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過關”PK“過關”——從國共雙方1948年兩個重磅會議說起
點擊:  作者: 成都雙爺    來源: 雙石茶社  發布時間:2019-03-27 11:59:42

  

要討論淮海戰役,不能不從1948年國共雙方最高統帥部兩次戰略研討會議說起。

這就是國民黨軍最高統帥部在194882日~7日由國防部在南京主持召開的“軍事檢討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4898日~13日在西柏坡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九月會議”。這兩個會議都總結和檢點戰爭以來的軍事形勢和當前態勢,各自存在的優點和弱點,以及今后的戰略預計、戰爭指導方針和要完成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研究討論淮海戰役乃至三次大決戰,就不能不從戰前的這兩次重要會議說起。

  

㈠國民黨軍統帥部南京軍事檢討會議

 

先說國民黨軍方面的南京軍事檢討會這議。

戰爭爆發的頭一年,蔣介石對“解決共產黨”可謂是信心滿滿:“比較敵我的實力,無論就那一方面而言,我們都占有絕對的優勢”,“比匪軍豐富十倍”[1],只要3個月至6個月,就可以“擊敗共軍”。他制定的戰略方針是“速戰速決”:“先占領據點,掌握交通,山點來控制線,由線來控制面”[2],繼而“步步進逼,使之被迫決戰,然后一舉殲滅。”[3]

 1.webp (22).jpg

找不到南京軍事檢討會議的圖,這張圖是上個世紀30年代常公指揮剿共的圖

 

對人民解放軍在戰爭初期采取的“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蔣介石更是嗤之以鼻:“古今中外的戰事,凡戰略取守勢者未有不敗之理。我們剿匪戰爭的原則是:‘戰略取攻勢,戰術取守勢’。而匪軍恰好和我們相反,他們是戰略取守勢,戰術取攻勢。而他所謂戰術取攻勢,亦不過是一面流竄游擊,一面退守山地。他們這種守勢的戰略,自然非失敗不可的。”[4]

然而兩年來作戰的結果,是蔣介石又一次被事實無情地打臉!

兩年來,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兩年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64萬人,其中俘虜163萬人,繳獲步槍近90萬支,輕重機槍6.4萬挺,小炮8000余門,步兵炮5000余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1100余門。解放軍總兵力增加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增加到149萬人。經過新式整軍運動和實戰鍛煉,全軍軍事政治素質大大提高,武器裝備因大量繳獲而普遍得到改善。國民黨軍總兵力雖經不斷補充,仍下降至365萬人,其中正規軍198萬人。戰爭之初雙方兵力對比是3.4 1,國民黨軍占絕對優勢,到第二年末,變成1.3 1,國民黨軍雖然還稍占優勢,但能夠在第一線機動作戰的兵力反居劣勢。解放區面積已達23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人口1.68億,占全國總人門的三分之一,在大約1億人口的區域實行了土地改革,解放軍的后方進一步鞏固。在長江以南的閩粵贛邊區,湘粵贛邊區,粵桂邊區,桂滇邊區,云南南部,皖浙贛邊區,浙江東部、南部和海南島的敵后游擊戰爭,有了迅速發展,分別建立了游擊根據地,游擊隊共發展到近4萬人,威脅著國民黨的大后方。國民黨軍198萬正規軍的主力174萬人被分割在東北、華北、西北、中原、華東5個戰場上,陷于全面被動地位。國統區政治危機加深,經濟惡化,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民族工商業大量倒閉。人民反饑餓、反迫害、反獨裁、反賣國的斗爭風起云涌,如火如茶。在這種形勢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還在持續進行中,把戰爭繼續引向國民黨統治區……

國民黨軍統帥部當然要力圖改變這種頹勢,所以決定召開“軍事檢討會議”。

史載:

 

根據蔣介石的決定,參謀總長顧祝同于1948616日電告各“剿匪”總司令部、綏靖公署、兵團、綏靖區及各整編師:“為加強勘亂起見”,國防部將召開軍事檢討會議。會議內容是:㈠剿匪軍事之總檢討;㈡對匪軍戰法之研究及我軍戰法之檢討;㈢我軍機械化裝備及后勤之檢討;㈣華中作戰之檢討;㈤總體戰之檢討;㈥兵員征補之檢討;㈦“提高士氣之方法。”電報要求各部進行充分研究,并于624日前準備提案完畢。此后,國防部有關廳局分為軍政、軍令兩組,就政略方針、戰略方針、指揮機構調整、解放軍戰法及對策、情報、補給、兵役、編制、裝備、訓練、政治工作如何與作戰配合等問題,先作討論,后形成提案。

