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段時間的抗疫實踐,我深刻體會到,科技攻關是戰勝疫情的最重要的支撐力量。”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技會堂舉辦了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作為獲獎者代表第一個上臺發言。抗疫期間為大家所熟悉的傳染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也現身會場領取獎章。
張伯禮(前排右起第二)、李蘭娟(前排右起第五)等人領取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表彰獎勵大會上,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創新團隊等10個團隊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丁健、張伯禮、李蘭娟等28名同志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并享受省部級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丁奎嶺等258名同志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發言時,獲獎的科技工作者代表均表達了堅守科技創新的信念。張伯禮說道:“中藥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的瑰寶,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過去的參與者變為了主力軍,從過去的參加會診變成了成建制地中藥醫療隊進駐各大醫院、承包方艙醫院。中西結合救治,也成為了中國方案的亮點,堅定了我們通過科技創新發掘中藥的科學內涵,推動中藥傳承創新,實現中藥事業振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也表示,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將繼續努力,為發揮科技扶貧精準扶貧貢獻力量。
獲獎代表還談到了對基礎研究的思考。
近些年,高溫超導整體研究水平躋身國際前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向濤發表獲獎感言時稱:“這樣的進步是我國幾代超導人不斷努力的結果,也是我國近20年來,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培養引進優秀青年人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但也要看到,在重大關鍵技術方面,要徹底解決核心問題,必須從基礎研究這個根上入手。”向濤建議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同時也呼吁基礎研究必須瞄準引領性原創成果。
向濤表示,基礎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而且原創性越強,不確定性越大。“承認這一不確定性的存在,需要減少對科研項目及人員的考評頻率,避免把一個需要長期積累摸索的基礎研究過程,做工程式的碎片化處理。”
“為此,要鼓勵科學家建立和堅守自己的原創陣地。原創性研究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需要個人潛心研究攻堅克難。但同質化研究比較嚴重,有些學者在學術上沒有自己的研究陣地,以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論文為研究目標,無形中助長了四唯現象,這是科學精神的迷失,也是科研資源的一種浪費,應當建立合適的機制,營造崇尚原創的環境。讓我們學校為什么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成為歷史。”向濤的發言引來會場一片掌聲。
向濤
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制團隊也是此次獲獎團隊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型號第一總指揮李明華的現場發言讓不少與會者感受到了“航天精神”。
“科學探索之路是一條荊棘滿地的未知之路。沒有經歷過失敗的攀登,詮釋不了勇攀高峰的含義;沒有經歷過鎩羽而歸,就不會知道高峰在哪里。研制團隊10余年負重拼搏,砥礪奮進。幾度浴火重生,終獲最后的成果。只有永不言敗永不放棄地不斷攀登,才能達到頂峰,才能看到最美風景。正所謂,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淚奔跑的人。”李明華的聲音鏗鏘有力,響徹會場。
發言中,李明華強調,沒有比團隊更強的隊。“必須依靠千人同心,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才能在科技創新的征程上行穩致遠。有了強大的團隊支撐,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
李明華還表示,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最強引擎。“航天科技是塔尖上的實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就是支撐我們永攀高峰的天梯。”李明華說,在日益紛繁復雜的國際情況下,自主創新更顯彌足珍貴。
“熱愛祖國是事業發展的永恒主題。”李明華誠摯地說,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民族的事業,航天事業起步時,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把個人價值融入到了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中,為航天事業奠定了基礎,孕育了持久而強大的航天精神。
發言結尾,李明華再次表達了團隊的信念:“在十多年研制歷程中,我們面對了無數的挫折和困難,仍然選擇堅韌前行,其首要的支撐力量就是航天報國航天強國的初心和使命。面對研制過程中生與死的考驗,決定我們最終選擇的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常兆華通過遠程的方式發表了獲獎感言。他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結合22年的自主創新實踐,他表示,醫療產品的誕生,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科學的問題,需要科學技術、工匠精神、藝術品味,人文情懷等因素激烈碰撞,才能產生一個優秀的醫療產品。“國家對制造業發展的重視,給了我們創新創業的勇氣。我們將繼續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以謙虛務實的態度開山辟路,造福社會大眾。”
常兆華
此次獲獎者代表之一黃才發是一名普通的中學物理教師,他在發言中談到了“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他表示,將繼續堅守在山區,為偏遠地區的孩子播種科學的種子,堅定為建設科技強國做出一份貢獻的決心。
全國創新爭先獎每3年頒獎一次。與首屆不同,本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設立了“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個新的獎項類別,以表彰投身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線和科研、物資生產戰線,以及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科技工作者優秀代表。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