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決策的確立
都是基于決策者主觀價值利弊的權衡
而天下共主
不能示弱
每逢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鍵盤大佬們就會饒有興致的去推導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一步一步推導到最后,一般都會以爆發戰爭作為結局。
政治關系某種程度上和人際關系差不多:
有錢,什么矛盾都能壓住;沒錢,什么矛盾都會爆發。而戰爭則是我們在歷史書里耳熟能詳的 “轉移矛盾大法”。
如今在經濟危機和疫情的雙重沖擊下,世界頭號強國的內部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他們甩鍋中國的傾向,使得本就對立的中美關系陰云密布。
我們難免擔心美國會對中國祭出 “轉移矛盾大法”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終極問題:
中美兵戎相見的概率有多大?
戰爭的目的
————————————
要判斷戰爭發生的概率,首先得搞清楚人們為什么要發動戰爭。
我們對戰爭的理解往往來自于歷史事件,習慣于通過歷史經驗來推測當前戰爭的目的。
實際上國與國之間相處和爭斗的模式,本質上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間戰爭的目的一直在變化中:
占領時代,農業社會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所以農業時代國家間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占領土地。
農業國互相之間經濟獨立,打起來沒什么顧忌,小打割地,大打滅國,占有的土地數量是王朝立國的根本。
殖民時代,大航海時代之后,世界上出現了很多海外殖民地。
這些海外殖民地一方面為宗主國在新的航線上提供支點,另一面方面還向宗主國輸出了大量的自然資源(甚至人口)。
這個時期的帝國,誰擁有更多的殖民地,誰就擁有更多的資源和勞動力,所以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爭奪殖民地。
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后,經營殖民地變得不劃算起來。
單純的初級原材料和產品對現代工業的支撐越來越力不從心,而且隨著現代國家和民族意識的崛起,殖民地的統治成本越來越高。
于是放棄殖民統治,轉而進行自由貿易,成為更有利于大國的選擇。
立法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變得更為容易和密切,甚至開始出現產業鏈互相依存的關系。
這個時候,以征服和占領為目的的古典戰爭已經失去意義。大國開始追求的是讓這個世界按照對自己有利的秩序來運行。也就是說:
大國要為世界立法
從二戰開始,戰爭目的逐漸從殖民地之爭演變為秩序之爭。
美蘇冷戰結束后,秩序之爭塵埃落定,世界基本進入到美國秩序中。 治安時代,當今世界大多數沖突背后,都有美國的身影,美國或挑撥或參與或直接發動戰爭,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美國秩序。 90年代以來,美國打的很多仗從賬面上來說都是虧的。
地盤也不占,資源也不搶,就是去解決一下不聽話的人。這種作風確實很像一個治安部門,所以也就被戲稱為世界警察。
冷戰后的美國體系還有一個現象:美國的盟友在軍事建設方面非常消極。
比如現在德國最新的宙斯盾軍艦為了省錢,垂直導彈發射系統直接就不裝了。這意味著他的雷達唯一的用處就是發現敵人后提前通知他自己跑路。
這種樣子貨軍備在現在的西方國家里隨處可見。
出現這種奇葩現象的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家都生活在美國的安保體系中,他們的軍隊建設不過是為了應付北約防務任務的攤派,能糊弄就糊弄。
說到底美國秩序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自己,其他盟友只是在這個秩序下跟著喝湯,既沒有積極性也沒有能力去維護這個體系。
相比而言中國的軍事建就積極得多,畢竟中國的安全只能靠自己。
國際市場本質上是一個黑市,各國都是帶刀經商。
沒有自保力量又沒有大哥庇護的的國家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美國的秩序
————————————
美國頻繁通過武力手段去維護的美國秩序到底是個什么鬼呢?
