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當今世界上它是唯一的從古使用到今的古典文字,漢字是我們中國人的日常交流工具,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字之一。同時我們還把漢字作為審美對象,由漢字審美產生了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這在全世界文字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漢字從遠古走到今天,三千多年來的發展中曾遇到過什么樣的危機?它又是怎么突破的?怎么能夠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典文字,成為中華文明的智慧象征?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漢字曾經歷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第一個是構形困境、造字困境;第二個是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第三個則是面臨存亡的危機。
本文摘自《守望與思索:人文清華講壇實錄III》,根據黃德寬教授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人文清華”講壇發表的公共演講《了不起的漢字》整理而成。
了不起的漢字:
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文 | 黃德寬
來源 | 水木國學堂
01
準確地說,“漢字”是指記錄漢語的文字或書寫系統。其實在先秦不叫“漢字”,叫“文”“字”“書”“名”“書契”等,“文”和“字”連稱是從秦始皇時代開始的,當時推行“書同文字”。
“文字”這個名稱一直延續到近代。近代因為中國人知道了有外國文字,所以改稱“中國文字”。到了現代,大家覺得中國文字除了記錄漢語的文字外,其實還包含了少數民族文字,因此把記錄漢語的文字稱為“中國文字”不太準確,就改稱為“漢字”,所以“漢字”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概念。
漢字從遠古走到今天,現在所知成系統的文字,是從甲骨文開始的。甲骨文是殷商晚期也就是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前12世紀的文字,從甲骨文算起漢字也有3300年的延續歷史了。三千多年來漢字發展曾遇到過什么樣的危機?它是怎么突破的?怎么能夠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典文字,成為中華文明的智慧象征?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漢字曾經歷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第一個是構形困境、造字困境;第二個是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第三個則是面臨存亡的危機。
漢字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了構形危機。要認識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漢字是怎么構形的?這就涉及漢字是怎么來的,即漢字是如何起源的,什么時候有的漢字?成體系的漢字在什么時代出現?
其實先秦時代古人早就想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但是一直沒有說明白,留下了不少猜想和傳說。最有名的是倉頡造字的傳說——黃帝史官倉頡受到動物鳥獸足跡的啟發創造了文字,這個傳說沒有辦法證實。研究漢字起源真正有進展的是百余年來中國現代考古學發展之后,考古學家在地下挖掘出很多與文字起源有關的早期資料,這些資料為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探討漢字起源提供了線索。
02
從夏代再到殷商甲骨文,這中間又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所以我們看到的甲骨文是成系統的、完善的文字體系。
從甲骨文來看,早期的漢字是以形表意的,客觀上有一個物象,把這個物象描寫下來造一個符號,就是所謂的象形字。用許慎的話講 “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即把物象畫下來,隨著物體的形狀形成彎彎曲曲的線條。如果看到動物,就干脆畫一個動物,例如“象”,突出它的長鼻子;鳳凰的“鳳”,突出頭上花冠和翎尾。例如“車”字,一看就是一架馬車。
除了象形以外,有些概念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就無法用象形來表示。但是古人很聰明,“上”“下”是相對應的概念,畫一橫做參照,在長橫上面畫一個短橫就是“上”,長橫下面畫一個短橫就是“下”,長橫可以寫得彎曲一點。這就是指事字。
“本、末、朱”也是指事字。“本”是根本,是樹的樹根,所以“木”下面加一橫就是“本”,現在講“根本”“本原”,就是從樹根引申出的意思。“末”是末尾,樹梢,樹的上部,就在“木”上面畫一橫。“朱”,表示紅色,樹的心是紅的,于是“木”中間畫一橫。有些字意思比較復雜,不那么好標記。
例如涉水、過河,怎么涉?涉水用腳,兩只腳跨一步,我們現在寫的“步”就是兩只腳,只是變形了,兩只腳都跨在水上就是過河了,中間是水流,一邊一只腳,現在寫成三點水加一個“步”。
03
這真是很奇妙,“見形知義”,有很多人說漢字太好了,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實不是那么簡單。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要用語言文字記載,還有很多符號沒有辦法畫出來,例如我在思考,這個“思考”怎么畫?畫不出來。我們講話的時候有很多虛詞,古人也有“之乎者也”,這些虛詞就畫不出來。完善的文字要準確地記錄語言,才能把事情記錄清楚。這就是漢字遇到的第一個困境,很多東西沒有辦法表現,無形可象,造不出字來了,如果找不到解決辦法,這個文字符號系統就不會發展完善,就要走向絕路。
