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史料 > 閱讀信息
曉雁:血染的華中魯藝——追尋鐵軍之旅(九)
點擊:3308  作者:曉雁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4-08-25 11:57:07

 

 

4月16號,我們姐弟兄妹四家在鹽城,一個重要的心愿,是尋找當年母親參加新四軍的第一站——華中魯藝的舊址。


陜北有個“延安魯藝”,蘇北有個“華中魯藝”,被譽為“華中抗戰的文化堡壘”、“新四軍的藝術搖籃”。


這是鹽城新四軍紀念館中反映華中魯藝的圖片。

皖南事變后,根據革命形勢發展需要,為盡快推動華中地區抗日文藝活動的開展,使文藝成為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有力武器,1940年11月,劉少奇、陳毅吸收和采納大家意見,決定創辦一所像延安魯藝那樣培養文化藝術人才的學校。校名定為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簡稱“華中魯藝”),并指定丘東平、劉保羅、陳島、莫樸、孟波等五人組成籌備委員會。


這所學校行政上直屬新四軍軍部領導,院長由劉少奇政委兼任,教導主任丘東平,并以丘東平為主,組成六人院務委員會,主持日常行政和教學工作。下設教務、總務兩個科。全院共設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四個系和一個普通班、一個少年隊。


籌備工作大約一個月,許多有識之士懷揣報國之志,從四面八方慕名云集于此。當時抵達鹽城的著名文化人包括阿英、范長江、鄒韜奮、許幸之、許晴、何士德、賀綠汀、莊五洲等,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新聞、出版、經濟等各個領域的名家足有四五十位。全國各地的進步青年爭相奔赴,有來自上海、南京和長江下游的南通、如皋以及鹽阜當地的知識青年,有遠自大后方的重慶、桂林、廣東、福建等地來的知識分子和南洋歸來的華僑。戰火中誕生的華中魯藝,可謂名師薈萃、群星閃耀。


我們的母親也就是1940年12月,經恩師吳天石先生的介紹,19歲的她同學相約一起奔赴鹽城參加新四軍進魯藝的。

母親張穎出生于黃海之濱的江蘇南通金沙楊家港鎮以南鄉間的一個書香門第、愛國賢達家庭。從小就和家里的男孩子一起上學讀書,且成績優異。日寇入侵,國難當頭,她是張家大家庭中第一個走出家門參加革命的,接著她的哥哥、弟弟、妹妹都相繼離家參加了革命。父親張小圃先生是當地很有威望的民主人士,曾擔任我黨抗日民主政府縣參議員、區參政會副主席,后慘遭國民黨還鄉團殺害。這是個滿門忠烈的革命家庭。


1938年3月18日,日本鬼子占領南通城。母親就學的南通女子師范先后遷到了金沙和上海。在此期間,她參加了中共外圍組織“上海學生協會”,進行過抗日義賣捐獻、反對學校向汪偽政府登記和團結進步同學等抗日救國活動。但很快日本鬼子占領上海,女師再遷回南通,1940年初又遷到如皋豐利鎮。當年9月,她隨南通女師輾轉讀完高中。


 

【1940年夏南通女師普師第24屆畢業合影,中排左5為張穎,前排右1為吳天石老師】

 

在南通女子師范,她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吳天石。吳天石先生很有文學才華,是她的語文老師,母親聽他的課非常入迷。吳老師也欣賞母親的作文,幾乎每篇都要拿到全班同學面前做范文品讀,還介紹她和一批同學看波蘭反侵略小說《洪流》、巴金《家》《春》《秋》以及高爾基的許多進步作品,把她們叫到自己宿舍,對她們講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抗日大局。這些進步思想將母親和一大批同學一步一步引向共產黨,后來母親常說:“吳天石老師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張穎的革命引路人吳天石先生】

 

吳天石告訴母親張穎和幾個進步同學新四軍是抗日的部隊,他可以介紹她們去新四軍,要她們畢業后在家等消息。畢業后正在楊家港孫氏小學教書的母親,剛教三個月,就接吳先生來信,說新四軍已到鹽城。她立即約了七個同學,給家里說是去上抗日的大學,一年后就回來。哥哥張子嘉說也要去。他們的父親知道,兒女是要去參加革命,沒有阻攔,只說了句“你們兩個只能走一個”。第二天一早,別人還未睡醒,妹妹張穎就偷拿了床家里的被子悄悄先走了,哥哥子嘉起床后,氣得跺腳也沒辦法。

