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大誰緝事:歷史上英帝國對中國西南地區的蠶食
點擊:11244  作者:萬邦圖治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3-11-26 10:03:19

 

1.jpg


除了眾所周知的英國曾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侵略和染指中國的華南、華東乃至華北地區之外,英國事實上長期侵略和干涉著中國的西北、西南等民族地區,尤其是新疆、西藏、云南、四川等西部民族地區及邊疆省份。歷史充分說明英國對中國的侵略是相當全面且長期的。那么具體說來,在中國近現代的民族和邊疆問題上,英國做了哪些干涉的事情?起到了哪些作用?這是我們研究今天中英關系和中國與東南亞關系需要考慮到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英國對中國西藏和中國新疆的侵略與干涉


(一)英國曾三度侵略中國西藏

清末及民國時期,英國曾三次入侵西藏,甚至占領拉薩。

在18世紀早期,英國以商貿和拜見活佛為名,進入西藏,進行情報偵查。1775年,英國外交官博格爾花費一年時間成功進入西藏,見到了班禪,鼓吹其脫離中國,被拒絕。但博格爾的訪問深化了對西藏的了解,建立了與西藏貴族的聯系。1783年,英國再次派遣特涅使團會見韃癩,但未達成外交條約,只獲得允許印度商人在西藏合法貿易的權利。英國已控制尼泊爾、緬甸、錫金和不丹,因此入侵西藏不可避免。英國派遣探險家進行地理和社會情況偵查,拉薩難以全面掌控,但英國成功滲透部分地區。中國西藏方面采取禁止外國人進入的措施,但無法全面阻止英國滲透。

 

2.jpg

 

1888年,英國進行了第一次入侵西藏,即隆吐山戰役,目的是控制從印度大吉嶺進藏的重要通道,為未來的入侵做準備。經過5天的激烈戰斗,英軍利用先進武器裝備戰勝了藏軍,占領了隆吐山,位于今錫金與印度西孟加拉邦邊界。盡管英軍在火力方面占優勢,但由于藏軍依托險要地形進行頑強抵抗,英國仍然損失了100多人。這場戰斗導致隆吐山脫離中國,歸屬錫金。藏軍曾多次試圖奪回隆吐山,但由于雙方軍力懸殊,最終失敗,亞東也被英國占領。隆吐山戰役失敗后,清政府派遣藏大臣升泰前往亞東與英國方面會談。最終,1890年,升泰與英印官員在亞東簽署了《中英藏印條約》,承認錫金為英國保護國,允許亞東成為商埠,英國在亞東擁有治外法權。

1903年,英國第二次入侵西藏,史稱“榮赫鵬遠征西藏”。12月,英國在日俄忙于爭奪中國東北的背景下,派遣英印總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率領榮赫鵬(Francis Edward Younghusband)率軍第二次大規模入侵中國西藏。1904年4月,英軍進攻西藏重要城鎮江孜,西藏軍隊和民眾使用原始武器進行英勇的抵抗,多次擊退侵略者,并堅守江孜一個月之久。當地居民拒絕向侵略軍出售食物,再加上惡劣的高山氣候,導致英軍遭受重大傷亡。隨后,英軍于8月攻占拉薩,搶奪了大量的布達拉宮內保存的世代傳承的珍寶、文物,運往英印博物館。1904年9月7日,榮赫鵬威逼西藏的三大寺和噶廈(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在已擬好的所謂《拉薩條約》上簽名。該條約除了要求開放江孜、噶大克和亞東作為商埠外,主要內容是將西藏變為英國的勢力范圍。西藏需要支付五十萬英鎊的賠款,分期七十五年還清。盡管清政府當時面臨全國人民的反對,堅持不讓簽署,但最終在英國施壓下,在1906年4月27日在北京簽署了中英《續訂藏印條約》。盡管英國獲得了原條約規定的多項特權,但協議中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的領土霸占計劃未能實現。

