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社會調查 > 事件揭秘 > 閱讀信息
若滅其國先滅其史:高中歷史教師吐槽歷史新教材
點擊:4448  作者:墨杰    來源:獨家網  發布時間:2015-06-18 17:43:48

 

3.jpg 

 

  高中歷史“課改”以后,出現多個版本的新教材。筆者聽過多場專為中學歷史教師舉行的培訓講座,講座的教授多為參與新課標制訂與新教材編寫的業內知名專家。專家們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歷史教材,其最大特點就是從“革命史觀”到“文明史觀”的轉變。要之,“革命史觀”是一個特殊階段的產物,如今時代已經不同,無論中國自身還是世界局勢均已發生重大變化。因此中學歷史課程也應該與時俱進,進行全面革新。

 
  筆者是一名普通高中歷史教師,多年來聽到周圍同行對新教材的議論,自己也有一些想法。如今付諸文字,純屬吐槽,負能量較多,請各位讀者慎入。
 
  面目可疑的文明史觀
 
  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史觀是所謂的文明史觀。三本必修教材把高中歷史分為三大模塊,內容分別為政治文明(政治模塊)、經濟文明(經濟模塊)和精神文明(文化模塊)。
 
  筆者理解的文明史,應該講述世界上主要文明的興衰及其相互關系。但從三本必修教材所選取的素材來看,基本上內容只有中國史和西方史。換言之,通常說的“世界文明史”,在本教材體系中基本上只剩下了“西方文明史”,以及西方文明影響下的世界史。
 
  舊版高中歷史教材的世界史方面,除了西方歷史,其敘述的范圍至少還包括非洲(如埃塞俄比亞抗意)、拉丁美洲(拉美獨立運動)、日本(明治維新)及之外的亞洲國家(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不管敘述的主題是什么,筆者以為傳統教材從視野上比新教材更開闊。
 
  這讓以文明史觀掛帥的新教材顯得名不副實。此為其一。
 
  其二,新教材對中國與西方歷史敘述的內容選擇上,更讓人困惑。

  以岳麓版政治模塊為例。
 
  第一單元內容為《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內容,一為西周的分封制,二為秦代以后的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的形成與強化。
 
  第二單元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主要內容,一為以古希臘雅典為代表的民主制度,二為古羅馬的法律即羅馬法。
 
  此處最大的槽點就是古羅馬近千年歷史,教材只選擇了羅馬法作為其重點,而對其政治體制的介紹極為簡略,也沒有被列為重點。教材在對古雅典民主政治和古羅馬法大書特書之后,也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衰落沒有做任何描述和解釋。
 
  筆者的困惑是,難道因為 “民主”和“法治”是當代至高無上的政治正確,所以編者才這樣敘述西方古典政治文明的嗎?“民主”和“法治”是很好,可是西方古典文明后來的確是衰落了,原因不需要對學生稍加解釋嗎?
 
  而且,教材直接就從西方古典時代轉進到第三單元: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主要內容:英國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的確立;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的民主共和制;法國的民主共和制;德意志的統一及德意志第二帝國憲法。
 
  如此選擇性地書寫西方政治文明,西方人也不會同意的吧?腹黑一點想,難道是因為中世紀的西方過于“黑暗”,就不講了?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主要內容是晚清中國遭受的四次侵略戰爭以及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誕生、十月革命和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主要內容是新中國的政治建設。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主要內容為戰后國際關系及新中國外交。這四個單元的內容與舊教材相比,除了編排的順序不同外,其余均無大差異。只是由于是政治模塊,所以偏重于政治方面的內容。關于這種體例,我的同行們吐槽多多,主題所限,在此就不多說了。
 
  其他兩個模塊,筆者不想浪費大家的時間再挨個介紹每單元的內容了。所以相關吐槽可能會更加簡單粗暴。
 
  經濟模塊主要內容有五部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近代歐洲工業文明、20世紀前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經濟改革、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二戰后的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化。在政治模塊里,古代史部分既有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歷程,也有古希臘的民主制度和古羅馬的法律。中國的專制與西方的民主法治對比好強烈啊!在經濟模塊里,古代史部分只有中國古代經濟,卻并無對應時代的西方經濟狀況作對比,這是為什么呢?而近現代的世界經濟直接從歐洲人開辟新航路開始,直奔世界市場與工業革命而去,中國經濟就這樣悲劇地落后了。就算是筆者“狹隘的民族情緒”作怪吧,但還是忍不住要問:這種編排到底遵循的什么體例呢?
 