古人很聰明,想到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假借,借用同音符號來替代。如表示“大概”“可能”的虛詞“其”沒法造出來,甲骨文就借同音的簸箕的“箕”來表示,這個方法叫假借。假借也有不足,文字系統中那么多符號本來都有自己的用法,又借做別的用途,借來借去系統內就會一團混亂,就分不清楚了。對甲骨文進行抽樣統計,70%的字是假借用法,這使得甲骨文的解讀很困難。
除了假借,在甲骨文中還出現了另一種造字方法,就是用一個符號表示這個字的意思,再借一個符號來表示這個字的讀音,把意義和聲音合在一起就是形聲造字法。
例如:“鳳”是個象形字,但是甲骨文中經常借作刮風的“風”,怎么辦?改造它,在鳳鳥上面加一個“凡”聲,就成了鳳凰的“鳳”。形聲字一旦出現,漢字造新字就突破了原來的困境。如“雞”字,拿一個“鳥”字加上“奚”聲就造出來“雞”字。
04
形聲造字法用起來非常便利,到西周時期就成為主要的造字法了。根據研究,西周時代80%的新造字是用形聲造字法造出來的。到春秋戰國時代語言文字快速發展,春秋時代的新增字96%是用形聲造字法,戰國時代新造的字99%是用形聲造字法造出的。
這樣一來漢字就突破了“無形可象”的困境,走上了方便造字的康莊大道,任何新詞新語都可以用形聲造字法造新字,我們現在還在用這個方法造字。
例如“金”,甲骨文大概還沒有“金”這個字。西周只有幾個和金屬相關的字,春秋戰國就多起來了,后來與金屬有關的漢字越來越多,可以不限量地擴展,一直到今天可以造最新的與金屬有關的化學元素字,如锃、钖、銻、銫、鐓、鈷、鋇、釩、鉬、鎳等。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形聲造字法可以非常方便地造字,不僅方便造字還方便我們記憶,一看左邊是“金”一定和金屬有關,右邊聲符讀什么音就表明這個字是什么音,所以中國有句話說“秀才認字認半邊”。
一旦一個文字系統可以方便地生成很多不同的字,現實中不管社會怎么發展變化,新產生的詞都能造個字記錄下來,這就突破了第一個困境。
05
造新字這個困境突破了以后并不是萬事大吉,馬上遇到第二個困境。早期的文字,形象性很強,按照形象彎彎曲曲去摹寫。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發展非常快,文字使用面越來越廣,連一般的工匠制造器物也在上面標識文字。工匠寫字哪有功夫像廟堂之人那樣坐在那兒描摹,于是追求書寫簡省、提高效率成為必然要求,也就是說,按傳統的寫法漢字又面臨一個危機,即古體漢字書寫效率低下,與現實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怎么突破這個矛盾?有些人開始草率地書寫,改變它原來的樣子,戰國時已經開始出現這個現象,例如一些兵器上的字,不專門考證沒有辦法認,寫得很潦草,人們通過這個辦法來突破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這種突破就改變了古文字的書寫系統,帶來了整個文字系統的古今轉型。戰國時代除了兵器以外,秦簡上出現了早期的改變篆書曲線筆畫,線條變得平直,字形趨向方正的寫法,這就是早期的隸書。
例如青川木牘記載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發布的一個關于田地的法律條文,其寫法完全是隸書了。近年來發現的秦簡,基本都是隸書。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字”的文字政策,用的規范字體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隸書,隸書就是小篆的簡寫,把小篆的彎彎曲曲的筆畫變成平直方正,所謂“解散篆法”。
△青川木牘,1980年出土于四川青川縣戰國墓,被認為是已發現最早的戰國秦隸書。
這種發展一直延續到漢代。馬王堆帛書是漢代早期的材料,帛書是用隸書抄寫的,但還帶有點篆體的味道。到漢武帝時期,隸書就發展成熟了,例如北大所藏的漢簡,就是成熟的隸書。到東漢像熹平石經、曹全碑,這些都是成熟的標準隸書了。
△馬王堆帛書殘片,1973年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包括28種古籍,文字為西漢初年的“古隸”。
△熹平石經殘片,始刻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石刻經本,用標準的隸書寫成,刻成后立于當時的洛陽太學所在地。
△曹全碑局部,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于東漢中平二年 (185年),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為歷代書家所推崇,現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
06
隸書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體,改變了古文字的形態和面貌,漢字的結構古今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強的篆書形體到了隸書階段,就看不出字形和字義的關系了。
例如甲骨文“為”字,表示一個動作,是用手牽著大象,金文還能看到該字大體的樣子,但是小篆已經看不清楚了。所以許慎解釋小篆“為”字就不知道是什么了,他說“為”是“母猴也”,說猴子喜歡用手抓,所以“為”有“動”的意思,這是根據小篆訛變形體做的解釋。到隸書以后,這個“為”字一點也看不出來和“象”有關,當然也看不出和猴子有關。
“乘”本來是人爬在樹上,到小篆看不出來了,隸書更看不出來人和樹木的關系了。
正因為篆書向隸書的變化,古文字變成了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隸書,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因為文物材料的局限,漢代經學家只看到大篆小篆,還不知道甲骨文,他們分析文字因此有很大局限性。
