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這兩天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會議,其中值得注意的一則新聞,那就是按照黨章,馬正武和馬偉明遞補為中央委員。
作為戰忽局裝逼司的一員,當看到馬偉明的時候,頭立刻大了三圈。這個人是戰忽局的大敵,專門破壞戰忽工作,正所謂“百年戰忽,毀于馬偉明。”
根據我戰忽局工作條例,中國掌握的技術都不是核心技術,我們的軍工技術至少要落后美國20年,或者落后至少一代,這是全網統一口徑。
比如局座2010年在《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旁征博引、數據詳實、圖文并茂,只為了駁斥某機構把中國排到世界第二的報告。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典型的戰忽局神作,一只人畜無害的小白兔形象躍然紙上,為中國軍力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掩護作用。
他指出,中國軍費雖然大幅度增長了,但其實都花在還舊賬、養人員、維護既有設備,用在發展裝備上的錢沒多少。
他說中國兵力數量雖多,但恰恰反映了裝備的落后。越落后的裝備需要配備的人數越多,需要消耗非軍費越多。操作人員素質專業水平也不行,更沒有實戰經驗。
比如核力量方面,中國無論是在核彈頭數量,還是運載工具以及分彈頭技術方面,都是五常墊底,在信息戰、精確打擊武器和新概念作戰平臺等要素方面更為落后。
海軍力量方面,他認為中國海軍缺乏萬噸級以上的水面戰斗艦艇,排在美、俄、英、法、日、意、印之后,居世界第八。由于核潛艇數量少,潛艇兵力是擁有核潛艇國家的倒數第一。
空軍方面,由于中國空軍缺乏超音速巡航和隱身能力的四代戰機和高性能無人機,只能排在美、俄、英、法、日、印之后,居世界第七(然而殲20第二年就亮相了)。
局座認為,能排第七已經不錯了,因為隨著美國四代機的大量外售和俄印五代機的研制及裝備,中國空軍軍力的排名可能還要往后順延。
在陸軍力量方面,由于缺乏大量先進的直升機和無人機,信息化水平很低,導致排名大幅后延,排在美、俄、英、法、日、印之后,居第七。
他綜合各項指標的數據,最后得出結論——就算是再高速發展十年,也就是到2020年,中國軍力最多排在美、俄、英、法之后,位于五常墊底。
他說在2020年的基礎上再過30年,也就到2049年建國100周年的時候,中國軍事力量才可能上升到第二位。
可以說局座十分盡心盡責,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敵對勢力放松對我們的警惕,為中國軍力的發展減少不必要的阻力。
各位戰忽局的同志一定要記住了,局座統一口徑:到2020年我們的軍力是“五常墊底,世界第五”。
其實局座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中國的軍力正在暗渡陳倉,中國的高科技武器迎來了大暴兵階段,各種先進武器如雨后春筍,讓軍迷大呼過癮。然而戰忽工作卻越來越難做。
比如這個馬偉明,你看看他對媒體凈說些什么?這個遙遙領先美國,那個領先美國一代,還說什么顛覆未來海戰模式,這還讓我戰忽工作怎么做?