1.jpg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文化模塊”目錄
 
  文化模塊主要內容有三個。一是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宋明理學。二是西方主流思想,即“人文精神”,內容古希臘三大哲學家到近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是近代中國的西學東漸潮流,中國人開始了漫長的學習西方的歷程,從清代的魏源到民國初期的新文化運動,然后產生了孫中山的民主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重要成果……這里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歐洲古代史(古希臘三大思想家)回來了,但漫長的歐洲中世紀史又被直接略過。基督教被認為是西方文明的另一源頭,基督教化的中世紀歐洲怎么能夠被忽略呢?說好的文明史呢?
 
  而且筆者狹隘的民族主義病常常作怪,總覺得這種編排極易給學生造成如下印象:中國政治文明的傳統就是專制集權,西方政治文明的傳統就是民主法治;中國的傳統經濟就是小農經濟,西方的經濟就是工業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就是儒家思想(總是與三綱五常和君主專制連在一起的儒家思想),西方精神文明的主流就是人文精神,自古以來就如此!
 
  筆者進而有一種非常五毛的憂慮就是:這樣的教材編排,怎么培養學生的“三個自信”呢?
 
  以下筆者重點想談的是政治模塊中的史觀問題。
 
  革命史觀今何在
 
  這個話題我想從“反帝反封建”開始說起。岳麓版政治模塊第17課《五四愛國運動》對五四運動的定性:
 
  “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該課的結尾是一個單句段落: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曙光噴薄欲出”。
 
  筆者看到這兩句話的時候有一種瞬間石化的感覺。因為遍查這本教材前文對中國史的描述——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說中國古代社會是“封建社會”。如對秦代政治體制的描寫是:
 
  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教材在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描寫中,采用的詞匯是“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教材編寫者應該是有意避開了“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樣傳統的社會形態分段法。
 
2.jpg
 
  而在對鴉片戰爭之后的中國史的講述中,也沒有出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樣被以前的學生背得滾瓜亂熟的術語。問題就來了,既然沒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又怎么定性五四運動為“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呢?
 
  當然,三本必修教材也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解釋什么叫做“帝國主義”,導致我的很多學生以為“反帝”是指“反對帝制”!

  而本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詞也可謂是“橫空出世”。既然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定性詞匯,自當有相對照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但教材在前文根本沒有使用“舊民主主義革命”這一術語。
 
  相信廣大80后及更老一些的朋友都還記得,傳統革命史觀主導下的歷史教材是在《鴉片戰爭》一課的結尾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一課的結尾總結說,五四運動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今天看來,不管以往教材有怎樣的問題,起碼在史觀方面是清晰而完整的。而新教材出現這種前言不搭后語的情況,筆者認為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由于對革命史觀態度上的游移不定造成的。
 
  除了中國近代史,新教材在對歐美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描述中,“資產階級革命”仍然是重要的定性詞匯,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等。
 
  這樣看來,至少在近現代政治史方面,新教材并未對近代西方和中國政治史提出革命史之外的解釋范式。但在中國古代政治史和經濟史的編寫上,又表現出明顯的不同。如岳麓版政治模塊不再沿用“封建社會”這樣的定性描述,經濟模塊也沒有使用“封建土地制度”這種詞匯。這本無可厚非,畢竟這些說法在目前的學術界爭議較大。但這樣一來,近代史撰寫中的“反帝反封建”就顯得唐突和莫名其妙。
 
  筆者認為,這些問題是教材編寫者沒有正面面對的。而且,這進一步證實了筆者的一個認識,即新教材并沒有真正貫徹所謂的“文明史觀”。新教材的史觀更像是一種混搭,而且具有隨意性。
 
  階級分析法的尷尬
 
  新教材在近代政治史的撰寫方面仍然沿用了革命史觀,如繼續沿用“資產階級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些重要詞匯。這里再舉岳麓版教材必修I一部分例子來說明:
 
  第8課《漸進的制度革新》:“1640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議會打出‘自由’的旗號,號召人民維護被國王踐踏的自古就有的權利”。
 
