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2022年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政治局會議強調凸顯“穩”的基調并不多見,十大經濟政策看點值得關注。
01
宏觀政策穩健有效推動明年經濟穩中有進
可以清晰看到,本次政治局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要求突出一個“穩”字,宏觀政策將圍繞經濟穩定運行展開。這是因為,客觀上來看,2022年我國經濟增長仍有不小的下行壓力,四方面因素對經濟穩定增長將形成制約。一是2022年仍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內生增長動力有所減弱。二是2022年供需兩端偏弱的狀態還有可能持續。供給方面受成本上漲、減排環保、“雙限”和能源短缺影響;因疫情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出口增速放緩,影響制造業投資和就業;內需消費的恢復受疫情影響仍有一定不確定性。三是“四期疊加”形成負面效應:美聯儲貨幣政策開啟收緊周期,中國貨幣政策空間受擠壓;主動去庫存周期,對投資形成下降壓力;房地產下行周期,拖累相關產業和消費;信用偏緊周期,信貸社融增速下降導致市場融資環境偏緊;四是2021年高基數對2022年經濟增速產生抑制效應。
2022年,國際環境嚴峻態勢將依然存在,面對上述不利因素,政策層面增加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力度。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和政府換屆之年,宏觀經濟穩定至關重要,宏觀政策將穩健有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同時將重視預期管理,完善政策與市場溝通機制,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
02
積極財政政策將更加有效、精準、可持續
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2022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動能可能繼續減緩,穩增長壓力進一步加大。積極財政政策不僅要保持政策力度平穩,而且要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2022年財政政策將會更加積極,以促進經濟增長保持平穩運行;同時還將肩負起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創新發展,轉變長期經濟增長動能的重任。
2022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有望前移至上半年,主要會在以下四個方面積極作為。一是保市場主體、保收入和保就業將作為積極財政政策跨周期調節的主要落腳點。2021年以來,工業品連續漲價使得企業利潤向上游產業轉移,中下游產業生產成本明顯上升,利潤空間持續受到擠壓。2022年,中小微企業依然將面臨較大生產經營壓力,積極財政政策需要首先做好保市場主體、保收入和保就業的相關工作。二是教育、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衛生等民生相關支出有望繼續保持較高增速,確保社會政策要托底,保障整個社會的穩定運行。三是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數量可能小幅增長至四萬億元左右,重點支持新基建、生態環保和民生項目。政策還會繼續關注棚改、舊改和傳統基建。四是新的規模性減稅降費政策有望在明年出臺,即在保持原有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延遲退出的情況下,進一步加碼減稅降費力度,更大限度地助力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增強實體經濟部門的活力,促進內需進一步復蘇。
03
穩健貨幣政策將以“組合拳”維持偏松操作
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通脹預期上升,貨幣政策不存在大幅寬松的必要和條件。但在實體信貸需求不足、信貸增速放緩、銀行存貸比維持高位的情況下,穩健貨幣政策仍需繼續偏松操作,靈活精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緩解年底流動性緊張與明年經濟下行壓力。
當前現代貨幣政策框架漸趨完善,央行精準調節市場流動性能力顯著提升,且更具前瞻性。近期央行宣布,12月7日開始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并在12月15日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1.2萬億元長期流動性,優化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該套“組合拳”是央行解決當下信貸需求不足、金融機構負債狀況不佳等問題的一項貨幣政策偏松工具的運用,是保持當下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常規操作。
穩增長已成為2022年首要政策目標,穩健貨幣政策將運用多種工具,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一是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持前瞻性,精準調節短期市場流動性,彌補季節性資金缺口。二是適度置換到期的MLF約4.05萬億元,維持中長期政策利率處在合理水平。三是可能會進一步小幅降準,優化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提升信貸投放能力。四是積極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普惠金融等工具,增大對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五是會盡快推動碳減排支持工具與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的落地,助力綠色轉型。六是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釋放LPR改革紅利,推進企業融資成本穩步下降。七是合理安排房地產銀行貸款,支持居民購房剛需,保障市場供給。八是合理調節相關政策,促進銀行表外業務恢復性增長。九是規范債券市場發行條件,改善發債環節,促進債市平穩運行。十是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維護市場秩序,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04
推動擴大內需戰略有效落地
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是高層結合近期國內外發展形勢做出的重要判斷。一是在國內嚴格的疫情防控之下,內需的持續恢復對于經濟的穩步復蘇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二是盡管全球疫情使得我國連續兩年的出口份額意外提升,但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以構建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下,逐步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對于提高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十分必要。三是在當前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下,進一步挖掘經濟的內生動力來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非常關鍵。
