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紅色歌劇代表”之譽的《洪湖赤衛隊》,是由湖北省實驗歌劇團創作并演出的,描寫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根據地一支赤衛隊在紅軍主力轉移后,與國民黨保安團和土豪劣紳所進行的頑強斗爭,生動塑造了共產黨員韓英、劉闖等英雄形象,展現了他們對革命無限忠誠、堅貞不屈的可貴精神。該劇作為湖北省向國慶十周年的獻禮劇目,獲得巨大成功,北京、武漢電影制片廠于1960年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其動人內容與優美旋律更加廣為流傳。位于湖北江漢平原的洪湖地區,不僅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是著名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被稱為兩湖人民的“革命搖籃”。早在1925年,洪湖沿岸人民就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斗爭,此后在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影響下,更掀起了洶涌澎湃的革命風暴,成立了以周逸群、賀龍、段德昌等為代表的湘鄂西黨組織,領導當地的土地革命、游擊戰爭,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輝煌一頁。用歌劇形式再現洪湖地區人民的革命斗爭業績,經歷了頗為漫長的積累、發展過程,相關創作人員曾四次深入實地,前后歷時近10年之久。第一次下洪湖是1951年8月。黨中央為了表彰蘇區人民為革命立下的豐功偉績,組成訪問團分赴各革命根據地進行慰問。后來成為《洪湖赤衛隊》主創人員的張敬安、楊會昭、歐陽謙叔、朱本和、梅少山、潘春階等,隨當時還是隸屬湖北省文聯的文工團,參加了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據地訪問團湘鄂西分團的活動,專程來到洪湖地區。他們除承擔慰問演出任務外,還參與資料組工作,收集根據地人民斗爭的英勇事跡,常常是白天行軍,晚上演出,還要參加座談、走訪。他們深為洪湖老區人民對黨、對人民軍隊的無限熱愛而感動,萌生了謳歌洪湖光榮歷史和人民革命傳統的意愿。就在這年冬季,主創人員又因參加土地改革運動,第二次來到洪湖地區。他們作為工作隊員下到最基層,在田間地角、船頭灶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訴苦會上一起流淚,喜慶分田時共同歡歌,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洪湖勞苦大眾之所以具有強烈的革命要求和堅定的斗爭意志。1956年第三次下洪湖,乃因文工團整編改建為以楚劇、漢劇為基礎,發展湖北新歌劇的專業實驗歌劇團,為了能夠創作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歌劇作品,團領導委派朱本和、張敬安、潘春階再次去熟悉的洪湖地區采風,進一步收集革命斗爭史實、英雄人物事跡以及民間音樂、戲曲素材,擬寫一個大型歌劇《洪湖漁歌》,實際完成為改造地主武裝“白極會”的《洪湖赤衛軍》,因主題、人物、故事情節等都不夠成熟,便被擱置了下來。但在這次創作中產生的《洪湖水,浪打浪》和《放下三棒鼓,扛起紅纓槍》的音樂構思,后來用在了《洪湖赤衛隊》中。

