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記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講述了孔子顛沛流離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攜弟子一干人身懷希望和憧憬,一路行程凄苦,有迷路、有人困馬乏、有風雨交加、有被盜賊攔路搶劫,也有被人圍困甚至還有被總角小兒嘲笑譏諷。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這個時期,西方的蘇格拉底、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老子等,他們創(chuàng)立各自的思想體系,塑造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巔峰時代。
孔子和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雖然在他生活的時代不被認可和尊重,但到了漢代有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策后,確立了孔子及其儒學在封建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正統(tǒng)地位,延續(xù)幾千年無能替代。
他們在思辨中,創(chuàng)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言語與故事,留下了恒久流傳的文化烙印。
1
從“屏風”到衣鏡
2015年江西南昌發(fā)現(xiàn)蜚聲海內外的海昏侯劉賀墓,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馬蹄金、麒趾金、金餅、金板和各種玉器、漆器、200多萬枚五銖錢,其巨量財富令世人詫異和驚嘆。
鮮為人知的是,除了奇珍異寶外海昏侯墓還出土了一套國寶級別的,學術價值極高的文物:孔子衣鏡。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立鏡上的孔子形象
此衣鏡上漆畫顏色經(jīng)歷2000多年依然顏色艷麗,文字清晰可見,通過對所附《衣鏡賦》文字的解讀,可以確定畫中的核心人物確實是 “孔子”無疑。
這是我國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孔子、及其弟子的畫像和他們的生平事跡,是我國考古史中一次非常重要的發(fā)現(xiàn)。
孔子屏風出土時狀態(tài)極佳,顏色艷麗、文字清晰。
從海昏侯墓的平面圖上可以看出:海昏侯的墓葬可謂是安排得井井有條,再現(xiàn)了他生前的生活場景,錢庫、糧食庫、酒具庫、車馬庫、娛樂用品庫、文書檔案庫可謂是應有盡有了。
海昏侯墓室平面圖
我們再來看他的主槨室平面圖:主槨室位于墓室中心位置,由主槨室、回廊、藏槨三部分構成。
又分為東西兩室:東室放置棺槨 、床榻及大量的青銅鼎 、壺等禮器 ;西室中主要放置了床榻 、漆器,如耳杯、漆 案 、漆盤等 ,在西室中部還出土了二百余枚金餅、馬蹄金等。
主槨室平面圖
孔子立鏡就發(fā)現(xiàn)于西邊槨室的床榻旁,當時的狀態(tài)是倒伏在地、呈數(shù)塊斷裂狀態(tài),下面還壓著一個漆器箱子,打開里面裝滿了一箱金餅。
現(xiàn)場的考古人員根據(jù)其出土位置、外觀和樣式,初步判斷它應該是一個能折疊的屏風,所以這立鏡最初被學術界命名為“孔子屏風”。
孔子立鏡示范圖
當文保人員把這組屏風整體移入實驗室,后期進一步研究經(jīng)過復原又有發(fā)現(xiàn),這組“孔子屏風”實際上是由鏡掩(蓋 )、青銅鏡面、鏡背和鏡架四部分組成 。
海昏侯墓出土銅鏡長 70.3、 寬 46.5、 厚 1.3厘米
青銅鏡嵌于背板上,為素面矩形 ,出土時斷裂為上下兩塊,背面有5個半環(huán)狀鈕可以固定。鏡背板為漆木,上面彩繪有孔子以及其弟子畫像。鏡掩和鏡框有銅合頁相連,可合可開。
通過背板上書寫的專門介紹此鏡的《衣鏡賦》內容,可以判斷這個“孔子屏風”其實是個大型立鏡,因此改其名稱“孔子屏風”為”孔子立鏡“。
孔子立鏡被板上有彩繪圖案
與這面立鏡相似的是,山東淄博博物館藏有一面1978年出土的齊王墓矩形銅鏡,長115.1厘米 ,寬 57.5厘米 ,重 56.5公斤, 鏡背有淺浮雕連弧紋 、柿蒂紋和夔龍紋 。
山東淄博博物館藏齊王墓大型立鏡
這兩面鏡子應該具有同樣的功能,都是西漢貴族房間里的裝飾物,根據(jù)在海昏侯墓西槨室的床榻旁邊發(fā)現(xiàn)的連枝燈、博山爐和漆案,我們可以還原下當時的場景:
被廢黜的劉賀坐在榻上面,榻旁有孔子立鏡,榻前是漆案幾,案幾上擺放有博山爐,還有夜宴照明用的連枝燈等,可以想象海昏侯當時生活的高雅奢華場面。
“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在西漢官方極力推崇孔子的儒家學說之年代,劉賀用孔子的生平傳記和其形象作為立鏡擺放在臥榻旁,其主要作用也是“圖史自鏡”,以圣人言行“三省吾身”從而“修身養(yǎng)賢”吧。