隸書寫得很美化,“一波三折,鶴頭燕尾,左右分背”,但是用筆“波挑”,寫起來也慢,最快的辦法是直來直去,隸書跟篆書比已經變直了,但是還不夠。到東漢的時候,漢字形體進一步發生變化,直來直去書寫的結果,筆畫就變成平的、直的、帶尖的、帶勾的等樣式,因此就產生了新隸體。
從東漢開始,慢慢地發展到了今天的樣子,整個過程就是從隸書到楷書的演變過程。隸、楷都是今文字,楷書只是隸書的楷正化,到楷書就徹底完成了漢字的古今轉變。這個轉變最后使漢字形體從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中走出來,書寫變得更加快捷。楷書是漢字形體發展的極致,漢字的筆畫系統和方塊字形態至楷書最終確立。
△三國魏鐘繇的《宣示表》,被認為是楷書鼻祖,刻本現藏故宮博物院
07
不僅如此,前人還有其他嘗試和創造,如漢代出現的草書。草書就是隸書的草寫,筆畫和筆畫連帶在一起,寫起來隨心所欲。從漢代的章草,進一步發展到唐代的狂草又叫今草。草書為什么要草?最早還是為了追求書寫便捷,不過太快速、太便捷,寫成一個輪廓,辨認起來很困難,規律性不強,走得太遠了,所以過猶不及,就沒有成為一種通行的實用字體。草書發展下去,成為書寫者表現自己個性的書法藝術,據說唐代張旭寫狂草甚至以發濡墨來體現自己的狂放個性。用今天的話說,這也是行為藝術,審美追求。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局部
比草書規范一點,比楷書又快一點的中間狀態就是行書。所以行書的特點是“風流婉約”,寫得很漂亮,最好的行書是晉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行書、草書雖然也體現了人們對書寫便利的追求,但草書最終成為一種審美的藝術,行書則成為適用的手寫體。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局部,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漢字從古文字到今文字,就是從古文到隸書再到楷書,完成了一次古今轉變,這一次轉變確定了漢字的基本格局,漢字從古老的形態轉化成抽象的符號,從彎曲的線條變成點畫的組合。筆畫組合的目的是提高書寫效率,犧牲的是漢字的形象性,因此有人說隸書以后漢字是不象形的象形字了。這是漢字突破的第二個困境,時間跨度很大,從戰國開始醞釀、試驗,經過了秦漢之際,然后到晉唐的楷書才完成。
08
漢字經歷了古今轉變之后,長期處于穩定狀態。從漢代開始,儒家學說經典化,對漢字的穩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先秦的古書到漢代大都變成了經典,經典是不能改變的,東漢把儒家經典刻在石頭上讓人抄標準版本,例如熹平石經。唐宋時期印刷術不斷發展改進,經書刻版印刷成書,更有利于文字的穩定。尤其是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對漢字的穩定也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所有參加科舉的讀書人,要熟讀經書才能考取功名,經書變得越來越神圣,用以寫經書的漢字也越來越神圣。正是這些原因,漢字成為一個相當穩固的系統。
這樣一來,好像漢字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18世紀西方發生了工業革命,開始了現代化歷程。日本明治維新后也開始學習西方。大清王朝到晚清出現了一系列重大危機,隨著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失敗,大清王朝風雨飄搖。怎么辦?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反思,提出要學習西方, “師夷制夷”;也有人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有人認為必須全盤西化。晚清各種尖銳的思想文化爭論,實際上就是探討古老的農耕文明的中國,如何面對西方現代化的沖擊。
在這個過程中,清王朝接連遭遇戰爭的失敗,西方勢力入侵中國,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也涌進來。有些人從文化層面反思,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后,是因為教育不發達,因而導致科技落后。1902年吳汝綸(1840-1903)到日本考察,回來以后建議要像日本人那樣重視教育,改革語言文字,統一國語。
為什么語言文字跟現代化有關呢?他們發現歐洲人用的是拼音文字,日本人學習歐洲,用五十音圖,學習拼音文字容易,而漢字太難學,于是想從語言文字上進行改革。
嘗試拼音文字,最早可追溯到明末西方的傳教士。明末傳教士利瑪竇就嘗試利用西方拼音文字的方法來拼漢語。另外,有些傳教士到東南沿海福建一帶講《圣經》,用西方的拼音文字拼當地的方言,幫助老百姓通過當地方言理解《圣經》,這些嘗試也影響了當時的文人。
△利瑪竇(1552-1610年)的《西字奇跡》(已亡佚)被認為是最早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
有一部分人在此啟發下開始創造中國的新文字,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漢字改革方案,比較著名的有盧戇章的《切音新字》,還有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
△《官話合聲字母》是清末推行最廣的一種注音方案,包含五十“音母”(相當于聲母)、十二喉音(韻母)和聲調。
09
對漢字改革影響比較大的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胡適提出了“文學革命”,主張文學要變革,要文言一致,過去寫文章是文言文,說的話和寫的文章不一樣,提倡文言一致,即“白話文運動”。