會議指出,要通過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和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來增加內生動力。從消費來看,2021年上半年消費恢復情況良好,下半年由于受到疫情多地反彈的影響,消費出現較大波動。教培等部分行業出現大面積裁員,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消費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2022年做好疫情防控仍是首要任務。要繼續做好保就業的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努力提升居民收入,進一步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增加可支配收入。從投資來看,2021年房地產投資增速顯著放緩,基建投資增速一直低于市場預期,制造業投資恢復較快。其中基建投資增長較慢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優質項目——即有效投資項目偏少。“有效投資”的措辭在政治局會議中并不多見,表明政府開始更加注重投資的效用。所謂“有效”投資既指本身能帶來盈利或者收益的投資,也指即使沒有很好的經濟效益,但能切實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投資。相較于傳統基建投資,新基建投資、民生投資和制造業投資能夠帶來更大的效用。因此在2022年,政策需要指引此類有效投資項目的落地,同時加快專項債的發行節奏。從目前情況來看,考慮到為了在明年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專項債有望在一季度就開始發力,且全年發放規模可能大于2021年。此外,無論是政策端還是資金端,對于制造業和民企的支持力度將不會減弱,以推動制造業投資平穩增長。
05
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助企紓困力度
會議指出微觀政策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2021年以來,在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漲和終端需求增速放緩的雙重壓力下,下游中小微企業利潤率下滑、債務負擔加重。2022年世界經濟面臨散發式疫情下供應鏈瓶頸猶存、美聯儲貨幣政策加速收緊、我國出口增速放緩等多重不確定性因素,中小微企業經營風險加劇。中小微企業是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活躍市場、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應以市場化、普惠式方式加大幫扶力度,助力中小微企業紓困,穩定市場預期和就業,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一是要降低中小微企業稅務負擔,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減稅緩稅優惠。10月27日國常會決定對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自今年11月1日起實施,至明年1月申報期結束,預計可為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2000億元左右。同時提到要抓緊研究下一步對市場主體的規模性減稅政策,回應市場主體關切。二是要保障中小微企業款項結算便利。今年以來中小企業應收賬款增長較快、被拖欠情況增多,應嚴格執行《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整治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惡意拖欠賬款行為。抓緊制定完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法規的相關配套政策,從根本上減少和防范拖欠賬款問題。三是要降低中小微企業經營費用。鼓勵地方對中小微企業在減免租金、水電費等方面給予支持,減輕企業負擔。四是要優化普惠金融執行效果。應優化商業銀行普惠信貸發放指標的制定,給予銀行基于企業經營能力、行業前景等制定合理的信貸規模及價格標準的權限;應充分挖掘小微企業在信貸之外的其他需求,提供綜合、深化的金融服務,幫助提升小微企業核心競爭力,避免形成“杠桿依賴”;可提倡通過“隨借隨還”等信貸供給方式降低實際支付利率,同時擠壓套利空間、降低銀行風險。
06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會議提出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和提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增強供應鏈的韌性。一方面表明在疫情的嚴重沖擊下,我國經濟的循環仍未恢復到常態,且抗風險能力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我國政府通過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來促進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的信心和決心。
“十四五”規劃要求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二年。如果說2021年需要一系列促增長的措施來加快恢復經濟的步伐,那么在2022年,在穩增長的同時,需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邁開步子,加快制造業向中高端轉型的同時,提高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未來一個時期的政策目標是充分發揮全工業體系和全產業鏈的優勢,依托政策和資金的扶持,通過國內生產結構的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深化和暢通內部經濟循環,依靠內部力量補齊制造業短板,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盡管我國擁有全球唯一的全產業鏈,但在全球遭受疫情沖擊導致大宗原材料價格大漲的情況下,全產業鏈的部分環節依然較為薄弱。因此在大力發展中高端制造業的同時,也需要努力提升上游中高端基礎元器件的生產能力,最大限度地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進一步增強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厚度,提升供應鏈韌性來抵御突發性的風險。
07
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會議提出“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本次會議對房地產行業的政策要求較去年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朝著“穩預期”的方向轉變。針對當前房地產投資下行較快、樓市偏冷的局面,此次政策基調參考了過往十年房地產行業運行類似周期的做法,諸如2011年和2014年,當時房地產投資增速也出現過階段性快速回落。當然,針對住房需求也有了新的提法。政策延續了9月末央行提出的“兩個維護”,預計金融機構將對資質優良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合理的融資需求和居民剛性和改善型購房需求,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提供更為合理的金融支持,房地產行業預期有望逐步改善。
下一個階段,房地產行業政策可能從以下四點出發進行調整:一是支持首套房貸,商業銀行將加快按揭貸、開發貸審批和發放速度,特別是針對大城市首次置業的人群,滿足購房者的合理需求。二是部分城市將可能小幅調降首套房房貸利率,適度降低購房者融資成本,考慮到央行已經在同期調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存貸比偏緊的狀況得到階段性改善,銀行房貸利率有望適度走低。三是將進一步增加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金融支持,在管理、品質、標準、房源籌集等多方面實施創新政策,推進保障房建設。四是改善房地產企業短期融資環境,提供合理穩定的金融支持,提升直接融資比例,多層次、多元化利用好債券、信托、股權、資產證券化ABS、公募REITs等融資工具,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助力房地產投資保持穩定。
08
