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摘要: 我這個人比較有些“另類”,對一些事常常不愿人云亦云,而愛從另外一些角度去思考。這種思維方式,常常招來不少非議,也惹起過不少矛盾,但也成就了我在事業上特別是學說上的一些創新與突破。正是這種經歷,使我對這 ...
我這個人比較有些“另類”,對一些事常常不愿人云亦云,而愛從另外一些角度去思考。這種思維方式,常常招來不少非議,也惹起過不少矛盾,但也成就了我在事業上特別是學說上的一些創新與突破。正是這種經歷,使我對這種“另類”一直“執迷不悟”,癡心不改。
有關方面要收集關于插隊的一些紀念文章。我想,既然是紀念文章,就應該留下那個時代的一些特征以及我們這些親身經歷著的一些真實感受,以便后人知曉甚至研究。為此,我想針對社會上對插隊這一歷史一概貶損的一些思潮,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談談對插隊的一些“另類”感悟。
我們于1974年1月高中畢業后,2月22日便由學校集體組織去插隊。當時我們柳中高二屆的縣城知青共分了4個集體插隊點,分別為莊上公社曹家山村、龍花垣公社韓家峪村、軍渡公社李家垣村、楊家峪公社桃墕村,另外還有一些同學零星插隊到其他地方。我和其他7個同學,被分配到莊上公社曹家山村插隊,到1976年6月正式分配工作為止,共插隊二年多。雖然時間不算太長,但對我而言,可以說是終身受益。其中,主要的感悟是:
1.從政治視野看,插隊的深遠意義在于打破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特權思想。中國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官本位”的國家;毛澤東是一位敢于“改天換地”的偉人。其中這種“改”“換”,就包括對中國傳統痼疾的“改”“換”。毛澤東的許多言行說明,其對“官本位”導致的特權思想有一種骨子里的厭惡。如1965年,毛澤東在召見其表侄孫女王海容時曾談到:“我們的干部子弟很令人擔心,他們沒有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優越感。要教育他們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而要完全靠自己”。因此我認為,盡管毛澤東在提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時,主要初衷可能并不在于打破“官本位”的特權思想,而在于使年輕人得到鍛煉,增強自立精神,但至少在“潛意識”中有打破“官本位”的思想折射——至于后來一些報道分析說“插隊是為了解決城市就業壓力和防止狂熱的學生紅衛兵給城市帶來動亂”,筆者感到那只是一些“現實主義者”的自我臆猜,很難表示贊同。
回顧總結歷史,可以說,插隊這一舉措,首先是在客觀上從體制上打破了傳統的官民界限。不管你是領導干部子弟還是“黑五類”,都一視同仁,誰也不能有特殊。與我們同時插隊的,既有縣委書記和武裝部政委的兒子,也有其他領導干部的子女。這些同學,絲毫沒有什么特殊,也得和我們一樣一起去插隊,并且還得積極帶頭報名。到農村后,參加生產勞動,大家看重的并不是誰的力氣大,誰做的多,而更在于各盡所能,看的是勞動態度。不管你是領導干部子弟還是平民百姓子女,人人平等,躲前縮后就會被大家所鄙夷,就會有人說三道四。年輕人正處于爭強好勝的年齡段,在整體氛圍下,大多數同學在勞動中都是爭著搶著干。我曾經看過一個資料,當時紅極一時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的兒子在云南插場時,因為有優越感,表現不太好,照樣在知情中受到集體批判與批評教育。陳伯達知道這一情況后,照樣對知青批判其兒子的行動表示“堅決支持”。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也親自動員侄兒周秉和及侄女周秉建分別到延安和內蒙古插隊,周秉建還和蒙古族青年結為伉儷。