1958年底,為貫徹文化部迎接國慶十周年發射藝術“衛星”部署, 湖北省文化局對歌劇團下達指示,要以沔陽災年大豐收或湖北革命斗爭史為題材創作節目,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歌劇團領導考慮到劇團人員曾多次深入洪湖采風,并參加過洪湖地區的土改,有一定的生活基礎,決定創作反映洪湖地區革命斗爭史的歌劇作品,于是有了第四次下洪湖。由張敬安、楊會昭、歐陽謙叔等組成創作小組,歷時三個月踏遍洪湖的河港湖汊,進行調查、訪問、座談等工作,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創建所經歷的艱難曲折過程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收集了周逸群、賀龍等領導革命、武裝工農、開創根據地,以及帶領洪湖軍民不折不撓堅持斗爭等大量英雄事跡,為歌劇《洪湖赤衛隊》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進入創作之初,面對幾度深入洪湖所獲取的廣泛而豐富的素材,創作人員曾為如何入手而感困惑。后來,創作人員形成了明晰的意向,通過一支赤衛隊在黨的領導下,經過與敵人艱苦、復雜、曲折的斗爭成長壯大,從而歌頌黨對革命事業的領導作用,后來更加明確了該劇的主題思想:黨的領導是一切革命工作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在時代背景的選擇上,大家細加比較后一致認為以革命蓬勃發展時期更為恰切,具體為1930年。這不僅是革命歷史主流所決定,也合乎當時洪湖地區的革命形勢。就在這一年,洪湖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新成立了紅軍第6軍,與此前在湘鄂邊所創革命根據地成立的紅軍第4軍會師,組建了由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委的紅2軍團,洪湖與湘鄂邊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誕生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成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割據范圍最大的三塊紅色根據地之一。群眾性工農武裝亦于此時步入鼎盛階段,包括由經過相當軍事訓練的青年農民編成的赤衛隊,當時洪湖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的縣、區、鄉均有赤衛隊。他們除以梭標、大刀、長矛、魚叉、鳥銃等為武器外,還自制了撇把槍、土手榴彈、土炮等,配合紅軍和游擊隊作戰,甚至單獨襲擊國民黨團防武裝,拔除豪紳地主據點,開展河湖港汊游擊戰,取得顯著戰果,對發展和壯大正規紅軍,鞏固和擴大湘鄂西蘇區,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人物的設置同樣作了精心考量,創作人員深入分析生活素材,感到凡是聽黨的話,按黨的指示去進行革命實踐的人物,都是為人民群眾稱頌的人物,而人民群眾心目中最為崇敬或最為痛恨的人物,往往最具典型性,于是按照這樣的體會對素材加以選擇運用。主人公、鄉黨委書記韓英就主要以當年名蓋洪湖的革命英雄“紅五子”之一“劉瘤子”即劉紹南為原型,并融合了賀龍姐姐賀英的傳說。劉紹南是七縣縣委書記,由于紅軍外線作戰,蘇區防守薄弱,在反“圍剿”中被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敵先以高官相誘,繼之又施嚴刑拷打,均不能動搖他的氣節,最后慷慨就義,犧牲前提出三條要求:一、書寫布告,不得稱“共匪”,只準稱“共產黨”;二、要在洪湖“大游”一圈;三、對方頭目敬三杯酒。敵人無奈只得答應,他還當場慷慨悲歌長達七十句的“壯烈詞”,歷述自己的革命理想、抱負,勉勵同志們繼續戰斗,最后感撫老母不必哀傷,并囑咐妻子把即將出生的孩子撫養長大繼承父志,為革命奮斗到底,將就義變成一次共產黨人的示威宣傳。這一大義凜然、豪氣磅礴的“壯烈詞”,后來衍化為韓英獄中告慰母親、抒發壯志的唱段《沒有眼淚,沒有悲傷》《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其中“砍頭只當風吹帽”就直接從其中引用。賀英“刀尖上行走”的英雄事跡,一直為老赤衛隊員以崇敬心情交口傳頌,稱其上馬管軍事,下馬管政治,坐騎一白馬,雙手能打槍,百發又百中,敵人見了就逃命。赤衛隊大隊長劉闖則由“紅五子”中“闖麻子”發展而來,其原名賀闖,是威震四方的赤衛隊長,原先腰上常掛著一把釘錘,手槍的彈簧、撞針出現故障時就以此猛砸,后來在戰斗中竟以此打敗一群白軍,奪得對方排長一把盒子槍。其他人物張副官、韓母、秋菊、胡子爹等,也都有一定的生活原型作基礎。