716日后,國防部長何應欽主持召開了兩次預備會議。形成了政略、戰略、戰法、指揮、情報、編訓與裝備、后勤、兵員征補、政工、提高士氣等23個決定草案,提交軍事檢討會議審議。此外,預備會議還審查通過了涉及各兵種的具體提案248件,責令各主管部門通令實施。

82日~7日,軍事檢討會議在南京國防部禮堂舉行。參加會議的有蔣介石、何應欽、顧祝同、白崇禧、林蔚、劉斐、肖毅肅、關麟征、周至柔、王叔銘、桂永清、郭懺、湯恩伯、范漢杰、杜聿明、宋希濂、黃維、李默庵、霍揆彰、孫立人、黃百韜和劉峙的代表李樹正、胡宗南的代表沈策及軍長等,加上國防部廳、署、司、局長,總計參加會議的有120余人。[5]

 

這次會議是在極其機密的情況下召開的,與國民黨軍方關系密切,消息靈通的《真理社》也被軍方多次警告,不得透露有關會議的任何消息。政府發言人董顯光佯稱,各內戰地區的將領的異乎尋常的出現在南京,純系“湊巧”。

軍事檢討會議審議通過了政略方針、戰略方針、戰法研究等若干個決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一、政略方針

 

軍事檢討會議認為:共產黨有理論、有組織、有根據地,尤其能以黨的力量控制政治和軍事,可稱黨政軍一元化;而國軍“剿匪”,單憑軍事的力量,倍感不夠,必須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緊密配合,全面動員,發揮總體戰的力量。會議審議通過的《政略方針之決定》規定:要在全國深入“實施全面動員,確定勘亂第一,以政治配合軍事,強化政府機構組織,提高各級職權”;要“提前縮小省區,長江以北每一個省為一個綏靖區,使政治區分與軍事區分密切配合,靈活運用”;要“加強縣以下各級組織并提高其職權”,“達到地方自衛自救”。經濟方面要“改革財政,促全稅收制度,以高度累進稅率征收各種直接稅”;要“加強金融管制,實行銀行國營,黃金白銀國有,抑制通貨膨脹,改革幣制”;要“全國上下厲行節約,首以各大都市實行配給制度”。[6]

 

二、關于戰略方針

 

會議審議通過的《戰略方針之決定》規定:㈠軍事上應作久遠之計,充分準備。增強軍需生產,加強后備軍之組訓;㈡進剿并進,目前應徹底集中兵力,并用殲滅戰與消耗戰;㈢確保遼東熱河,以鞏固華北,確保華北,以利黃河以南之作戰。黃河以南各綏靖區國軍配合地方武力堵剿兼施,國軍主力則編組成大之“進剿兵團”,“搗毀匪軍根據地,猛烈追擊使成流寇,然后依各后備兵力之增強,迫匪于絕地而殲滅之”;㈣“西北須計劃建立以蘭州為中心之獨立作戰地帶,陜西須建立一支骨干部隊,支配戰場,確保漢中,并于四川及漢中建立一個堅強兵團以應陜甘之急需”;㈤“長江以南成立綏署、綏區,培養地方武力,爭取人力物力,“廓清散匪,俾總動員實施有利。”[7]

 

南京國防部將上述方針概括為:“軍事上在東北求穩定;在華北力求鞏固;在西北阻匪擴張;在華東、華中則加強進剿,一面阻匪南進,一面打匪的主力”。[8]簡言之,就是在黃河以北取“守勢”,黃河以南取“攻勢”。

會議決定:現有的整編師、軍、集團軍及現行之兵團一律撤銷,所有部隊“劃一編制,等齊戰力,并確下以軍為戰略單位,下轄23個師,師轄3個團,輜重裝備適宜分配之”;“確定5個軍編成一個兵團,為會戰單位,并授予兵團司令官以人事、賞罰及督導、補給之全權,俾同一兵內之各軍利害與共,休戚相關”[9]