其核心有兩點:
一個是美元的霸權一個是科技的壟斷地位 美元霸權意味著在全世界的范圍內有了鑄幣權,可以通過印鈔來掠奪他國的財富。
而科技壟斷則既可以保持自己在實力上的優勢地位,又可以輕松通過高價銷售科技產品來獲取高額利潤。
我們看到美國秩序本質上就是一個讓美國可以躺著收錢的游戲規則。
在這個秩序下,美國人可以過上和自己的勞動付出完全不相稱的高級生活。
維護美國秩序正是現在美國最大的國際利益所在。地盤啊資源啊與之相比都不值一提。 當然這個秩序的建立和維護也不是那么容易。 就打造美元鑄幣權來說,要讓全世界的人都愿意使用美元進行交易,一方面需要美國的國家信用和國力作為擔保,另一方面需要有價值巨大的商品為美元背書。
美國在70年代和沙特達成協議,美國向其提供各種保護和支持,沙特則規定其石油必須用美元交易且多余的收益用于投資美國國債。很快其他OPEC成員國也紛紛跟進。
于是,美元在擺脫黃金束縛后依然穩坐世界貨幣的交椅,全球進入石油美元時代。
而維持科技壟斷則是通過禁止自己和盟友向落后國家提供或出售技術來實現。
其實從經濟角度來說,任何自由交易都是互惠互利的。即使是出售技術或公司,也是買賣雙方皆大歡喜的事情。
那美國為什么要通過暴力去禁止這樣的交易呢?
一個原因是處于安全隱患的考慮,怕別的國家科技強大了威脅到自己的安全,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不想努力。
如果美國人愿意努力去不斷的提升自身生產效率,那么即使別人買了他的技術,也競爭不過他。而美國人則獲得了一筆轉讓技術的資金,可以用這筆錢繼續提升自己。 然而現實是美國人對努力工作不感興趣,對技術擴散后的競爭缺乏信心,最終選擇靠暴力壓制技術傳播,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優勢地位和高額利潤。
這種暴力干涉市場的行為從全局來看當然是低效的,但是短期內確實給美國帶來了躺著賺錢的舒適生活。
那么中國有沒有威脅到美國的這個秩序?
當然有。
只不過世界上威脅美國秩序的不只中國一家,日韓,歐盟,俄羅斯,其實都在不同程度的威脅這個秩序,更不用提各種中東拉美東北亞的小刺頭。
畢竟沒人喜歡被剝削
那相對而言中國對美國秩序的威脅有多大呢?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衡量。
一個是主觀態度,一個是客觀實力 歐盟日韓這些美國盟友,雖然客觀實力較強,各自心里也有小九九,但主觀上對于美國的態度更多是依賴。
這也是美國全球布武的意義所在:成為盟友的依賴,斷了他們搗亂的念想。
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與美國是公開敵對的關系。不過這類國家一般來說實力都不強,所以威脅程度也不算大。 中國就比較特殊了,中美之間的關系雖不是盟友,但也談不上絕對的對立,有沖突也有協作,有緊張也有緩和。但是中國的實力在這幾十年增長得太快,這就成了問題。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經常說起當年的小布什如何如何失策,在21世紀初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中東,給了中國十年寶貴的發展空間。
實際上如果站在21世紀初,誰也預料不到中國能夠發展這么快,包括中國自己。
國家統計局在2002年的的時候估計中國GDP在2020年的時候將達到35萬億元,并且“樂觀預計”中國在2050年的時候有望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結果2019年的時候中國GDP就已經達到了99萬億元,并且在早在2010年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對于美國來說,一個體系外的不受控的勢力,突然就發展到了綜合實力僅次于自己的水平,足以讓人夜不能寐。
所以中國對美國秩序的威脅主要是來源于自身實力增長帶來的客觀威脅,而非主觀上的理念沖突。
不管中國主觀上有沒有對抗美國的意愿,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成為了威脅美國秩序的客觀隱患。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秩序的衰落
