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在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上,除了有漢唐宋明等農耕民族建立的王朝,也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而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最終統一和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和今天中國的版圖。
歷史上,農耕民族的統一是由漢民族完成的,而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統一是由游牧民族完成的,而二者完成統一的轉折點便是遼國的建立。
1、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最初是雜居的
夏商周時期,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最初是雜居,華夏民族按方位將其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如犬戎、山戎、鬼戎等
當這些游牧民族逐漸開始侵吞華夏族的領土和財產時,驅逐游牧民族便成了華夏民族的首要任務。
春秋時期的華夷秩序
春秋時期,能夠成為霸主的一個重要條件便是“尊王攘夷”,比如齊桓公救邢存衛、北伐山戎,晉國滅赤狄,秦國滅犬戎等等。
至秦始皇一統天下之時,秦連接原燕趙秦三國長城,從此長城劃定了華夏族與游牧民族的分界線
秦長城劃定了農牧的界線
2、秦漢時期奠定了農牧的穩定界線
當秦漢一統華夏,奠定中原王朝的核心區之時,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也形成了統一的政權——匈奴帝國。
從此,農、牧民族之間的戰爭與和平構成了長城內外歷史的主流。
漢與匈奴對峙
在衛青、霍去病、竇固、竇憲的持續打擊下,最終使匈奴分裂,南匈奴內附,北匈奴西遁。
可是蒙古草原上的霸主又變成了原來臣服于匈奴的鮮卑族。
漢王朝的崩潰和晉王朝的內亂給游牧民族提供了南下的機會——這便是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
鮮卑族慕容部曾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五個政權,但最終一統北方的是鮮卑拓跋部——北魏。
鮮卑族入主中原后迅速漢化,而草原霸主變成了柔然——突厥。
隋唐時期的華夏族是鮮卑等民族融入之后的新漢族,但農、牧之間對抗的模式并沒有根本改變,隋唐幾乎就是秦漢的翻版。
唐與突厥
突厥——回紇——黠戛斯,這是與唐朝對立而存在的草原王朝。
大唐與大漢的結局也一樣,最終分崩離析。
可是大唐滅亡之后的歷史卻改變了走向,因為遼國的建立。
3、遼國的建立,改變了游牧民族除了被驅逐就是融入華夏的歷史
遼國并沒有入主中原,僅占領了華夏族傳統的燕云地區,它在長城以外建立了一個與此前的游牧民族不同的政權。
遼國的建立
遼國不再是之前匈奴、突厥這樣的部族政權,游牧民族第一次開始稱皇帝,與中原王朝開始平起平坐,遼之后的金甚至讓宋朝稱臣。
從遼國開始,游牧民族開始學習中原王朝的治國模式,游牧民族開始真正有了覬覦天下之志。
或者換一個角度來看,遼金VS宋與北魏VS南朝很相似,只是北方的范圍擴大了,擴大到了游牧民族的傳統區域。
宋朝向金稱臣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中國牢固控制的區域變大了,遼金控制的區域已不是漢唐時期的羈縻。
因此,遼國的建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元明清大一統的天下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一統蒙古諸部,從此之后東起遼東、西至蔥嶺全部成了蒙古人的天下,之間不變,蒙古人成了游牧民族的代稱。
公元1279年,崖山之戰,南宋亡,忽必烈一統天下。
元朝的大一統
這個天下,幾乎是真正的天下,金、西夏、西遼、吐蕃、大理、南宋全部統一在了一個政權之下,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也第一次統一在了一個王朝。
只不過,蒙古人治理天下的能力不足,很快大明驅逐蒙古后與蒙古的南北對立,似乎又回到了漢~匈奴、唐~突厥的模式。
公元1700年的世界
最終結束這一局面的是清朝的建立。
公元1635年,皇太極擊敗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繼承蒙古大汗汗位。
公元1644年,清朝入關。
公元1662年,永歷帝被縊死在昆明,大明徹底滅亡。
公元1759年,清朝歷經120余年,一統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部,至此大明和蒙古統一于清朝。
5、西方列強到來之前我國農牧民族的統一是巧合還是中國的幸運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此時距離乾隆統一新疆不過80年。
農牧民族的統一使我國的北界不再局限于陰山和長城,清朝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確實割讓了太多的領土,但同時也使滿、蒙、維、藏以條約的形式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民國亂世也不能改變。
當我們記住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這些王朝時,不能忘了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他們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黠戛斯——契丹——女真——蒙古——滿族
這便是長城以北游牧民族的主要變遷。
轉自今日頭條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