會議還決定:迅速編練戰略預備隊。經過兩年作戰,國民黨軍的總兵力下降為365萬人,其中正規軍198萬人。各戰場指揮官都提出本戰區兵力不夠用,請求蔣介石增兵。國防部估計,“為應數亂之需要,全軍總兵額”要“保持五百萬人”。所以這次軍事檢討會提出了編練戰略預備隊150萬人,在長江以南、西南、西北編組50個步兵師,10個騎兵師。這500萬人中,陸軍480萬人,其中戰斗部隊370萬人,勤務部隊57萬人,機關學校28萬人,其他25萬人。海軍3.7萬人,空軍16.3萬人。[10]

 

三、關于戰法研究

 

軍事檢討會議根據蔣介石:“取匪之長、補我之短”的訓示。通過了《戰法之研究決定》,內容有部隊行動,兵力部署,陣法與戰法,工事構筑,作戰指揮等共29條。如,加強國軍行動速度,以達以速制速目的;國軍不善夜戰、不注意警戒、忽視聯絡,應行改進;指揮作戰應避免犧牲;加強射擊技能并沒法節省彈藥;加強防御工事俾求發揮威力;戰術指導宜多用奇兵;部隊行動力求快進;應徹底集中兵力,選“匪”要害予以殲滅打擊;戰略戰術應采絕對攻勢;對“匪”作戰應采用包圍、迂回攻擊及追擊、捕捉主力殲滅戰法;加強“剿匪”經驗教訓之即時利用,以提高“剿匪”實效等等。[11]

 

這個《戰法研究決定》的各條目大多流于“正確”的泛泛之言,很不給力也難以把控。如加強國軍行動速度,以達以速制速目的戰術指導宜多用奇兵作戰指揮應避免犧牲加強謝擊技能并設法節省彈藥等等。正如時任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的郭汝瑰將軍所言,由于與會將領對各次主要戰役很少從戰略、戰役法,戰術、戰斗法及各方面去找經驗教訓,對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又極少研究。所以“這些對策,都是未經慎重而深入的研究,僅憑小參謀意想,不管行得通行不通,有效無效,對不對頭,逐條寫幾句話應答就是。這就是蔣軍動輒就成千成萬的人被俘的原因,所以最后失敗比預料快得多。”[12]

 

四、關于改進指揮機構

 

軍事檢討會議審議通過的《改進指揮機構決定》應該是會議最重要也是廢話相對較少的決定,該決定針列舉了8條針對國民黨軍指揮弊端的改進措施:

 

1.大本營以下為“剿匪”總部,其次動的為兵團,靜的為綏區,再其次是戰略單位(軍)。

2.明確規定各級指揮機構之職責,授以便宜行事之全權,發揚自動主動獨斷三精神,一掃干涉細部及遇事請示、推諉責任之作風,指揮時須切實考慮部隊實力。

3.檢討國軍半年來每次失敗,固有其他因系,而大率因將領間意見不合,致指揮行動發生隔閡錯誤(如宜川戰役有豫東戰役),以致作戰經過中協同未臻密切而失利,今后須嚴格整飭作戰紀律。

4.對方面軍之作戰命令,僅予以任務、協同及概略時限即是,忌作劃定階段、限時到達之類規定。尤忌越級指示,以免下級無所遵從。

5.依當前情勢,“匪”之爭取目標已由農村向都市,明確劃下必守之要點,“籌撥經費,責成有關剿匪總部、綏署構成堅固工事“,長期駐守,成為戰場之堅固支撐點。同時以精銳主力為骨干,組成若干個機動兵團,加強應援力量。

6.根據現擬作戰計劃,長江以北地帶應分為兩戰區,各置統帥一人節制之。其中,一區包括長江、黃河間之地域,另一區則包括華北及東北。每一區仍可由其統帥劃分為若干作戰區。

7.應迅速成立西北“剿匪”總部,統一指揮陜甘寧邊區“剿匪”軍事。

8.切實注意作戰與后勤之配合。[13]

 

該決定中特別強調要“課重各級指揮機構之權責”、“授以便宜行事之全權”、“尤忌越級指示”、“避免大本營遙制”。

這是會議最有意義也最靠譜的檢討成果,所列8項,都還算是有針對性的改進措置——特別是其中第4、第6、第7條,尤為重要的是第6條,即:華北東北劃為一戰區,徐州、華中劃為一戰區,統一事權及指揮。站在國民黨軍整體利益的立場,這不失為一個頗具戰略眼光的謀劃。

但恰恰就是這樣一個“頗具戰略眼光的謀劃”,到了也落不了實!