漢字改革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一些人認為漢字是落后的,思想觀念要改變首先要改變書寫系統,要讓漢字變成拼音文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和西方現代化接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其中最有名的是錢玄同,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漢字“斷斷不能適用于二十世紀之新時代”。漢字本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卻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面臨存亡危機。
早期試驗新文字還只是一種嘗試,還沒有想到一定要把漢字替代掉,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廢除漢字的呼聲卻越來越高。當時漢字改革的討論非常熱烈,一些精英人士大都支持實行拼音文字,主張廢除漢字,如蔡元培、胡適、陳獨秀、趙元任、黎錦熙、傅斯年、魯迅等,都支持錢玄同的觀點。陳獨秀和胡適等認識到中國方言眾多,要搞拼音文字,首先要把語音統一起來,要有國語的統一,所以胡適提出要先有“國語的文學”,再有“文學的國語”,他還提出以北方方言作為統一國語的基礎。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拼音文字方案,趙元任等提出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是得到認可的一種方案。
△國語羅馬字方案雖然是官方標準,但是實際推行不廣。該方案基于“新國音”,刪減了大量音素,合并了尖團音,影響了普通話的漢語拼音方案
1928年,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在蘇聯也開始了拉丁化字母方案的研制。1931年還在海參崴開了一個“中國新文字代表大會”。1933年前后這個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傳到國內,1935年蔡元培、孫科、柳亞子、魯迅、郭沫若等688位名流簽名表示贊同。此后,拉丁化新文字在解放區、國統區都進行了推廣,還印制了很多材料和讀物,這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拼音新文字方案。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推行較廣
10
從晚清開始,在西方勢力影響下,有識之士想改變中國,走現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文字改革的種種方案,這些方案有的是在漢字基礎上的改造方案,有的是全盤學習拼音文字的方案,與此同時,國語運動推進了民族共同語建立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簡體字作為拼音文字實行前的過渡辦法也被提出來了。1935年國民政府還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但沒能推行。
△《第一批簡體字表》由錢玄同主持,共收錄了324個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很多被今天采納
近代以來民族救亡圖存的過程,也是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時期,古老的漢字被推向生死存亡的懸崖邊緣,實際反映的是古老的中華農耕文明面臨的生存危機。1949年新中國成立,繼續推動文字改革,國家建設初期馬上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員會。周恩來總理1958年在全國政協作《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提出了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這三大任務繼承了近代以來的語文現代化成果。1956年公布了《簡化字方案》,據2004年統計,在大陸95.25%的人會用簡化字,而繁體字還在一定范圍內使用。《漢語拼音方案》廣泛推行,并且成為聯合國拼寫中國人名地名的規范。
△繁體難寫,簡體不難寫
11
信息化時代,漢字會消亡嗎?
漢字是中華民族自己創造的文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決定我們不可能廢除漢字。如果把漢字廢除了,我們就不能走向歷史,中華文明就有可能中斷。漢字使我們變得豐富,使我們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漢字融入在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中,融入在我們的深層心理結構中,如果沒有漢字中國人的靈魂甚至都沒有地方安放。
近代以來,通過簡化漢字,推進了教育普及;通過推廣普通話,建立了民族共同語;通過漢語拼音,解決了與西方拼音文字接軌的問題。這些了不起的成就,簡而言之就是語言文字實現了現代化,語言文字現代化則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其實無論是西方、日本,在進行現代化、工業化過程中,都有一個語文現代化過程,語文現代化的本質就是規范化、標準化,到了21世紀就是信息化。
回顧三千多年來,三次大的困境和危機的化解,漢字確實是了不起。漢字文明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體現,漢字的發展也正體現了一種精神,即《周易》所講的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漢字從古到今成為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古典文字,與時俱進,生生不息,永葆生命之樹常青,就因為因時而變,不斷在自身的文化中尋找新的生存發展的要素。
我對我們的祖國充滿信心,對中華文明充滿信心,所以我對漢字的未來也充滿信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