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2日-星期五
北方工業大學高精尖創新研究院院長閆江
“當“摩爾定律”轉變或消失,將會帶來技術上的革命,或者開辟新的領域,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1965年的一天,英特爾公司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在準備一份計算機儲存器發展趨勢的報告時,有個震驚業界的發現,芯片一般在18-24個月迭代一次,晶體管數量也將較上一代提升1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經過長期觀察,這一規律被證實,這一發現被稱為“摩爾定律”。
因為“摩爾定律”,隨著晶體管數量持續增加,芯片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越來越有限,于是晶體管越做越小。至今,全球最頂尖的芯片制程已經達到了5納米級別。
28nm、14nm、7nm、5nm…一張小小的芯片內,晶體管數量越來越多,只要相鄰的晶體管互相不產生接觸,制程就可以繼續小下去。如今,有人認為,0.1-1nm會是摩爾定律的最終節點,再往下,生產將失去經濟效益。
全球半導體巨頭已經隨著“摩爾定律”逼近了物理極限,臺積電、英特爾等在搶占更頂尖的制程高地,而中國大陸的芯片制程卻甚至卡在28nm的關卡。
如今,人們好奇,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含中國臺灣地區,下同)到底“卡”在了哪?是否在后“摩爾定律”時代有新發展機會呢?
2009年,在國外學習工作十多年,曾在英飛凌半導體公司擔任高級資深工程師的閆江回到國內,他進入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微電子研究所,并被聘為北方工業大學高精尖創新研究院院長。
閆江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現狀以及與國外的差距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向新材料在線®分析了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困境,以及其在后“摩爾定律”時代的機會。
新材料在線®:現在到處“缺芯”,芯片還被“卡脖子”,您怎么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機會?
閆江:“卡脖子”問題其實早就存在,但當時別人沒有把手伸到你脖子上,就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企業依然可以很自在的活著,等到那雙手掐住脖子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國家很早放開半導體這個領域,這是導致我們的半導體產業比較被動的原因之一。國內的半導體技術在沒有政策保護的情況下,跟國際大企業同臺競技,給國內半導體產業造成很大壓力;另外,國外的產品大量的進入中國市場,所有的國內終端都能買到性價比最好的芯片,造成芯片依賴進口。
以手機芯片來說,國內的手機終端品牌要與蘋果、三星競爭,必須讓操作軟件、零部件能跟的上國際品牌,而采用國內芯片,無疑沒人愿意“吃螃蟹”。
其實我們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是這個行業是需要高投入的,而且需要長期的財力支持,所以被擱置了。
這幾年,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黃金期。中美貿易摩擦,芯片被“卡脖子”,疫情影響導致芯片產業鏈危機。加上如今國家有足夠的財力投入到這上面,這就為國內半導體產業帶來了機會。
但是,芯片產品的開發需要周期的。把芯片開發出來,具備基本的功能,這只是從0到1的突破。但芯片要具備商業價值,就必須實現從1-100的飛躍。在大批量的生產時,其良率、可靠性、穩定性要達到商業競爭,這時候已經不是創新層面的問題了,需要很細致地去打磨,需要工匠精神。
良率很重要,它直接和成本捆綁。假設一張12寸的晶圓片被設計1萬顆芯片,如果能切出1萬顆合格的芯片,那它的成本就要被1萬除,如果一個同等面積的晶圓片只有1顆芯片是合格的,它的成本就只能被1除。如果良率只有5%,就沒有競爭價值,至少要到85%才能具備價值。
新材料在線®:那現在中國半導體做得怎么樣?
閆江:當國家層面開始下定決心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時,大家都轟轟烈烈地上去搞半導體。
半導體的生態鏈分三大塊,設計、制造、封測。這幾年,國內起來了一大批做設計的企業,大大小小的估計有兩三千家,因為設計這一塊的門檻相對較低,找幾個有經驗的海外人才,投一筆不大的資金就可以做起來了。
這幾年國內在封測這一塊的發展,從財報上看是比較好一點的,因為中低端的封裝市場,國外企業很早已經放掉了,中低端封裝的利潤比較低,既耗工,又耗能量。比如日月光公司,選擇在上海落地,利用中國大陸特殊的優惠政策,以及便宜的勞力來做中低端的封裝。
而制造這一塊主要是國家行為。如中芯國際、華力等半導體公司都是政府投的資金。制造這一塊是最難的,別看有些公司財報很好,但如果把政府的資金去掉后,是沒有賺錢的。
對于制造這一塊的企業來說,如果不往高端走,就很難活下去。比如一家半導體公司,只做65nm、90nm的芯片,肯定活不下去,因為“摩爾定律”不等人。國際上先進的制程已經到達5nm了,14nm都算陳舊的技術了。
我所知道的國內相對比較先進的一家半導體公司,制程仍然比較落后。比如其28nm的高K金屬柵芯片,良率遲遲上不去。因為幾個關鍵工藝沒有掌握好,良率可能低于50%。在半導體行業,要保持一定的良率比如70%以上,才能賺到錢,低于這個,就賺不到錢。
新材料在線®:您認為我們存在的短板是什么?
