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25日《人民日報》頭版和二條頭版專訪了一位“權威人士”,談中國經濟形式。但全文未見“權威人士”署名、單位,這種形式實屬少見。隨后,“權威人士”一詞火了。26日深夜,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號“俠客島”刊文,解讀誰是“權威人士”。】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我們這個國家,有為國分憂的傳統。有人通過干事分憂,有人通過說話分憂,有人通過邊干事邊說話分憂。最后這種人,很多都是傳說中的“權威人士”。
這個詞今天火了,因為昨天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和二版頭條,專訪了一個叫“權威人士”的人,談當前經濟形勢。這兩天股票堅挺,皆大歡喜,俠客島當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知道也不告訴你,不過權威人士是誰,倒可以聊一聊。這個,我們熟。
稱謂
先稍微普及一下人民日報的歷史。
這份中國第一大報,正史記錄中開始自1948年。但1946年,這份報紙就在邯鄲市創刊,報名么,當然是毛澤東親自題寫,雖然不是如今看到的版本。
我們的故事要從1946年說起,那也是一個5月,就比今天早一個星期,初夏的延安應當也如今天這樣,草木蔥翠,掩蓋住黃土地些許的蒼涼。那是一篇發自延安的新華社稿件,議題并不重要,說的是美國權威人士認為,英國已拒絕將太平洋三個英屬島嶼的主權讓給美國。
不經意間,這開啟了一個綿延數十年的傳統。從那時起,到昨天止,人民日報上共有1605篇文章提到“權威人士”,這個詞共出現了1770次。首尾相接的這兩次,跨越了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直到今天。
簡單說,在這份最高黨報上,權威人士不絕如縷,生生不息。
引起島君興奮的是第二次。
在那篇叫《中共權威人士評論目前時局》的新華社稿件中,“中共權威人士”發表了一段熱情洋溢、態度堅定的評論,大家感受一下:
與全民為敵的蔣介石政府,現在業已發現它自己處在全民的包圍中。無論是在軍事戰線上,或者是在政治戰線上,蔣介石政府都打了敗仗;都已被它所宣布為敵人的力量所包圍,并且想不出逃脫的方法。蔣介石賣國集團及其主人美國帝國主義者,錯誤的估計了形勢。他們曾經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了人民的力量。他們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中國與世界,看成和過去一樣,不許改變任何事物的樣式,不許任何人違背他們的意志。自日本投降以后,他們決定要把中國恢復到過去的舊秩序。經過政治協商與軍事調處等項欺騙辦法,贏得時間之后,蔣介石賣國政府就調動了二百萬軍隊,實行了全面的進攻。
這文風,讓你想起了誰?嗯,沒錯,島君心中的答案跟你是一樣的。而且這不是猜測,在《毛澤東選集》里,你能找到基本相同的表述。此后他幾次作為“權威人士”縱論時局的報道,也同樣能在他的文集里找到。相信你今天很少看到這樣的報道,一大段完整的吐槽,帶有明顯的語氣和自洽的邏輯,2000字一氣呵成,記者做的主要貢獻是加上了一個【新華社陜北三十日電】,以及重復“中共權威人士說”。
自此以后,這個“權威人士”多次出鏡。無論痛罵蔣介石還是美國,風格一如既往,吐槽從來高能。即便未必出自毛澤東本人的手筆,也無疑體現著中國最高決策層的意圖,甚至個性與風格。
演變
分析一種現象,離不開時代。
如果翻閱從人民日報創刊直到改革開放之前“權威人士”的話語,會發現斗爭的色彩一直比較濃烈。與之相對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權威人士”的形象要溫和的多。
中央黨校的唐愛軍做過一個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經歷了從“革命”到“建設”的話語體系轉換。簡單來說,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之前是革命話語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革命思維占主導;之后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重心轉移后,時代主題和歷史任務都發生了變化。
這兩個話語體系之間的差異,在島君看來,既有用詞的差異,也有詞內涵的變遷。既要注意到改革開放之后人們不再把“時刻不能忘記階級斗爭”掛在嘴邊,也要意識到許多詞本身其實早已今非昔比,比如“權威人士”。
理解“權威人士”的這種變化,離不開對這個背景的把握。你會發現,以改革開放為界,能被冠以“權威人士”的,之前主要是因身份地位的權威性,之后主要是因技能和知識的權威性。
過一個有趣的對比是,革命話語體系中的權威人士,并不全都是正面的。比如1948年3月10日的人民日報第二版,就對一個“權威人士”進行了無情的鞭笞,并進行了一番分析:
一般相信,這個所謂權威人士,如此熟悉蔣介石匪幫的內情,顯然不是別人,而只能是替南京傀儡在后臺牽線的“權威人士”,很可能就是美帝國主義侵略者在華的第一號代表司徒雷登自己。
盡管被罵,但司徒雷登的身份地位也如前分析,的確具備足夠的權威性。
后來的呢?隨手一搜今年人民日報上出現過的“權威人士”,大都是諸如“人民網將推出9種外文報道,邀請政界、學界、業界等權威人士進行在線訪談”,兩相對比,一目了然。
在那時光的演變中,“權威人士”逐漸從戰爭談到外交,談到經濟、文化、社會,談到更細致的教育、工業、媒體,談到更細致的棉花價格、兩國貿易額、圍棋、房價,大多數時候,讀者都能在上下文中找到他們的名字。從神壇,走到了細分的崗位。從墻上的掛相,到了你的身邊。
繼承
加上昨天這兩次,今年的人民日報上共出現了6次“權威人士”。再往前數,2014年,14次;2013年,11次;2012年,14次;2011年,18次;2010年,16次;2009年,10次;2008年,8次……
這么多次加起來,也沒有昨天這兩次值得解讀。
是,這次看上去頗為神秘,新聞的5W要素——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基本不全。何時是近日,何地是“北京電”,何事是點評當前經濟大勢,何因要看網上分析,何人是“權威人士”。人民日報的頭版和二版所有流程的把關者們,顯然對5W理論都了然于心,所以大可不必認為這是失誤。
雖然你很少會看到這樣一篇報道,但正因其神秘性,此文卻更為動人。
我們不能忘記革命戰爭年代時為何使用“權威人士”。用這個詞,事實上可視為一種斗爭策略。他們出現的基本語境是,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級別領導人來發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說。
如今呢?這兩篇人民日報文章,說白了是在定調子、給信心、找方向。許多網站的解讀大致沒錯,這是在向外界傳遞中共中央對經濟大勢的分析與判斷。
為何這樣做?其實文章里說得很清楚,國際上,全球供求格局變化了;國內,進入“三期疊加”階段,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產業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文章里還說,經濟運行中“幾家歡樂幾家愁”。
