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某視頻平臺搜索《曉松奇談》,無法正常顯示,疑似被下架,引來眾多網友關注和熱議,但截至目前搜索“高曉松”視頻源仍能正常播放。近年來,高曉松借《曉松奇談》,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系列奇談怪論,屬實稱得上是“奇談”。但這里的“奇”并非“獨特、新奇”,而是移花接木、斷章取義、制造和傳播謠言,用歷史虛無主義抹黑歷史文化,甚至力挺靖國神社、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
一、洗白何應欽、蔣介石,稱其為堅定的抗日派,否認蔣介石消極抗日與積極剿共之實
在《曉松奇談》的《風流少帥張學良》一集中,高曉松宣稱:
“何應欽怎么會是親日派呢?何應欽是相當激進的反日”。
何應欽:“我任軍政部長以來,就提倡中日合作。”“中日相戰,兩敗俱傷,結果將使共黨勢力擴大”。

【(日)岡村寧次 / (日)稻葉正夫:《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華書局版1981年版】
后高曉松又意猶未盡地說到:“蔣介石本身就是反日的”,否認蔣介石消極抗日。
事實是,1931年夏以來,在東北,日本先后挑起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在華北,挑動石友三叛亂,策動閻錫山回晉,迫使張學良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彈壓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采用“以不抵抗為抵抗”。 “蔣中正電張學良,謂現非對日作戰之時。”——《中華民國史事日志》1931年7月12日如此記錄。

《中華民國史事日志》1931年7月12日如此記錄。蔣介石在1931年7月23日《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中宣稱:
“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則不能攘外。”(見《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30卷150頁)
“九一八事變”三天后,蔣介石致電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第21師師長劉珍年,要求“不抵抗”:
“煙臺劉師長勛鑒。哿辰電悉。日軍侵魯,已提出國際聯盟。此時我國應上下一致,嚴守紀律,確定步驟,勿為日人借口。故先勸告民中(眾)守秩序,遵公法,勿作軌外行動,以待國際之公理與國內之團結,須為有計劃之舉動。如果其海軍登岸,則我方劃出一地,嚴陣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時須忍耐堅定,靜鎮謹守之。中正,養午。”

瀛眷及尊府家屬想均已安全離沈。遙深系念。請代慰問。再青島海軍,鄙意可迅予集合塘沽。因在青或恐與日艦發生萬一意外,集合塘沽,則在各國軍艦監視之下,較為安全。請即酌行。中正,養印。
二、胡說九一八事變因張學良而起,否定西安事變的正義性
在《風流少帥張學良》一集中,高曉松說張學良晚年承認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指西安事變),并陰陽怪氣地說到:
“國家被你(指張)弄成那樣子,你就是想出名而已”。
此處,高曉松的立場已經是不認同“西安事變”。隨后,他又補充:“抗戰可以不那么早開始。”
可見,高曉松是完全反對國共建立統一抗日戰線、反對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西安事變”的。 同時,高曉松把九一八日軍侵華的原因,也歸結為“張學良導致九一八事變”
中外對于九一八事變的史實早已探察清楚,日本的侵略行徑早已定性,高曉松簡單說“張學良導致九一八事變的、乃至中日戰爭爆發”,實為不妥。 事實是日本早已制訂了“先吞并中國東北,再染指華北,最后侵略中國大陸”的野心策略。將九一八的爆發的原因歸于張學良,或把注意力放在日方宣稱的“不擴大方針”上,只會被帶入美化日本侵略、為日本政府脫責、洗白日本當局侵略行徑的路徑上去。
1992年,張學良對唐德剛說:“至于你們問我,為什么會有西安事變,我只能這么說,我相信中國一定要統一,要槍口對外,不要再打內戰了。這是我的一貫信仰,從東北易幟到西安事變都如此,談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張學良世紀傳奇(口述實錄)》P1194)
更進一步來說“九一八事變”中的不抵抗,到底誰負主要責任?
“侈言抗日,立斬無赦”。
當時國軍很多將士抵觸“剿匪”,欲北上抗日,蔣介石為此下達了此手令。從“濟南慘案”到“九一八事變”前夕,再到“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貫穿始終的。蔣介石都是“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作俑者和決策人。張學良的確執行了蔣介石下達的命令,但是洗白蔣介石,只批張學良,用心為何? 評價張學良理應堅持歷史的態度,“西安事變”是完全正義的,對全民族統一抗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高曉松卻對張學良持全面批判態度,其目的無非就是意欲顛覆西安事變的正義性與歷史貢獻,進而否定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重要性。 順便指出,高曉松還隨口編造,把衛立煌的下半生“發”到了臺灣。 在《風流少帥張學良》一集里,高曉松還言之鑿鑿地說到,
“在西安事變中被張學良抓起來的一批人啊,什么陳誠、衛立煌、蔣鼎文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以后,出了一本詩集罵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
然而事實是,衛立煌 1949 年1月從南京逃往香港,1955 年3月返回大陸,終生未去過臺灣。這是基本的常識,高曉松的談史態度不得不讓人懷疑。

