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上有不少軍事段子,雖然聽起來很提氣,但其實并不太符合歷史事實。
比如有個段子是志愿軍開著坦克攻進漢城的,段子大意如下:
一位中國老人在韓國海關翻找護照,韓國女海關不耐煩的問:你來過漢城?老人:來過一次。女海關:來過怎么還不知道提前拿護照?老人:我上次來沒檢查護照。女海關:不可能!所有中國人來韓國都要檢查護照!你上次來是什么時候?老人:1951年開坦克來的,當時這里叫漢城,沒有一個韓國人敢查我護照!
這個段子還被2016年的電影《我的戰爭》借鑒,拍成了宣傳片,不過片子中沒有出現開坦克來的情節。
事實上,1951年1月初,志愿軍的確攻進了漢城。但是按照當時志愿軍的武器裝備來說,是沒有坦克的,而是一支標準的輕步兵部隊。
端著步槍,刺刀見紅就打進了漢城難道不比開著坦克更提氣嗎?而且從事實上來說,當時我們的確還沒用上坦克。這么說搞得好像,當時志愿軍武器裝備有多好似的。
接下來我們就聊聊志愿軍裝甲部隊概況及攻入漢城戰斗的情況。首先,既然提到了坦克,那么就先介紹下我軍坦克部隊的情況。
解放軍第一支坦克部隊是1945年12月1日成立的東北坦克大隊,全隊30多人,裝備1輛坦克,這輛坦克還是不久前從原日軍的修理廠中硬開出來的。另外在四平的一處泥地和水溝中還挖出來了4輛日式坦克,這4輛坦克加入坦克大隊后,其規模擴充到了5輛坦克,80余人。
有人說不對吧,蘇聯當時不是援助了600輛坦克嗎?怎么東北解放軍的坦克部隊如此寒酸呢?
蘇聯當時向東北解放軍移交的大部分是步槍等輕武器,重武器的移交較少,而且蘇聯移交的都是繳獲日軍關東軍的日式武器,并沒有提供蘇式武器。
至于什么T34坦克出現在解放戰爭中,這都是無稽之談,跟高達無異。
而既然是援助移交日軍關東軍的裝備,首先關東軍至少得有這600輛坦克,但事實上關東軍精銳早就被抽調一空,將剩余關東軍的重武器都煉了鋼也湊不出那600輛坦克來,蘇聯又拿什么轉交呢?
其實這個所謂600輛坦克的說法是中蘇論戰時期,蘇聯故意搞出來的宣傳數字,國內的學者不加鑒別就加以引用,以至于鬧出了笑話。
事實上東北解放軍裝甲部隊的武器,一部分的來源是搜集原日軍遺留、散落的武器及部件,主要則是繳獲國軍的現成武器。
到1947年10月,坦克大隊擴編為戰車團,共計560多人,20余輛各式坦克,40余輛牽引車、裝甲車。如果真的存在那600輛坦克,東北解放軍的裝甲部隊都可以搞出幾個裝甲師了,又何至于才編個戰車團?
遼沈戰役勝利后,由于繳獲大量裝備,戰車團擴編為四野特種兵戰車指揮所,下轄戰車團、裝甲團、教導團,共有官兵4000多人,87輛坦克、106輛裝甲車、150輛汽車。
東北野戰軍入關后又打贏了平津戰役,繳獲并接收了大量坦克、裝甲車,到1949年5月以原四野裝甲部隊為基礎成立了戰車第1師。
1949年10月1日,就是以戰車第1師編制下的坦克、裝甲車為主接受了檢閱,其中為首的“功臣號”坦克就是當年高克從修理廠中開出來的那一輛。
到1950年,解放軍中一共有戰車第1師、戰車第2師、戰車第3師及戰車第26師(編水陸坦克)四支裝甲部隊。總計裝備有400多輛各型坦克,基本全部繳獲自國軍的裝甲部隊,型號主要是日式、美式坦克,以及少量的國軍在抗戰前后進口的雜式坦克。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入朝作戰,有沒有帶坦克出戰呢?