也許你在媒體上會看到,經濟學家、評論員們會用更為尖銳的措辭來形容當前形勢,但所有這些說法,指向的其實是一樣的緊迫感——到了必須有人站出來說經濟形勢的時候了,而且必須是高級別領導。
同樣是定調、鼓動,讓人不禁想到4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那次會議的首要議題是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一談方略,一談形勢,這兩次的人民日報頭版,完全可以作為互文看待。
我們同樣不能忘記的是一種語言風格。出現在人民日報上的絕大多數“權威人士”,語言都是人民日報慣常的風格,不會突出個體特征。但島君前面引用的許多“中共權威人士”的話,可不是這個風格,而是具有非常強的個人色彩,并且一陣見血,落地有聲。
這次的兩篇文章,卻讓人看到了一些類似的特質,隨便找幾句:
經濟增長說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錢掙”,人民群眾能夠對當前增長態勢充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東西擺近了看,往往會感覺很大,把它放遠些看,就會顯得很小。
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勁頭,有的可能需要兩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在一定時期內不要說全面收獲,可能早期收獲都見不到。但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創新是點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現在勢頭很好,我們要濃墨重彩做好這篇大文章,激發全社會擁抱“創時代”。
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債還錢,天經地義。
毋庸諱言,這是一種“短、實、新”的文風。這種文風,代表了十八大以來,中央對領導干部文風要求的高標準。
而這種在中共中央機關報重要版面,由不具名的“權威人士”回應社會重大關切的做法,是沿襲自中共歷史上一項悠久的傳統。
別問我,他是誰。我只知道,“權威人士”還會被人民日報繼續使用,在建設而非革命的話語體系之下,在真正需要的情況下。
附:2015年5月25日的人民日報刊文《五問中國經濟——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形勢》
人民日報北京5月24日電(記者龔雯、許志峰)今年以來,我國經濟走勢備受國內外關注。對于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趨向、新情況、新問題,如何理性看待、正確認識、保持定力、有效應對?近日,權威人士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聚焦重大經濟問題,回應社會各界關切。
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預期?權威人士認為,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當前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在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要用歷史的眼光分析經濟形勢,堅持短、中、長期結合。我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人民群眾能夠對當前增長態勢充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我們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視眼下的困難。
經濟運行為何出現走勢分化?權威人士表示,這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于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愿違。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怎么辦?權威人士說,要高度重視應對下行壓力,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穩字當頭,并注重“三個結合”。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投資本身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么、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適當調工資、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須的,同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消費潛力。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
如何看待經濟運行風險?權威人士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要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特別注意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宏觀調控應當從何處著力?權威人士強調,宏觀政策要把握好分寸,不過頭,也避免不及。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穩增長,又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積極財政政策要名副其實,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時,加大降稅清費力度。穩健貨幣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把錢花到實體經濟上去。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
一問:經濟增長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但這是一個讓人“不難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偟目矗衲暌詠淼慕洕鏊俜稀墩ぷ鲌蟾妗诽岢龅念A期目標,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
問: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出現進一步回落。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一季度經濟增長與預期目標相符”。對當前的增長速度究竟應當怎么看?