與之關聯的故事情節也相應編織而成,以韓英、劉闖為首包括全體赤衛隊員和洪湖地區廣大群眾,與湖霸彭霸天、國民黨保安團及反動地主武裝“白極會”之間的殊死對峙,構成全劇戲劇沖突主線。同時伴隨兩條緊密聯系的情節副線,即由于對“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斗爭策略理解執行差異,以及因彭霸天詭計多端、叛徒出賣所致,引發的赤衛隊內部沖突;敵我兩個陣營內部分別安插出現的兩個臥底:我地下黨員、國民黨保安團張副官與赤衛隊叛徒王金標。三者勾連紐結、互為作用,增強了劇情的豐富性和曲折性,營造出敘事與抒情有機結合的戲劇結構,從而形成“撤退”“劫槍”“韓英被捕”“牢房斗爭”“處決叛徒”“消滅白匪”等六場戲,既使故事情節在充滿激烈的沖突中鋪陳推進,又令各種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得以盡致展現。
盡管參與創作人員并非專職創作干部,但因有較長時間準備及積累,在共同擬出較為詳盡的劇本提綱后,按各場中主要人物及事件和創作人員不同生活基礎,釆取分頭執筆方式,僅一周時間就拿出了初稿。團里又發動全團人員“找漏洞、補漏洞”,對劇本進行完善提高。省文化局領導審查后予以肯定,指派團長梅少山根據各方面意見,對劇本進行修改、調整和最終統稿,隨后交付進行音樂創作。
擔綱作曲的張敬安、歐陽謙叔,賦予全劇音樂以風格質樸、旋律曲折悠長、富于歌唱性的基調,具有極為濃郁的洪湖地方色彩和楚文化的深厚韻味。特別是創造性地運用主題音樂貫穿手法,從《洪湖水,浪打浪》與《赤衛隊之歌》的旋律中,變化發展出悠長流麗而又明快有力的音樂主題,在全劇多次重復再現,不但有力刻劃了韓英與赤衛隊的音樂形象,而且起到了整合、統一全劇音樂的重要作用。全劇編排出來后,于1959年8月在武漢的江漢劇場試演,聽取有關領導、專家和同行意見,隨后按照湖北省委宣傳部領導的邊演邊改建議,下到故事發生地的洪湖演出,首場就在新堤鎮禮堂,受到當地群眾的強烈喜愛和高度贊揚,散場后《洪湖水,浪打浪》等曲調便不脛而走傳唱開去。此后在洪湖其它地方以及周邊一帶的演出都取得成功,進而擴大到全省范圍,同樣反響熱烈。劇團采取“小修小補不間斷,大動大改分階段”的做法,對劇本、作曲及表演等不斷加以完善,至當年11月晉京匯報演出時,戲劇性和音樂性、傳奇性和抒情性、時代性和地方性等諸多方面均達到較好交融和糅合,贏得首都各方面的一致好評。正在北京出席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和全國文化工作會議的代表,包括中央暨各省、市、自治區宣傳、文化部門領導,知名作家、藝術家,以及北京各文藝單位的負責人,專場觀看了演出,結束后熱烈鼓掌交口稱贊。主持會議的中宣部長陸定一、副部長周揚特意上臺接見全體演職員,熱情洋溢地表示:“你們這個戲編得好,音樂和演唱也都很好,希望你們再接再厲,把戲演好。”
【1959年歌劇《洪湖赤衛隊》進京演出,王玉珍在民族文化宮前留影】
1960年1月5日,正值該劇首演以來第100場,被安排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出席觀看的中央首長反應十分熱烈,李先念副總理高興地表示祝賀:“這個戲編得好、音樂好、演員好,你們這一炮打響了!”陳毅元帥內行地評價道:“如果中國有 10 個《洪湖赤衛隊》,我這個外交部長就可以在國際上宣布:中國歌劇節可以開幕了!”賀龍元帥無比感慨地說:“你們演得太好了,把洪湖人民當時的斗爭情景完全演出來了。我感謝你們,感謝洪湖人民!”隨后以國宴標準在北京飯店宴請了劇組全體成員。此后,董必武副主席看過演出,專門題詩一首:“仿佛當年作斗爭,韓英劉闖造型真。一篇詩史流傳出,音樂悠揚更動人。”周恩來總理也非常喜愛該劇,尤其是劇中的《洪湖水,浪打浪》,評價其為“活了65歲,才找到了這么一首革命抒情歌曲”,曾親自指揮并同劇組人員一起高聲演唱。毛澤東主席到武漢聽了劇中選段清唱后,親切地與演員們交談,說:“好聽啊!我跟群眾的反映一樣啊!”
