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即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安排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做出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新時代的使命擔當,實現這一戰略安排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新時代的戰略安排體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有目標有規劃有步驟的特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這一偉大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要實現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方向一致性、戰略連續性、步驟階段性”的規律性特點,黨的十九大做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體現了這一特點。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前夕,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就提出了把我國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自此以后始終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發展目標。盡管把“現代化”內涵先后表述為“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建設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但“現代化”目標始終如一。現代化就是動態的,其內涵隨著時代和實踐發展不斷變化,黨實現現代化目標內涵的變化正反映了“現代化”這一規律性的特征。
其次,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制定中期和短期目標和規劃。為了實現現代化目標,中國共產黨制訂十五年到二十年的中長期目標和規劃。第一個中長期是目標和計劃是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的“兩步走”的戰略,即:“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1](P483) 1980年“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實現以后,為實現“第二步”目標,形成了“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2](P16)在“三步走”戰略第二步實現后,又逐步形成了“新三步”戰略,即 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 21世紀頭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可見,先后規劃的15年或20年的目標和規劃有:從1965年到1980年的15年,從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為實現這些中期目標又制定短期目標和規劃,即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新中國成立68年以來,一共定了13個“五年計劃”或“五年規劃”。為了“五年規劃(計劃)”的順利實施,每年還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規劃。
實現現代化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實現民族獨立以后的發展目標,但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沒有一個執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有目標有規劃有步驟地推進現代化。有目標、有規劃、有步驟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鮮明特點。中國現代化的實現過程是不同階段發展戰略相承繼和發展的過程,“兩步走”戰略、“三步走”戰略、“新三步”戰略,都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又一個相銜接的進程。這些具體戰略沒有偏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總目標,而是把總目標階段化,既是實現總目標必經的過程,也在時代和實踐的發展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著總目標,一脈相承不可分割。黨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做出了在2020年后分兩個階段的戰略的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安排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為兩個階段推進,積小勝為大勝,體現了黨對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戰略設計方面成功經驗的基本遵循,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方向一致性、戰略連續性、步驟階段性”的特征,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
二、新時代的戰略安排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比較鞏固的國防,讓中國人民站得比較穩了。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進入了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黨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始終強調發展本身不是目的,發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鄧小平在1978年時就指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3](P128)經濟發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礎,沒有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可能提高,但經濟發展不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目的就失去了意義。中國的現代化與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的根本不同在于中國的現代化前面始終有“社會主義”這一定語,這一定語表達是現代化的價值規定,即現代化依靠誰、為了誰、誰來享有現代化成果,這一價值規定體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不只是停留在思想理念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在具體戰略和實際工作中,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體現了這樣的思想和理念,比如“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每一步都把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作為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量化指標,從1980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到2000年翻兩番;另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標準,1990年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2000年讓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新三步走”戰略步驟體現了在經濟發展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面性,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新的戰略安排對發展和發展目標一致性體現得更為充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必須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黨的十九大根據新的戰略安排提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都體現了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主體,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新時代的戰略安排體現了黨的自信和實事求是
新的戰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提前15年,這體現了黨的自信。黨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和目標表述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的,“兩步走”戰略提出到20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調整為“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并且把時間推到20世紀中葉。
黨的十九大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提前到2035年,這是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為基礎的。從經濟總量看,我國GDP總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已達11萬多億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計算,2016年,我國GDP占世界總量的14.9%;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從生產能力來看,中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形成了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生產能力快速提高,約有200余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多數工業品在國際市場占有較大份額。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遙遙領先,目前中國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位居世界第一,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穩居世界高鐵里程榜首,中國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占據七個席位,擁有世界最大的電網規模。從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看,貨物進出口總額、貨物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服務貿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都位居世界前列。中國研發投入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研發投入強度2%以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民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國民總收入在人口增加近4億的基礎上實現了從不足200美元達到8 000多美元的飛躍,達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從1978為67.7%和 57.5%降到2016年的29.7%和33.0%。我國農村貧困人口2016年減少到4 33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從1978年97.5%降到4.5%,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我國大學粗入學率達到43.4%,基本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水平;預期壽命達到76.5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4.3歲。根據現在基礎,從現在到2020年經濟保持年均6.5%增速,2020年以后經濟保持年均5%增速到2035年就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因此,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提前了1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充分的現實基礎,是實事求是的。
同時,黨也保持足夠的清醒,強調這是很艱巨的任務,因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取得了顯著提高,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國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實現新的發展目標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生產力發展程度來看,我國既有世界先進甚至世界領先的生產力,也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后的生產力;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新產業和新動能成長的還不夠快,經濟增長還沒有完全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的軌道中來;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生產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勻。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很好,但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社會法治化水平不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很多,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九大告誡全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決戰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并且要充分認識這場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
四、新時代的戰略安排具有重大的歷史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能更好地彰顯這些意義。鄧小平也曾指出實現我們發展戰略的意義,“第一,是完成了一項非常艱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務;第二,是真正對人類作出了貢獻;第三,就更加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4](P224)
實現新時代的戰略安排更能彰顯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先是進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讓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然后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實現新時代的戰略安排,中國這個有5 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將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將作出更大貢獻,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現新時代的戰略安排更能彰顯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所有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的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先行實現了現代化,發展中國家一般是在實現民族解放和獨立后開始現代化進程的,屬于“后發式”。“后發式”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條件與早發國家現代化的條件有很大不同,不但不具備先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機會,并且還要與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發達國家進行競爭。同時,由于各方面的落后,國內存在著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的矛盾和阻礙現代化的因素,致使很多國家現代化進程緩慢、或者在現代化到一定階段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實踐證明在落后國家實現現代化完全照搬發達國家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如何在經濟發展落后國家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給出現成的答案,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沒有成熟的經驗和先例可供借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借鑒了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有現代化的一般特點,但更具有中國特色。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進步已經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人研究“中國模式”、 “中國道路”。新時代的戰略安排如期順利實現更加表明中國道路的成功,而中國的成功勢必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實現新時代的戰略安排更能彰顯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和光明圖景。中國現代化和其他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區別還在于它的社會主義規定性,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1979年鄧小平指出:“我們干四個現代化,人們都說好,但有些人腦子里的四化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不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這樣,關系就大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讓步。”[4](P204)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但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一點不容置疑也不容否定。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這一點。沒有正確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偉大的夢想,都不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外來的”,更不是“西化的”,是我們“獨創的”,是一條人間正道。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發展歷史進程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的勃勃生機必將彰顯出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優越性,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有著非同反響的意義。現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大約只有11.9億,占世界人口比重16%。中國現在有人口13.8億,占世界人口比重18.5%。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意味著高收入國家人口翻一番還多,占世界人口比重將達到35%,而其中多一半生活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表明,在經濟技術落后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通過走社會主義道路,可以實現現代化,并且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這實際上是用事實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光明圖景。
參考文獻:
[1]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 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2]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來源:原文發表于《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 年第 12 期 / 總第 228 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莫道刻舟求劍好,憲法修改人民歡”,易中天、正和島等,請你們說話注意點!幾顆耗子屎難道壞得了新時代這鍋好湯?
2018-03-13一個全新時代到來,美國天然氣發生歷史性巨變,正在改變全球市場
2018-03-09?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