 

五、關于增加作戰意志

 

軍事檢討會議審議通過的《增強作戰意志之決定》列舉了8條改進措施:

 

1.嚴肅軍紀,愛護士卒,為增強作戰意志之先聲。平時須使之畏威懷德,戰時始能赴湯蹈火。高級將領尤應以身作則,率先躬行。

2.部隊組織復雜,中飽浪費等現象半由生活不安半由官兵學識低下所致。宜提高官兵公忠體國之熱忱,改良風氣。高級軍官生活尤應以身作則,樹立良好楷模;部隊與學校特別注意管理教訓,下上一致,奉公守法。人皆于作戰,物皆管理有方,力矯以往積習。部隊、機關、學校均以此為考核成法之標準,明下賞罰,絲毫不茍。

3.調整人事為軍隊整訓必要之條件。凡不能作戰之部隊須毅然加以調整,決不顧慮封建關系。選擇將領尤須注重作戰、教育及處理經濟、人事能力與操守。各級指揮官亦須根據作戰及工作成績調整,遮可依優勝劣敗、新陳代謝之原則改造軍隊。

4.高級指揮官動輒坐鎮后方,致與戰地隔絕,不能捕捉戰機,應盡量接近戰地。戰役指揮官應在戰場。

5.以往會戰除少數高級將領明悉情況下,各級官兵俱茫然無知,如戰況不利,則全般陷入混亂。應于戰前使各級官兵明悉其作戰目的。

6.保持部隊人事之傳統關系,增強作戰精神。

7.部隊與士兵應具備言語習慣生活相同之條件,平時減少逃亡、戰時加強團結。

8.學習“共軍”實行軍事民主,不但經理公開,賞罰公斷,并應于每次行軍作戰以后由官兵分別對所擔負之任務作詳盡之檢討,改正錯誤,砥礪未來;對控制良好之士兵并支詳為戰略戰術之意見征詢。依據多數之主張舉行誓師及組織敢死隊等,以激勵士氣。[14]

 

會議決定,要“改造官兵心理,加強精神武裝”,并提出三項措施:一是“闡明剿匪截亂的目的,確立必勝信念”;二是“堅定對元首之信仰”,在蔣介石指揮下“勘亂”必能成功;三是“發揚不成功便成仁之精神”。

這些條款,不能說言之不成理,也不能說一點也沒有對癥,但都囿于將帥品行和帶兵方法的道義說教,且為泛泛之言,空洞乏力,嚴重缺乏可操作性,根本化解不了也應對不了“作戰意志衰退”的根本緣由,治標已屬勉強,遑論治本!

這次會議還議定了“關于組訓戰略預備隊和加強軍工生產的措施”。

從會議議定的上述主要內容的來看,大多是中規中矩和程式化的內容,真正有價值能落實且能發揮效用的內容不多。這當間當然有更深層面更本質而他們又愿且不敢面對的根本緣由!這就不是本文的篇幅所能容納得下的了。

然而蔣介石本人不這么著認為,他在檢討會上說,這次檢討會“意義十分重大”,“是今后剿匪成功的關鍵”,他還告誡他的將領們,只要按照會議確定的方針實施,“即可使剿匪軍事轉危為安,.轉敗為勝。”[15]國防部事后也發表談話說:“過去國軍與匪為三與一之比,今天也許快成二與一之比例。但國軍有空軍,裝備補給干部都比匪優良,以國軍的實力剿匪仍有絕大把握,得到勝利。”[16]

不光是蔣介石,就連一直密切注視中國戰局的美國駐華大使館,在會后的824日給國務院的報告里也寫道:“共產黨的軍事供應現在似乎尚未達到己能支持大規模的、持續的、有足夠力量和持久性的攻擊,奪取國民黨任何一個防守較強的城市中心的程度。”報告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必須嚴守他們的包圍、消耗和有限制的進攻的戰略。[17]

后來發生的事實再一次證明:他們又一次自己打了自己的臉——而且很快!

