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老師的“教育無用論”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來個人而已。
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是這樣,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盡管經典講得那么熱鬧。
教育是個犧牲,很難有成果,可是雖然如此,它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我一輩子,受舊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學堂教育,還受過軍事教育、武術教育。我專門學武功兩三年,那很費時間,學出來做什么?學武功出來可以做總教官,教練。
可是我的目的呢?是興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練拳,我是興趣,學會了再說。我學軍事,帶過兵,也教過兵,也做過官,文的武的,大學也聽過課,也去上過研究所,所有的教育我都受過了,清清楚楚,那么我個人的總結下來:教育無用論,教不好一個人的。
我的經驗,人不是學校教育能夠改得了的。一個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給他讀書,給他按在泥巴里頭,他都會站起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站不起來的孩子,你怎么培養,怎么教育也只能成為一個很平庸的人。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個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學》《中庸》,“性”在學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來帶來的,父母遺傳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兩方面,生理、身體上的,還有思想情緒上的。
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老師盡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學生里頭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當時讀小學的時候,誰知道他啊,現在覺得很偉大,教育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幾千年都是私人辦教育,現在是政府辦學校。推翻滿清之后,所謂最好的學校,你們知道北大、清華第一名的同學有幾位啊?他們做出了什么事業?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這個道理!不管哪一行業,在社會上有貢獻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學校出來的。
讀書是為明理,而非謀生
一個人為什么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么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讓我們再重復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這都是在“讀書明理”以后,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了,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也都屬于“讀書明理”。明白了“人倫”之道以后,那是當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還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們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學讀書。
完全不考慮孩子們的“性向”個性的所好和興趣,也不了解孩子們的腦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們讀書學習,不知道“愛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超負荷教育是“竭澤而漁”
尤其是現代化的學校和課外補習等的教育方法,簡直是“竭澤而漁”的辦法,使一般還未成年童子們的腦力健康,受到過分負荷的傷害,最為嚴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幾千年人類基本的錯誤觀念。從古至今,外國也一樣,這是一個自私的想法,天下事為什么要你的兒女好,別人的怎么辦?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狀元?你們知道幾個?現在都要考清華北大,一百年后大家知道清華的第一名是誰?
我曾公開講過,現代教育沒有方向的。現在大學生那么多,就業有問題,教了知識,沒有教他謀生的技能,(畢業了)按理說應該貢獻社會,但是現在找婆家(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責任,這是什么社會啊。
現在幾千個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學校當然可以承擔(人的品德修養的教育),現在學校哪有管這些啊?但現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長本身就沒有資格做家長啊。
他們受白話文教育開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都沒有,西方的也不懂,大家向錢看,賺錢,買房子,買股票最重要,怎么教育啊?
孩子成長要靠自己,不要過分要求,讓他自由發展。教育不在于他將來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長大做個好人。什么叫修佛修道?規規矩矩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養。
古語說‘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將來能有自我謀生的技術,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學問、身份、地位沒有關系,這是起碼的。學問歸學問,吃飯歸吃飯。
中國原來有很多有學問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來做‘仕’的,因為他有謀生的本事。
讀經無法代替心性修養
現在社會上大家帶領兒童讀經,亂讀。兒童讀經,我在臺灣提倡了幾十年,李素美、郭姮晏她們到不發達地區去推廣,現在差不多普及了。
但是大家不要弄錯了,不要把讀經和學習現代知識技術對立,不要以為讀經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養,不要以為讀經就可以當飯吃了,也不要每天讀很久,讀煩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鐘快樂地朗誦慢慢就容易背下來了,不要變成負擔。
孔子的心法弟子是曾參,曾子著《大學》,我前幾年出了《原本大學微言》就是講這個。“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是講身心修養的。
所以“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綱要,是身心修養的“三綱”。
下面接著講修養階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就是為什么要靜坐。我叫它七個階段:知、止、定、靜、安、慮、得。
這個修行不一定要靜坐,不一定要盤腿,隨時都可以修養,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養心性的寧靜。
《大學》接下來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大學》講的內容,就是觸動中國教育的一個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從什么開始啊?從心性修養開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