我們插隊的年齡,正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關鍵時刻,外圍環境迫使領導干部的子女和大家打成一片,自然會使這些干部子弟的“特權思想”“優越感”減弱許多,對其終身世界觀、價值觀是有深刻影響的。而毛澤東逝世后,社會情況發生了深刻變化,一些領導干部及子弟“特權思想”“優越感”又重新滋長,以致出現“我爸是李崗”這種鮮而不鮮的事,就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孰是孰非,事實是最好的結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孽債》《年輪》為代表的一批貶損插隊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紛紛出籠,對插隊進行了全面否定甚至聲討;一些記載“老干部”文革遭遇的文章也把干部下放農村或讓子女插隊描述成是“受迫害”。作為一個平民子弟,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心里感到極不舒服,也感到很可笑。
我記得當時對干部下放農村,有一種提法叫做“思想改造為主,勞動鍛煉為輔”。就我有限的見聞而言,大多數淳樸善良的農村老百姓,對下放干部還是十分關懷和照顧的。我從未見過或聽過我們周圍的農村老百姓像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那樣,對“階級敵人”橫眉冷對,毫無人性地摧殘。在現實中,大多數善良的老百姓往往不會管你是什么派,走的是什么路,而更是看重你的人品人性。在我們插隊的曹家山村,曾經有一位叫定xx的干部被下放。此人是外地人,后來曾回到縣里一個局當過局長。定xx在曹家山下放時,由于“人性好”,曹家山全村都把他當做自家人,備受關懷和厚愛。因此復職后,對曹家山村及村民也建立了特別感情,特殊關懷愛戴。
我的兩個本家長輩在文革中,也先后下放回到我們老家,一家對人謙和,因此很受老百姓愛戴,平反后老百姓敲鑼打鼓送出村。另一家妻子比較霸道,甚至蠻不講理,老百姓不買賬,常常有村里的群眾包括本家族的人和他們生事打架。當然,這樣的人再復出后,說是“受迫害”也無所不可,因為筆桿子在這些人手里握著,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老百姓根本沒有在輿論陣地的話語權,官方又誰也不會去認真調查落實。但我認為,如果把這種情況說成是一種“迫害”,在一定程度上不正好證明了這是幾千年來對權勢逆來順受的老百姓,對“特權”、“霸道”的一種挑戰嗎?
農村生活就是雞叫狗咬人紛爭。退一萬步說,即使老百姓是把這些人當做普通老百姓對待,和你平起平坐,和對待其他鄉鄰那樣,有一些矛盾或紛爭,又有什么不可以——共產黨的宗旨不就是為人民服務嗎?黨員不就是人民的公仆嗎?讓你和群眾平等了就是受迫害了嗎?如果把領導干部下放農村或子女插隊看成是一種“迫害”,那幾億農村老百姓多少年在農村吃苦受累,又是受了誰的“迫害”?幾千萬一般職工子弟到農村插隊是受誰的迫害?
因此,這種“高超”的邏輯思維,恰恰暴露了一些人骨子里就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再進一步推論,以及許多事實與史料證明,毛澤東與一些人的思想分歧,其中就包含有維護特權還是反特權的矛盾,是執政黨為多數人服務還是為少數人服務的矛盾。
2.勞動和插隊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品德和意志力,使我終身受益。現代許多年輕人不了解我們這代人所處的時代,即使我們是過來人,當時也難以想象到社會在今天會發展的如此迅速。我想,即使是偉人,也未必能夠預料到。
我們這代人出生于建國初期,到我們讀高中時,建國才二十多年。按現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二十多年應該有一個很大的飛躍,但那個時代,世界整體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下,中國更甚。中國共產黨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過多年戰亂,農業生產資料大部被毀壞,工業基礎全無。據有關歷史資料顯示,在1949年,中國工農業國民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為466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現在的GDP),按照當時5.4億人口計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6.3元;到1952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雖然達到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但也僅為810億元,按當時5.75億人口計算,人均也僅為140.87元;即使到1976 年,中國工農業國民生產總值也僅達2943.70 億,按照9.32億人口計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僅為315.85元。
