了馬克思揭示的這種平衡條件,就容易看清凱恩斯“儲蓄=投資”這個恒等式的錯誤了。
三、“儲蓄=投資”恒等式的錯誤
1、社會總儲蓄并不恒等于追加總投資
對照馬克思關于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可以清楚地看出,與追加總投資(即進行實際積累的追加資本AW)相等的,是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貨幣資本積累(BG)。但是,貨幣資本積累(BG)并不是社會總儲蓄,而只能是社會總儲蓄中的一部分。《資本論》和經濟現實都表明,社會總儲蓄包含豐富的內容,除了用于追加投資的儲蓄,它還至少包含:
其一,作為企業固定資本折舊基金積累的儲蓄。顯然,一定時期一部分資本家賣出體現固定資本損耗的商品,形成的折舊基金是包含在社會總儲蓄之中的。雖然這種折舊基金作為儲蓄,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暫時通過銀行信貸,作為追加投資使用,但是這部分折舊基金儲蓄從性質上說,并不是用于追加投資的儲蓄。如果這種儲蓄被銀行貸出而用于追加投資,那么存入折舊基金的資本家到了自己需要進行實物更新之時,銀行將不能保證它們取回積累的折舊基金貨幣,用于固定資本更新。如果把本來用于固定資本更新的折舊基金儲蓄大量地用到追加資本即擴大再生產上,那就會連社會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維持。
其二,企業的非追加投資性質的儲蓄。它們包括,企業必要的應付市場風險的準備金、企業在資本周轉中一般會產生的游離貨幣資本(企業資本的周轉期間包括生產期間和流通期間,這兩種期間的差別,往往會使企業資本在周轉中產生暫時不用的貨幣資本)、企業防災的保險金等,這些儲蓄一般來說,在性質上都不屬于用于追加投資的儲蓄,而主要是用于維持企業資本的正常循環和周轉。當然,在信用制度下,這不排除可以將它們暫時利用來追加投資,但是,這畢竟具有暫時性,并只能在較小的額度之內,如果超過一定期限和一定額度,勢必造成社會再生產的失衡。
其三,人們個人收入中結余的消費基金。這種儲蓄雖然可以通過銀行信貸用于生產投資,但是,在現實中,由消費基金轉化的投資,既有用于追加投資的,也有被借用于維持簡單再生產的。從這個角度看,也不能說“儲蓄=投資”(社會總儲蓄=追加總投資)是恒等式。
由此看來,社會總儲蓄并不恒等于社會追加總投資。說兩者恒等是錯誤的。
2、“儲蓄=投資”這個恒等式沿襲了斯密教條
所謂斯密教條,就是馬克思指出的,“一切商品(從而年商品產品)的價格分解為工資加利潤加地租這個教條”;斯密“把資本的不變價值部分從商品價值中驅逐出去”(簡稱“丟掉了不變資本c”)。
凱恩斯是從“收入=產量的價值=消費+投資”、“儲蓄=收入-消費”這兩個等式,推導出“儲蓄=投資”這個恒等式的。我們已經知道,凱恩斯這些公式中的“投資”都是指社會追加的投資或“新投資”。這就意味著,凱恩斯公式中的社會總“收入”是撇開了資本家投入簡單再生產的原有舊資本的不變資本C的,由于凱恩斯和斯密一樣,沒有社會簡單再生產的概念,他們都一開始就研究社會擴大再生產,所以,他的“收入+產量的價值=消費+投資”,相當于馬克思所說的∑(v+m)=∑[v+(m/x+m/y+m/z)=∑[(v+m/x)+(m/y+m/z)],式中,v+m/x(這里v是工人的工資收入,m/x代表資本家的利潤、銀行家的利息和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是消費,(m/y+m/z)是新投資(用于追加生產資料m/y和勞動力的剩余價值m/z)。顯然,凱恩斯是把他對單個資本家的收入的定義,簡單地套用到全社會的收入上來了。
凱恩斯認為,“企業家的收入是他的在本期中被賣掉的制成品的賣價超過他的直接成本的部分”,用《資本論》的話語來表述,也就是在賣出的制成品的產品價值中W=c+v+m中,扣除了c+v這部分資本家投入的直接成本,并扣除了m這部分剩余家中要付出的利息、地租等(假定他借款和租地經營),所剩余的部分。對這個剩余的部分,單個資本家一是用于個人消費(x/m),二是用于追加投資(y/m +z/m)。這對于單個資本家而言,是符合常識的。但是,凱恩斯卻把“消費+儲蓄”視為總供給(售出總產品和勞務的總收入,分為消費和儲蓄),把“消費+投資”視為總需求(對購買產品、勞務的總支出,用于消費、投資需求),并由此認為,只要全社會“儲蓄=投資”,就可以實現“總供給=總需求” 或“總收入=總支出”!這說明,凱恩斯只是在社會的新創造的價值產品∑(v+m)范圍內定義總收入和總支出,這完全沿襲了斯密教條,在社會再生產的分析中犯了丟掉不變資本C的錯誤。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針對斯密教條,問道:“如果全部產品的價值都可以以收入的形式消費,舊資本又怎么能夠得到補償;每一個資本的產品價值怎么能夠等于三種收入加上C(不變資本)的價值總和,而所有資本的產品價值加起來的總和卻等于三種收入加上零的價值總和。”這段話完全適用于揭示凱恩斯的錯誤。我們知道,社會再生產必須從社會總產品出發,其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都只能來自社會總產品價值:∑(c+v+m)=Ⅰ(c+v+m)+Ⅱ(c+v+m)。明白了這個前提,我們就不難領會馬克思這段話的兩層反問的意思:
第一層:在兩大部類的產品價值中,能夠供給全社會消費的,只能是生產消費品的第Ⅱ部類的產品Ⅱ(c+v+m),也就是全社會的消費品∑(v+m)。由于實物形態的Ⅱc是消費品,它可以銷售出去,提供個人消費,按照社會再生產交換的途徑,它應當換回價值量等于Ⅰ(v+m)的生產資料商品,來補償第Ⅱ部類生產中消耗掉的生產資料c;而Ⅱ(v+m)在使用價值上本身是消費品,它銷售出去是供給本部類的個人消費需求的。這樣一來,因為在全社會以收入的形式來進行個人消費的,只能是消費資料商品Ⅱ(c+v+m),所以,如果全部產品的價值都屬于供給用于兩大部類消費的∑(v+m)=Ⅱ(c+v+m),也就意味著全社會沒有生產生產資料Ⅰ(c+v+m),那么,第Ⅱ部類已經消耗的不變資本(舊資本)Ⅱc又如何能夠換回生產資料Ⅰ(v+m),而第Ⅰ部類自己再生產中消耗掉的生產資料Ⅰc,又怎么能夠得到補償呢?
第二層:每一個單個資本的產品價值都是W=c+v+m,它等于c(不變資本) 加上v(工資)、m(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的價值總和,按照數學加總的原理,所有單個資本的產品價值加起來的總和,就應當等于∑(c+v+m),卻怎么能夠等于∑(v+m)即三種收入的價值總和呢?
可見,凱恩斯用三種收入的價值總和來推理全社會的“儲蓄=投資”,并論證“總供給=總需求”,這只不過是沿襲了斯密教條而已,是完全錯誤的。無疑,用這種不科學的、扭曲了社會再生產或宏觀經濟運動內在聯系的理論來指導任何社會的國民經濟宏觀調控,都只會帶來混亂的結果。
四、“儲蓄=投資”公式對于宏觀調控實踐的誤導作用
1、搬用“儲蓄=投資”認識宏觀經濟運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研究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理論,可以知道,不變資本∑c的補償,這是研究社會再生產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各生產部門的產品價值之間形成價值補償和實物更新所要求的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實現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基本條件。而凱恩斯“儲蓄=投資”這個公式貫徹斯密教條,丟掉了∑c。如果搬用這個公式認識宏觀經濟運動,就會主要考慮社會總儲蓄與總追加投資之間的關系,把儲蓄全都理解為貨幣資本的供給,把投資理解為對追加投資(購買追加生產資料)的需求,就不會考慮生產領域尤其是第部類不變資本Ⅰc的補償問題,也不會考慮追加投資要以社會再生產相應的部門之間形成一定比例關系為條件,更不會從“全國一盤棋”、社會化大生產要按比例發展的客觀要求角度,考慮追加資本的投資方向。這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2、用“儲蓄=投資”公式進行數理分析勢必誤導宏觀經濟調控
“儲蓄=投資”(社會總儲蓄=追加總投資)這個公式的誤導作用,在現實中會有三種情況:
(1)某時期出現儲蓄=投資(社會總儲蓄=追加總投資)。在這種情況下,搬用“儲蓄=投資”公式的人,就會認為,當年儲蓄應當全部用于追加投資即購買追加生產資料產品),這樣就可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但是,正如前面所述,在一定時期能夠用于追加投資或實際積累的,只能是社會總儲蓄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貨幣積累基金,而這部分基金必須與在擴大再生產中能用于貨幣積累的體現剩余價值的產品價值相等,或者說與社會再生產比例關系所決定的一定量的追加生產資料商品和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量相等。這樣,如果把全部儲蓄的貨幣都用于購買一定量的追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商品,那么就會導致投入流通的貨幣過多,超出了要購買的追加生產要素的商品價值量,這就會導致追加生產要素商品的價格上漲,導致社會總產品不同組成部分的價格關系失去原有的平衡,并導致各生產部門的生產要素結構發生變動,從而引起產業結構失衡。
(2)社會總儲蓄>追加總投資。在這種情況下,搬用“儲蓄=投資”公式來調控宏觀經濟,就會比第一種情況更多地將儲蓄的貨幣用于追加投資(購買生產要素商品),這會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動和失衡更加嚴重。當然,可以設想把社會總儲蓄超過追加總投資的差額,不用于國內,而投到國外,這樣在國內似乎可以實現貨幣積累基金(用于實物積累)與追加生產要素的商品價值量(用于貨幣積累)的平衡。但是,如果把這種“差額”用于國際貿易的進口,那等于將國外商品購回國內銷售,這與在國內追加投資生產商品并無實質不同,因而不能達到促進國內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的目的。而如果把這種“差額”用于國外直接投資,那么,除非是把資本奉送給外國,從一國民族資本再生產的角度來看,這種到外國的直接投資及其利潤,總是要返回國內的,這就仍然不能解決照搬凱恩斯“儲蓄=投資”公式帶來的產業結構失衡問題。