【《洪湖赤衛隊》歌劇進京演出,劇組全體成員在天安門前留影】
隨著該歌劇取得巨大成功,把其搬上銀幕也被提到了議程之上。周揚在與全國宣傳、文化“兩會”代表一起觀看演出的次日,就專門找到北影廠長汪洋,提出“這個歌劇很好,可以把它拍成電影。”謝添、陳方千亦隨之主動請戰,說看了該劇之后覺得很好,希望由他們來導演這部影片,并說他們和劇團聯系過,劇團方面也同意。廠領導研究后予以認可,并將謝添、陳方千作為導演首選,后經請示當時北影所屬的北京市委文化部,分管領導陳克寒等也都同意,就確定了下來。汪洋親自率謝添、陳方千等先后兩度與劇團、湖北省委宣傳部負責人,就電影改編、拍攝方針、要求以及時間、經費等,作了詳盡溝通,確定由北影和武漢電影制片廠聯合拍攝,武影派出導演徐楓及相關人員協作。因是歌劇改編成電影劇本,不僅編劇參與,作曲也要參與進來,后由梅少山、張敬安與陳方千共同執筆完成。同時明確電影不可能把舞臺上的戲全部記錄下來,主要的情節不變,但有些過場可能要刪去,要割愛。有些舞臺上不能表現的,在電影上還要把它增添上去。湖北省委希望能把這部影片拍成彩色影片,北影亦認為歌劇電影拍彩色好,征得北京市委文化部同意,落實了片源,并將剛拍完《革命家庭》的著名攝影師錢江調來,以加強攝影力量。

演員問題經反復磋商,雙方達成共識,以舞臺原班人馬為主,按電影要求加以調整。汪洋曾認為飾演韓英的王玉珍唱得好,演得也很好,就是臉型差些,可能上銀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提出讓王玉珍唱,找因成功飾演《青春之歌》中林道靜而正走紅的謝芳來演。北影藝術副廠長田方對此持不同看法,認為王玉珍的氣質好,謝芳演這個角色不太合適。湖北省委宣傳部領導也主張最好不要換人,因為王玉珍當初憑扎實的唱功與豐富的表演經驗,成為四個主角競演者中的佼佼者,一直在演這個戲,觀眾反映很好,臉型問題希望北影在化妝、攝影上想想辦法。謝添同樣希望仍由王玉珍來演,理由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兒”,并保證“演出效果絕對沒有問題”。汪洋遂表示放棄自己的意見。后在編導、攝影、作曲、化妝等各方面配合下,王玉珍以優美的歌喉、充滿激情的表演,把銀幕上韓英的形象創造得更加富于光彩。
在改編及拍攝過程中,為讓歌劇以唱為主的抒情敘述與電影真實的視聽形象特性相適應,編導作了大膽而成功的探索,盡最大努力將電影手段與歌唱藝術有機結合,促使舞臺時空中的歌劇表演順利轉移為真實的富于變化的電影時空,而又不失歌劇的神韻。影片沿用了原舞臺劇的基本構思,保留全部精彩唱段,卻又不囿于舞臺表演形式,采取拍攝故事片的方法,讓演員置身于自然山水等真實的背景中,進行生活化的表演,以取得更為真實感人的銀幕效果。片中的外景幾乎全部實地拍攝,為此攝制組曾集中開赴洪湖,整整輾轉奮戰一個月,在湖北有關方面暨當地干群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原來限于舞臺空間只能幕后處理的動員群眾、敵我交戰以及反動勢力燒殺掠搶等場面,都正面直觀地呈現于銀幕,更為突出地展示了當年尖銳激烈、波瀾壯闊的斗爭情景。同時充分運用電影視聽表現手段及鏡頭轉換組接靈活特長,用于氣氛渲染和情感揭示,使歌劇以歌唱直接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特點得到極大發揮。如對韓英被捕入獄的《沒有眼淚,沒有悲傷》著名唱段的表現,就將鐵窗內遍體鱗傷的韓英與秋風蕭瑟、月色朦朧的蘆葦蕩和赤衛隊員焦慮牽掛的鏡頭,巧妙地組接在一起,韓英的領唱和赤衛隊隊員們的合唱、伴唱遙相呼應,不僅表現了韓英與戰友們雖然被湖水和高墻所隔阻,身各一方卻心心相印,同時又以空鏡頭的景物氣氛、渲染與歌曲內容、旋律相陪襯,大大加強了歌曲本身的藝術感染力。經過編、導、演、攝等精心設計和協力合作,影片做到了環境和人物風格統一,唱、白、動作自然協調,從而在銀幕上創造了優美音樂唱腔與自然形態景色及表演和諧融匯的嶄新表現形式。

影片攝制完成,北京市委、湖北省委、文化部暨電影局等審看均感滿意,于1961年春節在全國公映,猶如為歌劇《洪湖赤衛隊》插上翅膀,將它的英雄故事和優美音樂傳遍四面八方,其影響廣及海內外,曾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音樂獎”。“文革”中因賀龍受到迫害,株連該片禁錮長達10年, 直至1977年初被列為第一批老片復映,在社會上產生極大轟動效應,許多地方出現24小時連映盛況,一時間到處傳唱“洪湖水,浪打浪”。1993年原劇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登上榮譽巔峰。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黨史博采”,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