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華北事變,民族危亡。蔣介石以“攘外先安內”的政策拒絕抵御外敵,繼續鎮壓抗日救國運動。中日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中華民族到了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召開“瓦窯堡會議”,及時制定新政策,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呼吁全國各黨派、各界同胞、各軍隊應捐棄前嫌,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9月26日,蔣介石成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蔣任總司令,張學良任副總司令,代總司令職權,向陜、甘、寧、青、晉五省阻止紅軍會合,對紅軍實行分割圍殲,徹底消滅。張學良調20萬東北軍到陜北“剿共”,他狂妄地認為:紅軍長征剛到陜北疲憊不堪、彈盡糧絕,絕非是我裝備精良東北軍的對手。結果沒有想到與紅軍交手,開始就連連吃了敗仗,損失慘重。從內心佩服紅軍的驍勇善戰、撲湯蹈火、沖鋒陷陣、不怕犧牲的精神。9月中旬,東北軍110師、129師,在甘泉嶗山戰役遭新組建的15軍團運用圍城打援的戰術。殲滅國軍2個團,師長何立中斃命。10月25日,東北軍107師在富縣榆林橋一仗,與紅15軍團徐海東、程子華、劉志丹交手,損失2000多人,團長高福源被俘。11月下旬,東北軍109師和106師的一個團,在富縣直羅鎮戰役,被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聯手,全部被殲,師長牛元峰自殺身亡。僅兩個多月,張學良的東北軍就損失2個半師,蔣介石不但不給補充,反而取消了部隊番號,扣發軍餉,死傷的官兵沒有撫恤金。張學良內心十分苦悶,開始意識到:紅軍戰斗力相當強悍,不可戰勝,莫非老蔣想借紅軍的手消滅東北軍。種種跡象表明,殘酷現實逼迫張學良不得不考慮東北軍今后的出路。1936年初,張學良開始與我黨秘密接觸,并與中央派去的李克農同志聯系上,兩次赴洛川。周恩來、張學良和東北60軍長王以哲協商、會談、并達成雙方共同停戰,一致抗日的初步意見。4月9日,張學良攜同王以哲、劉鼎,架飛機由東北軍控制的洛川飛往延安。在城中二道街的“天主教堂”與中共方面派出的代表周恩來會面。雙方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互不侵犯、互相幫助、互派代表到對方軍中加強聯絡,并建立電臺聯系。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原打算通過林育英,共產國際聯合蘇聯共同合作。由于國內“兩廣事變”的發生,斯大林在中共和蔣介石之間搞兩面三刀。張學良幾次試探蔣介石,蔣的回答:“非俄不可聯,但須我們清共后。”張學良舉棋不定的時候收到周恩來給他的信中寫道:“坐談竟夜,快慰平生,歸語諸同志并電前方,咸服先生肝膽照人,試抗日大幸。”中共在與張學良多次交談中,他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方針是認可的。張學良下決心聯合抗日,并個人拿出2萬塊大洋,后來又送來20萬銀元,雙方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6月張學良與楊虎城商議后,秘密做抗日救國的準備。楊虎城率領的第十七路軍,從大革命以來,一直同共產黨保持聯系,有著強烈的愛國熱情。主政陜西,興陜救國,廣納賢達,任用一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擔任要職,致力于開發西北,建設新陜西;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主張西北大同盟,支持抗日愛國救亡運動。他主政陜西提出施政方針:救濟災荒、肅清土匪、澄清吏治、振興教育、整頓交通、興辦水利、免除苛捐雜稅、完成地方自治。1935年12月~1936年6月,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局、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先后與楊虎城商談聯合抗日問題。毛澤東8月13日親筆寫信給楊虎城。內容如下:先生同意聯合戰線,盛情可感。九個月來,敞方曾視先生為敵人,良以先生在理在勢在歷史均有參加抗日戰線之可能,故敞方堅持聯合政策,不以先生之遲疑態度而稍變自己之方針。然為友為敵,在先生不可無明確之表示。虛與委蛇的辦法,當非先生之本意。目前日本進攻綏遠,陜甘受其威脅。覆巢之下,將無宗卵。蔣氏向西南求出路,欲保其半壁山河,倚靠英國,西北已非其注意之重心。全國各派聯合抗日漸次成熟,而先生反持冷靜態度----若秘密聯系,暗中之準備,皆所不取,甚非敞方向同志所望于先生者也。茲派張文彬同志奉誠拜謁,望確實表示先生之意向,以便敞方作全盤之策劃。先生如以誠意參加聯合戰線,則先生之一切顧慮與困難,敞方均愿代為設計,務使先生及貴軍全部立于無損有益之地位。比聞貴部將移防膚洛,雙方更必靠近,敞方慶得善鄰,同時切望貴部維持對民眾之紀律,并確保經濟通商。雙方關系更臻融合,非特兩軍之幸,抑亦救國陣線之福。具體辦法及迅速建立通信聯絡等事,均囑張同志趨前商訂。專此奉達,不盡欲言。 九一八事變后,楊虎城積極主張抗日,支持抗日愛國運動,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籌劃西北大同盟。1933年5月,蔣介石免去楊虎城省政府主席職務,蔣、楊矛盾激化。同年,楊虎城接受杜斌丞等人的建議,同進入川北的紅四方面軍達成互不侵犯的口頭協議。1936年9月初,毛澤東派張文彬去西安與第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秘密談判。