2
有趣的校正:孔子“野居而生”
世人多流傳孔子是由父母“野合而生”,很不合乎禮法,這個說法來源于《史記·孔子世家》里的記載。
(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史記·孔子世家》
按照后人對司馬遷這句話的理解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和顏姓女子,“野合”后在尼丘祈禱神靈生下孔子。
海昏侯墓出土的這個孔子立鏡里記載了孔子生平事跡,在鏡屏的左上方是孔子高高在上的畫像,右側墨色漆書文字近六百字,是為孔子評傳,其中對孔子的出生是如下記錄的:
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鄹)邑……伯夏生叔梁根(紇)。根(紇)與顏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禱于丘。魯襄公廿二年孔子生,生而首上圩,名丘云。
孔子立鏡文字模擬圖
《孔子衣鏡傳記》里的這段文字明確記述了孔子為“野居而生”,一個是“野合”一個是“野居”,雖然相差一個字,但內涵和意思卻大相徑庭了 。
孔子衣鏡據(jù)考證是劉賀生前所用之物,鑄造時期可能比《史記·孔子世家》成文略晚。但衣鏡傳記里有關孔子的記載與《史記·孔子世家》的基本相同。
因為司馬遷完稿后的《史記》并不敢公開發(fā)行,而是悄悄藏在女兒家里,直到漢宣帝時候才被發(fā)現(xiàn)而名揚天下。
“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
所以,海昏侯墓中的孔子衣鏡傳記抄錄《孔子世家》的可能性不大,或許當時官方有公開的孔子傳記,他們二人的孔子傳記都來源于官方的抄錄。
那么一個“野合”,一個“野居”,到底孰是孰非?
我們先來看下古代文獻里對野居的記錄:
《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
《說文》“野,郊外也”;又曰“郊,距國百里為郊”段玉裁
《周禮·載師》鄭玄《注》引杜子春曰“五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遠郊”。
按照五十里內為“近郊”的說法,實際上只要居住在城外,就可稱“野居”,孔子父母或許是居住在野外的家里生下了孔子。
這里的“野合”不是“野外交合”,而是“野外相合”。孔子母親顏氏是魯國出身較低,父親叔梁紇作為魯國大夫,沒有對她明媒正娶昭告宗廟,顏征并沒有進過叔梁紇家的大門,而是養(yǎng)在郊外的“外室”而已。
這點其實古人也有支持,比如清人桂馥在《札樸二》中就說“野合,言未得成禮于女氏之廟也”。
司馬遷一直把孔子當做圣人來崇拜的,在《報任安書》他專門指出“仲尼厄而作《春秋》”,為“古圣賢發(fā)憤之作”,引為自己仿效的楷模。
孔子早年喪父,命運多舛,而司馬遷在文字間時時刻刻透露出對孔子的敬仰之情,在孔子的出身上不應該有貶損的意思。
《孔子衣鏡》記述“野居而生孔子”,是一個中性而客觀的描述。《史記》“野合而生”從另一角度表達了“野居而生”的內涵,
即居(合)于野(郊)而非居(合)于邑(城)而生。甚至“野合”,或有暗示孔子是“尼山之子”,受天命而降生之意,不僅沒有貶損,而且神化了孔子的出生。
3
孔子的身高之謎
根據(jù)這個孔子立鏡上孔子的生平事跡的題記,上面文字寫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這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孔子的身高的文字是相符的。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史記.孔子世家》
古代三種尺式
中國的度量衡越早越小,每個朝代的“一尺”的標準各不相同,《史記.孔子世家》里九尺六寸這個記載,不知是按照周尺還是漢代尺度標準,如果按照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的尺寸來折算的話,一尺約20厘米,孔子的身高大概1.9米左右。
出土漢代銅尺長23.1厘米
如果按照漢代出土銅尺的23.1厘米來折算的話,孔子身高就是2.2米左右了,簡直和漢代的武功高手巨毋霸相媲美了。
不管怎么說,孔子是個威猛高大的男人還是非常可信的,所以才有記載說“人皆謂之長”。就是按照遺傳學來講,孔子父親叔梁紇“身長十尺”的體格來說,孔子高于常人也在情理之中。
據(jù)史料記載,孔子父親叔梁紇為魯國大夫,能文善武、與狄虒彌、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叔梁紇63歲時還英勇無比。
在齊國圍攻魯國被困城中時,半夜率三百武士突出重圍殺敗齊軍,這春秋時代的63歲老人了還能殺能打能立下赫赫戰(zhàn)功,70多歲又生下孔子這樣的圣人,很讓人佩服。