 

沿途都是敵人的崗哨,母親她們終于來到了鹽城新四軍根據地。新四軍在那里辦了兩個學校,一是抗大五分校,一是華中魯藝。母親和幾位同學來到魯藝,她和吳靜芳選擇進了文學系,張彤進了美術系,徐家蓮進了音樂系,瞿某進了戲劇系,還有的進了抗大五分校。有個男同學叫陸衡,母親帶他一起出來,走到東臺,他先進了新四軍設在那里的行政學院。



魯藝華中分院于1941年1月25日正式創辦,2月8日在鹽城舉行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劉少奇、陳毅同志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勉勵廣大師生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做堅持抗戰的文藝尖兵!


【這是在新四軍的母親張穎】

母親進入華中魯藝文學系,并在這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關于這段,她有過一段回憶——

我是1940年12月進魯藝,1941年8月經指導員呂岡之(后犧牲)和同學蘇允中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魯藝,大家每個星期到大禮堂聽報告,作報告的有劉少奇、陳毅,還有陸?。ㄊ莻€女的)等。聽報告前,學生們在大禮堂排排座,唱歌。當時丘東平是文學系教授、莫樸是美術系的教授,何士德是音樂系的教授。女同學住在有地板的房子里,早上五點鐘上操,還站崗。吃飯沒有桌子,站著吃,就這樣也很高興。


華中魯藝院址當時設在鹽城西北角的貧兒院內。一幢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內,迎面墻上畫著莫樸創作的魯迅指引青年前進的畫像,上面寫著“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第一期招生400多人。那時候,大家睡的都是地鋪,吃的是黃玉米、紅高粱等雜糧。但師生們卻以苦為榮,革命熱情很高。每天黎明起床號一吹,全體師生就以敏捷的動作整理好行裝,跑步集合上操。當時的條件可謂是“頭頂藍天風作墻,廣闊田野是課堂”。學校雖有教室,但上課地方并不固定,為了御防敵人空襲,甚至有時候會到野外去上課。


當時,文學系辦系刊、辦墻報,并走上街頭辦大眾報,寫墻頭詩;美術系辦《民眾畫廊》,配合形勢,繪制時事漫畫、連環畫,還到街頭、農村刷標語、畫壁畫,同時利用開大會的機會,舉辦宣傳畫展覽;戲劇系、音樂系和以他們為主組成的實驗劇團、大合唱隊經常配合政治任務,在鹽城大眾劇場演出節目,還深入部隊、農村、學校演出,幫助學校排練節目……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華中魯藝先后排練演出了《皖南一家》《重慶交響樂》《一個打十個》等多部大、中型舞臺劇,以及《黃河大合唱》《太行山上》《怒吼吧,長江》《勇敢隊》等氣勢磅礴的大合唱。這些活動大大活躍豐富了鹽城地區的文化生活,鼓舞了軍民斗志,同時也使魯藝師生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吸取營養,鍛煉提高。


我們姐弟兄妹們在鹽城,都熱切盼望能夠找到華中魯藝舊址。根據該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的記載,華中魯藝成立時院址設在鹽城的貧兒院和兜率寺,位于亭湖區文峰路43號。只可惜,解放戰爭時華中魯藝原有建筑全部毀于戰火,舊址所在地現為鹽城市老年大學暨老干部活動中心。


【這是“鹽城政協”公眾號發布的華中魯藝舊址介紹文章】

 

舊跡不在,仍是舊址。

 

 

在鹽城市老年大學校園內外,我們拍照留念——

 

 

鹽城市老年大學建設得非常好。但無論是門崗、還是校方有關人員,竟然都不知道這兒就是華中魯藝的舊址。


 

我們向他們出示了“鹽城政協”關于魯藝華中分院舊址的介紹文章,建議校方今后在校園內建一座雕塑,并設立相應的紀念展板。他們聽后很興奮,也表示贊同。可不,當鹽城的老同志們來到這里,知道自己學習活動的地方就是當年的魯藝,那多有意義呀!