首批出國作戰的志愿軍13兵團及隨后參戰的9兵團是以步兵為主體的作戰力量,獨立炮兵部隊出動了一些,但是坦克則一輛也沒有出動,因為當時解放軍裝甲部隊的雜式坦克無法應對朝鮮戰場復雜的戰局。
當然,國內的裝甲部隊也沒閑著,而是抓緊引進蘇聯的坦克及自行火炮,進行換裝,以待入朝作戰。
1950年10月,蘇聯外貝加爾軍區第6近衛機械化集團軍在編制內組建了10個坦克自行火炮團,其中每個團裝備30輛T34、6輛IS2、4輛ISU-122,另有必要的輔助部隊。11月,這10個團進入中國幫助解放軍3個坦克師、3個獨立坦克團及1個坦克編練基地換裝,這是我軍首次拿到T34坦克。
技術裝備的換裝和訓練要比步兵武器更加復雜,而在國內裝甲部隊換裝訓練之時,志愿軍已經連續進行了三次戰役了,而攻入漢城的作戰便發生在第三次戰役中,具體時間是1951年1月4日。在這個時間點上,志愿軍是沒有自己的坦克參戰的。
那么志愿軍沒有坦克參戰,會不會是志愿軍的步兵乘人民軍的坦克攻入漢城的呢?
實際上,人民軍換裝蘇式坦克要比我們早很多,其在朝鮮戰爭前就成立了全部裝備T34坦克的第105坦克旅團,另外還有獨立的坦克部隊。
在朝鮮戰爭之初,人民軍的裝甲部隊發揮了巨大作用,第105坦克旅團也升格為師團,此外又擴編了第16、第17坦克旅團。但這些成建制的坦克部隊在作戰中損失慘重,尤其在美軍仁川登陸后不斷損失,到1950年11月1日,人民軍最后僅剩極少數輛T34可用。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中,朝鮮人民軍僅剩的7輛坦克及兩三千人的殘部配合我第42軍在東線作戰。美國在1952年上映的電影《永不撤退》中,就出現了坦克與志愿軍配合作戰的場景,這其實是人民軍裝甲部隊的最后一擊了。
由于受損極大,人民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幾乎是沒有參戰的。直到1950年12月31日發起的第三次戰役中,才將初步整訓的3個軍團投入作戰。
雖然人民軍投入了3個軍團、14個師團的部隊,但是總兵力才75000人,平均每個師團只有5000余人,部隊依然嚴重缺編,而且重武器損失殆盡。步兵尚且如此,裝甲部隊在2個月內起死回生是不可能的。
所以,第三次戰役時的攻入漢城之戰中,志愿軍及人民軍是沒有坦克參戰的。
那么,沒有用自己的坦克,會不會是用繳獲的美軍坦克呢?
這個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坦克這種技術裝備不是志愿軍當時的步兵們能輕易操作的,甚至于繳獲的美軍卡車,沒有專門的司機也開不出來。美軍在遺棄重武器后,往往還出動空軍轟炸,因此志愿軍開著坦克進漢城也不存在可操作性。
那么真正的攻入漢城之戰是什么情況呢?我們也簡單講解下。
1950年12月31日,志愿軍6個軍及人民軍3個軍團發起了第三次戰役,意在突破敵三八線防線,并向南進攻。
志愿軍以42軍、66軍編為左縱隊,以38軍、39軍、40軍、50軍編為右縱隊,突擊三八線,人民軍擔負輔助作戰任務。
其中39軍以116師為先鋒,率先突破了臨津江防線,并在13小時內突入敵軍縱深陣地15公里。
韓軍在此防守的第1師團被打懵,師團長白善燁多年后回憶道:
驍勇善戰的第1師團難道就這么被打敗了嗎?第1師團就這么完了嗎?悲憤和羞恥讓我的精神無法振作起來。我的精神一直恍恍惚惚的,戰爭打響以來,我所帶的部隊從來沒有被打得這么慘,我的自尊心在這一刻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我感到極度的虛脫,甚至連撤退的力氣都沒有了。
39軍渡江后,在該軍的接應下50軍也渡過了臨津江,并向南進軍。
在志愿軍的凌厲攻勢下,美韓軍隊大踏步后撤,將英軍甩到了后面,結果英軍先后遭到了39軍及50軍的打擊損失慘重。
尤其50軍在之前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表現不好,全軍上下憋了一口氣,軍長曾澤生將軍一怒之下甚至說:50軍軍長我也不想干了,情愿到38軍當一名炊事員!