閆江:人才是第一要素。以制造這一塊來說,團隊里的人員架構要非常齊備。需要有非常完善、非常強大的研發團隊,需要有工藝開發、工藝整合、仿真等等一系列人才,而且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才帶領團隊。
第二是技術的傳承與積累。傳承就是上一代的芯片制造經驗能夠傳承到下一代芯片的制造上,如90nm、65nm、45nm到28nm、14nm等,有上一代的制造經驗,下一代的制造才能比較順利,如果沒做過14nm,砸錢也做不出7nm,連門檻都摸不到的。
我們國內就缺乏這種技術的傳承,因為前面幾代的技術都是“拿來”的,缺乏核心的研發團隊,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技術開發過程,在很多關鍵工藝上如外延、刻蝕、光刻工藝,不懂怎么把工藝窗口拉大,把工藝的精度、穩定性控制好。如果一個團隊做過10nm的光刻工藝控制,到了7nm的時候,如果使用的同樣的光刻機,他們就會懂得怎么樣的改變條件去配合光刻。
現在的情況是我們與中國臺灣地區或者國際上的大廠對標,我們就要設法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照著人家的樣子來做,沒有辦法創造新的思路,被人牽著鼻子走,所以人才很重要。
而且在人才數量上來說,國際大廠的研發隊伍人數以2000-3000來計算,而我們只有200-300,這就造成了數量上的差別。按道理來說,我們更落后,我們應該召集更多研發人員才對,但是現在卻是研發人員數量還比不上國際大廠。
第三個要素是設備。國內的半導體公司難以買到國際第一流的制造設備,如阿斯麥的EVU光刻機。設備大廠開發出一臺設備,一般會配套相應的工藝工程師。這個工藝工程師很厲害,對設備特別清楚,可以針對客戶的要求,幫助客戶開發工藝。所以,往往設備大廠配備出一定數量的工藝工程師,都流向了采購設備數量多的大客戶,如英特爾、臺積電等。
我們受控別人的地方太多。
新材料在線®:現在到處“缺芯”,芯片還被“卡脖子”,您怎么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機會?
閆江:別人卡我們脖子的地方很多,我們卻沒有一項能卡別人的脖子。
不過,在第三代半導體上,我們可以集中精力和優勢去布局。它的襯底、工藝和做襯底材料的設備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所以我們如果在第三代半導體襯底制備和裝備、工藝、器件方面能集中精力和優勢做的話,可能會有一些成就。
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發展前景很好,特別是在國內的應用市場巨大,不管是電網、高鐵還是新能源車,其各種功率器件都要用到。它在技術上比硅基半導體還要難一些。
全球大廠還沒有把精力放在這上面。國際半導體主力部隊目前是將主要精力放在硅基半導體方面,因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硅基半導體的市場主導地位是不會發生改變的。第三代半導體的產值現在相對于硅基半導體而言,還只是個小零頭,所以國際主力部隊只它作為邊緣產品在做。我認為,如果國內集中精力攻關第三代半導體,肯定會比國外走得快,未來,就可以取得很大的話語權。
其實硅基半導體我個人不是很看好,大家都在談“后摩爾定律”時代,“摩爾定律”的終點是0.1nm還是多少還沒有定論,但我個人認為1nm會是最后一個節點。只要兩個相鄰的晶體管不碰到一起,就可以持續做小,但是一張晶圓片內,已經排了數百億個晶體管,做得越小,難度越大。到1nm后,再往更小做,或許就失去經濟效益了。
當“摩爾定律”走到盡頭,行業就會換軌道了。但也要保證18-24個月內提供新一代產品,性能翻倍,成本降低。這個時候晶體管的集成度已經固定了,就要通過別的手段實現芯片性能翻倍,這就走到了十字路口,有很多新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先做一些前沿的探索工作。
另外,先進封裝也可能會是未來的一個方向。比如3D封裝,人們利用3D封裝技術把多顆芯片疊加在一起,同樣可以實現芯片性能的提升。傳統是在PCB板上分布放置芯片,導致功耗、速度受到影響,現在3D封裝在一起,功耗、速度、面積都會發生很大變化,也可以實現24個月性能翻一番的目標。
但我們也不能把硅基半導體都放棄了,那樣就更“卡脖子”了。
新材料在線®:未來半導體產業將如何發展?
閆江:未來有很多變數,我們有幸能見證“摩爾定律”的轉變或消失,這個會帶來很多技術上的革命,或者開辟新的領域,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要抓住。
我們在3D封裝、第三代半導體或者其他技術上,要有自己獨特的創新。國家在科研領域投入了太多的錢了,但產業幾乎沒有出來原創性的東西。傳統的東西不要跟了,沒意義,我們應該嘗試在新的領域開辟出一片天地,打造自己的制高點,與別人抗衡。
從產業培育的角度來說,怎么樣去做應該好好想想?,F在大家有點一窩蜂,比如在設計板塊,大家就盯著幾個中低端的產品,“硬骨頭”沒有人愿意“啃”。以射頻前端芯片為例,國內幾個廠家做的都是低端的產品,整個射頻芯片95%市場是由國外占據,人家放開那5%的小口子是利潤很薄的,所以才給了國內廠家機會,結果大家在中低端產品的紅海里面廝殺。
現在是國產半導體發展的黃金期,這給了國內半導體產業很大的國產替代機會,但國內的公司應該以建立更高的發展目標,走向國際,而不是只吃國內的“軟飯”。
我覺得我們浪費了很多的時間窗口、很多的資源,上述提到的某些領域,我們可以提前布局,集中精力去做,比如功率器件,我們找一些能夠切入的點,在這些領域扎根后,成長為參天大樹。
我比較擔憂的是,眼下國內半導體產業陽光、雨水、化肥都充足,站遠處看,郁郁蔥蔥,走近一看,雜草叢生。
來源:新材料在線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