在1868年初,英印政府首次接觸克什米爾大君與阿古柏,商討促進南疆與英屬印度之間的貿易。這導致兩地的貿易額急速增長,其中包括武器和軍火的交易。1870年初,英國政府決定支持阿古柏,向其提供大量軍火,并允許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建立軍工廠。然而,英國政府要求中國承認阿古柏政權并放棄對新疆的主權,但遭到了清政府的堅決拒絕。1873年初,阿古柏派遣親信前往印度加爾各答邀請英國政府派代表訪問喀什,并提出英俄簽署國際協定,將南疆劃入英國勢力范圍的建議。同年夏天,英印當局成立了“中亞貿易公司”,專門從事經濟剝削新疆的活動。1877年1月,中國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抵達倫敦后,中國軍隊在南疆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徹底擊潰了阿古柏匪幫,恢復了對南疆的管轄。盡管英國未能實現將新疆南部變為“附屬保護國”的計劃,他們仍在喀什建立總領事館,以進一步滲透和掠奪中國新疆地區。這一歷史事件揭示了英國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對新疆南部的經濟和政治干涉。它們試圖通過支持阿古柏政權和成立中亞貿易公司來削弱中國對南疆的管轄權。然而,中國軍隊和南疆各族人民的堅決抵抗最終導致了阿古柏匪幫的覆滅。

(二)英國曾大規模侵略中國新疆

在19世紀末,英國采取措施應對俄國南下擴張,將中國新疆地區視為潛在利益領域。他們多次派遣間諜與喀什葛爾的阿古柏合謀,試圖使該地脫離中國并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65年3月,阿古柏開始入侵新疆喀什,于4月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擴大了對新疆的侵略。為了確保印度的安全,并促進南疆與英屬印度的貿易,英國加強了與阿古柏政權的勾結。

在1868年初,英印政府首次接觸克什米爾大君與阿古柏,商討促進南疆與英屬印度之間的貿易,導致兩地的貿易額急速增長,其中包括武器和軍火。英國政府在1870年初決定支持阿古柏,向其提供大量軍火,允許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建立軍工廠。然而,他們要求中國承認阿古柏政權和放棄新疆遭到了清政府堅決拒絕。1873年初,阿古柏派遣親信前往印度加爾各答邀請英國政府派代表訪問喀什,并提出英俄簽署國際協定,將南疆劃入英國勢力范圍的建議。同年夏天,英印當局成立了“中亞貿易公司”,專門從事經濟剝削新疆的活動。在中國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于1877年1月抵達倫敦后,中國軍隊在南疆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徹底擊潰了阿古柏匪幫,恢復了對南疆的管轄。盡管英國未能實現將新疆南部變為“附屬保護國”的計劃,他們仍在喀什建立總領事館,以進一步滲透和掠奪中國新疆地區。

(三)英國侵略新疆和西藏的影響

英國對中國新疆和西藏的侵略,以及印度政府企圖繼承英帝國在西藏 “遺產” 的霸權行徑,對中國產生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和后遺癥,此種危害到現在都無法消除,且耗費了我方巨大的外交成本和治理成本。

首先是造成了“約翰遜線”與中印邊界爭端西段問題的源起。中國與印度的西部邊界在喀喇昆侖山周圍的地區被視為傳統習慣線。19世紀70年代之前,中英兩國政府均遵循這一線,但隨后英國提出將邊界線從喀喇昆侖山移到昆侖山。中國政府派遣官員踏勘邊界,并樹立界碑,但英國的領土要求遭到拒絕。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基于所謂的"約翰遜線"抗議中國修建新藏公路,盡管此前中國政府并不知情。這樣, 由 “約翰遜線” 所造成的阿克賽欽歸屬問題就成了中印邊界西段爭端的焦點。

