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時事熱點 > 閱讀信息
陳平原:中國教育為何讓一流人才難得一見?
點擊:3444  作者:陳平原    來源:鳳凰新聞客戶端  發布時間:2015-07-16 13:35:38

 

12.jpg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曾先后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美國哈佛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從事研究或教學,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合聘)。

 

  編寫語文教材我為何知難而退

 

  “過多地站在大學教授的立場看問題,可能會忽略中小學生的生理特征、接受能力和欣賞趣味。

 

  兩年多前,我剛卸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有記者采訪,問我為何不多介入中小學語文教育,我的回答是:大學教授視野開闊,學識淵博,參與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當然有好處。首先,打破了原先相對封閉的教材編纂格局;其次,可以更多地關注知識的整體性與延續性;再次,為教材革新提供某種理論高度以及象征資本。

 

  但必須記得,中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不是一回事情,切忌將原本在大學教的知識,提前壓縮到中小學里邊來。而且,過多地站在大學教授的立場看問題,可能會忽略中小學生的生理特征、接受能力和欣賞趣味等。還有,中國的問題太復雜了,城市和鄉村、沿海與內陸,東西南北中,其實很不一樣。我們可不能拿百千萬兒童當教學實驗的白老鼠。

 

  再說,編教材,除意識形態方面的限制,還受商業利益的牽扯,其中的復雜性,非我等書生所能掌控。這么說吧,為中小學生編教材,是一件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能只是“玩票”性質,隨隨便便進來插一腳。既然我做不到全身心投入,那就只好趕緊撤退。

 

  文革中,我曾在粵東山村當民辦教師,教了五年多語文,自我感覺很不錯。但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個時候的學生,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如今的中小學老師,也比我這“孩子王”強多了。除非我重新調整研究計劃,向我的師兄錢理群、溫儒敏學習,騰出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與中小學教師交朋友,否則,再也不敢涉足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了。

 

  語文教師對學生人格養成很重要

 

  “多年前,我有一個碩士生即將畢業,學得不錯,問她要不要考博士生。她說不,早就立志要當中學語文老師了。因為她念中學時,深受自己的語文老師的教誨與影響。

 

  比起大學或者博士班來,中學階段對學生的影響其實更大。到了大學階段,學生的性格基本定型了。進了博士班,主要做的是專業訓練。對一個青少年來說,最有可塑性,也最容易出現偏差的時間段,是初中到高中,尤其是高中階段。所以,我特別強調中學老師對于學生人格養成的重要性。

 

  所有中學教師都可能影響學生的志趣與性情,但語文老師的感召力尤其明顯。我回憶自己的小學及中學,記憶深刻的,基本上都是語文老師。不是我的偏見,問了很多人,都有這個印象。或許應該這么說:因教材有趣且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語文老師更容易被學生關注與記憶。

 

  我教過中小學,深知對于成長階段的中學生來說,確實是“給點陽關就燦爛”。有時候,這種影響持之以恒,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多年前,我有一個碩士生即將畢業,學得不錯,問她要不要考博士生。她說不,早就立志要當中學語文老師了。因為她念中學時,深受自己的語文老師的教誨與影響。她現在清華附中任教,做得很好,也很開心。

 

  大學階段,學生轉益多師,且大致定型,可能對某位名教授特別崇拜,但除非拜在門下,否則接觸時間很有限。這種情況下,要說兼及人格與學問,很難的。如此說來,學生人格的養成,中學教師、尤其是中學語文老師,起關鍵性作用。

 

  高考成績不是整個教學的目標

 

  “中學語文老師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培養學生們的“閱讀的興趣”和“發現的眼光”,發現什么?發現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

 

  傳統的說法,教語文,注重聽說讀寫。這方面,好老師自有成功秘訣。我想說的是,即便北大這樣的名校,不少學生跨過高考這座獨木橋以后,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足。說“松懈”是客氣話,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厭學”。因為,除了必修課,別無好奇心及探索欲望,這可不是大學應有的狀態。他們都很聰明,之所以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可能是中學階段步步為營、分分必爭的教學方式造成的。

 

  在所有的科目里面,語文課的教學,因為兼具求知和審美,最可能其樂無窮。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因為高考這根指揮棒,很多學生過于功利,計算的結果是,同樣的時間,投入其他科目學習,在考場上的收獲,比投入語文課要大。因為,語文水平是長期醞釀、學習、熏陶,最后出來的成果。

 

  想想我自己的情況,當年突然接到通知,說是恢復高考制度,誰都可以進考場了。我全力以赴做的,是復習數學,因為,語文行不行,早就決定了。或許是這么個特點,導致了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對語文興趣不是很大。但在我看來,語文“投入產出比”并不低,因為它影響人的一生,而不僅僅是高考成績。某種意義上,它更重要。不信你問問走出大學校門或中小學校門的中老年人,在所有課程里面,哪門課對你影響最大,十有八九回答是語文課。

 

  因此,中學語文老師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培養學生們的“閱讀的興趣”和“發現的眼光”,發現什么?發現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高考成績不能不關注,但不應該是整個教學的目標。

 

  課件讓語文教學思路變得狹隘

 

  “當老師的,就像舞臺上的優秀演員一樣,有基本的劇本,但演出時可以有一些即興發揮的。如果只是念講稿,那不叫好老師。

 

