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的簡稱。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了成果發布會,相關成果也將編入中小學教材和大學《考古學概論》中。有什么重大的意義?以下為悟空問答網友的回答:
云星午夜 歷史領域創作者
此次成果公布,最大的亮點就是此圖,這張圖是國務院網站上掛出來的,我們可以看出這張圖的份量。
這張圖把中國文明分成了三個階段,即5800年前后。這一點把中國起源于黃河流域擴展為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即中國南部,北部和東北地區三大板塊,是對歷史中華文明起源的一次突破,其代表為浙江良渚遺址!
其次,是距今5300年以來,這個時間節點距離5800年其實很近,但是為什么把這個時間節點提出來,說明這個點很關鍵,為什么關鍵,因為5300年前的文明還屬于零星式比較少,而5300年開始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個“群星閃耀”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各地都進入了文明時期。這一時期就是一山西和陜西這兩個遺址為代表。
最后,也是最關鍵就是距今3800年前后,這是一個時間點,是一個接續商王朝把中國歷史往前推的重要時間點。就在距今3800年前后原本群星閃爍的夜空逐漸消失,代之為一個“皓月當空”“月明星稀”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以陜西神木和山西臨汾兩處遺址為代表的時代已經終結,而以華夏源頭身份出現的二里頭則開始輻射全中國。
下面我們就好好說一下這個中國歷朝歷代的“直系先祖”二里頭!
首先為什么二里頭可以稱之為王朝文明而石峁,陶寺則是部落文明呢?因為石峁,陶寺的輻射范圍太小,以陶寺為例其輻射范圍甚至不出臨汾盆地。而二里頭則不一樣,王巍“我們原來覺得,牙璋擴散到在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還可以理解,但是后來在四川盆地的三星堆、嶺南地區的香港,甚至越南北部,都發現了制作非常精致的大型牙璋。另外,包括高領玉璧等器物,都說明二里頭文化有很高的輻射能力。這些既不是工具也不是武器的器物的流通,是包含中原王朝政治的理念,禮儀的制度的。它的時代,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時代,精確測年是距今3800-3500左右,主要興盛的年代是在距今3700、3600這個階段,在整個中國大地上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絕對的中心”。這就是為什么二里頭可以劃分中國歷史。
至于大家最關心,也是爭議最大的“二里頭到底是不是夏朝”。王巍這樣回答“這個現象發生的年代,是在商王朝之前,它的區域又是在伊洛河流域。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文獻記載,非常一致地記載夏人是主要活動在這個區域的,這應該不是空穴來風的。從時間、空間、規模,從它對全國的影響力,用我們的話說,這些現象就是一個王朝的氣象。和文獻的記載對照,二里頭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遺存。當然,現在還沒有發現確鑿的文字證據。但是不能因為沒有發現確鑿的文字,就妨礙我們對時間、空間、規模、性質以及所代表的歷史與政治階段進行考察。所以,我們認為二里頭時期應該是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可以叫做王國文明的階段。中國的王朝文明的開始,如果你覺得文獻不是無稽之談,如果你承認文獻記載的時空范圍,跟事實有可能比較吻合的話,我們覺得最大的指向就是指向夏王朝。”
最后,總有人在各個地方強調“河南不是中華文明發源地”,在此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商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對中華文明的發源做了一次總結:“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各地方社會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最終融匯凝聚成以二里頭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也就是說中華文明確實是多元的,但這個多元里的每一元不能代表整個中華文明,而只有河南洛陽二里頭才可以代表整個中華文明源頭!
以上摘選自“國務院”“央廣網”!
無風即風 歷史作家
主要是三大方面:
1、確定了中華歷史的五千年
2、確定了中華文明的三大起源
3、確定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發展特性
4、提出了“古國時代”概念。
先看第一個:
一、確定了中華文明5000年
這個,不必多說了,國家正在申遺,等吧。
二、中華文明三大起源
這個5800年前、5300年前、3800年前,分別代表了三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那就是:
★5800年前的西遼河流域文化、代表者是遼寧朝陽的紅山文化。
★5300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代表者當然是大名鼎鼎的中國玉器巔峰與上古治水巔峰的良渚文化。
★距今3800年前的,當然是有“夏都”之稱的二里頭文化,當然,也包括了較早的陜西石峁遺址和山西的陶寺遺址之大約3800年前的黃河中下游的諸多文化類型。而不管是二里頭文化,還是石峁或陶寺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龍山時代文化”或四的下接時代。但現在也有提出以「新砦期文化」作為龍山時代文化與二里頭文化的中間銜接的。不過,這也不影響根本性質,因為龍山時代文化→新砦期文化→二里頭文化,或龍山時代文化→二里頭文化,都是可以的,因為它們一脈相承。
這三大起源的確認非常重要,勾勒出了上限至6000年,下限到4000年的清晰線路和很完整的考古證據鏈,并且能夠大致和史書對接聯系。使中華文明的“先夏時代”,不再是一片模糊。
三、確立“多元一體”
正如上面說到的三大起源一樣,在分布在北、西、東、南的西遼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還有長江流域,他們之前雖然各自獨立,但是并非是“老死不相往來”的,而是有很多交流,例如玉器,有“上古7大禮器”之稱的“璜、琮、玦、瑗、璧、鉞、璋”等,上至新石器時代,如內蒙古赤峰市「興隆洼文化」,下至前面提到的兩個遺址,形制上都非常接近。從石峁到陶寺、再到良渚,至廣東石峽遺址,及更遙遠的西南地區如三星堆遺址都大量出現。
《周禮》:“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這說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宣布的“古國時代”之結論,是靠譜的。
四、古國時代
以手執玉龜,或與龜甲入葬,這一特殊的墓葬式,大多數存在于大墓之中,這說明,這些都有可能是王者或是氏族/部落的領袖——這就是“古國時代”的第一個基礎。
目前,從最早的距今9500-7000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到距今6500-4500大汶口文化,再到距今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和安徽凌家灘文化,以及下限至殷商時代,這一習俗仍然存在,這使得我們相信:
以河南為中心,北上至內蒙古、遼寧一帶,南下至安徽、江蘇一帶,以及東擴至山東一帶,曾經有一個橫跨4-5千年的“靈龜崇拜文化圈”存在。
這更加讓人很空間聯想到有關我國文字起源的典故:《河圖》《洛書》
因為《河圖》《洛書》典故的最關鍵情節就是“靈龜負書”——由代表長壽不死的靈龜帶來了傳說中交付給一代又一代君王的《洪范九疇》,“圣人則之”——圣人以他治國?
無論如何,那一個又一個無聲的“王墓”中,手執玉龜/龜殼的王者,這個靈性、長壽的東西對于他來說,肯定是十分神圣的,這絕非偶然。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古國時代”,中華文明才由經融匯聚合,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夏商周三代的“統一進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