其次是造成了與中印邊界爭端中段問題的出現與惡化。中印邊界爭端中段位于中國阿里地區與印度喜馬拉雅山麓交界,總面積約2000多平方公里。這些領土長期由西藏地方政府治理,居民多為藏族或有血緣關系的夏爾巴人等。英國殖民者從尼泊爾戰爭后,以不正當手段獲取領土,自行劃定邊界,不僅侵占中國領土,還改變了中英兩國在這一地區的傳統邊界線。中國政府反對這種行為,但英國繼續侵略。印度也加入侵略行為,導致中印邊界爭端中段問題加劇。強調英國和印度的侵略行為,造成了中印邊界爭端中段問題的惡化。

 

3.jpg

 

再次是造成了“麥克馬洪線” 與中印邊界爭端東段問題的源起和發展。中印東段邊界爭端起因于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和“麥克馬洪線”的爭議。傳統習慣線位于“麥克馬洪線”以南,包括西藏的門隅、洛隅和下察隅等領土,總面積約9萬多平方公里。盡管這些地區長期以來一直由中國管轄,1903年印度測量局的地圖也確認了中印邊界東段的定位,但如今它們被印度政府控制。英國侵略西藏的目的是要將其變成中印之間的緩沖地帶,維護霸權并獲取政治經濟利益。盡管中國政府堅決反對《西姆拉條約》的有效性,英國到1943年仍然占領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領土,建立“東北邊境行政特區”。1944年和1945年,西藏政府要求英國撤出中國領土。中國政府多次抗議英國在西藏南部的入侵,但英國將責任推給印度臨時政府。1947年,中國政府向印度提出嚴重抗議,宣布對“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擁有主權,但實際已經失去控制。

然后是造成了我國與印度之間的矛盾和邊界危機,使得印度企圖繼承英國在西藏的權益,干涉中國內政而導致兩國關系走向對立;嚴重影響了日后中印兩國關系的正常發展,成為了中印關系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

最后是制造了“藏獨”,進一步破壞中國的團結和統一。英國的侵略和引誘分化了西藏,導致西藏貴族與英印勢力勾結。西藏政治上逐漸趨向親英,埋下隱患。印度獨立后企圖繼承英帝國在西藏的權益,繼續干涉中國內政,并與西方國家合作,支持“藏獨”。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藏后,印度政府不滿并鼓勵達賴前往印度。1956年夏,印度總理尼赫魯非法會見達賴,聲稱西藏是“獨立國家”,進一步加劇中印緊張關系。1959年 爆發叛亂,印度政府提供政治庇護,后來在達蘭薩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成為達賴集團的基地,從印度遙控“藏獨”分裂勢力,破壞西藏經濟和政局,給中國政府造成巨大維穩壓力。

二、英國對云南邊境和民族地區的干涉和侵略


(一)英國對云南邊境和民族地區的侵略事實

英國在近現代歷史中長期覬覦中國西南邊疆,主要涉及云南和湄公河流域地區。英國長期覬覦中國西南邊疆的動機主要包括地緣政治、經濟利益和戰略考量。英國的干涉對我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產生了嚴重而深遠的影響,導致了多年后的邊界爭端以及對我方的多重不利因素。在20世紀初期,英國成功推進其"印度洋戰略",其中云南地區在英國的"戰略棋盤"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成為其政治滲透和軍事擴張的重要地點。英國夢想著建立一條鐵路連接英屬印度和中國云南,為此采取了多種探索和建設措施。

首先,英國探索通往云南的道路,認識到云南地區的地緣戰略重要性,希望通過這一通道掌控云南地區,實現內外連接,進而影響周邊地區。英國在19世紀60年代派遣考察隊前往云南兩次,獲取了有關修建鐵路的情報,盡管這些考察由于云南的形式而未能完全成功。

其次,英國致力于發展緬甸內部交通,修筑了一系列鐵路,并通過這些鐵路將緬甸南北聯系在一起,為連接云南的鐵路提供了基礎。這個交通網絡在下緬甸和上緬甸都有涵蓋,形成了一個與云南接壤的縱向通道。

