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我就趕到八寶山殯儀館,去送我們的老團長王景清同志最后一程。我是1968年入伍的,一入伍就被分配在云南省軍區警衛團特務連,擔任團機關的警衛任務。沒過多久,我們團調來一名新團長,白白凈凈,颯爽英姿。據連長介紹,他叫王景清,是一位老八路,從北京調來的,曾經給毛主席和劉少奇主席當過衛士。大家聽說王團長來自中南海,來自中央領導身邊,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以后接觸多了,我們都感到王團長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特別是當年因為戰備需要,我們疏散到野外,用松樹枝達成簡易住房,我們這些警衛戰士與團首長同吃同住同訓練,有了近距離的接觸。王團長經常腰扎武裝帶,斜挎著手槍,格外精神。雖然他在戰爭年代受過傷,但仍然與我們一起摸爬滾打。有一次,他提出要與我們比試槍法,果然是御林軍出身,百步穿楊,彈無虛發,讓我們贊嘆不已。當他得知我是來自北京時,就與我拉家常,告誡我要克服“嬌”、“驕”二氣,要與工農子弟打成一片,好好向他們學習。以后,隨著國防形勢的變化,中央軍委決定在祖國西南邊陲組建陸軍第十一軍,我們警衛團轉隸歸屬十一軍,番號改為步兵第九十六團,部隊由昆明移防到滇西南。
部隊的駐地變了,隸屬關系變了,任務性質變了,有些同志眷戀大城市的生活。但王團長堅決執行軍委的命令,耐心細致地做下屬的思想工作。他號召全團上下要擰成一股繩,絕不辜負黨中央的厚望。他說,以前,我們出色地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警衛任務,現在我們要當野戰軍,準備打仗,打出我們團的威風來。他把移防的過程變為戰備拉練的過程,從難從嚴從實戰需要出發訓練部隊,保證了部隊齊裝滿員安抵新的防區。隨后,他身先士卒帶領全團開始戰備訓練。以后,我們這個團隊參加了抗美援老(撾)作戰,79年和83年的邊境還擊作戰,都出色地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這時盡管王團長已經調任怒江軍分區參謀長了,但不能不說,我們團的榮耀與首任軍事主官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以后,再與老團長聯系上是我調入軍事科學院工作以后。一次,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來看望我的父親。閑聊中,李銀橋同志說,我們最近辦了一件好事,給李訥介紹了一個對象。我父親問是誰?李銀橋同志說,他叫王景清,曾經給少奇同志當過衛士。
【王景清(左)李訥夫婦】
我在旁邊聽到,大吃一驚,問李銀橋叔叔,“王景清?他是不是在云南省軍區警衛團當過團長?”李銀橋同志回答:“就是他”。我喜出望外,馬上與王團長溝通了電話。從此,我們經常聯系。王團長這時已經是毛主席的女婿,但他仍然保持著平易近人的處事風格,凡是我們軍或者團里的戰友們聚會,他只要有空,有請必到。他還是一個熱心人,熱心于公益事業、脫貧事業,特別是熱心于紅色文化的傳承。我最后一次見到他,是在釣魚臺參加紀念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發表的座談會上,他仍然是穿著那一身褪了色的軍裝,但不褪色的是毛主席的家人和一名革命軍人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今天的天氣格外的冷,但前來送行的人們已經擠滿了“竹廳”的門口。這里有王景清同志的生前好友,有他的部下,但更多的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是出于對毛主席的敬仰,出于對毛主席家人的感佩,來送王景清同志最后一程。告別儀式的意義遠遠高于告別儀式的本身,毛主席的家人不事張揚,在簡單的告別廳前邊沒有貴賓休息室,沒有簽到處。
【毛主席女兒李訥之子王效芝(右一),毛主席筆名是潤之,這個名字有效仿潤之的意思】
李訥大姐的兒子、毛主席的外孫王效芝和普通的百姓一道站在凜冽的寒風里默默等候(見上圖)。這就是毛澤東主席的偉大之處,生前和人民群眾在一起;死后,他對家人的影響力仍然在,他的家人仍然自覺地與人民群眾在一起。
這樣的領袖怎能不得到人民群眾衷心的愛戴!這樣的領袖的家人怎能不得到人民群眾為他們點贊!這才是真正的大家風范,這才是革命傳統,這才是紅色基因。但愿這種精神世代傳承!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