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金一南:臺灣問題已成遏制中國的核心要素!
統一大計,國之永恒基業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能夠稱之為“強國”的國家,尚處于分裂狀態。
臺灣問題已成遏制中國的核心要素,也對中國外交形成了巨大的無形的制約。
臺灣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但海峽兩岸的對抗性質卻已經發生了質變。這種質變源于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期間,毛澤東和蔣介石之間的最大爭論:“誰在代表中國?”毛澤東和蔣介石都說,自己代表中國。但是,今天對岸不屑于代表中國,對岸說:“你代表中國,我不代表;但是你不要代表臺灣,我代表。”這就是今天臺灣問題的質變。
為了解決臺灣問題,鄧小平曾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個設想的背景是國共第三次合作。但國民黨下臺之后,這個條件已經不復存在了。國民黨再要恢復權力非常難,而且即使國民黨恢復了權力,新一代國民黨人和過去的國民黨人也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所以,今天的我們正面臨著一系列的新問題。
社會規律必須通過人的努力去實現
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像孫中山那一代的老國民黨人,是絕不會讓步的。孫中山曾經說過:“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點已經牢牢地印在我們的民族意識之中,而正是這種意識才使一個國家的文明保存了下來。”
孫中山為什么講這句話?因為當年鬧革命的時候,日本人曾給他提供了包括武器、錢和避難所等很大的支持。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當時,日本人立刻找上門,讓孫中山兌現諾言,割讓滿蒙與日本。孫中山說:“第一,我從來沒有說過要割讓滿蒙與日本。第二,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點已經牢牢地印在中國人民的歷史意識之中。”
孫中山還講:“四大文明古國有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中國。只有中國文明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為什么?因為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的國家都破碎了,文明就跟著破碎了。只有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所以,讓我們割讓滿蒙與日本,想都不要想。”國民黨創始人的思想基礎非常牢固,基礎就是“一個中國”。
蔣介石也一樣。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為了防止大陸武力攻打臺灣,美軍派出第七艦隊割斷了臺灣海峽。單從這點來看,蔣介石本該很感激美國人,但他卻很生氣。為什么?因為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講:“臺灣地位未定,要等到對日合約簽訂、朝鮮戰爭解決之后,才能定臺灣到底歸誰。”
6月27日當天,蔣介石就給杜魯門發表了反對聲明。蔣介石講,美國派第七艦隊割斷臺灣海峽他很高興,但杜魯門說臺灣問題未定,他又很不高興。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并不影響會議的召開,關于臺灣地位的決定,大陸和臺灣都是中國領土,不容人割裂,曲解臺灣地位就是別有用心。蔣介石與共產黨可以說是不共戴天,他恨不能將共產黨人斬盡殺絕。但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他毫不含糊,絕不讓步。
從一張蔣介石晚上在金門眺望大陸的圖片可以看出,他的夢想就是光復大陸。當然,他的另一個夢想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不管打成什么樣,一個中國原則不容更改。這是國共和談根本的基礎。
臺灣“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也和共產黨對抗了一輩子,但晚年的他曾是臺灣的統派頭目。2001年,他在去世前曾講過:“世界上所有大國,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希望我們中國統一,而海內海外的中國人,沒有不希望中國統一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以來的恩恩怨怨,最后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雙方百川歸大海,匯聚在了一起。
但今天,這一點卻發生了巨變。
從孫中山到蔣介石再到蔣經國,幾代國民黨人都堅持“一個中國”。但從李登輝開始,國民黨的統治階層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李登輝一上來就大放厥詞:“中國得分成七塊(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華南、華北等七個區域),中國太大了,別人害怕,應該分成七塊,相互競爭,追求進步。”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提出“兩國論”,7月14日,在美國和中國大陸的壓力下,李登輝將其言論收回,改成“特殊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李登輝之后,陳水扁又提出了“一邊一國”。他聲稱自己的“一邊一國論”絕不更改,不像李登輝的“兩國論”,只有五天的勇氣。