 

弟妹們激動地向老年大學的有關負責人述說當年我們母親在這里、在華中魯藝上學的情景,以及華中魯藝的故事……


 

 

華中魯藝在鹽城雖然辦學時間不長,卻很不平凡。華中魯藝師生們用青春和熱血在繁榮抗戰文藝創作、宣傳革命真理、動員組織群眾、鼓舞軍民斗志等方面譜寫了一頁頁光輝篇章、奏響了一曲曲生命之歌。

 

 

母親曾經回憶到:

1941年7月,日偽軍在蘇北鹽城地區大掃蕩,突然包圍了新四軍華中魯迅藝術學院。在突圍中許多教師、學員不幸被俘,還有不少同志壯烈犧牲。丘東平老師也在這次突圍中為掩護魯藝師生員工撤退英勇犧牲。魯藝就此撤退到鄉下,一部分到蘇北,文學系和美術系到了蘇北漣水一帶。正好當時蘇北聯抗部隊也在漣水受訓,聯抗部隊領導是黃一峰。和黃一峰在一起工作的李俊明是南通的文化人,和我的老師吳天石熟悉,就問魯藝要10個人。于是,我被要到蘇北聯抗政治部去辦報紙。……”

 

在這里,我要說說母親回憶中提到的丘東平老師在突圍中英勇犧牲和“九女投河”的悲壯英雄事跡——

 

丘東平】

 

東平(1911―1941),原名席珍。廣東海豐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到國民黨第十九路軍中宣傳抗日救國,鼓動中下層官兵奮起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隨十九路軍在淞滬抗日前線做部隊政治工作及民運工作。1934年,在上海參加左翼作家聯盟。1936年初,與宣俠父等組織“民族解放革命同盟”。7月,和魯迅等63人共同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1937年“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日戰爭打響后,隨葉挺轉戰江南。1938年5月,任新四軍一支隊政治部工作科科長,兼任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的秘書。同年7月,任中共蘇南工委委員。1939年2月,參加延陵、丹陽戰斗和珥陵河川伏擊戰,1941年初,任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教導主任。他撰寫的長篇小說《茅山下》前五章,描述了新四軍同日軍激戰的壯烈場面及茅山人民戰斗生活的情景。


1941年6月,日偽準備對鹽阜地區發動第一次大掃蕩,華中魯藝奉命撤出鹽城。全院400多名師生分為兩支隊伍,一隊為院部、文學系、美術系大部分同志組成,跟隨軍部行動(當時我母親在文學系,編入一隊轉移);二隊為音樂系、戲劇系和普通班組成,在教導主任丘東平率領下向鹽城西南鄉間水網地帶轉移。

24日凌晨,當二隊從臨時宿營地北秦莊出發不久,經過一座橋時,突然遭遇從古基寺沿河道搜尋而來的日軍裝甲汽艇盡管有些霧氣,還是被日寇發現了,槍聲響起,拉得很長的學員隊形一時大亂。當時二隊師生僅有8支步槍、3支手槍和少量手榴彈,又缺乏戰斗經驗,被200余名配有機關槍和擲彈筒的日偽軍包圍襲擊。危急關頭,為掩護師生們突圍,邱東平帶領幾名戰斗人員固守橋頭,奮勇攔截。經過激烈戰斗,二隊師生大部分脫離險境,但也遭受重大損傷。戰斗中,丘東平不幸中彈,英勇殉身,時年31歲。就在犧牲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在撰寫小說《茅山下》。

當場犧牲的還有劇作家許晴等30多名師生。許晴時任魯藝戲劇系主任,他走在最前面已經過河,發現敵寇后,一面叫大家后撤,一面帶領幾名戰士掩護。子彈很快打光了,為吸引敵人,許晴沿河向另一方向跑去,在河邊被日本鬼子刺死,壯烈犧牲。后來楊沫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中的許寧,就是以他為原型。

 

【丘東平(左)、許晴(右)】

此時,還有八名魯藝的女學員和一位桂林《救亡日報》的女記者被日寇堵在了橋頭,無法撤退。日本鬼子一邊獰笑著,狂叫“花姑娘的有,抓活的”,一邊向她們逼近。

 