不得不承認,戰忽工作遇到了空前的挑戰,“百年戰忽,毀于馬偉明”。我們必須研究一下這個馬偉明,才能做到知己知彼,開創戰忽工作新局面。
馬偉明,出生于1960年,江蘇鎮江市揚中人。曾就讀于海軍工程學院(現在的海工大)和清華大學,海軍技術專業少將軍銜,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工程院院士。
我懷疑他已經加入了戰略恐嚇局,但是我沒有證據。戰略恐嚇局簡稱戰恐局,是戰忽局的最大競爭對手。而馬偉明經常對戰忽工作進行定向爆破,破壞力極強。
用一句話概括馬偉明的主攻方向,那就是艦艇上跟電有關的部分,綜合電力系統、電磁彈射和電磁炮等。
我們都知道,海基核力量是人類的終極真理,是公認的最具有威懾性的核武器。所以英國、法國寧可放棄陸基導彈,也要保持自己的戰略核潛艇。
海基核力量威懾力大,主要是因為隱蔽,誰也不知道它藏在哪里。但是有個前提,那就要足夠安靜。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1988年我國第一艘戰略核潛艇水下發射成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但是我國核潛艇最大的缺點也必須要承認,那就是噪音大,被美國稱之為水下拖拉機,說我們這邊一發動,美國那邊監聽員的耳朵都要被振聾了。
美國在中國周邊,布置了大量的水下監聽設備,中國潛艇如果要想突破島鏈封鎖,自由出入太平洋,問候關島夏威夷甚至美國本土,哪怕蹭蹭不進去,也必須做到足夠安靜。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某型新型常規潛艇立項,需要從德國進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發電機系統,結果驗貨的時候,發現該電機存在固有振蕩問題。
這種振蕩會不僅產生強烈的噪音,如果震蕩指標超過臨界點,會造成整個動力系統癱瘓。動力系統一旦癱瘓,對潛艇來說后果不堪設想。
如果使用這種電機,那么潛艇性能就無法達到設計要求。馬偉明提出質疑,對方卻十分傲慢,不承認存在問題。
三十多歲的他內心憋了一股勁,一氣之下,就回國了。回國后,他拿出3.5萬塊錢,把衛生間改造成實驗室,帶領5名成員組成的研究小組,下決心研發自己的電機。
在六年時間內,他們五加二、白加黑,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終于找到了有效消除這種振蕩的方法,研制出了自己的十二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世界性難題。
這一項科技成果不僅解決掉了我國主戰潛艇的心臟病,還被迅速應用到了各種艦船、飛機、移動通信領域的供電系統中。
該成果獲2000年度全軍武器裝備系統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科技部網站上沒有公布)。2001年他當選為工程院院士;2002年,386親自簽署命令,授予馬偉明一等功。
一等功有多難立?在軍中有這樣的說法:三等功站著領,二等功躺著領(負重傷或者殘疾),一等功家人領(犧牲)。這足以說明馬偉明的這項技術對部隊意味著什么。
他的貢獻還不止于此,在十二相交流整流發電機的基礎上,又研制成功了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也就是一臺發電機,既能發交流電,又能發直流電,并且能夠同時供電。
這種發電機,可以完全滿足整個艦艇對各種不同設備的用電需求,要直流有直流,要交流有交流,且不會產生電磁干擾。
該款發電機與交直流分別供電的兩臺發電機組相比,體積和重量減小40%以上,工程造價降低40%以上。2002年,交直流發電機通過了國家鑒定,正式生產裝備部隊。
該發電機運營數年表現非常穩定,沒有發生任何故障。2011年初,這款產品再次獲得了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時候的他可以說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在功勞簿上躺一輩子。然而對于他來說,這才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他野心大著呢。