結果在第三次戰役中的高陽之戰中,50軍將英軍王牌部隊打了個落花流水,還摧毀了大量裝甲車輛,著實打出了威風。
50軍打翻身仗了,彭總及志愿軍其他首長上報軍委并通報各軍表揚50軍的作戰團隊,電文中稱“此種果敢戰斗行動,值得全軍學習,特通令表揚”。
美韓軍隊節節敗退之際,連漢城也不打算守衛了,志愿軍隨即攻入了漢城,并消滅了其后衛部隊一部。
關于到底是哪支部隊先攻入的漢城,其實是有爭議的。《抗美援朝戰爭史》的記載是:
1月4日下午,志愿軍第39軍116師和人民軍第1軍團占領漢城,第50軍149師于當日晚進入漢城,第38軍114師、第39軍117師各有一部偵察分隊于4日進入漢城。
50軍認為最先攻至漢城的是該軍148師442團第1營,該營在漢城延禧里與美軍交戰,經1小時激戰,共斃傷敵50余人,俘虜美軍1人、南朝鮮軍2人,繳獲火箭筒1具、自動步槍14枝,擊毀通訊車1輛。
不過50軍最早進入的是小部隊,因為442團及148師的后續部隊并沒能跟上來,而這個前衛營沒有配電臺,因此志愿軍首長們最早得知攻占漢城的消息是從其他方向攻入的39軍偵察隊發來的,該軍偵察隊進入漢城也很早。
在《洪學智回憶錄》中,攻占漢城部隊的排序是:我右翼集團的50軍、39軍116師與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一起解放了漢城。
不過50軍最早進入的是小部隊,占領的范圍有限;而39軍偵察隊發出消息后,116師的大部隊迅速跟進,因此漢城的大部分區域是39軍部隊攻占的。
如116師348團先遣隊在副團長周問樵的帶領下直接打進了李承晚的總統府,然后周問樵發報:我已經進了漢城,現在在總統府和李承晚的公館,報告完畢周問樵還打算在李承晚公館順便洗個澡,不過隨即接到了命令繼續向水原偵察前進,這才沒能洗成。
拿下漢城后,以116師副師長張峰擔任衛戍司令,有意思的是2個月前,張峰同樣率部攻入了平壤。因此,當時大家也開玩笑說:朝鮮兩個首都的警備司令都讓你一個人當了。
除了39軍和50軍部隊外,人民軍第1軍團也在1月4日攻入了漢城,但是這幾支部隊都是輕步兵率先攻入,根本就沒有坦克,甚至于最早進入的部隊中連炮都沒帶幾門。
所以志愿軍實際是端著步槍、沖鋒槍攻入漢城的,而不是開著坦克。恰恰相反,美韓軍隊倒是開著坦克逃跑的,用步槍和沖鋒槍趕跑了有飛機大炮的美韓軍隊,這比憑空想象一個開著坦克的段子還要提氣,而且這是真實的。
那么志愿軍的坦克是什么時候入朝參戰的呢?
到1951年3月,以坦克第1師為主并加強了部分力量后正式開赴國外參戰,此時是第四次戰役后期了。
1951年3月10日至1953年7月27日,坦克1、3師和2師大部、獨立1、2、3、6團和步兵32、33、46、47師屬坦克自行火炮團,分三批輪換入朝作戰。
戰爭中裝甲兵共參戰246次,出動坦克998次;毀傷敵坦克79輛,摧毀敵火炮20門、地堡864個;有力的支援了步兵戰斗,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所以,當時的志愿軍中有足夠多真實且給力的案例,其實倒用不著去編段子。畢竟,真實的往往比編出來的往往要更加震撼和鼓舞人心。
來源:熊熊點兵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