再次,英國多次挑起中緬邊境沖突,入侵中國的云南片馬、江心坡等地區。1900年2月,英國軍隊侵入騰越(現騰沖縣),掠奪滾馬、茨竹、派賴等村寨。1910年底,英國的一支2000余人的遠征軍再次越過中緬邊境,入侵中國的云南片馬地區。英軍入侵遭到當地傈僳族和景頗族人民的堅決反抗。盡管英國在片馬地區設立軍營并試圖實行占領,但由于云南各族人民的抵抗和全國人民的聲援,再加上清政府和民國政府都不承認英軍對片馬的控制,英國最終在1926年被迫承認片馬屬于中國領土,為中國最終奪回這一地區奠定了基礎。

然后,1941年6月,中國將四分之三的阿佤山地區劃入英國的殖民地緬甸。這就是“1941年線”的來歷。

最后,英國嘗試爭取在中國云南修建滇緬鐵路的權利,但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和國內各界的反對。盡管爭端結束,英國繼續加強緬甸的公路交通,并將其延伸至靠近云南邊界的地方,幫助英國逐步實現其霸權和地緣政治目標。

(二)英國對云南邊境侵略的典型案例:云南邊境的馬嘉理事件

自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帝國主義嘗到了武力侵華的“甜頭”,法國等國也亦步亦趨,無比貪婪地希望攫取新的利益與勢力范圍。所以英法等國在打開中國沿海門戶及長江后,又想打開通往中國內陸的“后門”,從19世紀60年代起,不斷探測從緬甸、越南進入云南的通路。英國在中國西南探索侵略路線時,意外發生了“馬嘉理事件”,使得英國又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權益。同治十三年(1874年),英國經與清朝商定,從英國殖民地緬甸(當時屬于印度)派一支勘測隊勘測緬甸到中國云南的陸路交通。光緒元年(1875年),英國駐華公使館特派書記翻譯官馬嘉理攜帶清政府頒發的入境護照,從北京出發,進入云南緬甸邊境,準備與英國武裝探險隊會合。另外一邊從英屬緬甸方面開始的英國探險隊長陸軍上校柏郎(Horace Browne)率領150名英軍士兵與15名探測隊人員,由緬甸八莫進入騰越(今云南騰沖地區)。由于柏郎一行事先并未知會地方官,武裝探險隊的突然出現引起了當地軍民的疑惑,于是清廷地方官組織軍民對馬嘉理隊伍進行阻攔。正月十六日(2月21日),馬嘉理向當地群眾開槍逞兇,這引發了當地群眾激憤,群眾們將馬嘉理及幾名隨行的中國人打死。在邊境軍民的驅趕下,武裝探險隊撤回緬甸。這就是所謂“馬嘉理事件”,又稱 “滇案”。

當時,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就此事件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壓力,揚言清廷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要派兵打入云南。當時西北邊疆遭到沙俄入侵,清廷無力進行兩線作戰,更懼怕英俄勾結遭受更大的損失。于是派遣李鴻章進行談判。經過漫長的談判與交涉,次年七月,李鴻章與威妥瑪在山東煙臺簽訂中英《煙臺條約》。其內容大致分為三條:一、昭雪滇案,中國將所謂“兇犯”正法。二、優待往來,除向英國賠款外,清廷派出候補五品京堂劉錫鴻持璽書前往英國道歉,這成為中國外交史上派出駐外長期代表的開始。三、通商事務,允許英國人開辟印藏交通;開放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通商口岸。英國由此又攫取到大量利益。