(3)假定社會總儲蓄<追加總投資。在這種情況下,搬用“儲蓄=投資”公式來調控宏觀經濟,就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削減過剩的生產資料產品,使貨幣資本積累(BG)=實際積累的追加資本額(AW)。在公有制是經濟基礎的條件下,可以把詳見下來的過剩產品暫時儲存起來,以后再使用;但是,即使能夠如此,仍然要弄清在社會總儲蓄中貨幣資本積累(BG)有多少,并力求在社會生產力的一定水平上社會再生產各部門形成何種平衡的比例關系,不解決這些問題,就仍然不能促使宏觀經濟實現平衡。如果私有制經濟比重很大,儲存過剩產品的方法就行不通,因為商品過剩,賣不出去,對私有制企業來說,將意味著企業資本循環中斷或破產;而從全社會看,破產企業達到一定程度,導致社會再生產比例關系發生新的不平衡,乃至引起經濟危機。另一種辦法是,設法增加用于實際積累的貨幣基金,這只有通過負債的方式或增發貨幣的方法,而舉債等于寅吃卯糧,為以后經濟發展留下隱患,增發貨幣(紙幣)則勢必引發通貨膨脹,這都只會暫時掩蓋宏觀經濟運動的矛盾甚至加深矛盾,都無法解決社會再生產比例關系不平衡問題。
綜上所述,凱恩斯的“儲蓄=投資”公式在理論上是錯誤的,應用于實踐是有害的。我們只有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應用和發展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和流通的科學理論,才能標本兼治地解決好宏觀經濟的嚴重結構性失衡問題,開創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的新局面。
注 釋:
[1]馬克思揭示出,全社會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這兩大部類的各生產部門,在商品價值和實物形態兩方面,必須形成平衡的比例關系,并以貨幣流通為中介,進行相互補償和更新的交換,才能實現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在這個過程中,“當再生產(無論是簡單的、還是規模擴大的)正常進行時,由資本主義生產者預付到流通中去的貨幣,必須流回到它的起點(無論這些貨幣是他們自己的,還是借來的)。這是一個規律”[1]511關于貨幣流回規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第3篇“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中多處提到,參見該卷第446、459、507、533頁。)
[2]中央領導同志在1999年就提出,“目前經濟生活中的問題,根本的是結構不合理,結構調整緩慢” (江澤民.大力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G],人民出版社,2001:1070);2005年又指出,“盲目投資導致產能過剩的不良后果正在顯現”,“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相當艱巨”(胡錦濤.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G],人民出版,2008:70);此后,又反復要求調整好宏觀經濟結構。20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出現“重大結構性失衡”(新華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光明日報2016年12月17日第1版)。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10月28日第1版)。足見結構失衡問題由來已久。
[3]請讀者注意,凱恩斯用C表示總消費;馬克思用C表示不變資本,不宜混淆。
[4]式中,c、v分別表示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m表示剩余價值,m/x表示剩余價值中用于資本家消費的價值產品,m/y、m/z分別表示剩余價值用于追加不變資本和追加可變資本的部分,m=m/x+m/y+m/z。在一般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這個等式通常表述為:Ⅰ(v + △v + m/x) =Ⅱ(c + △c)。
[5]嚴格地說,mBG和mAW中的剩余價值m應表示為(m-m/x),因為剩余價值要扣除資本家的個人消費m/x,才能用于追加資本;為了不至于一開始把闡釋復雜化,這里用m表示,是屬于m的意思。
[6]馬克思是通過“積累時Ⅱc的交換”,即兩大部類在Ⅰ(v+m/x)和Ⅱc之間等于、大于、小于三種情況,來概述貨幣流回規律與社會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之間關系的;[1]586~590,[2]圖1表現的是Ⅰ(v+m/x)=Ⅱc這一種情況。
參考文獻:
[1] 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何干強.貨幣流回規律和社會再生產的實現——馬克思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理論再研究[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7(11):27—52.
[3] [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高鴻業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4] 《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本文原載《當代經濟研究》2018年第5期【作者授權】)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