權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今年以來,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發展、調結構、惠民生,贏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總的看,經濟增速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當前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
以一季度為例,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但這是一個讓人“不難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從主要經濟指標看,一季度GDP增長7%,合乎預期,在全球范圍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數較大的情況下,我們的增量也較大;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就業形勢平穩;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長8.1%,各項民生指標繼續明顯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相繼出臺,一些新增長點破繭而出。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發展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出現了新的積極變化。產業結構方面,服務業跑出了“加速度”,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趨勢更明顯。需求結構方面,投資增速雖有放緩,但消費增長比較穩健。收入分配結構也在持續改善,農民收入增速繼續快于城里人,城鄉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縮小。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一些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動力在加快孕育。
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短周期看可能是嚴峻的,需要認真對待,但從更長周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經濟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
問:對于目前的增長態勢,社會反應總體上還比較從容,但也存在一些擔憂和疑慮。如何判斷中國經濟前景?
權威人士:分析經濟形勢,要用歷史的眼光,堅持短、中、長期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東西擺近了看,往往會感覺很大,把它放遠些看,就會顯得很小。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短周期看可能是嚴峻的,需要認真對待,但從更長周期看,它們又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小,但并未出現斷崖式的急速下滑,歷史上曾出現過的經濟波動幅度也比現在大。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經濟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
經濟增長說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錢掙”,人民群眾能夠對當前增長態勢充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我們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視眼下的困難,一方面堅定信心,頂住壓力,一方面積極應對,搶抓機遇,持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二問:經濟運行走勢分化
“幾家歡樂幾家愁”,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綜合看,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問:今年經濟運行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走勢分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
權威人士:當前確實存在經濟運行走勢分化,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何會這樣?因為全球供求格局變化了,國內又進入“三期疊加”階段,調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調整必然帶來分化。
從區域看,東部地區調結構動手較早,開始企穩向好,有的甚至較為樂觀,對在新常態下爬坡過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區,包括一些能源資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資拉動增長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有的也知道要轉方式,不轉不行了,但還要一個過程。從產業看,產能過剩行業和“兩高一資”行業用電、生產、投資、效益等指標下降,而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增長相對強勁。從企業看,一些技術含量低、產品缺特色、調整不及時的企業生產經營普遍困難,有的已停產半停產;而善于捕捉市場機會,重視滿足個性化需求、有品牌價值、搞技術創新的企業,日子比較好過。
走勢分化,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綜合看,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于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愿違。
問:目前,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的進程在繼續,其間也伴隨著痛苦,這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
權威人士: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調結構必然帶來陣痛,需求結構、生產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商業模式等目前都在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產業重組加快。同時,部分領域、產業和地區經濟風險有所加大。必須看到,結構調整是一個需要不斷往前推的過程,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這一關我們不得不闖過去。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早調早轉就主動,晚調晚轉必然被動。這么多年來,我國經濟就是在一次次闖關奪隘中發展壯大的,一年有一年的問題,不可能都一馬平川、一帆風順。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于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愿違。
三問: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其必然性,我們要高度重視應對,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穩字當頭,并注重“三個結合”,即近期和長期相結合、發展和改革相結合、國內和國際相結合。
問:目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備受關注,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有的問題還在發酵。您認為該如何應對?
權威人士: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要看到其必然性。這里面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舊增長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的因素;有經濟環境變化等客觀因素,也有一些主觀因素。從現狀看,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對此要有充分的準備,拿出給力的措施。
我們要高度重視應對下行壓力,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穩字當頭,并注重“三個結合”:
一是近期和長期相結合。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繼續加大對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增加未來調整壓力的增長也要不得,近期采取的穩增長政策要有利于長期發展政策目標,有利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避免引發更多矛盾,調結構、促升級的政策也要有利于短期增長,二者應當結合起來。不能為了眼前刺激增長就不顧結構、質量和效益了,對調結構有好處的促發展措施也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二是發展和改革相結合。發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標要求,也要通過改革舉措來落實,改革舉措要以發展為導向,多出臺一些有利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改革舉措。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臺,有一些改革措施從長遠講是好的,但當前可能會加重企業負擔或者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需要慎重權衡。
三是國內和國際相結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宏觀政策既要考慮國內因素,也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投資本身要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么、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消費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潛力,使消費者敢花錢、愿花錢。
問:在外需低迷的情況下,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兩駕重量級“馬車”,能否在這方面釋放更多動力?
