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與美國大規模的正面對抗其實只有兩次。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另一次就是最近的這場中美貿易戰。
二者雖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環境不同、對抗方式不同、對抗領域不同……
但仔細揣摩一下,兩次對抗卻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主要有四點:
一、中國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頃刻間,全世界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到東北亞的這個半島上。
6月27日,美國決定派出海軍和空軍入侵朝鮮領海、領空,進攻朝鮮人民軍。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向臺灣海峽出動,侵占中國領土臺灣,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既定部署。30日,又命令美國陸軍在朝鮮參戰。此后,美國侵略軍的坦克碾壓朝鮮大地,并威脅著中國的國家安全。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那是毛澤東在力排眾議之后做出的重大英明決策。
毛澤東還把自己的兒子毛岸英也送上了抗美援朝戰場。
要知道,當時成立不久的新中國,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國防工業,底子非常薄、基礎相當差。能不能和美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進行面對面的對抗?包括中共一些高層領導在內的很多人,都是信心不足的。原本是擬派林彪率兵入朝,就連多謀善戰的林彪都托病推辭了,改由派遣彭德懷掛帥出征,可見當時毛澤東的壓力之大。
(毛澤東與毛岸英在一起)
正因為毛澤東這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有一言九鼎的影響力,才舉重若輕地指揮了這樣一場國力對比力相差懸殊的戰役,并取得最終的勝利。
1953年7月,美國被迫簽訂《朝鮮停戰協定》。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后來,朝鮮戰爭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我獲得了一個不值得羨慕的名聲: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因此,抗美援朝戰爭也被稱為中國的立國之戰。
60多年過去了。美國國力當然有了很大提升,但中國更是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經濟上,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防工業和科學技術上,中國取得了突飛猛進。
更值得一提的是,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又產生了一位堅強的領導核心。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習近平是繼毛澤東之后另一位具有超常人格魅力的領導人。他因深厚的人民情懷受到廣大群眾的真心擁護,因廣博的世界眼光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尊重。
(習近平看望邊防官兵)
堅強的領導核心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如果國家領導人的向心力大、凝聚力強,國家就能迸發出超乎想像的強大能量。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大國之間的比拼,也是大國領導人之間的比拼。所以說,目前的形勢與60多年相比,第一點相似之處就是:中國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
二、美國主動發難失道義,中國防衛作戰占據道義上的制高點
60多年前,美國侵占中國領土臺灣,主動進攻朝鮮人民軍,并對中國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當時,美國把臺灣和朝鮮半島這兩個看起來不相干的地區聯系起來,同時采取嚴重的軍事步驟,公然干涉中朝兩國的內政。
從冷戰開始以來,美國一直把這兩個地區看作是在遠東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橋頭堡,尤其把中國領土臺灣當作自己“不沉的航空母艦”。杜魯門總統發表的聲明中宣稱:“對朝鮮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產主義已不限于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現在要使用武裝的侵犯與戰爭。
其實,那時的中國并不想打仗,是被迫進行的保國衛國的戰爭。
所以有人說:“不是毛澤東好戰,問題是美國已經打到我們的國境線上了,不打怎么辦?”
后來毛澤東對金日成講起這件事的時候說:“我們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么一翻,那么一翻,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還是決定了。”這是毛澤東對當年中央政治局關于出兵援朝決策過程的一個形象的概括。這是一個何等艱難的決策啊!
目前的情況與60多年前相比,這種情形也是很相似的。
今天的中國,雖然強大了很多,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但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度,有天下和諧的文化,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中國并不想打貿易戰,因為貿易戰是兩敗俱傷的事情,很難有單一的贏家。
但特立獨行的特朗普總統為了一國之利一己之私,非要開打貿易戰,采取貿易霸凌主義,對中國開出一些很不合理的條件,并使貿易戰不斷升級擴大。
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為了國家尊嚴,還是為了國家利益,中國必須得積極應戰。如果不戰就屈服,那美國就會認為中國是一個“軟柿子”,就會更加橫行霸道、肆無忌憚。
當然,中國的被動防衛,占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這有兩點好處:一是在國內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進行了同仇敵愾的輿論氛圍,貿易戰其實也是輿論戰;二是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支持,不少國家紛紛抵制美國發動的關稅政策。
三、都是持久的消耗戰
目前,網上也有一些激進的輿論認為,美國經濟不行了,開始走下坡路,一打貿易戰,美國就會加速衰落,甚至解體。
地球村9號認為,這種輕敵的思想是很危險的,也是有害的。中國有句古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畢竟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中國在諸多方面,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正視差距,彌補短板,縮小差距,實現超越,這才是科學的思維和健康的心態。
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韓軍和聯合國軍傷亡57萬以上,但中朝軍隊傷亡63萬多人。財力上,有人統計,抗美援朝三年,中國直接的戰爭費用為62億人民幣,加上間接費用,肯定比這個數字高出一些。當然,美國消耗的財力遠遠大于這個數字。
當下的貿易戰與抗美援朝戰爭是相似的,都是一場持久的消耗戰,打的既是財力,也是信心與決心。
中國人是很有忍耐精神的,戰爭年代,輕傷不會下火線。沒有硝煙的貿易戰中,即使財力上受些損失,也不會輕易叫痛。
其實,貿易戰不可能一下子誰把誰擊敗,是持久地比消耗、比忍耐,扛到最后,那個不叫痛的國家就是贏家。
這兩天,一篇署名“宣言”,標題為《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的文章刷屏,其中有一金句:“有風有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形象地說明了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將是持久的消耗戰。
四、美國低估計了中國人民的力量和反擊的決心
“三八線”是位于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后,“三八線”是同為朝鮮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兩個政權的臨時分界線。
抗美援朝戰爭之前,出兵還是不出兵?毛澤東的底線是只要美國不越過“三八線”就可以不出兵。
但是,美國人過低地估計了中國人民的力量和反侵略的決心,他們對中國的多次警告充耳不聞,不斷向北推進。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突破了毛澤東的最后底線。所以,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
當下的貿易戰,美國也是過低地估計了中國人民的力量和反抗的決心。
特朗普沒有想到,他們每出臺一部新的征加關稅方案,中國立即就會跟進采取新的反擊措施,幾乎都是對等的數量級。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曾指出:“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這,是既是國家領導人的信心與決心!也是國家和人民的信心與決心!
(資料來源:地球村9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劉楓:美國對華貿易戰略的轉型——從奧巴馬的剝皮吃肉到特朗普的敲骨吸髓(修訂)
2018-08-08劉楓:從圍攻胡教授事件談清理新自由主義的急迫性——應對美國金融貿易戰是場持久戰(修訂版)
2018-08-08?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