————————————
雖然中國的日益強大是一個隱患,但中國的日益強大也為美國的產業鏈帶來了更高的效率。如果美國秩序能夠永遠強勢的話,一個高效的中國也并非是美國的噩夢。
只要秩序不衰落,就可以繼續用廢紙買到中國越來越高效的勞動力,這種情況下完全沒有兵戎相見的必要。 然而一個以搶劫為基礎的秩序,其衰落是必然的
搶劫本身不創造財富,想方設法加入搶劫者陣營的人會越來越多,搶劫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而在一段時間內,全球的總體財富是有限的。
韭菜總有不夠分的一天。
2015年,美國解除了自己長達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開始爭奪石油貿易的蛋糕。到了2019年的時候,美國甚至一度成為全球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國家。
美國解除石油出口禁令,從國際和美國自身資源配置合理化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這也意味著美國成為OPEC的競爭對手,這個支撐美元霸權的重要同盟出現裂痕。
另一方面,美國當年禁止石油出口的一大原因是害怕世界石油出現短缺導致自己沒油用,所以要強制把自己的石油留在國內。
如今解除出口禁令從側面反映了一個現實:
石油沒有以前那么稀缺了。
(注:期貨市場特殊案例,不代表真實現貨價格)
石油美元成就美元霸權,是建立在石油稀缺的基礎上的。而隨著技術進步,石油稀缺成了偽命題,實際上石油越用越多,各國進口石油的渠道也越來越豐富。
中、俄、伊、委等石油貿易大國,紛紛走上石油交易去美元化的道路。更令美國人寒心的是,歐盟居然為了進口伊朗石油也開始搞一個去美元化的全新支付系統。
不得不承認石油美元體系已經搖搖欲墜。
更糟的是,科技壟斷的地位也不是穩如泰山。
自由交易畢竟是互惠互利,你再怎么嚴防死守,也總有技術被交易出去。再加上中國自己的努力,科研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的產業鏈一直在升級。
中國本身是一個高效的工廠,其產業鏈的升級必定導致越來越多高端的產品賣出白菜價。而美國自己又沒有積極性和魄力與中國在生產效率方面展開競爭或者協作。
這樣的結果就是美國的盈利能力降低,同時美國的科技優勢縮小,進而導致實力差距減小。而實力差距減小又意味著維護美國秩序的力量不足。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 石油美元體系雖然搖搖欲墜,但不代表美國會放棄美元霸權。 只不過要繼續維護美元霸權就需要尋找新的資源來為美元背書,找來找去只剩下自己的高科技。
如果高科技產品只能通過美元購買,那無疑會為美元霸權提供有力的支撐。 然而轉頭一看發現中國正在攀科技。。。
美國以外的西方國家并沒有維護美國秩序的積極性,他們對中國多快好省的科技進步樂見其成。
不管中國最后能不能把科技攀上來(實際上困難重重),這個趨勢都威脅到了未來的美元霸權,所以矛盾無法避免。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
美國秩序的衰落不等于美國的衰落
實際上中國的綜合國力離美國還有很大差距,14億人努力工作創造的產值僅相當于美國3億人的6成,以后能否追上美國還不是中國眼前該考慮的問題。
美國只要愿意努力,憑借其巨大的領先地位,他完全可以繼續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優勢。
所以從表面上看,雙方的矛盾似乎也并非不可調和,只要增進了解互相信任,就可以進入到一個只有協作沒有對抗的大同社會。
然而現實沒有那么簡單。
美國如果放棄立足于搶劫的美國秩序,和全世界一起攜手合作共同創造財富,那人類的未來無疑是非常光明的。但是這條道路需要美國付出艱辛的勞動,而且回報周期很長。
于是放在美國面前的是兩個選擇:
建立合作體系,未來可以獲得長期巨大的可持續收益
繼續倚強凌弱搶劫別人,短期內可以輕松獲得巨大的不可持續收益
雖然看起來有選擇,但實際上在凱恩斯主義主導下的美國經濟,早已走上了寅吃卯糧的不歸路,他們沒有興趣也沒有空間去追求一個長遠的收益。
