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有云,“著于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簡,翻來翻去以至于韌皮都斷了,可見那時候讀書多么吃力。后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制作方便起來,但在印刷之術未推開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書著實得來非易。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
物以希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盡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容好。書的價值在于其內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后追補,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這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太平御覽》采集群書一千六百余種,分為五十五門,歷代典籍盡萃于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而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說粗制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
讀什么書呢?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在學校里,如果能在教室里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因為他能適當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校我們就要靠自己了,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有些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讀一些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地讀經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國學”亦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心靈。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系。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于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游不知不覺便受其熏染,終乃改變自己氣質神韻,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亦然會在談吐上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網塵勞,困厄于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讀書,永遠不恨其晚。不管你是誰,不管你身居何位,不論你出身何處,請始終相信,讀書給你的回報終究會如你所愿。
作者:楊博 單位:河北省滄州市滄縣紙房頭鄉政府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