雙方達成互不侵犯、取消經濟封鎖、建立軍事聯絡、雙方行動互通情報、有關糾紛問題,雙方磋商解決等聯合抗日多項協議。在楊虎城的掩護下,中共在西安建立交通站和運輸站。9月下旬,中共中央又派葉劍英作為中共常駐東北軍的代表,從中消除了張學良和楊虎城之間的隔閡和矛盾。通過努力,紅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都建立了抗日友好關系,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關系也進一步密切。這樣形成以中國共產黨為中心的紅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三方面聯合抗日統一戰線。人們將這三方面互相信任、幫助稱“三位一體。”標志著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在西北地區取得了勝利。
蔣介石從南京飛抵西安同張學良一起的照片(1936.10.27)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從南京飛抵西安,還有50架戰斗機,親赴西安督戰。在西安的張學良、楊虎城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到蔣介石的大怒、訓斥。1936年12月1日,宋美齡派蔣介石的顧問瑞納,攜帶她給蔣介石和張學良的親筆信飛抵西安,了解西安的真相和張、楊的意圖,張在此接見瑞納,并向他闡述西安方面的主張。12月4日,蔣介石由洛陽飛往西安,設行轅于臨潼華清池。隨行100架戰斗機陸續降落在西安機場。圖謀“以資震懾,而挽危局”,揚言一個月內消滅陜甘紅軍,“蕩平”中共根據地。再一次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和“圍剿”西北紅軍,并嚴詞訓話。對張學良說:“現在你拿槍打死我,我剿共計劃也不能變”。不允許兩部隊私自開往前線,否則將調離西北防線。12月7、8日張學良、楊虎城又先后勸蔣,但蔣不為所動。
正在毛澤東考慮并將作出第二次長征戰略轉移方案實施時,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邊緣,歷史發生了奇跡。12月12日,凌晨,華清池上空的槍聲打破了冬夜的寧靜。張學良、楊虎城再次勸諫無效,蔣介石將張學良、楊虎城逼到死角。突然,槍聲四起“搶彈飛掠余身周圍而過,衛兵皆中彈死。余乃知此身已在四面重圍之中,此決非局部之兵變,而為東北軍整個之叛亂;遂亦不再作避免之計,決計仍回行轅,再作計較。”東北軍采取包圍,扣押了下榻在臨潼華清池的蔣介石。國民黨第十七路軍控制西安全城,囚禁了從南京來西安的幾十名國民黨軍政要員。隨后,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通電陳述發動事變的原委,并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八項救國主張。
“西安事變”三個重要當事人(1936.12.12)
西安《解放日報》報道“西安事變”(1936,12,13)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后,當天張學良致電在保安的中共中央,毛澤東、周恩來:“吾等為中華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計,不顧一切,今已將蔣等扣留,迫其釋放愛國分子,改組聯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見,速復。”張學良、楊虎城又聯名電邀中共中央派人來西安共商大計,聽取中國共產黨的意見。1936年12月17日,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全權代表乘張學良派來的專機飛往西安。23日張學良、楊虎城同宋子文、宋美齡等進行談判。周恩來向蔣介石說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政策,蔣介石在形勢和處境下同意了“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等6項條件。蔣介石不再表示不簽字,只是用人格擔保履行條件,并當面向周恩來表示,回南京后,可以直接進行談判。南京國民黨政府獲悉西安事變后,政府內亂作一團,立即召開中央常委會及政治委員會臨時會議,決定讓副委員長馮玉祥負責。以軍政部長何應欽指揮調動部隊,一方面對張學良的作法下令交軍委嚴辦,東北軍歸軍委直接指揮。另一方面日本從中挑撥,南京與西安的關系,在不損害日本利益為前提解決好這次事變。并下令將陜、甘、寧、綏、豫等地區由中央軍戰略轉移,對西安展開包圍。然而,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堅持和平解決營救蔣介石回南京。
12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西安事變及我們任務的指示》明確了我黨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反對新的內戰,主張南京與西安間在團結抗日基礎上解決;用一切辦法聯合南京內部各個派系,用實際行動支持張學良、楊虎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張學良、楊虎城是民族和國家的千古功臣。對促成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戰的開始。在抗日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也是大勢所趨。今天,我又一次走進張學良將軍的公館,它坐落在西安建國路69號。遠遠望去依次排開有三座磚木結構的中西式樓房,兩邊樓房是青瓦蓋頂。西樓是張學良居住和辦公的地方,里面可再現當年生活、工作的場景。中樓房頂部斗拱挑檐,是張學良侍衛副官和機要參謀辦公場所。東樓則是中共周恩來、秦邦憲(博古)、葉劍英代表團的住處。對面是西安事變陳列紀念館,在這里我仔細、認真瞻仰歷史轉折的實展、大量的文字、圖片、模型和實物講述“西安事變”的醞釀、策劃、發生及和平解決的整個經過和歷史意義。緬懷“少帥”傳奇的人生和他赤城愛國無悔的情懷。
