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譚中:中國應該被愛,而不是被懼怕或憎恨。
說起印度的華人學者,幾乎沒人不知道譚中。
88歲高齡的譚中先生是印度籍知名華人學者,曾在印度執教近半個世紀,退休后在美國定居18年。譚中在近著《簡明中國文明史》中,梳理了中國5000年文明史,追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淵源及歷史上的成功范式。近日,譚中在接受環環(ID:huanqiu-com)專訪時表示,文化是國家的核心和靈魂,中國和印度在文化上更親近,中印友好的基礎更深,他的新書就是要告訴外界,中國文化沒有侵略性,“中國應被愛,而不是被懼怕或憎恨”。
譚中,“現代玄奘”譚云山長子,祖籍湖南茶陵,1929年生于馬來西亞。小時在中國成長,曾受大學教育,1971年獲印度德里大學歷史博士,2013年獲泰戈爾創辦的印度國際大學最高榮譽學位,是繼周恩來、譚云山、巫白慧后得此榮譽的第四位中國人。2010年在新德里接受溫家寶授予的“中印友好貢獻獎”。2015年11月獲得第6屆世界中國學論壇“特殊貢獻獎”。
文化親屬,“中國人死后都希望到印度去投胎”
環環:前不久,美國“石英”網站上有學者認為,從人均GDP等數據上看,中國更像印度,但實際到了兩國之后又發覺差異很大。您認為中國和印度是否相似?
譚中:從文化角度來看,中國和印度擁有很深文化淵源,的確很相似。位于“喜馬拉雅圈”中的印度與中國代表著兩大孿生姐妹文明,具有文化親屬關系。
比如,中國古代有很多大神的原型都來自于印度,比如,西王母(王母娘娘)的原型就是印度教 “濕婆”(Shiva)大神的妻子“鄔瑪”(Uma)。李白在《清平調》中寫道“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他把楊貴妃比作美麗的西王母,里面提到的玉山和瑤池就是西藏阿里地區的“圣湖”瑪旁雍錯與“神山”岡仁波齊。印度每年有很多人都會進藏來到“神山圣湖”朝圣,拜的是“濕婆”和他的妻子“鄔瑪”。足以反映出中印兩國文化有很深的親屬關系。
從佛教來看,更是如此。1951年1月26日,毛主席到印度駐華大使官邸參加招待會印度大使聽后驚訝不已。毛主席提到的是佛教中的一個說法,我們常講“人死后榮歸西天”,“西天”就是指印度。
譚中所著《簡明中國文明史》
文化淵源,能否彌合中印兩國政治分歧
環環:您強調兩國的文化淵源,那么您認為,這種淵源是否能彌合中印兩國的政治分歧?
譚中:現在很多中印年輕人已經忘了這種文化淵源。在看待彼此國家的時候,很多人都受到了西方影響,他們把競爭對抗當作有趣、新鮮、找刺激的話題。中國不再把印度看作一個文明的兄弟。而印度也只看到中國強大,害怕中國,認為受到威脅。
兩國很多媒體人也都很年輕,在各類渲染沖突的報道中就可以看出來。在人們口中,打仗說的十分輕松。可實際上戰爭一旦來臨,所有人都會痛苦。因此,兩國的年輕人一定要了解兩國的文化歷史,促進兩個文明的融合。
“中印大同”,兩國在古代已經是文明共同體題
環環:前段時間中印因為邊界問題受到各方關注。在社交媒體上,有個熱議的話題:如果中印合為一個國家會怎樣?網友們還展開腦洞,設想了一個“中印國”,您怎么看?
譚中:有一位印度朋友創造了一詞匯——“chindia”,我認為不應該叫“中印國”,應該叫“中印大同”。中國和印度在一起,不是簡單的國家,而應該是文明的共同體,甚至命運的共同體。這有什么不好呢?
實際上,兩個國家在古代已經就是文明的共同體。中國深受印度影響。在中國古建筑中,北海九龍壁上面的龍從海里飛出來,這海指的就是印度洋。“二龍戲珠”其實是“二龍護法”,里面的龍珠代表的就是法寶,源自佛教,而印度教和佛教是一家。再比如,中國的很多成語,像“光明正大”、“想入非非”等都是印度宗教里的概念。
北海九龍壁
同樣,中國文化業融入了印度。有錢人到山上朝圣時不能喝酒,只能喝茶。于是茶葉、瓷器漸漸風行起來,印度人開始喜歡喝茶。兩國在交往中逐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西方,稱贊中國進步快的很多學者都是印度裔
環環:有觀點認為,印度一直努力希望趕超中國,也有人認為短期內不可能成功,您怎么看?
譚中:中印關系以前是“你中有我”,現在是“近鄰效應”。朋友是可以換的,但鄰居是搬不走的。“近鄰效應”導致鄰居之間彼此競爭,但不會敵對。
印度必須和中國和平相處,不管怎樣都不能和鄰居敵對。目前印度的狀態就是看著中國的成就,想要比一比。他們承認中國走得快,比印度先進得多,想要和中國并行。
其實,在美國和西方,稱贊中國進步得快的很多學者都是印度裔。印裔美國經濟學家、現任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就常對美國人說,不要小看中國,中國有一天會超過西方。
環環與譚中
美國拉攏印度不會一直如愿 中國應該被愛
環環:這次美國總統亞洲之行提到了一個聯合印度的戰略,此舉被外界解讀為要制衡中國,您認為可行性到底有多大?
譚中:其實美國也很矛盾,怕中國走的太快,但也依靠中國。所以美國不會一直聯合印度反對中國。美國想把印度變成自己人,想扶起印度,不讓中國一枝獨秀。不過,即便美國拉攏印度,也不會一直如愿。印度和日本的角色截然不同。日本是美國馬前小卒,而印度是獨立的,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且美國總認為,印度人自尊心太強,好為人師,走得太近,美國人會吃不消。
文化是國家的核心和靈魂。中國和印度在文化上更親近。相比對抗來說,中印友好有更深的基礎。我寫的這本《簡明中國文明史》最初是為了寫給外國人看,書中要傳達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愛中國。很多人害怕中國,認為中國威脅他們的未來。我們在宣揚祖國走向強大的同時,也要告訴外界中國文化沒有侵略性。中國應被愛,而不是被懼怕或憎恨。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