他是研究電氣工程的,所以他直接把目標瞄準了世界軍事科技的最前沿——艦船綜合電力推進系統。
先說艦艇的動力系統,最開始是人力和風力,然后是蒸汽動力,再后來是內燃機、燃氣輪機、蒸汽輪機、核動力汽輪機,但都沒有擺脫機械傳動,都得用傳動軸和齒輪組。
在一些船舶上,傳動軸的長度往往占一艘船總長的五分之二,占據了不少體積,而且大量高速轉動的機械,不僅僅損耗了能量,還導致了大量的噪音,降低了艦艇的隱身性能。
所以美英等海上強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綜合電力系統,也就是原動機輸出電力,通過電線把電直接送到螺旋槳上,省去了傳動軸和齒輪。
同時還可以用電力驅動通信、導航、武器設備、日常設備等,大大簡化了艦艇的動力系統結構,提高了艦艇的效率,降低了艦艇的噪聲,被譽為艦船動力的革命。
而且用全電驅動,不管是柴油機還是燃機輪機,亦或是蒸汽輪機作為原動機,格局部署也不再受到限制,多機并聯也比較靈活,本質就是并網發電即可,所以全電驅動是大勢所趨。
當時發達國家的技術路線是中壓交流,比如美國的DDG-1000驅逐艦和法國的西北風登陸艦,但是馬偉明發現了他們的缺點,那就是設備體積偏大、效率偏低,供電連續性不高、故障頻發。
舉個簡單的例子,原動機轉速直接影響交流電的頻率,如果幾臺原動機轉速不一致,那么他們之間互相互影響,甚至會造成沖擊電壓,可能嚴重損害發電機組和設備,不利于系統穩定。
還有一點,中壓交流系統,依然需要變速箱和主軸帶動螺旋槳,這樣的話噪音還是會有一部分通過主軸傳到水中。
交流電還有個缺點,那就是導體內部電流分布不均勻,電流集中在導體的皮膚,越靠近導體表面,電流密度越大,這種現象叫做趨膚效應,相比直流電要費導線。
馬偉明提出了新的技術路線——中壓直流技術路線。為此,他先后3次召集全國頂尖專家研討,結果遭到一致反對,說英美都沒走這條路線,我們肯定走不通。
專家的反對意見也不是沒道理,主要是技術不成熟,面臨諸多未知挑戰。但困難是公平的,對我們是困難,對對手來說也是困難,誰先克服了誰領先。所以馬偉明選擇了迎難而上。
為什么他選擇迎難而上,他是有私心的,那就是為了解決高能武器上艦的問題。中壓直流更有利于憋大招,關鍵時候可以踩油門,不用擔心一踩油門頻率不匹配的問題。
既然是前所未有的選擇,所以遇到的困難也是前所未有的,領先世界哪有那么容易。如果很容易就做到,那也很容易被反超。
一次,馬偉明遭遇車禍,頸椎受傷。醫生給他裝好鋼筋塑料頸套,一再叮囑:“好好休息,否則可能落下殘疾!”
誰料第二天,馬偉明戴著頸套,讓團隊成員推著出現在一個重要的學術會議現場。
2007年,馬偉明的父親患了胃癌,從老家趕到到武漢奔著當院士的兒子做手術。馬偉明內心挺愧疚的,所以趕緊把醫院聯系好了。
聯系好了之后,他就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結果還是出了紕漏,把這件事情忘了告訴父親,父親也不好意思打擾他,干等了一個星期。
這天,聽說兒子又要出差,老人家這回真急了,直接闖進了實驗室。馬偉明的同事劉德志一看老爺子來者不善,趕緊把老人家請進了辦公室。
老人家氣呼呼地盯著劉德志,說:“你問問馬偉明,能不能騰出5分鐘時間,我就跟他說三句話。”劉德志不敢怠慢,趕緊去找正在忙碌的馬偉明。
馬偉明回到辦公室,并沒有讓老爺子消氣,反而越看越氣,因為馬偉明似乎心不在焉,看似在聽他說話,但手里卻在收拾文件。
老爺子吼道:“馬偉明,你上不管老下不管小,家里什么事都不聞不問,是掙了多少錢,還是得了多少利,你為了誰像著了魔一樣成年累月拼死拼活地賣命?”
沒等老爺子說完,馬偉明插嘴道:“不要再跟我說給誰賣命的話,我干的所有事情,沒有哪一級組織、哪一級領導硬要求我干,命令我干,就因為我想干,就因為我樂意干!”
劉德志一看事情不對,趕緊從中勸解,他對老爺子說:“您老手術的事,馬院士早都安排好了,就等床位,您就等兩天住院,安心治病吧。”
老爺子也對劉德志說了心里話,他說他今天闖到實驗室來,本意是要勸兒子不能只顧工作而不顧身體,你看他1.74米的個頭,才55公斤的體重,瘦得像根豆芽,心痛啊!