【中央檔案館:《毛澤東歡迎衛立煌回國的電報》1955年3月17日】
三、參拜靖國神社,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
今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當天,高曉松此前認同日本靖國神社的一系列言行也被扒出。據悉,高曉松在某一年8月15日去參拜了日本靖國神社,并錄制視頻大談特談自己的“感想”。
在參拜靖國神社一事上,他認為這些人是在祭奠自己的親人,并說道:
“當然是可以紀念的,這些人是親人,我爺爺、我爸爸,就是進去祭奠他爺爺、他爸爸的。那是為國戰死的嘛,也不是戰犯。”
但凡有一點常識的中國人,都知道靖國神社是什么所在。 高曉松為侵略者辯護、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的用心,令人齒冷。
四、給民族英雄鄭成功扣上“大倭寇”的帽子
在高曉松另一個節目《曉說》的第二季43期節目中,他竟詆毀鄭成功為“大倭寇”。
用“倭寇”攻擊民族英雄鄭成功,這絕不是意識形態分歧,而是要從根本上挖斷中華民族精神,以所謂“歷史趣聞”來傳播歷史虛無主義,真正用意是在輿論上與“臺獨”勢力去中國化運動互相呼應。鄭成功是一位名副其實、光照千古的民族英雄,無論是國共兩黨,還是北洋軍閥,或更早一些的大清王朝,對他都是敬重有加,年年祭典。 他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收復臺灣,而且是從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人手里奪回了臺灣。1661年(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3月,鄭成功率大軍橫渡臺灣海峽,經8個多月的浴血奮戰,終于迫使荷蘭殖民者于1662年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收復了被外國侵略者占領38年之久的臺灣之后,臺灣世代民眾尊鄭成功為“開山圣王”。 鄭成功在臺灣不僅具有文化歷史概念的意義,更具有中原政權法統延續的強烈象征。 無獨有偶,在鄭成功的出生地日本平戶,每年鄭成功忌辰的那一天都要舉行公祭。日本方面這一舉動,隱藏著借炒作鄭成功生于日本而暗指臺灣歸屬未定的野心。 但是,連日本都不敢公然給鄭成功什么“名分”,高曉松卻用“倭寇”一詞把鄭成功推到了日本一方,也推到了中國人民的對立面。
“臺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并不準確”
——我們對高曉松的用心和立場,還不容易作出判斷嗎?擦亮眼睛,細讀一下,這里所有的標題都令人觸目驚心。
五、熱心“歌頌”美國、吹捧印度,因為據說它們“民主”
“我見過的軍人地位,最受人們尊崇的就是美國。”
結果爆出了美國警察當街虐美軍軍官陸軍中尉納扎里奧的事件。打臉相當快! 高曉松這段話,被中央政法委官方微博給直接掛了出來,然后諷刺道:
懂了!在美國這叫“尊重”。
在《曉說》第一季中,高曉松稱自己為“華裔”。我是拿了美國國籍的華人。
“對中國最好的就是美國。”
在他看來,印度之所以那么美好,是因為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
反觀我們呢,“統一了思想口徑,統一了口徑”,沒有那么快樂。
但高曉松可能想不到,就是印度這樣一個民主國家,在疫情來臨的時候會爆發如此大的危機。
“印度整個社會的平和,到處見不到警察,貧民窟里那么大但是犯罪率很低。”
這些都是“印度吹”不說的真相,去印度的貧民窟看看,那里才是最真實的印度。
六、用“黨衛軍”公然攻擊、污蔑我人民軍隊
“聽黨指揮的軍隊叫黨衛軍”,“軍隊永遠是屬于國家的、屬于人民的,永遠不能屬于任何一個黨,軍隊如果屬于黨,這個國家就完了”。
這是德國納粹黨的法西斯特務組織和軍事組織,1946年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為犯罪組織。 用“黨衛軍”來蔑稱我們的人民軍隊——其心何其毒也!早在2010年,高曉松就曾發布過微博,抹黑黨的古田會議,污蔑我們黨“在這確立了打土豪、當土匪的革命方向”。高曉松披著一件解讀歷史的外衣,然而,在他肥大的脫口秀袍子里藏著的盡是包藏禍心的私貨,這些私貨有一個總名稱——歷史虛無主義。1、思想火炬公眾號:《高曉松的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與危害》
2、中國歷史研究院微博、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產業發展中心,理水:《“九一八事變”不抵抗,誰之過?!》3、中國歷史研究院微博,王希亮:《九一八背后——日本險惡的“侵華共識”》
4、(日)岡村寧次 / (日)稻葉正夫:《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華書局版1981年版
5、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
6、徐泓.衛立煌海外歸來揭秘[J].江淮文史,2017(03):81-86.(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