(三)英國利用緬甸對云南省進行蠶食

一是1769年的《老官屯協議》。從清朝的立場來看,緬甸是中國的藩屬國之一,根據協議規定,每十年緬甸需要向中國政府進貢。然而,緬甸方面對此持不同看法。在緬甸貢榜王朝(1752~1885)建立后不久,他們開始向北擴張,并于1762年侵入云南境內。因此,清朝和緬甸之間爆發了為期7年的戰爭,最終簽訂了《老官屯協議》。然而,這個協議并沒有解決問題,因為雙方對協議文本的理解存在巨大分歧。清朝方面理解為:緬甸必須恢復納貢,歸還被擄走的中國居民,并且永遠不侵犯中國邊境。同時,緬甸還需向清朝表示臣服,不再侵擾中國土地。這一觀點可參考清軍統帥傅恒的奏折。然而,緬甸方面的理解是:兩國平等,重新開放邊境貿易;兩國君主每十年互致書信;緬甸享受東吁王朝待遇。因此,戰后兩國之間仍存在分歧,直到1788年雙方關系才開始回暖。兩年后,雙方正式確立了“朝貢關系”。在接下來的100年中,緬甸共派出14次使節前往中國朝貢,直到英國入侵緬甸才結束這一關系。

二是1886年的《中英緬藏條款》。在1824年和1852年,英國兩次入侵緬甸并占領了上緬甸地區。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英國迅速占領了緬甸的首都阿瓦(今曼德勒),并俘獲了緬甸國王錫袍。清朝政府隨即命令駐英公使曾紀澤、總稅務司赫德與英國進行分別交涉。這次交涉進展順利。英國外交部建議將緬甸瓜分,以薩爾溫江作為英國和暹羅(今泰國)北部邊界,薩爾溫江東部和寮國(老撾)歸中國統治,而薩爾溫江西部則歸英國殖民當局統治。中國邊境延伸至八莫,中國在伊洛瓦底江擁有航行權。

曾紀澤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建議清朝政府公開宣布對寮國、撣邦等地土司的主權,并同時保持緬甸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地位。然而,作為代表中國政府的英國人赫德,因為對中國情況了解深入,從英國的利益出發,堅決反對英國外交部的方案。他私下向英國提議征服整個緬甸,以獲取實際利益,并保留朝貢的虛名。他提出了兩個具體方案:一個是繼續進攻緬甸,強迫緬甸簽訂條約,未經英國許可不得進行外交活動;另一個是與中國簽訂協議,保留十年一貢的制度,但要求中國尊重英國在緬甸實施政治改革,并開放云南的一個邊境貿易點。英國接受了赫德的建議,緬甸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英國迅速推進軍事行動,1886年,英國宣布緬甸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正式將其納入英國殖民地。

隨后,英國撇開曾紀澤,由駐華公使歐格納與赫德進行談判。經過一番談判,1886年7月24日,中英緬藏條款簽訂,規定緬甸繼續向中國十年一貢,中英雙方開始進行勘界工作,并另行商討通商事宜。該條約實質上承認了英國對緬甸的統治。然而,英國故意未按照條約規定派人進行勘界工作,反而逐步侵占云南邊境地區。他們認為拖延勘界工作對英國更有利,因為這樣可以進一步占領更多的領土。英國的行動引起了中國的關注和不滿。中國政府對英國的侵略行為表示強烈抗議,并堅決要求英國按照條約規定進行勘界工作。然而,英國卻故意拖延勘界進程,試圖通過逐步侵占云南邊境地區來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中國政府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中國派遣了專門的使節團隊前往英國,與英國進行嚴正交涉,要求英國恪守條約,尊重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同時,中國加強了對云南邊境地區的防衛,派遣軍隊加強邊境巡邏和防御,以確保國家的領土安全。

三是1894年的《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1889年,晚清著名外交官薛福成被派往英、法、意、比四國出使,期間他在英國駐留時間最長,并負責與英國進行談判。在抵達英國后不久,薛福成發現了英國故意擱置多年的中英滇緬交涉舊案,意識到此事的重要性。1891年,他建議清朝政府與英國繼續就滇緬界務和商務進行交涉,并自愿擔任談判代表。當時,英國軍隊入侵騰沖,清朝迅速接受了薛福成的建議,與英國展開交涉。這次交涉的重要成果是簽訂了中緬之間的第一個邊界條約。薛福成是一位具有政治頭腦的外交官,他提出了三個原則來劃定邊界:宜早不宜遲、宜遠不宜邇、去虛名求實利。當時,中國邊界的許多地方尚未正式劃定,西方列強趁機尋找機會侵占中國領土。英國故意拖延勘界,試圖逐步占領中國邊境的土司地區。薛福成認為英國重視通商而輕視劃界,清朝可以以通商為籌碼盡早要求英國劃界。盡管可能會失去一些土地,但這有利于邊境的穩定。薛福成認為任何國家都希望將邊界推得越遠越好,因此建議以地勢險峻的野人山作為中緬的邊境。他認為如果讓英國人吞并全部野人山,則云南無法守衛。通過艱苦的交涉,薛福成促使英軍退出部分已經占領的野人山,從而使北部邊界向西推進。