加大力度支持核心科技新興產業
會議指出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繼續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本次會議產業政策闡述緊密圍繞“科技”,下階段對科技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撐力度加強,核心科技新興產業或將迎來政策紅利期。
一是卡脖子技術突破和核心科技創新是推動我國經貿可持續發展重要途徑。當前中美經貿關系釋放緩和信號,但量子運算、信息技術、芯片制造等諸多企業仍在美出口管制清單范圍內,核心技術攻關仍需依靠自身驅動。二是新興產業政策實施更加精準滴灌。“加快落地”強調了產業政策的保障和推動作用,在“適度超前基建”和跨周期調節的政策作用下,預期將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的投入支持,政策激勵和保障措施將更加務實和精準。三是提升金融政策對新技術發展的支持推動作用。“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是對核心科技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表述。在雙碳環保政策引導下推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通過“先貸后借”直達機制和1.75%的定向降息方式,支持碳減排技術創新發展。今后金融機構將不斷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新設立的北交所也明確將重點為“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好融資支持。“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制造業向綠色、智能、高端升級,以“綠色環保、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為代表的核心科技產業將得到金融政策和資金支持。同時區域性科技產業高地的發展步伐將會加快,以更加務實有效的人才吸引和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09
改革開放聚焦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會議強調,改革開放政策要增強發展動力,有效推進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未來我國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2022年,在繼續面臨復雜嚴峻外部形勢的背景下,以我為主、加快形成國內強大市場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從暢通國內大循環的角度來看,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疏通政策堵點,打通流通大動脈,有助于充分發揮大國經濟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展望2022年,我國將加快落實《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方案》,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繼續放寬準入限制,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深化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從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角度來看,在經貿開放領域,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即將生效實施,我國將充分利用好RCEP的開放承諾和規則條款,促進國內經濟產業和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我國還將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推動中日韓以及與海合會、以色列、挪威等自貿談判進程,不斷擴大貿易“伙伴圈”,共同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降低對單一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的依賴,更好地平衡進出口之間的關系,為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持久動力。在金融對外開放領域,2022年,我國將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前提下,穩妥有序地推進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財富管理等領域對外開放,進一步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同時不失時機地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機構“走出去”進程。
10
著力于穩定就業和促進生育
會議指出,社會政策要兜住民生底線,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2022年,就業將繼續被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政策的優先位置。國內疫情局部散發仍將干擾服務業經營,出口增速邊際放緩將減少制造業用工需求,就業總量壓力加大、結構矛盾上升。就業政策需要保護好市場主體,拓寬重點群體就業渠道,通過職業培訓引導勞動者適應新就業,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
下一階段將加快建立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健康發展。2020中國人口出生率為8.50‰,首次跌破1%,是該數據統計以來的最低值,我國或已經正式進入超級少子化時代。出生率不斷下降直接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口年齡結構老化,致使我國人口紅利消失、創新創業活力下降,不利于長期宏觀經濟增長。2021年5月,我國開始實施全面放開三孩的生育政策,而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更加需要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支持。加快建立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發放生育補貼,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平衡生育政策與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之間的關系,潛移默化地轉變育齡人群的生育觀念,逐漸提升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
為減輕流動人口住房、教育、醫療等負擔,改善居民消費預期,提高消費能力和意愿,政策將逐步向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傾斜。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停留在省級層面,跨省醫療支付體系有待改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與戶籍人數掛鉤導致流動人口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不足,這不利于勞動力要素順暢有序流動,也不利于協調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后續有望加快推進保障房建設,推進勞動力要素合理流動,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促進經濟“內循環”。
作者:連平 來源: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