《呂氏春秋·慎大》篇記載有孔子也是筋骨強健,能舉起來城門上的巨大門閂,雖然和項羽的“力能扛鼎”相比有遜色,但也是力大過人之士了。
“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 ”《呂氏春秋·慎大》
“孔子之通,智過于萇宏,勇服于孟賁,足躡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淮南子·主術訓》
海昏侯孔子立鏡上的孔子像,是目前我們看到的最早的孔子畫像實物,讓我們看到了 2000 多年前孔子的尊容。
之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在漢代的一些畫像石、畫像磚上,像北魏司馬金龍墓里孔子見老子這些畫像都比海昏侯墓孔子屏風上面的孔子像要晚。
子贛(貢)、子路
孔子立鏡中還有其的弟子形象,我們可以看到最上面的是孔子和他的得意弟子顏回,中間的人物是子貢和子路,最下面的是子羽和子夏。
顏回和子路都是論語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子羽是誰呢?子羽也就是澹臺滅明。
子羽長得太丑了,他最早拜師孔子時,孔子比較嫌棄他,不肯收他為徒, 孔子《論語》里面說: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雖然告誡大家不能以貌取人,但在孔子屏風上面,其他人都是正面像,只有子羽是一個背面像,估計還是因為他長得太丑了。
但是子羽學有所成,最后是他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南方進行傳播,可謂功不可沒了。
子羽和子夏
4
孔子立鏡出現(xiàn)于海昏侯墓的意義
據(jù)專家考證這面孔子立鏡,是海昏侯劉賀從山東從昌邑國帶到豫章郡南昌來的。實際上是海昏侯生前常用喜愛之物,而不是陪葬用的冥器,所以死后都隨葬在墓葬主槨室內的重要位置,在另外一個世界仍然能陪伴他左右。
劉賀曾是西漢的第九位皇帝,也曾位列諸侯王和列侯,地位尊崇高貴,這是解讀劉賀墓中孔子形象的關鍵 。
在記錄片《中國》第五集《天下》中 ,西漢立國之后一直到文景期間 ,為了休養(yǎng)生息 ,一直依靠“黃老之學 ”作為治國理念,儒家學說只是在民間流行而未上升為國家精神層面 。
直到漢武帝劉徹在和竇太后的斗爭中,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維護大一統(tǒng)的統(tǒng)治, 他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 ”獨尊儒術思想 ,這個時候儒家學說才走上了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頂端 。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皇室子弟也越來越接受儒家思想 ,劉賀自小生活在其封國昌邑 ,昌邑國在春秋戰(zhàn)國為魯?shù)兀鍖W傳統(tǒng)濃厚 。
劉賀老師王式為西漢大儒,通《詩經(jīng) 》,劉賀父劉髆的太傅夏侯始昌及其族子夏侯勝都是通《尚書》的大儒 ,而且都在昌邑國任職。
劉賀身邊的人都是通經(jīng)大儒 ,劉賀本人不可能不受此影響 ,《漢書·霍光傳 》記載了在劉賀被廢之時的一個細節(jié) :
尚書令讀完霍光等廢劉賀的奏章 ,皇太后下詔批準 ,霍光令王起拜受詔,王曰:“聞 天子有爭臣七 人 ,雖無道不失天下 。 ”
這句話原文出自《孝經(jīng)·諫諍章第十五 》,為儒 家十三經(jīng)之一 。 劉賀在廢立之時脫口而說出儒家經(jīng)典之言,妄圖挽回局勢既能說明他政治上的幼稚 ,也能說明劉賀對儒家經(jīng)典的熟悉和運用自如 。
雖然史書上留下的荒誕無道的記載不少, 但關于其人素質的記載極少,通過對海昏侯墓出土的現(xiàn)有材料分析 ,仍然可以獲知一二,劉賀生前并非荒淫無道不學無術之徒 。所以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很早就在《秦漢史》一書中即提出過:
“史所言昌邑王罪狀,皆不足信”。
孔子立鏡記錄了孔子生平事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孔子生前的社會政治生涯相當不堪,但并沒有阻擋他在文化思想領域里被尊崇的道路。
孔子的歷史地位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始在西漢已經(jīng)達到了政治需要的高度,之后隨著孔子思想學說在歷朝歷代的影響日益擴大,其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更是同步前行,備受歷代帝王尊崇、經(jīng)久不衰。
海昏侯主槨室原圖
作者:二木曰;來源:今日頭條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