同時,薛福成也是一個務實的外交官,他認為朝貢虛名意義不大,因此同意放棄,并為了盡早達成協議,不拘泥于個別地方的得失。他不再堅持以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為界,放棄了對八莫的主權要求。這種讓步阻止了英國印度總督對中緬劃界的反對,為最終達成協議奠定了基礎。1894年,中英雙方最終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但尖高山以北地區未劃定邊界,為未來的邊界糾紛埋下了隱患。然而,作為一個弱國的外交官,薛福成竭盡全力簽訂了第一個邊境條約,這已經是非常不易的。遺憾的是,薛福成于1894年因病早逝,享年僅57歲。對于失去伊洛瓦底江以東和八莫的權利,應將責任歸咎于英國的侵略、清政府過度信任赫德以及清朝自身的積貧積弱。

四是1897年《續議緬甸條約》。四是1897年《續議緬甸條約》。在《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簽訂之后,英國并未放棄對中國的侵略野心。1895年,法國以干涉還遼有功為理由,強行割奪了中國云南的部分領土。英國認為中國將該地割讓給法國而未經英國“同意”,因此要求修改邊界條約。1897年,清朝被迫與英國簽訂了《續議緬甸條約》,將云南的昔馬、科干、北丹尼等地劃歸英屬緬甸,并將勐卯三角洲(南坎地區)“永租”給緬甸,英國每年向中國支付1000盧比。1948年緬甸獨立后,中國國民政府拒絕接受租金。

五是1941年中緬的劃線問題。在此之后,中緬邊界問題的部分劃定已經完成。然而,由于地理條件和英國的野心,仍存在一些爭議的地區。這給了英國進一步入侵的機會。尖高山以北的地區當時雙方未能劃定界線,中國稱之為野人山,因其險峻且人跡罕至,難以到達。1894年,薛福成提議將該地一分為二,但遭到拒絕。因此,當時協議決定將此地以北的邊界再次確定。隨后,英國趁機派人占領了高黎貢山以西的地區。1911年,英國進一步入侵片馬地區(今屬云南瀘水市),遭到激烈反抗,這就是著名的“片馬事件”。英國被迫承認片馬、崗房、古浪三寨屬于中國,但拒絕撤出,并提出以高黎貢山為界。1926年,英國入侵江心坡地區,遭到當地民眾的反抗,這就是“江心坡事件”。1929年,國民政府要求按照1894年條約勘定北界,但遭到英國的拒絕。1934年,英國入侵阿佤山區的崗房、班洪、班老三地,這就是“班洪事件”。1935年,中英雙方同意讓國際聯盟代表伊思林仲裁,伊思林提出了一條有利于英國的邊界劃定方案,但并未達成協議。1941年,中國正處于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英國以封鎖滇緬公路為威脅,迫使國民政府作出讓步,將卡瓦山區的72%劃歸緬甸,班老的全部及班洪的部分也劃入緬甸。然而,當時雙方并未進行勘界工作。直到1960年,中緬雙方才正式簽訂邊界條約,徹底解決了邊界問題。北段以高黎貢山為界,緬甸同意將片馬、崗房、古浪歸還中國;中國同意將勐卯三角洲交還給緬甸,廢除“永租”關系;緬甸將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年以西的地區劃歸中國,避免這些部落被分割。這一邊界條約的簽訂為中緬兩國關系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英國對云南邊境侵略和干涉的影響和后遺癥

