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蕩的商場
走在大街小巷里,發現很多門店都變成了僵尸商鋪,冷冷清清的幾乎找不到一個客人。一個個曾經的熙熙攘攘的商業街,商場,臨街店鋪,慢慢的變成毫無人氣,商家感嘆生意難做,店面紛紛關閉,掛著轉租或者招租的紙片,某些商場店鋪也是成片的閑置。每當路過這些成片閑置的店面的時候,感受到了一種仿佛來自北風帶來的蕭條。
于是乎,有了很多關于類似“電商害國”的言論出現。眾人紛紛把指責“互聯網”,一個飲料界大佬說馬云是要“搞事”,國家應該管一管。
可以看出,電商對服飾類滲透率最高,其次是化妝品和數碼產品。但例如餐飲,水果蔬菜,飲料雜貨,還有某些服務行業,都是線上無法替代的存在。
那么,他們的困境制造者還有誰?答案是——那些“隱居幕后”的房東們。
自2000年開始,中國的房價真是“漲勢喜人”,可謂是:買到了就是賺,買的越多賺得越多!
同時帶來的是:房租的快速上漲。
2015年,在所有人都不看好房地產的時候,又一波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大漲再一次襲來,更加燃爆了房東們的自信心,“既然房價漲了,為啥房租不漲呢?”(話外:這一幕幕的“瘋狂”,只是不知道會不會應讖“上帝欲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這句名諺呢?)
于是乎,“漲漲漲”,你漲五百,我漲一千,你漲百分之五十,我直接翻倍······某些城市的普通租客常常是“一年一搬家”,而那些常駐的商鋪們更是面臨房租迅速上漲強大壓力。
維持現狀,那么店鋪利潤必須以符合房租上漲的幅度逐年上漲,但以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百的增長,這個要求著實有點高,至少絕大部分的店家是做不到的。
打出橫幅的請求商戶們
經營成本的升高,只能通過提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是,如今商品價格相當透明,要轉嫁這部分成本難上加難。此消彼長的背景下,往往實體店鋪運營到了某個時間節點,就會發現,很難再支撐下去,只能選擇關門大吉。
顯然商戶知道問題不僅僅是“互聯網”這個新物種的出現,但為何槍口永遠對馬云呢?可能怪就怪馬云這張嘴上,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要干掉實體”,如此一來,拉上了滿滿的“仇恨值”。
網商平臺的出現賦予我們更多的選擇消費的權利,但同時也如同出現在沙丁魚中的鯰魚,上場便是對著實體零售就是十萬點傷害,強勢逼迫實體零售的改變。
傷害一:線上銷售的強勢分流
在過去沒有電商的時候,人們沒有多余的選擇,只能在線下購買所有需要的物品。然而如今人們有了一個更為方便的消費方式。
打個比方,一個300克的面包,原本是一個人吃,他可以吃下去300克。如今是兩個人,所以他能吃一半,若另一人比他強壯還不講理,那么他吃的可能更少。
中國人口大約十四億,這人數是基本穩定的數字。那么意味著,消費者基數不變,消費方式卻多了,就意味著單純的線下的消費便會少了。
傷害二:價格比你低
記得家中的遙控器壞了,母親去實體店詢問,當時的店員說了種種困難,報出五十元的價格。覺得貴,然后叫我去網上購買了相同的遙控器,9.9元還包郵。
當下,“人人都能開網店,人人都是賣貨人”。對于那些小網店來說,它省去了店租,省掉了店員,省掉了稅費,甚至省掉了囤貨的費用(代理)······這意味著這個小網店可以以一個實體店無法接受的價格賣出,“成本高”是絕大多數實體店來說是回避不了問題。
傷害三:比你方便
如今,無需電腦,基本上一人一部智能機,拋棄“體驗”價值的人大有人在,貨比三家,即使足不出戶便可逛完“幾條街”。
而且和前輩們不一樣的是,年青一輩大多不再迷信“品牌”,于是乎,在網絡上也誕生了許許多多的“網紅”,這些新物種,也實實在在的沖擊了很多專注于線下實體的品牌。
等等,一系列的傷害下,零售行業入墜冬窟。但和房租不一樣的是,互聯網掘掉的不是它的根,而是當下零售的未來。
曾今制造行業心照不宣規則:一款產品的出廠價是成本的三倍,售賣價是出廠價的三倍(甚至更高)。
過去,商人進貨需要去各地尋找,找到好的貨源,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謀取利益的最大化。接下來躺下,便悶聲發財即可。但顯然這樣的巨大的利潤差是不合理的,隨著時間,必然會有人為了夢想又或者為了自己,從而來揭穿它,然后打破它。
例如小米,當初便是打響了當時還是暴利的手機行業的第一槍,一個接近腰斬的價格,踏上的就是這個風口。自此智能手機的價格快速下降,實實在在的“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然也有人說小米是“攪屎棍”,嗯······我覺得這樣的棍子可以再來一捆。同樣的是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只要雙方滿意,不見的誰比誰重要,誰比誰下作。
在普遍唱衰實體零售的當下,類似于名創優品這樣的零售品牌逆勢崛起。
2013年9月MINISO名創優品進駐中國,截止2016年9月,店鋪數量已經超1400家,遍布全球各地。營收2014年20億到2016年達到100億。
它的經營模式挺另類的,不過證明了零售還有另一條路走。
(話外:如此爆炸般發展的商業模式,看不懂,但就現在的數據來說,它可以說是成功的。至于未來怎樣······不知)
阿里的“新零售”布局
阿里作為新零售概念的提出者,近年來頻頻布局實體零售,新零售版圖不斷擴充。既有盒馬鮮生、淘咖啡的新業態,又先后投資蘇寧、三江購物、銀泰等實體零售巨頭,再到今年2月入股百聯集團,今年11月入股高鑫零售。(話外:嗯?!你不是說“滅掉零售”么?)
騰訊重金入股永輝超市旗下超級物種。(感覺騰訊是看不看得懂先把坑占著,這樣才能有后招,不至于太被動。)
在互聯網如此深度普及的今天,信息不對稱的領域終將會被瓦解。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擠占舊事物的生存空間。不管你為他哭喊多少次,找一萬個理由,一樣無可奈何。
從馬云的“打臉”的行為便可以知道,互聯網對實體零售的沖擊是鐵定的,但實體零售是一定干不掉的。
因此,互聯網普及帶來“實體店的大面積消失”的現象很可能只是暫時,它不會就這么消失,只是需要磨合磨合,改變改變一下自身。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只是某些東西,即將被淘汰了。(想起90年代的下崗潮······望一切安好)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