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10時26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制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 45.5 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并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 嫦娥四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示意圖
10時15分,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里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N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的速度從相對月球1.7公里每秒降到零。在6-8公里處,探測器進行快速姿態調整,不斷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處開始懸停,對障礙物和坡度進行識別,并自主避障;選定相對平坦的區域后,開始緩速垂直下降。約690秒后,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落月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了多張著陸區域影像圖。
▲ 此圖片為嫦娥四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 此圖片為嫦娥四號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后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落月后,在地面控制下,通過“鵲橋”中繼星的中繼通信鏈路,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了太陽翼和定向天線展開等多項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線高碼速率鏈路。11時40分著陸器監視C相機獲取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并傳回地面。圖中展示了巡視器即將駛離著陸器、駛向月背的方向。
▲ 此圖片為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
嫦娥四號探測器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共配置包括2臺國際合作載荷在內的8臺有效載荷,其中著陸器上安裝了地形地貌相機、降落相機、低頻射電頻譜儀、與德國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等4臺載荷;巡視器上安裝了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和與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測儀。這些儀器將在月球背面通過就位和巡視探測,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研究,并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研究。此外,著陸器還搭載了月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嫦娥四號任務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太空探索的機會。
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為古老,馮·卡門撞擊坑的物質成分和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月球背面也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屏蔽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干擾,在此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為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提供可能,也將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資料。中國國家航天局愿以此為基礎,與世界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及國外空間科學愛好者,開展合作,共同探尋宇宙奧秘。
后續,嫦娥四號探測器將通過“鵲橋”中繼星的中繼通信鏈路,在地面控制下,開展設備工作模式調整等工作,擇機實施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
嫦娥四號任務進展
2018年5月21日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托舉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2018年5月25日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進入月球至地月拉格朗日2點的轉移軌道。
2018年6月14日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2點的Halo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軌道的衛星。
2018年12月8日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2018年12月12日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進入了近月點約100公里的環月軌道。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成功軟著陸。
來源: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中國航天報》
文/蔡金曼
記者/趙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