  俞平伯在北大、清華教書,講李清照的《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日后學生回憶,張中行說特別好,趙儷生卻抱怨沒講出什么。那是因為,一個念中文,一個學歷史;前者欣賞性情與氛圍,后者則希望條分縷析。

 

  前幾年去世的北大名教授林庚先生,講課也是重在醞釀情緒,你若記筆記,好像沒說什么,可你在現場會很感動的。我讀50年代、60年代北大中文系學生的回憶文章,稱某老師學問很好,某老師備課很認真,而最欣賞的,還屬林庚先生。因為,他讓你暫時超脫塵世,沉醉在詩的氛圍里面。這種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熏陶性情,養成趣味。

 

  可現在整個語文教學往另外一個方向走,強調的是知識的準確性。與之相配套的,便是過分推崇課件。是否使用課件,因人因課、因時因地而異,怎么能成為一個評價標準呢?我也會使用課件,但不是每門課、每堂課都使用。因課程不一樣,聽眾不一樣,有時候使用,有時候不使用,取決于我講授這節課的目標。我的體會是,講得最精彩的,往往是不使PPT。

 

  因為有了課件,你很容易受課件的牽引,沒有那種在課堂上突然間迸發出來的激情。當老師的,就像舞臺上的優秀演員一樣,有基本的劇本,但演出時可以有一些即興發揮的。如果只是念講稿,那不叫好老師,很快就會被機器取代的。好老師都會有在臺上即興發揮的欲望與能力,而且,講到你自己都很興奮,下課鈴響了,還意猶未盡。可這個狀態,自從大量使用課件以后,被嚴重壓抑了。

 

  課件的使用,確實能幫助你完成教學任務,上課不會出現大的偏差,但由于思路早就限定了,無法隨現場學生的眼光和趣味做適當的調整,因此,也就沒法自由發揮。這樣的課,缺乏激情,也不會特別出彩。

 

  語文教學像農業而非工業

 

  “設想一下,如果連語文課都講得嚴絲合縫、板上釘釘、滴水不漏,那原本五彩繽紛變化莫測的世界,將變得格外蒼白且無趣。

 

  在這方面,我是比較保守的,而且有點固執。我認定,上課的時候,老師必須盯著學生的眼睛,照顧大多數學生的趣味和能力,及時調整自己的講授。這是當老師的基本要求,可也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我不認為有一種“標準老師”或“標準課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當我們把北京四中或人大附中的課件拷下來,直接送到新疆、西藏等邊遠地區,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但這么做到底是禍還是福?

 

  邊遠地區的中學老師,會不會自動淪落為精美課件的放映員和助教,因而喪失了自尊心和積極性?中小學老師在孩子們眼中本來是英雄,可那種“光環”現在沒有了,他們只是在放遠處某位名師制作的PPT,這對孩子、對老師的傷害都是很大的。

 

  一年多前,我在香港做專門演講,主要內容是闡述語文教學的特點。在我看來,語文教學像農業,不像工業;是把種子撒到地里,給它充分的條件,陽光、空氣、水分等等,讓它自己成長,自己開花、結果,而不是統一配方,按規定的程序制作符合設計的產品。這里借用的是呂叔湘、葉圣陶的比喻。

 

  比起數學、物理或者歷史、地理等課程來,最像農業的,無疑是語文課。這個課程對新技術的依賴程度不高,相反,自由揮灑的空間很大。可因為迷信原本不太必要的“高新技術”,今天中國教育界,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教學方式越來越規整、越來越僵硬、越來越均勻,雖然總體實力有明顯的提升,但一流人才難得一見。因為,都給平均化了——高的截斷,矮的補齊。

 

  我之所以小心翼翼地維護中小學語文老師的自尊和高大形象,目的是保護那種不太守規則的“奇思妙想”。設想一下,如果連語文課都講得嚴絲合縫、板上釘釘、滴水不漏,那原本五彩繽紛變化莫測的世界,將變得格外蒼白且無趣。

 

  大一統教學的弊端需要反省

 

  “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有什么經驗說什么話,這才是合適的語文教育。

 

  語文教學必須盡可能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既無法、也不應該過分追求“標準化”。若高考作文要求談搭乘地鐵或高鐵的感受,很多邊遠地區的學生會很沮喪的,因為他們沒有這種經驗。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有什么經驗說什么話,這才是合適的語文教育。

 

  這么強調“差異性”,會不會導致歧視小地方或貧困地區的學生呢?不會的,相反,讓貧困地區的學生整日關注那些“高大上”的話題,是一種痛苦。中國之大,地區經濟和文化差異可以說是觸目驚心。你若略有了解,就會認真反省這種大一統教學的弊端。對于成長中格外敏感的青少年來說,語文教學應該盡可能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至于因此而造成的知識方面的差異,其實沒關系的,進入大學以后,水到渠成,很容易彌補的。中學階段,主要任務是養成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好習慣,這就行了。

 

  在我心目中,中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很像北大中文系的責任與情懷。我曾經說過,中文系的基本訓練,就是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馬行空,逸興遄飛。有人問我,中文系的畢業生有什么特長,我說聰明、博雅、視野開闊、能讀書、有修養、善表達,這還不夠嗎?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