西安事變后,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不顧眾人勸阻,陪蔣介石回到南京。“耿耿此心,可質天白”然而,卻遭到長期管束,輾轉流遷54年的幽禁,由年輕少帥變成白發老翁,從此再沒有回來。東北軍內部引起混亂,相互殘殺,動蕩不安,逐漸被瓦解。張學良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87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張學良、楊虎城將軍以愛國的赤誠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主義,毅然發動西安事變,聯共抗日,為結束十年內戰,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實行全民抗戰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是民族的千古功臣。晚年,張學良始終淡泊榮利仍心系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大業,企盼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他仍坦然笑對人生,幽禁歲月,磊落余年,功過讓后人評說。張學良卓越功勛和愛國風范,彪炳青史,為世人敬仰。第二天,我又參觀了楊虎城將軍紀念館,也就是他的“止園”別墅。這里原是唐朝太極殿所在地,后購買修建為私宅,坐落在西安蓮湖區青年路119號。院內主樓也是一棟三層中西合璧磚木結構的建筑,小院四周建有圍墻與大院隔開。這里曾接待過中共北方局談判的代表王世英、王炳南和周恩來與楊虎城進行會談的地方。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楊虎城第十七路軍內部出現了嘩變,蔣介石逼楊虎城無條件辭職。1937年5月27日,楊虎城被迫解職離開西安出國,半年后,楊虎城抱著“只要心對得起國人,死何足惜”的豪情,多次電請南京政府要求回國參戰,均遭到蔣介石拒絕。蔣介石認為西安事變是楊虎城在背后煽動張學良兵變,楊虎城最大惡疾,此人必除才能平息心中的怒火。后來在宋子文“宜自動回國”電示下毅然回國,投入抗日戰爭。不幸被蔣介石秘密囚禁12年,被蔣介石報復的令人發指。1949年9月6日,楊虎城將軍在重慶歌樂山半山坡“戴公祠”旁,將軍和19歲兒子、8歲的女兒被刺而亡。楊虎城將軍波瀾壯闊的一生,消弭在漆黑的夜里。
楊虎城將軍被蔣介石手下的毛人鳳用極為殘忍的手段殺害,用強酸倒入遺體,腐蝕的面目全非。我黨派人多方尋找,最后在一位知情人口里才知道,1949年12月11日楊將軍被掩埋在山坡下戴笠別墅的花壇內。經過當年蔣祝華醫生確認,楊將軍兩顆假牙是他給鑲的,才確定這是楊將軍的遺骨、楊夫人的骨灰和兩個孩子的遺體。楊虎城將軍無論是對我黨,還是在抗日戰場上都是立下大功的人。他曾被毛澤東稱為“推動全國一致抗日,有功于國家民族”的將領。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12月1日解放軍找到了楊虎城將軍的遺體。噩耗傳來,舉國悲痛,黨和人民給予楊虎城將軍極高的榮譽。12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致楊虎城將軍家屬的唁電:驚悉楊虎城將軍于本年九月六日在重慶監獄被國民黨特務匪徒秘密殺害,楊將軍夫人和次公子楊拯中,秘書宋綺云夫婦等也先后慘遭毒手,極為痛憤。楊虎城將軍在一九三六年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全國一致抗日,有功于國家民族。楊將軍由此而受到蔣匪介石的囚禁達十二年之久,并因堅持愛國民主立場而犧牲,這個犧牲是光榮的。楊將軍的英名,將為全國人民永遠紀念。謹電哀悼,并望勉節哀思,為繼承楊將軍的愛國事業,徹底消滅反動匪幫的殘余而奮斗。1950年1月15日 ,在重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劉伯承、鄧小平、張繼春等親臨致祭,各民主黨派、團體代表1000多人參加。26日楊將軍的靈柩被蓋上鮮紅的五星紅旗,沿路舉行多場的公祭活動,沿途群眾萬人目送楊將軍靈柩送上火車。30日西北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等首長,以及各界代表在西安火車站“接英雄回家”,并在新城廣場舉行4萬多人追悼大會。楊虎城將軍的遺骨安葬在長安縣韋曲鄉杜甫祠西側,長眠在自己的故鄉。楊虎城將軍為國捐軀一世豪,正如一幅挽聯“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滿三秦,怨滿三秦”。他一生追求進步,向往光明,為真理而獻身,有大功于國家民族。他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激勵后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在重慶為楊虎城將軍舉行公祭大會(1950.1.15)我們不能忘記,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在國家危機存亡之時挺身而出;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的幸福,國泰民安的國家,是無數先驅者的血淚鑄就。因為有了他們,中華民族才能挺直脊梁,屹立在世界頂端,不斷綻放光芒。
(作者系北京知青;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