2000年8月,中共召開十六大會議前夕,陳水扁認為此時中共內部正忙于權力交接,一定無暇他顧,正是提出“一邊一國論 ”的好時機。
2003年10月,陳水扁又拋出了“兩邊三國”論。這次他不但沒有收回去,還變本加厲地說:“今天已經不是一邊的問題,今天的蒙古已經獨立了,那么臺灣不可以嗎?將來會是蒙古、大陸、臺灣兩邊三國。”
歷史已經發生了重大斷裂。中國的“一國兩制”政策針對的是斷裂帶的那邊,而今天我們面對的卻是斷裂帶的這邊,這就是為什么“一國兩制”政策很好,但屢屢難以奏效的重要原因,對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今天的臺海形勢并非突變,而是漸變的過程,只不過在發生蛛絲馬跡變化的時候,我們的思想警惕性不夠高,所以思想準備不足。當然,也并非毫無所知,比如,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三大任務:發展經濟、完成統一、維護世界和平。
有很多人說鄧小平個性急躁,提得太早了。他為什么這么急?很多人甚至猜測:“統一中國是重要的歷史任務,鄧小平這么著急,是不是受到了歷史榮譽的引誘,想在中國歷史上名流千古?”這種設想不失為一種可能,但是,從鄧小平在1985年9月20日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想法完全不是來自于榮譽的引誘,而是來自于危險的威迫。
他說:“我們擔心蔣經國不在了,臺灣會走向混亂。不管怎樣,現在臺灣和我們還有共同點,都認可只有一個中國。但如果蔣經國不在了,就可能出現兩個中國。”
解決歷史問題需要歷史契機,歷史契機稍縱即逝,一旦錯過,便麻煩不斷。鄧小平正是要抓住20世紀80年代蔣經國當政這個歷史契機,抓緊解決臺灣問題。但后來的形勢被小平同志不幸言中。1988年1月,蔣經國因嚴重糖尿病,突然病逝。距離鄧小平以上講話只有兩年多的時間。
很多人認為李登輝是蔣經國指定的接班人,但實際上蔣經國從來沒有指定過接班人。蔣經國是個很現實的人,國民黨政權要在臺灣站穩腳跟,必須要找個當地的臺灣人來充門面,否則政權難以維持穩定。臺灣人中,李登輝曾給蔣經國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李登輝第一次見蔣經國的時候,是騎著自行車去的。當時臺灣官場氣氛非常腐朽,一個農學博士竟然騎著自行車來見他,蔣經國覺得這是個辦實事的人,因此對李登輝印象深刻。
此外,李登輝每次見蔣經國都會帶一個本子和一支筆,蔣經國的每一句話他都會記下來。然后在第二次會面的時候,他再逐項匯報自己是怎么落實的,蔣經國認為他認真踏實,更對其青眼有加。
于是,蔣經國開始重點培養李登輝。雖然沒有把他選定為接班人,但是將他提到了國民黨副主席和臺灣“副總統”的地位上,為他日后登上“總統”大位搭建好了非常有利的進軍平臺。
蔣經國在不斷考察李登輝,1983年,他任命李登輝為臺灣省省長。當時,一幫“臺獨”分子正在鼓噪“臺獨”,動靜鬧得非常大。蔣經國不動聲色,靜靜觀望,他想看看李登輝會如何處理這件事情。今天,我們無從知曉當時的李登輝是否知道蔣經國在背后觀察他。但我個人估計,以李登輝的聰明才智,他可能早就知道了蔣經國在有意試探他。
在臺灣審議會上,李登輝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表示堅決反對臺灣“獨立”。臺灣和大陸是血脈相連,絕對不能割斷,誰如果企圖割斷臺灣與大陸血脈的關系,臺灣就得死亡。
蔣經國悄悄地把李登輝在臺灣審議會上的發言稿調回來,完整地看了一遍后,他感覺非常好。又是農學博士,又騎自行車來見我,又對我的每個指示都落實得不錯,又堅決反對“臺獨”,這人可以用,所以一步步地把他提了上來。
但是,1988年1月蔣經國突然去世時,李登輝也很措手不及,因為他還沒有準備好被蔣經國提升為接班人,所以當時國民黨內部一片混亂。宋美齡當時專程坐飛機從美國趕到臺灣,為什么?她就是要阻止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主席。
當時國民黨內部群龍無首,中常會開得亂七八糟。但在會上,一位國民黨副秘書長卻跳得奇高,他堅決擁護李登輝當選主席,如果誰不選李登輝當主席,他恨不得把茶杯砸到誰的腦袋上。會下串聯,會上演說,最后在一片混亂中,李登輝終于以微弱的多數當選為國民黨的主席。
那個當時跳得非常高的人就是宋楚瑜。李登輝能夠出任國民黨主席,宋楚瑜的臨門一腳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988年李登輝當選后,宋美齡隨即離開臺灣,就再也沒有回來過。2000年國民黨丟掉政權,從此以后,宋美齡更是不讓任何人再提臺灣問題,直至2003年6月去世。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金一南:“一國兩制”政策很好,但屢屢難以奏效的重要原因是對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2017-12-16蘭斌強 | “一國兩制”的年限:只有認真走好后30年,才有條件談50年以后
2017-06-22李北方:“一國兩制”成了可商榷的議題,香港有些人作死作大了…
2017-05-02占豪 | 中央對香港亮出底線:若一國兩制失敗,香港的損失將是全部!
2017-04-3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