面對這樣一個大國、窮國,面對西方國家的聯合圍剿,面對戰爭的威脅不斷,面對趕超發達國家的歷史使命,中國必須實行高積累,低消費的國策,培養國民艱苦奮斗的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自然也就成為治國之重大要務。而我們這些生活在城里的青年,雖然在當時吃苦也不少,比如像我一樣的平民子弟,大多數同學每天放學后要到水井或田家溝、石家溝擔水,禮拜日要到鋤溝擔碳,假期里還要背磚或跟工補貼家用。但比起農村,比起農民,我們的艱苦還相差甚遠。而插隊鍛煉,才使我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艱苦!春播秋收,酷日下一彎三折鋤地;修梯田時累的直不起腰;寒冬臘月挑燈夜戰深翻地,衣服上流出來的汗又結成冰碴;這些都讓我們對艱辛艱苦有了一種刻骨銘心的體會!但正是在這種體會,才使我們得到鍛煉,也成就了我們。
我兒時一貫身小體弱,插隊那年不到十八周歲,身高不足1.6米,體重最多也就80斤左右。記得74年夏收時,我第一次擔麥子,我們要從對面山上把麥子擔到村里的打麥場,前半截下坡路還好說,后半截路要上近半里地的一道陡坡。我擔著的是最小的兩捆麥子,到半坡就感到精疲力盡。但擔麥子是不允許中途放下的,否則成熟的麥粒就會掉到地上形成糧食浪費。我咬著牙關,自己給自己定目標鼓勁,再走100步...再走50步...再走30步...憑著年輕人不服輸的好勝心,自己終于一步步地挪到打麥場……正是通過這樣的不斷鍛煉,自己才力氣漸增,意志力也就變得越來越堅強!
農村插隊培養起的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意志力,就我而言是感到終身受益的。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的每一次進步以及最終取得一定成就,都與這種吃苦耐勞與意志力有關。就自己的性格而言,有許多是常人沒有的缺陷,性格直爽、脾氣暴躁、固執己見、爭強好勝,不愛屈從,不隨大流,不懂也不愿妥協等等,屬于世俗中不少人并不愛見的類型。但也正是學校及插隊期間培養起的那些精神和品格,彌補了自己的性格缺陷,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人生。自己能從一個毫無背景、也從來不愿在領導面前說恭維話的平民子弟,成長為一名正縣級干部;能從一個只有高中的基礎學歷,努力成為全省僅有的兩名反腐倡廉理論政策研究專家之一,成為中央紀委、監察部專家組2成員,并在三次代表山西省出席全國反腐倡廉理論研討會時,被推薦為與中央領導座談的對象等等,與插隊培養了自己堅毅的性格密不可分。因此,在后來我曾寫過一首反映插隊生活的詩歌,里邊有這樣幾句話:“我們苦嗎?當然苦!我們累嗎?當然累!我們后悔嗎?我們不后悔!”這確實是自己人生的真實感悟。
我多次和人談到,對于像我這樣的草根階層而言,從政就像農民種地,“耕耘未必收獲,收獲必須耕耘”。耕耘還有一線希望,不耕耘,永遠不會有希望。在任何政治常態下,一個地方,一個單位,都需要一批踏實肯干的人來支撐局面,干出成績,否則,主要領導不僅難以出政績,就連常規工作也難以向上級交賬。而支撐這種局面的人,往往都是我們這樣的平民子弟,都是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人。而自己能做到這一點,不能說和插隊鍛煉的經歷無關。自己難以忘記當別人下棋打撲克的時候,自己還在加班加點;難以忘記為了攻克理論高峰,成年累月的挑燈夜戰;難以忘記一些領導把好做的、風光的事讓別人去做,而把硬骨頭留給自己啃;難以忘記為了做好一項工作,幾個月呆在基層深入調研;更難以忘記自己曾經創造了呂梁紀檢監察史上前無古人的七項榮譽之最所付出的一切......在這之中,自然免不了艱難困苦,免不了酸甜苦辣,而每當此時,自己就常常想到插隊時擔麥子的感受和體會,堅持堅持再堅持,不相信達不到希望的頂點......因此,插隊生涯給我帶來的這種寶貴精神財富,使我最終受益,更讓我終身難忘!
3.勞動和插隊使我們體會到農民的艱辛,增進了和老百姓的感情。說實話,在未到農村以前,我們常常感覺到自己夠苦的,也常常怨天尤人。心里也非常羨慕那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同學。可當我們到了農村后,見到農民的日常生活時,心靈還是受到了一種極大的震撼!
