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謝茂松:端午節中包含的文明智慧
點擊:  作者:謝茂松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發布時間:2020-06-26 10:37:30

 

端午節這一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百姓日用而不知,包含著極為深刻的中國文明原理與智慧。

 

首先看端午節之得名。端午節在中國農歷的五月初五。農歷以天干地支來記錄,農歷第五個月為午月。表示初,五月初一到初五為端一到端五。初五也是午日,五月初五就是午月午日,端午節因此又稱重午節。這與農歷九月初九被稱為重陽節類似。午代表陽、陽氣,故重午為至陽,代表著陽氣最盛,陽氣在仲夏的端午節生發到極致。而夏天,包括農作物在內的萬物在生長,這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端午節在天象上,是二十八宿的東方蒼龍七宿的主星大火,即心宿二,上升到正南方天空的中天,這就是《周易》乾卦九五爻的飛龍在天。乾卦為《周易》之首卦,象征天和天道的運行,即天行健;而人道取法天道則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即是天人合一之根本所在。天道的運行,又以龍從地下到地上再飛升于天來象征,這也就是東方蒼龍七宿一年四季依序在東、南、西、北天空的運行。

 

中國先民通過觀察蒼龍七宿的位置,也就知四季變化,同時知農時。蒼龍七宿在春天農耕時,慢慢上升于東方夜空,露出七宿之首即角宿;在仲夏端午節農作物生長之時,升至正南方夜空的中天最高位置;秋收之時開始在西方夜空往下降落;冬藏之時隱沒于北方地平線以下。故而端午節與二月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便能更好地理解。農歷二月二龍抬頭,是蒼龍七宿于仲春二月初二開始出現在東方夜空,這就是乾卦九二爻見龍在田;蒼龍七宿繼續運行,往上升,到端午節上升到最高位,即乾卦九五爻飛龍在天,九五爻既正且中,代表中正之道。這正是中國文明的核心原理,強調陰陽的和諧平衡。

 

乾卦九五爻飛龍在天表示天下大治,九五爻的天下大治來自于從初九爻開始的不斷累積,辦好自己的事。九二爻見龍在田是有所作為,在其之前的初九爻潛龍勿用表示在自身勢力微弱時,不宜主動向外發揮作用,但這并不等于無所作為。潛龍之謂潛龍是在于龍德而隱者也,是在修身養性,默默壯大自己。《周易》一卦內部又為上、下卦,九三爻要由下卦上升到上卦,在上下之際,最是要面對各種風險、挑戰,這就是九三爻爻辭所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是說君子終日精進不已,從早到晚都戒慎恐懼如有危厲,所以最終能夠沒有咎害。

 

理解了這些深刻的文明原理,我們就能真正理解端午節的來源與衍生所在。賽龍舟與端午節聯系在一起,近于端午節的本意,即與之天象、天道聯系在一起。龍代表著陽氣,賽龍舟祭祀龍,則象征著扶持陽氣、正氣,從而能使農作物生長。龍代表著運行雨施,雨水是農作物生長所需,祭祀龍則代表著中國文明中回報的深刻原理。端午節與紀念屈原、伍子胥等歷史人物聯系在一起,是因為他們代表著與龍一樣、具有龍德的君子。龍在乾卦表示陽氣、正氣,表示君子以及君子之德行,故而端午節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是端午節的衍生、擴展之意。但本意與衍生意二者又是完全一以貫之的。這本身也是中國文明天人合一的要義所在,即端午節既祭祀代表天道之,又紀念、祭祀代表人道之君子的屈原。這就是中國文明最重視的家國情懷所在。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們還可以理解端午節的更多一層意義。端午節習俗是家家懸掛艾草、菖蒲、桃枝,并以之煮水沐浴,還有喝雄黃酒、吃灰水棕即堿水粽。這些都與中醫在夏季祛病防疫的預防措施有關。中醫對于疾病的理解是天人相應的思維,即四時的陰陽之氣與人的身體相應,若四時的陰陽二氣不平衡,過或不及,人就容易得病,甚至出現四時之疫。四時之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之氣該藏而不藏,出現暖冬,各種病毒就會跑出來,就容易發生疫情?;谥嗅t的獨特思維,排毒清肺湯在疫情治療中起到了顯著療效。其原理,正是扶持陽氣,即陽氣、正氣存乎中,則邪氣不能干。

 

除此,端午節還包含著中國文明中陰陽消長、轉化的極高明的辯證思維。端午節在陽氣達到極致,飛龍在天之時,陽極而陰生,乾卦九五爻之后為上九爻的亢龍有悔,亢則為過,這就出現一陰來姤之姤卦。姤卦在表示一年12個月陰陽消長的《周易》十二消息卦中正是在5月。這也正是端午節在很多地方被視為毒五月、毒月毒日的深層原因所在。中國文明對的理解是不正、不中之氣,陰陽二氣之過或不及都是不中正。上九爻亢龍有悔是由九五爻的飛龍在天中正轉向了之為過,以及陽極陰生之有悔而有。百姓不明所以,其中要義正在于端午節處于陽極陰生、陰陽轉換的幾微之際。有的人看到端午節飛龍在天的中正之道,有的人看到盛極而衰的細微苗頭,兩方面結合在一起看則是執兩用中。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研究員、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學術副主任)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