 

1.webp (23).jpg

1.webp (24).jpg

1.webp (25).jpg

1.webp (26).jpg

 

1~圖41194882日蔣介石在軍事檢討會議訓辭要點

 

1.webp (27).jpg

1.webp (28).jpg

 

5~圖61948828日顧祝同呈蔣介石軍事檢討會議作戰指導方面議決三案及辦理情形

 

㈡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

 

一個月后的19489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擴大會議——史稱“九月會議”,這是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也是自抗戰勝利以來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政治局委員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彭真、董必武,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有:聶榮臻、徐向前、饒漱石、曾山、鄧小平、薄一波、鄧穎超、廖承志、滕代遠、葉劍英、賀龍、陸定一劉瀾濤。列席會議的重要工作人員有楊尚昆、李維漢、胡耀邦、傅鐘、胡喬木、安子文、李濤、馮文彬、黃敬、李克農等。

會議的任務是總結檢查過去時期黨的工作,規定今后時期黨的任務和奮斗目標。

中心議題:“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后來改成四言句——

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1.webp (29).jpg 

九月會議會址

 

中共中央政治局“五大常委”都在會議講了話。毛澤東在講話中提出:“我們的戰略方針是打倒國民黨。戰略任務是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正規軍五百個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國民黨[18];劉少奇的發言著重談了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問題,在談到戰爭問題時提出了“過兩關”問題:“……第一、第二兩年的困難我們已經克服了。(鄧小平插話:真正的帶決戰性的攻堅這一關還沒有過。)還有帶決戰性的攻堅這一關沒有過,大的會戰,一次消滅其兩三個兵團這一關也沒有過帶決戰性的攻堅和大的會戰常常是聯系著的現在我們正在準備,錦州、濟南的會戰,如果敵以大兵來援,那于我是最有利的(朱德插話:將來在徐州有最大的可能。)”[19];周恩來在發言中指出:我們的目的是堅決以武裝消滅反動派,爭取五年勝利。一、“把戰爭繼續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二、“今后仍力爭在運動中消滅敵人”,使“攻堅與野戰互相結合”。三、增強各戰場的戰役上的協同與配合。四、做到后勤供應統一計劃與相互配合。五、“軍隊組織逐漸走向正規化、集中化”。[20];朱德發言指出:“一年來我們的部隊大有進步,戰斗力大大提高了,但不能滿足于現狀。要不斷提高部隊的技術裝備,加強人員和物資的補充,搞好軍工生產,統一兵路運輸,統一醫療衛生工作,使部隊能連續作戰”,繼而還指出:“將來攻城打援的大會戰最可能在徐州進行”[21];任弼時發言指出:“據財經研究者談,負擔最好不超過收人的百分之二十(除間接負擔外),否則生產長一寸就很成問題。故亟需軍隊向前進,把這批負擔加在敵人身上,即奪下群眾向敵人繳納之負擔。我們須知,農民現在確實是忍耐負擔著,但忍耐是有限度的,而且一旦農民向我們兌現期票時,那就很成問題了。不能使負擔無限加上去,否則農民將向我們兌期票了。這只有軍隊向前進,推向南去”,“我們從鄉村走向城市,更須強調統一和紀律,才可以避免出現類似張國燾的問題”,加強紀律性的條件,一是全黨要有五百個懂馬列的干部,保障政策的統一執行;二是要建立制度、制訂法令條例。[22]

會議還明確提出了兩個“500”計劃目標:五年內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500個旅(師),在大約5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7月算起),完成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的戰略任務。計劃還從各大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定軍師編制人數分大中小三種。東北一個師1.2萬人,一個軍為4.2萬人;西北一個師為8000人,一個軍為2.5萬人;華北、中原、華東一個師為9000人,一個軍為3萬人。

根據九月會議關于要加強軍隊正規化建設的精神,中央軍委于111日對全軍的編制、番號作了統一規定:人民解放軍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部隊。野戰部隊的縱隊改稱為軍,師、旅統一稱師。軍以上設兵團、野戰軍兩級,軍以下各級一般按三三制編組。地方部隊以旅為最高單位,隸屬各軍區。軍區分為一級軍區口二級軍區、三級軍區和軍分區。游擊部隊仍稱縱隊、支隊。

關于兵員補充,計劃要求各戰略區、各部隊除有計劃地謹慎地從解放區動員人民參軍外,必須大量爭取補充俘虜兵。[23]

 

 1.webp (30).jpg

出席九月會議的土鱉大佬們(不知對不對,找不到更清楚的圖了)