所以通過搶劫去解決眼前問題就成了唯一的選項。
更何況輕松的搶劫令人墮落且欲罷不能,開動印鈔機實在太舒服,就算不可持續,也要想辦法維持到最后一口氣。
這是美國的宿命,也是人類的宿命。
戰爭的防火墻
————————————
天下共主,不能示弱。一個盟主一旦顯露出力不從心的一面,其他人就會蠢蠢欲動,整個秩序就會分崩離析。
迅速成長的競爭對手,會讓自甘墮落的自己顯得軟弱,于是通過暴力打壓對手來給自己續命就成了一個合理的選擇。
也就是說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秩序去對中國進行軍事打擊,在邏輯上是有可能的。
但是戰爭不是過家家,他涉及到大量的利益和矛盾,并不是想打就能打。
在中美戰爭風險面前,至少還有三道防火墻: 第一道防火墻是利益不符。對中國發起軍事打擊不符合美國的實際利益。
中國對美國秩序的沖擊僅僅是未來的一個可能。而中美協作為美國帶來的高收益則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如果軍事打擊中國,不管輸贏都會給美國自己的產業鏈造成巨大沖擊,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那倒不至于,雖然戰爭并不劃算,但風險依然存在,因為任何決策的確立,都是基于決策者主觀價值的利弊權衡。
一般情況下美國領導人的利益和美國的國家利益是一致的。
第二道防火墻是國民共識。長期來看,共識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群體主觀反饋。 按理說國民的共識和國民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某個決策違背國民利益的同時也會違背國民的共識,這樣大家都會反對你。
戰爭這種事對于承平時代的老百姓來說,看不到什么直接收益,卻有巨大的直接風險,所以老百姓總體上會反戰,除非出現一個威脅到自身安全的敵對勢力。
比如說二戰初期正是因為美國人的反戰共識,導致了羅斯福遲遲無法讓美國加入戰爭去建立更利于自己的世界秩序。當時羅斯福就連想給盟軍運送點物資都要被國會盯得死死的。
結果珍珠港被襲后,整個國民共識一夜之間反轉,美國參戰再無阻力。
這個世界成王敗寇,客觀來說發動戰爭對一個國家而言未必是壞事,但聰明的政治家不會直接違背群體共識去做事,因為這樣的阻力太大。做事之前,要先改變共識,而短期內的共識是可以通過宣傳來影響的。
如果在極端輿論的影響下,美國民眾普遍低估中美協作的利益和中美對抗的代價,同時又高估中國帶來的威脅和打擊中國所能獲得的好處,那么國民就會產生一個錯誤的共識:
可以打
調查顯示當前有90%的美國人視中國為主要威脅,創歷史新高。
。。。。。。
老實說我們并不知道,因為決定權在美國人手上,我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過多操心。
對于中國來說,真正關鍵的是第三道防火墻:解放軍的實力 就算對方有一萬個揍你的理由,只要你的軍力足夠強大,對方就不敢動手 那么解放軍實力如何呢?
中國之盾
————————————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清楚這場假想中的戰爭會怎么打。
大國之間發生戰爭,最關鍵的勝負手是制海權的爭奪。因為一旦失去制海權,敵方就可以將力量源源不斷的投送到你的家門口,就像美國欺負其他小國那樣。
而決定大國戰爭制海權的,是大規模艦隊決戰。
大規模艦隊決戰會怎么打?
二戰時期的主要作戰模式是雙方航母的艦載機互相朝對方的艦隊扔炸彈,看誰的艦載機先把對方艦隊炸沉。
二戰后再也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艦隊決戰,但是艦隊決戰的方式卻已經發生了改變。
為了理解這個模式,我們先來假設一個歐盟艦隊PK美國海軍的場景。假設歐盟海軍組成一支聯合艦隊,向美國海軍發起進攻,會發生什么呢? 這支集合了全歐盟之力的聯合艦隊擁有4艘航母,2艘兩棲攻擊艦,25艘中型宙斯盾驅逐艦,25艘輕型宙斯盾護衛艦
他的航母艦載機的防空圈有500公里的半徑,宙斯盾艦的防空圈半徑最遠的是100公里。 就算準備不足,美大西洋艦隊也可以派出4-5支航母編隊應戰,這個時候美軍會不會像二戰那樣起飛艦載機撲過去呢?