  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并且在啟蒙思想影響下開啟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時代”。
 
  第10課《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18世紀,法國處在封建君主專制(這又是一個被很多人吐槽過的詞匯)統治之下”,“1789年7月,法國大革命爆發”。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方案《資政新篇》”。
 
  第16課《辛亥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立興中會等革命團體,決心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這些都說明,采用革命史觀把近代歐美政治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稱之為“資產階級革命”,是新教材比較一致的觀點。因此,“階級”一詞才會一再地出現在教材中。但筆者發現,“階級”一詞在教材中的使用,基本上只具有修辭的作用,而毫無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功能,更不用說批判功能了。
 
  倘若我們認定近代歐美政治革命為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后建立的政權當然就是資產階級政權,首先代表的當然也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舊教材對資產階級政權的階級本質都有具體分析,這種分析往往暗含著政治經濟學批判,這不只是表明一種政治態度,更是一種方法論的指導。
 
  而新教材呢?新教材關于近代歐美國家政體的部分,都在大講特講英法美的政體如何彰顯民主和法治,但對這些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之時如何體現資產階級利益,卻很少有具體的分析。筆者在給學生講述政治模塊的時候,常常感到底氣不足——我們在歷史課上大講特講歐美選舉制、代議制,其詳盡程度甚至超過了對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講解,這到底能達到怎樣的教育效果呢?
 
  沒有了階級分析法,很多以前教材給出解釋的問題,如今都回避了。如《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國民黨內以蔣介石和汪精衛為代表的反動勢力日益猖獗,1927年,他們先后發動了‘清黨’反共的‘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國共合作破裂”。
 
  為什么蔣介石和汪精衛是“反動勢力”,他們為什么要與中共決裂?教材沒有任何具體解釋。舊教材的解釋是,蔣介石已經蛻變為帝國主義、大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因此最終走向了反動。如今,課本對國共兩黨關系的破裂不做任何鋪墊和解釋,不知道撰寫教材的專家希望中學教師如何回答“蔣介石為什么要屠殺共產黨人”之類的問題?
 
  類似的很多問題,我感覺教材的態度都是消極回避。最后,筆者更想問的問題是,教材編寫者到底希望高中歷史老師們如何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革命成功,取得政權”這樣的問題呢?從前教材用階級分析法給出清晰答案的歷史問題(不管在大家看來對與錯),如今的歷史教材都采取了回避的態度。竊以為,當今網絡上各種關于中國近代史、尤其是革命史、國共關系之類的各種謠言橫行,與歷史教材對這些問題的消極處理關系極大。
 
  當然,筆者并不就此主張回到舊教材的革命史觀。筆者從世紀之交的高中和大學時代起,就同大部分同齡人一樣經歷過對革命史觀的反叛。但是今天回過頭來看,不管你是否認同這一史觀,它的內在完整性和一致性都是無法否認的。新版教材盡管立意新穎,也力求克服舊教材中的問題,現在看來這種努力并沒有帶來讓人滿意的結果,在史觀和體例方面顯得較為凌亂。
 
  高中歷史教材的史觀關涉的是這樣一些問題:我們希望我們國家16-18歲的青年人掌握哪些歷史知識?借由這些歷史知識,我們希望青年人如何看待中國的過去與現在,如何看待當今世界的形成?如果說現實是復雜的,成年人的世界同樣面臨著困惑,那么,我們想傳達給青年人哪些確定不變的對于自己國家和世界的信念?
 
  在這些問題上,我認為當下的歷史新教材沒有顯示出清晰而統一的認識,這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分裂的一個縮影。
 
  筆者深知,歷史教材的編寫并非易事,需要考慮到的因素非常多,且易受多方掣肘。筆者的吐槽并不針對任何一位教材編寫者,只是想表達一位歷史教師使用教材多年的一點感受,偏頗之處在所難免,也請讀者明鑒。
 
  網友的評價:@東方大睡貓:新課標都執行很多年了 。新課標中的歷史教材剛使用時,就已有人在網絡中告訴大家,那套教材打破了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暗含西方文明中心論調。我問過一名學生,學完歷史后什么感受,他說覺得中國自古以來處處都不如西方。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