英國對云南的侵略和干涉,最主要的后遺癥就是造成了中緬之間的一些領土問題。盡管中國和緬甸之間妥善解決了邊界分歧,但其實是基于我方做出了大量讓步,損失了部分領土。同時,還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當今緬北地區漢人及華人軍閥和割據政權的情形。這對中國的邊疆安全有極大的風險,目前所出現的電信詐騙就是這一地區頻發的事件,充分反應了此區域的治安和治理問題。

三、英國滲透四川省,并以此作為侵略中國西南及西藏的重要根基


(一)英國滲透四川省的事實

近代以來,位于中國西南地區四川西部漢藏結合部的康定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康定地區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邊疆,成為英國在華進一步侵略擴張的迫切需要,也是當時至關重要的一步行動。自從《中英煙臺條約》訂立后的次年起,以英國人為主的西方強國的考察者們陸續抵達康定城,企圖前往康藏各地進行各種考察。英國外交官入駐四川后已進行了大量調研,從中產生了進一步向康定擴張的需求。1890年中英訂立的《煙臺條約續增專約》中包含開放四川重慶為商埠的條款,這一條款的出現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因此,英國在重慶、成都設立領事館后,又派遣外交官前往康定,進一步開拓該地區。在已建立的中英外交關系基礎上,民國初期英國在四川省所轄的康定設立領事館分館,其用意和外交推進的手法也顯而易見,即是為了利用外交官身處康藏前沿的特殊優勢,進一步考察與搜集情報,直接為英國侵略西藏和整個西南邊疆服務。

在歷史上,英國人首次進入康定可追溯到1868年,而1913年10月,英帝國在康定設立了領事館分館,然而該領事館于1922年撤銷。康定領事館的設立實際上反映了英國對中國西藏及其整個西南邊疆的侵略擴張的歷史脈絡。英國采用通過實地考察搜集大量情報與外交推進緊密配合的方式,逐步達到侵略和控制西藏以及整個中國西南邊疆的最終目的。在這一過程中,英國在康定設立領事分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長期經營康藏地區,并充分發揮其領事館身處藏地前沿的優勢,以便進一步搜集所需情報并采取相應的外交手段。這一步驟構成了英帝國侵略西藏以及整個西南邊疆的關鍵性環節。

(二)英國滲透四川省對我國帶來的風險

地緣政治因素在這一覬覦中扮演重要角色。西南邊疆地區位于中國的南部,與印度、緬甸、老撾和越南等國接壤,形成了重要的地緣政治區域,而光從外部的進攻勢必是單一的,因此,從內部又臨近西南邊疆的四川省同時突進,對于英國來說是極好的戰略選擇。作為殖民帝國,英國希望擴展其在亞洲的勢力范圍,西南邊疆地區提供了一個戰略位置,可以用于干涉中國的事務以及達成對亞洲的進一步擴張。經濟利益也是英國覬覦四川省乃至西南邊疆的原因之一。這一地區富含資源,包括茶葉、礦產和其他農產品,對英國的貿易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英國希望通過控制或干涉四川地區,獲得對這些資源的更大訪問權。此外,英國還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在四川乃至西南邊疆地區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包括與西藏的非法接觸和與中國政府就邊界問題進行博弈。

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以英帝國為主的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侵略活動,涉及不僅涉及新疆、西藏、云南,還涉及相對內地一些的四川。英國特別注重實地考察中國西南廣袤、陌生地域,通過詳細的調研,積累了充分、準確、可信的情報,并將其與外交手段相結合,以推進對四川和整個西南邊疆的擴張行動。一個多世紀前,英國重視通過獲取確鑿的實際數據作為其對中國擴張的依據,并通過外交手段來實施。如果沒有20世紀初中國國內和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作為參戰國在東方無暇顧及,很難想象,英國是否會在民國初期逼迫中國政府達成一份明文條約,以割讓中國西南邊疆領土?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萬邦圖治區域國別學苑”,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