可以,但沒必要。 發現敵方艦隊的大致位置后,美軍后方會起飛100架左右的各式戰略轟炸機。理論上轟炸機可以在800公里外發起攻擊,為了保證命中率,一般會前進到離敵方艦隊400公里的距離。
這時候美國航母編隊的艦載機會起飛進行護衛,保障制空權。
接下來,100架轟炸機在歐盟艦隊400公里外齊射1000枚反艦導彈,而歐盟艦隊全部的反導彈戰力加起來也只能抵擋兩到三百枚導彈的齊射攻擊,于是戰斗到此結束。
這就是美軍的實力,整個歐洲在其面前也不過是螻蟻。
那么如果歐盟艦隊和中國海軍PK會發生什么呢? 你會發現中國海軍的應對方式和美軍是一模一樣的 由遼寧山東二艦保障制空權,后方起飛100架轟6K以及轟6N,齊射500枚反艦導彈,戰斗結束。
那么世界上能在遠洋對大型敵方艦隊發動轟炸機降維打擊的國家有哪些呢? 只有中美 歐盟沒有大規模的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沒有足夠的航母戰力保障制空權。
中國在這二十年的軍力增長速度和其經濟增長速度一樣驚人,光海軍戰力就增長近10倍,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站上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的位置。
當前中國軍隊戰力已超歐盟之和,任何一個國家在軍事上挑釁中國都無異于自殺。
話又說回來,作為全球最大并覆蓋全產業鏈的現代工業化國家,其軍事裝備獲得爆發式的發展也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中美之間劍拔弩張的狀態并不罕見,2016年雙方海軍就因南海仲裁案發生過對峙,最終美軍也未敢越雷池一步。
當年不敢,現在就更難了。
如今要從南海進犯,需要面對3座人工島+2艘航母+20艘盾艦左右的戰力,這大致需要五個航母編隊加上大型轟炸機群才能突破其前沿堡壘。
如果從東部沿海進犯,則將面對東風反艦彈道導彈和轟6,殲16蘇30機群的輪番攻擊。同樣需要五到六個航母戰斗群才可能突破海上前沿防線。
而即使能夠毫發無損的突破中國的海上前沿防線,仍要面對中國所擁有的當今世界第二大空中力量:超過1300架三四代現代化戰斗機群。
就算美軍押上全部11艘航母,將600架艦載戰斗機悉數派出,也依然無法在第一島鏈內拿到制空權
這樣的力量對比意味著美軍就算拼光全部家當,也不能對中國本土形成有效打擊。
而把自己家當拼光的結果就是整個世界群雄并起,到時候什么霸權都沒有了。
所以和中國兵戎相見是一件非常不可理喻的事情,這不是在維護秩序,這是在自爆。
2019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了《分布式空中戰役》的報告,為美國空軍的發展提出了方向性意見。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在最近提出了自己的轉型改革方案《遠征前進基地行動》
這兩個改革方案的共同點就是把部署亞太地區的后勤設施和大型基地從關島后撤到夏威夷和澳大利亞,并把主要防線從第一島鏈后撤到第二島鏈(印尼、關島、菲律賓)。
原因無他:解放軍的火力已經覆蓋關島。
美軍在嘴巴上很強勢,在身體上卻很誠實,他們的軍隊改革方案已經事實上開始逐步放棄對韓國日本琉球臺灣一線的第一島鏈的防御。
2020年4月17日,美國空軍正式宣布停止在關島基地部署戰略轟炸機,結束了16年來該基地連續部署戰略轟炸機的歷史。
現在可以這么說,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美國對中國進行軍事打擊的概率都非常小,這個概率對于普通人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我們心里也要清楚,這個概率之所以這么小,正是建立在解放軍全力備戰的基礎上的。
一旦我們的備戰松懈,這個概率就會上升。
中國在這個世界叢林里孤立無援,在安全上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軍隊。解放軍的備戰強度越大,警惕性越高,軍事建設越積極,中國就越安全。
以目前的備戰強度,普通中國大陸居民完全可以放心的把注意力放在正常生活中,而不必在各種決策里考慮戰爭威脅的因素。
因為戰爭的陰霾就算存在,那也是飄蕩在別人的頭上。
結 語
————————————
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美國寅吃卯糧的經濟模式和搶劫體系不可持續之間的矛盾,中國只是恰好處在第二的位置上。
中國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去調和一個源于美國自身的矛盾。
美國秩序的分崩離析不可避免,這未必是好事,只是一個客觀趨勢。
不過這并不是因為中國崛起造成的,恰恰相反,中國崛起帶來的高效供給已經為美國秩序至少續了十年的命。
搶劫體系下的所有成員都是潛在的拆臺者,對付拆臺者就像打地鼠,你一松勁,就會有一堆地鼠冒出來。
但你的力氣總會用完,提前籌劃退路不失為明智之舉。
值得一提的是,舊秩序倒塌后,世界戰爭格局又將回到立法時代,至于未來的立法時代會發生什么,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
文章來源于觀雨大神經 ,作者觀雨大神經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