為了不讓日寇羞辱,為了維護民族的尊嚴,系黨總支委員、女學員李銳高呼:“同學們,不成功,便成仁,寧死也不能讓敵人活捉了!”她率先跳入了河中。隨后,戲劇系女生班長葉玲,高呼“同學們,我們寧死不受辱!”也跳入河中。第三個是女學員宋瑩,沖在最前面的幾個日寇正要伸手抓她,她縱身往水中一跳,一個日寇趕過去用刺刀朝水中猛刺,刺中了她的頭部,水面涌起一片鮮紅。第四個是戲劇系女生副班長王海紋,這位上海姑娘不僅長得漂亮,戲也演得好,曾受到陳毅、劉少奇、賴傳珠等新四軍領導同志的贊揚。此刻她高喊“同學們,要死死在一起!”只聽“撲通”“撲通”幾聲響,隨著王海紋,女學員方青萍、李馨、季慧、姚瑞娟相繼跳河。這時,藏身于蘆葦中的女記者高靜為之感染,也毅然跳水,決不向侵略者屈服。日寇見狀十分惱怒,竟然將這九名女戰士的尸體從河里撈了上來,殘忍地用刺刀剖開腹部,曝尸田野,慘烈之狀,目不忍睹。

 

 

在中國偉大的抗日戰爭中,無數英勇的抗日先烈為國捐軀,其中發生在牡丹江東北抗聯“八女投江”是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然而,這發生在鹽阜大地上的新四軍“九女投河”的英烈壯舉卻鮮為人知。

 

1941年12月14日下午,延安文藝界在文化會堂專門舉行追悼青年作家丘東平等殉難烈士大會。1943年10月,陳毅在追悼魯藝烈士文中寫道:“猶如丘東平、許晴同志等,或為文人學士,或為青年翹楚,或擅長文藝,其抗戰著作,馳譽海外,或努力民運,其宣傳動員,風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詎可限量,而一朝殉國殞身,人才之損失,何能彌補。言念及此,傷痛曷極。”而今,我們看見這九位風華正茂的新四軍女戰士的照片,更是捥心之痛。

 

 

今天,在鹽城市建湖縣華中魯藝抗日殉難烈士陵園內,聳立著一座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殉難烈士紀念碑。年復一年,人們來到這里祭掃,心頭涌動著震撼和敬佩,緬懷那些年輕而壯烈的生命……


為表達對華中魯藝殉難師生的懷念,當年丘東平等師生們英勇戰斗過的北秦莊改名為東平鄉,北秦莊中學改名為東平中學,見證他們英雄事跡的那座橋被命名為東平橋,還有一個村被命名為許晴村。

 

正是北秦莊遭遇戰后,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吸取教訓,決定華中魯藝改建,調出一部分學員到作戰部隊和地方工作,留下的師生成立軍、師兩個魯迅藝術工作團,分別側重于音樂方面和戲劇方面,繼續為抗戰服務。1942年12月下旬,新四軍軍部獲悉日偽軍要對鹽阜地區進行第二次大“掃蕩”,決定“精兵簡政”,迅速分散非戰斗部隊,軍、師兩個魯工團也隨即解散。


雖然華中魯藝包括后來的軍、師兩個魯工團,從成立到解散只有短短兩年,但這兩年時間華中魯藝師生們以一腔熱血和生命演繹的紅色傳奇,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和文藝史上。


 

想起魯迅先生的詩句——“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就是我們母親的華中魯藝,血染風華的魯藝精神,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不屈氣節和犧牲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相關閱讀】

曉雁:感悟人民戰爭的鐵壁銅墻——追尋鐵軍之旅(一)

曉雁:這里收藏著一份永恒的信念——追尋鐵軍之旅(二)

曉雁:走近父母的蘇中公學——追尋鐵軍之旅(三)

曉雁:沙家浜的故事在延續——追尋鐵軍之旅(四)

曉雁:河蕩溝汊里的軍工事業——追尋鐵軍之旅(五)

曉雁:百姓家中的紅色政權——追尋鐵軍之旅(六)

曉雁:一個老水閘背后的故事——追尋鐵軍之旅(七)

曉雁:在“東進 東進”的軍歌聲中——追尋鐵軍之旅(八)

 

(未完待續;作者系新四軍老戰士后代;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