 

中央軍委還根據周恩來起草的《解放戰爭第三年度軍事計劃》,規定了全軍在戰爭第三年應完成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15個旅(不久擴大為I28個旅)左右的任務,并根據各個野戰軍和野戰兵團實力大小,作戰地區情況,分別分配了殲敵指標:西北野戰軍殲敵12個旅,牽制西安胡宗南集團,使之無法以更大兵力增援中原戰場;華北第一兵團殲滅太原閻錫山集團14個旅,攻克太原;中原野戰軍殲滅武漢白崇禧集團14個旅,攻克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華東野戰軍殲滅徐州劉峙集團40個旅,攻克濟南和蘇北、像東、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華北第2、第3兵團殲滅北平傅作義集團12個旅,配合東北野戰軍作戰;東北野戰軍在華北第二、第三兵團配合下,殲滅沈陽衛立煌集團及華北傅作義集團共35個旅,攻克北寧、平綏、平承、平保鐵路線除北平、天津、沈陽3點以外的一切城市。[24]

——這也就是說,人民解放軍每34天,就要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師(旅)!

多年后有行家點評了這個“下達殲敵指標”:“解放戰爭開始后,毛澤東按照預計的戰爭進程,給各大戰略區下達了殲敵任務,要求每個戰略區每年消滅敵人多少個師旅。這在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25]

除了在軍事上規定并下達了每年必須殲敵正規軍100個旅(師)左右,5年共殲敵正規軍500個旅(師)左右的指標外——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這次會議還討論規定了有關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具體任務和一系列方針政策。政治上,提出了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要求黨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的干部。戰爭的第三年內,必須準備好34萬干部,以便第四年內軍隊前進的時候,這些干部能夠隨軍前進,有秩序地管理大約5000萬至1億人口的新解放區;在經濟上:提出了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的任務,指出這是支援戰爭,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重要環節。[26]

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使黨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鄉村轉到城市”的問題。為了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還必須準備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團結國民黨區域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于黨的周圍,并為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作好準備。[27]

會議還議定了人民解放軍在第三年度的戰略方針,“決定人民解放軍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28]——也就是說,要力爭把國民黨軍主力殲滅于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地區。

這個極其重大的戰略方針中,南線作戰顯然是個重頭。

軍委為南線戰場擬定的計劃為:

 

南線以中原戰場為中心敵人在此集中了七十五萬人,共中正規部隊有八十四個旅,一年內我中原華東兩野戰軍如能全殲卅個旅(七月份已殲的五個旅在內)即使敵人不可避免地要從其他戰場抽調援兵,但我東北西北兩戰場如能控制和消滅多數敵人,敵人必將逐漸失去共在中原戰場上的機動。

南線的華東戰場有敵三十六萬人,共中正規部隊卅五個,一年內我如能攻占濟南,山東兵團南下機動,連同蘇北兵團華東至少可以達到殲敵十二個整旅的要求(七月份已殲的兩個整旅在內)。[29]

 

朱德總司令在會前的總部作戰局戰況會議和這次會議上還明確指出:“現在敵人在中原組織許多大兵團,企圖同我們決戰,我們則不同他們決戰,因為時機還未到,過早決戰對我們不利。所以目前還只是同他們在中原進行一些機動作戰。我們要盡一切力量發展生產,準備物質條件(主要是炮彈、炸藥),到條件成熟時再同他們在中原決戰。那時“啃不動”的也要啃動,“拔不掉”的也要拔掉[30],“將來攻城打援的大會戰最可能在徐州進行。”[31]

這已經是在對即將發生的南線大決戰前景作出粗略勾勒了。

19488月~9日間,國民黨軍統帥部和人民解放軍統帥部召開的這兩個重磅會議,在各自對頭兩年戰爭作出全面檢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今后的作戰任務與計劃:兩個數字相同的建軍計劃——兩個500萬:國民黨要維持軍隊500萬人,共產黨要建設軍隊500萬人;兩個相對的戰略總目標:國民黨要“轉敗為勝”完成“勘亂”,共產黨要再用三年時間從根本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對國民黨軍來說,1948年 是能否挽回頹勢,“獲得剿匪成功”關鍵的一年!

而對人民解放軍來說,這一年是“過關的一年”[32],是“決定勝負的一年”[33]

——雙方統帥部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場戰爭的命運,將在這一年,見分曉!