記得我們在高一時去梨樹洼勞動,看到我們住的房東家孩子們在吃一種黑乎乎的饃饃,我不知道是什么做的,盯著那東西看主人吃,房東以為我想吃,掰了一塊讓我嘗,我推讓不過,接住未進嘴就感到有一股霉味,吃到嘴里,感到又苦又澀又霉味,惡心的想吐,當著房東面不好意思,強閉住氣吃進口,但實在難以咽下。隔了一會跑到門外,吐了好一會。插隊后,更對老百姓的艱辛有了深入了解。平時吃穿及勞動付出自不必細說,單就我們房東家兩個八九歲的小孩,每天放學后除要負責全家七八口人和牲畜的全部用水外,還要負責給驢及羊切草,然后才能去做作業。為此我回家時還專門向弟弟妹妹講過這兩個孩子的艱辛故事。
人本性中都有向善的一面,但這種善與其所見所聞、所經所歷有很大關系。記得曾在山西任職的一位老領導,面對一件老百姓的冤案曾經說過一句鏗鏘有力的話:“當官避事生平恥”!我想,如果這位老領導不是出生于平民階層,就不會面對老百姓有那樣的感情,也不會發出這樣的“豪言”。倘若自己沒有對農村生活的親自體會,也許就會感到生活本來就是如此,就應該是如此!但當自己對農村生活有了切身體會后,才感到老百姓的艱辛與不易。年輕時形成的這種記憶,刻骨銘心,永難揮去,也影響到自己一生的為人準則。多年前,自己將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歸納為 “遇惡不怕,遇善不欺,不媚權貴,不虧百姓”。這種準則的形成,除天生的性格外,與勞動及插隊期間對老百姓艱辛的深刻認識有很大關系。
有不少熟悉的同志常說我樂于幫助大家,其實這話只說對一半。我不僅對有困難的熟人幫助,只要是弱者,只要是正義的事,不管自己認識還是不認識的,自己遇到了就盡力去幫助。自己從骨子里感到,老百姓是善良的,是不易的。現在自己有能力幫助老百姓而不幫助,對不起天理良心!我常把山西哪位老領導的那句話作為自己處理群眾事務的座右銘。只要自己有能力幫助,就盡力去。但是非正義的事,特別是傷天害理的事,即使是最親近的人,自己絕對會毫不客氣地回絕。雖然為此也惹來了一些親戚或朋友的不滿,但自己毫不后悔。
自己曾經在呂梁市紀委工作十八年,其中擔任兩屆常委。十八年中,一直負責或分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工作,自然會有大量的官民糾紛問題需要處理;作為一名班子成員,自己也曾經有六年多分管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處理過近千起農村案件。在自己工作中,凡遇到官民相爭,潛意識中就感到老百姓是對的,是冤的;當官的或有背景的是仗勢欺人的——盡管這種想法不完全對——因此,不管是自己處理問題,還是要求下屬,甚至在全市性的會議上,都要求一定要體諒到老百姓的不易,一定要注意維護老百姓的正當權益。為此,也惹起內部一些領導和同事的不滿,甚至在常委會上,為了維護弱勢者的利益,和其他人領導不惜拍桌子瞪眼,也為此影響到對自己的正常使用,但想到老百姓給自己送來的一面面旌旗和給領導的一封封表揚信,想到老百姓為感激在自己面前下跪,自己就感到無怨無悔。這種結果,不能不說與插隊生活形成了對老百姓的天然感情無關。
另外,插隊還把城市較為先進的理念即習慣帶到農村,改變了農村人的一些意識和不良的一些生活習慣等。如我們剛到村里時,早晨起來刷牙,農村孩子感到稀奇,圍著一大圈看。但當我們離開時,村里也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學著刷牙。還有好多事例,由于篇幅關系,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多少年生活經歷讓自己感悟到:心中光明的人眼前總是一片光明;心中黑暗的人眼前充滿一片黑暗。心中有了光明,看待一切事情就會積極向上,做起來也會不懈進取;反之亦然。因此,自己的上述觀點,雖然對一些人來講可能“另類”,但見仁見智,任由歷史去評說吧!
作者: 張黎平 來自: 毛旗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