強將手下無弱兵,單靠馬偉明一個人努力是不行的,關鍵是他帶出一個特別能攻堅、特別能戰斗的團隊。
在某次重大試驗的緊要關頭,團隊成員汪光森股骨頭部分壞死、關節腔體嚴重化膿。高燒39攝氏度多的汪光森拄著雙拐堅持在一線,直到馬偉明強行派人把他送進醫院。
2006年,馬偉明瞄準了電磁彈射器,這是航母的核心部件,決定戰機能否能從航母上順利起飛。
但是經費有限,國家最終還是決定研發蒸汽彈射,蒸汽彈射器是目前最為成熟的彈射器,已被多個國家廣泛采用,雖然其性能也已接近極限。
幾個億的資金都給了蒸汽彈射,而電磁彈射被否決,一分錢經費都沒有。但是不服氣的馬偉明來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自己的科研積累中拿出2000萬元搞電磁彈射。
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馬偉明帶領團隊共攻破難關43項,申請專利32項,完成了樣機研制和試驗的全過程。
中國也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研制出電磁彈射器的國家,而且由于采取了中壓直流,比美國的還要高級、還要穩定。所以之前馬偉明的科研,早就為電磁彈射埋下了伏筆。
最近消息,由于馬偉明的成果,原本上蒸汽彈射的003型航母工程被緊急叫停,據說經過再次論證,可能要上電磁彈射了。
他的科研歷程,劇本幾乎都是連著的。從解決固有振蕩,到發明十二相電機,再到交直流電機,再到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然后是電磁彈射。
剛才說了,馬偉明搞科研明顯夾帶私貨,我懷疑他是多炮塔神教海軍分支教徒,信奉大艦巨炮主義。他要搞電磁炮,而且這是他早就“蓄謀已久”的——也就是高能武器上艦。
電磁炮是多炮塔神教海軍派的希望。因為電磁炮相比火炮,更加“民主、自由、正義、人權、平等、光榮、革命”。
因為這個教派認為:威力越強越民主,射程越遠越自由,口徑越大越正義,裝甲越厚越人權,噸位越大越平等,射速越快越光榮,炮塔越多越革命。
電磁射程可高達200公里(甚至400公里),也就是比火炮自由十倍。由于射速高達5-8倍音速(馬赫),民主堪比導彈,正義程度也可以大大提升,而且非常光榮。
以前電磁炮只存在于科幻電影中,但是2018年初,936號海洋山號登陸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為經過重大改裝,船頭出現了一門體積龐大、造型怪異的艦炮。
戰忽局的同志連忙辟謠,說這是中國自行研制的新型155毫米艦炮。為啥說這年頭戰忽工作不好做,大家根本不信,因為這炮上蓋著三色蛇皮雨布。
三色蛇皮雨布可不是隨便用的,這是解放軍土味炫耀的四大神器之一,另外三大神器是社會主義麻將小涼席、工人階級塑料小馬扎,中國特色勞保白手套,都是戰斗力的標志。
不管你是海軍的潛艇、電磁炮,還是空軍的無人機、陸航的直升機,甚至是東風快遞,都逃不過三色布的“洗禮”。甭說多先進多嬌貴,亮相先蓋個三色布再說。
正所謂:土共不土,戰斗力五。也正因為936上出現了蒙著三色布的大炮出現,大家認識到這炮不簡單,最終證實果然是電磁炮。
電磁炮的公開,最無奈卻有在暗自竊喜的應該是局座,因為他之前極力否認,說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可以說極大地掩護了電磁炮的發展,并且麻痹了敵人,因為2016年底美國決定放棄電磁炮。
美國剛解散了研究電磁炮的團隊,拆了研制電磁炮的實驗室,中國這邊就公開了自己的電磁炮,你這叫戰忽工作咋繼續啊!
由于馬偉明在電力綜合系統的貢獻點燃了一顆科技樹,中國的武器研發突然從必然王國進入到了自由王國,開始肆意發揮。
2017年馬偉明團隊首創了潛艇無軸泵推,由于沒有傳動軸,極大地降低了噪音,并且應用到了下一代潛艇上,讓中國的潛艇也變成了大洋黑洞。
也正由于他貢獻突出,2017年他被授予新設立的八一勛章。八一勛章是中國軍隊的最高榮譽,每五年才授勛一次,第一批只有十人。
總之,馬偉明的團隊,通過綜合全電、電磁彈射、電磁巨炮,無軸泵推等一系列原創性成果,讓中國海軍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實現了一個大跨越。
從海軍的角度,可以說“百年戰忽,毀于馬偉明”。戰忽局的工作越不好做,戰忽局成員的內心越開心。也可以預料,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叛變到戰恐局。
來源:洪評天下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