權威人士: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投資本身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么、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首先是方向,必須選對項目,力求有市場,有長期回報,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投入到符合發展方向的地方。其次是資金來源,我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能不能把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是支撐穩增長的關鍵。目前居民儲蓄率很高,海量資金無處可去,人們難以獲得可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重大建設項目缺乏資金保障。所以,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必須整體推進,特別是要打通投融資渠道,挖掘民間資金潛力,讓更多儲蓄轉化為投資。
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適當調工資、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須的,同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消費潛力。在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大量人口由農村流向城鎮,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將會進一步擴大消費。數千萬貧困人口消費傾向最高,加強精準扶貧,增加他們的收入,可以轉化為新的消費熱點。對于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群,應提高消費品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使消費者敢花錢、愿花錢。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是可觀的,一個黃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銷售紀錄,關鍵是我們要有令人心動的有效供給,有讓人心安的產品質量。現在,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對質量好、服務好的消費品和服務性產品需求很旺,如果能有效激活,會形成巨大的增長動力,留住寶貴的消費資源。
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勁頭。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問:除了適度擴大需求,緩解下行壓力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權威人士: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全球看,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堪臼前静贿^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中央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了多項部署,關鍵是抓好落實,抓緊推進。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勁頭,有的可能需要兩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在一定時期內不要說全面收獲,可能早期收獲都見不到。但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創新是點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現在勢頭很好,我們要濃墨重彩做好這篇大文章,激發全社會擁抱“創時代”。
四問:經濟運行風險防控
從一定意義上說,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須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問: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呈現高杠桿狀態。怎么看待這些風險?在防控風險中需要注意什么?
權威人士:風險防控對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從一定意義上說,防風險就是穩增長。不出風險,經濟就能保持穩定增長。
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國廣義信貸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個百分點。從結構看,這幾年債務增長最快的是非金融類企業,其債務余額已占到GDP的125%,在世界上處于高水平。高杠桿企業主要來自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行業、部分國有企業,要高度關注這些行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情況。在經濟運行走勢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區出現連續性下滑,也可能對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要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特別注意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中央已經對化解產能過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繼續穩步有序推進這項工作,有些不得不破產的企業應依法、規范、有序處置?;猱a能過剩不能冒進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應當區別對待,積極穩妥。樓市正面臨痛苦的去庫存化階段,有效消化房地產市場庫存是一個現實問題,既關系到啟動需求,又關系到化解風險。要抓住市場調整的有利時機,順應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勢,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從微觀看,局部的風險該釋放的也要及時釋放,打破剛性兌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長期和全局風險。
五問:宏觀調控著力點
把握好分寸,是宏觀調控的關鍵,既不過頭,也避免不及。在加大力度穩增長的同時,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
問:對于當前經濟形勢,也不乏認為要進行“強刺激”的聲音。宏觀調控應當如何著力?
權威人士: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經濟矛盾、經濟特點,比我們已知的要復雜得多,宏觀調控也需要適時轉變思路、不斷創新方式??傮w上還是穩字當頭,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同時注重統籌協調、均衡搭配。
把握好分寸,是宏觀調控的關鍵,既不過頭,也避免不及。今年的宏觀政策主要注重兩點: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樣的有效措施。宏觀政策要有一定力度,達到穩增長的效果,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但是,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結構調整步履維艱。我們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質量、有效益的GDP,這是“發展是硬道理”戰略思想的內在要求。
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穩增長,又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速滑出底線。積極財政政策要名副其實,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時,加大降稅清費力度。目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全面上升,財政政策要把為企業減負擔、降成本作為政策重點,謹防出現經濟放緩、企業利潤減少但稅負增加的“逆周期”現象。穩健貨幣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把錢花到實體經濟上去?,F在價格總水平漲幅較低,常規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有所加大,但也不能放水漫灌,而要注意“度”,注重精準滴灌,既有利于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又防止增加宏觀經濟的總負債率和杠桿率,在穩增長和降杠桿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于敏感階段,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要堅持“三個不變”。
問:穩定的經濟離不開穩定的預期。請問在穩定社會預期方面,還需要做些什么?
權威人士:受復雜局面和多種因素影響,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于敏感階段,穩定預期至關重要。市場預期與經濟發展可以彼此促進、良性循環。預期穩,信心增,有利于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的熱情,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進而轉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應當看到,黨和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對企業家的支持是一貫的。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央堅持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沒有變,保護民營企業產權方針沒有變,堅持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政策也沒有變。
(來源:人民日報—俠客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還有“戲”:民主黨醞釀再度彈劾特朗普 特朗普醞釀赦免自己和親友?
2021-01-09聞韜:特朗普眾叛親離、四面楚歌,民主黨威脅彈劾,蓬佩奧逼宮罷免
2021-01-09圍繞國會風暴的11大詭異:毀了誰?誰受益?暴徒是誰?彭斯和共和黨大佬扮演什么角色?……
2021-01-09?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