真可謂無獨有偶,針鋒相對!

在南線戰局中擔負領導責任的中原局書記鄧小平被黨中央賦予重托——他于1948725日離開中原局,8月上旬趕到西柏坡參加九月會議,并在會上多次發言。會議結束后,又在西柏坡逗留了十余天,直到924日后才離開西柏坡,踏上返回中原之路。[34]

其間,他與中共中央和中居軍委領導人們交流的最重要話題,一定是南線戰局!

九月會議結束不到半個月,人民解放軍就闖過了第一道關!

 

注釋

 

[1]《國軍將領的恥辱和自反(194761日在軍官訓練團第3期訓話)》,《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2卷第136頁,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10月刊印。

[2]《匪情之分析與剿匪作戰綱要(1947515日在軍官訓練團第2期訓話)》,《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2卷第113頁,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10月刊印。

[3]《高級將領精神心理之改變與剿匪戰略之研究(1947226日在南京對高級將領訓話)》,《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2卷第32頁,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10月刊印。

[4]《國軍剿匪必勝的原因與剿匪戰術的改進(1947415日在軍官訓練團第1期訓話)》,《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2卷第68~第69頁,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10月刊印。

[5]《軍事檢討會議預備會議記錄(1948716日)》、《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第972頁,轉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19~第20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7月第1版。

[6]《政略方針之決定》,轉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23~第24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7月第1版。

[7]《戰略方針之決定》,轉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24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7月第1版。

[8]《各線國軍改變戰略,殲匪主力成就頗大,檢討半年戰局已獲證明,國際第五縱隊必被打垮(中央社訊:國防部頃發表本年來戰局總檢討)》,《中央日報》194888日第2版。

[9]《顧祝同呈蔣介石軍事檢討會議作戰指導方面議決三案及辦理情形(1948828日)》,[]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典藏號:002-080200-00332-056-001

[10]《國防部民國37年下半年度計劃綱要》,轉引自《震撼世界的大決戰》第13頁,解放軍出版社19904月第1版。

[11]《戰法研究決定》,轉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25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7月第1版。

[12]《改進指揮機構決議》,轉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25~第26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7月第1版。

[13]《改進指揮機構決定》,轉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27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7月第1版。

[14]《增強作戰意志之決定》,轉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27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7月第1版。

[15]《改造官兵心理加強精神武裝(194883日主持軍事檢討會議開幕典禮演講)》,《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22卷第489頁,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10月刊印。

[16]《大公報(天津版)》194889日,轉引自《震撼世界的大決戰》第13~第14頁,解放軍出版社19904月第1版。

[17]《南京美國大使館致國務院關于一般大事紀要報告(1948824日》,《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1輯第928~第929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

[18]《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133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8月第1版。

[19]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問題(1948913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48年)》第459~第460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月第1版。

[20]《周恩來年譜(18981949)》第786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3月第1版。

[21]《朱德年譜(中)》第1300~第130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1月第1版。

[22]《任弼時年譜(19041950)》第58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4月第1版。

[23]《解放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29~第432頁,人民出版社199711月第1版。

[24]《軍委關于戰爭第三年殲敵任務的指示(1948927日申時)》,《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48年)》第509~第51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月第1版。

[25]李際均:《不確定性與戰略戰役主動權》,《論戰略》第149頁,解放軍出版社20021月第1版。

[26]《中共中央關于九月會議的通知(19481010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47~第52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12月第1版。

[27]《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報告和結論(19489月)》,《毛澤東文集》第136~第137頁,人民出版社19969月第1版。

[28]《中共中央關于九月會議的通知(19481010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50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12月第1版。

[29]《解放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29~第432頁,人民出版社199711月第1版。

[30]《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作戰局戰況匯報會上的講話(1948823日)》,《朱德選集》第240頁,人民出版社19838月第1版;《朱德年譜(中)》第130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1月第1版。

[31]《朱德年譜(中)》第130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1月第1版。

[32]任弼時:《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1948913日)》《任弼時選集》第458頁,人民出版社19879月版。

[33]朱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作戰局戰況匯報會上的四次講話》,《朱德選集》第242頁,人民出版社19838月版。

[34]《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冊第755~第765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2月第1版。鄧回到中原局的時間是1948109日。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