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最后一任總統,也是第一任總統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因長期重病醫治無效,于30日晚間去世,享年91歲。
戈爾巴喬夫是一位非常復雜且充滿爭議的人物,這一點從今天俄羅斯官方有禮貌又帶著冷淡的致哀與西方對他的深切懷念之情就可以看出。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普京總統對戈爾巴喬夫去世深表哀悼,并向其親屬致唁電。普京稱戈爾巴喬夫是一位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領導人。
美國總統拜登則毫不吝嗇地給戈爾巴喬夫獻上了溢美之辭,“戈爾巴喬夫是一位非凡遠見的杰出領導人,他勇敢地為國家實現不同的未來,并結束了冷戰……”
拜登還回憶了2009年在白宮與戈爾巴喬夫的會晤,兩人就減少核武器庫存而正在進行的努力,“這就很容易看出為什么全世界有這么多人如此尊敬他。”
英國首相約翰遜表示,他對戈爾巴喬夫先生的去世感到悲傷,他一直欽佩戈爾巴喬夫的勇氣和誠實。
法國總統馬克龍發推稱,我對戈爾巴喬夫先生的去世表示哀悼,他是一位和平的人,他為俄羅斯人開辟了自由之路。他對歐洲和平的承諾改變了我們的共同歷史。
另外,歐盟、日本、瑞典等國也與美國保持著相同的調門,深切懷念戈爾巴喬夫并重溫他的歷史“功績”。
而俄羅斯網友們對戈爾巴喬夫則沒有那么客氣,摘錄幾段:
“烏拉!”、“請向葉利欽問好,你們會在同一個鍋里被煮”、“地獄今天客滿”、“地獄該解體了”、“他不該死在醫院,他本應在監獄里”、“他從沒悔改,他是人民的叛徒、國家的叛徒,我希望他能盡快地將他的西方朋友帶走”、“建議將8月30日設為一個歡樂的假日”
去年3月2日,戈爾巴喬夫90歲生日時,俄羅斯網民對他的評價民調,只有5%的人持正面態度,94%對他持負面評價,1%說不清。
雖然在蘇聯末期有葉利欽、克拉夫丘克等野心家對國家體制的蓄意破壞,但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最主要領導人,他就該承擔最主要的責任。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蘇聯也不是一日崩塌的。戈爾巴喬夫承擔不起所有的責任,但他背叛了自己的黨、自己的人民、自己的國家的信任卻是不爭事實。
美國向來憎恨并喜歡丑化蘇聯領導人,但戈爾巴喬夫卻是個例外,美國人甚至親昵地喊他“戈比”,雙方一點都不難為情。
親愛的戈比
意識形態是蘇聯的“承重墻”,然而,正是戈爾巴喬夫親手敲掉了這面承重墻,這是他犯下的最大過錯之一。
從1986年開始,他就在意識形態領域推行“新思維”運動,讓親西方作家、記者、藝術家、學者不斷擴大話語權,而自然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則受到冷遇。
蘇聯當時流行著一個詞匯叫“格拉斯諾斯奇”,就是“公開性”。
“新思維”就是要求蘇聯各界跟“舊思維”切割,所謂“舊思維”是指傳統意識形態。
“公開性”則是指放開宣傳領域一切限制,搞徹底“言論自由”,開放程度甚至遠遠走在了西方國家的前面。
大量親西方書刊報紙出版數量直線上升,炮制歷史“真相”的《新世界》雜志銷量達到奇跡般的150萬份,民眾喜歡看這些顛覆性的“內幕”。
輿論場上充滿了歷史虛無主義、宗教主義、民粹主義、懷念沙皇、神鬼論、無政府主義、性開放等論調,唯獨擁護蘇共的言論不能出現。
這些媒體一方面對蘇聯的歷史,包括對二戰功績進行百般抹黑;一方面卻對美國無盡吹捧,甚至視為精神祖國。
蘇聯戲劇泰斗維克多.洛佐夫(他的話劇《塔妮婭》就是60年代引起全球矚目的蘇聯電影《雁南飛》),他對戈爾巴喬夫等人造成的亂象,曾極其悲憤地說過:“這種毫不掩飾的奴顏婢膝,在我們這一代人當中是絕對見不到的,他們在精神上摧毀了那些給予他們信任的人。”
意識形態一亂,整個社會群魔亂舞,愛國主義精神則被扔在腦后。
社會上充滿了對立和撕裂,就差一根火柴就能引爆。而戈爾巴喬夫一遇到地區沖突,他就躲開(到國外訪問),當蘇聯需要采取斷然措施時,卻找不到簽署命令的戈爾巴喬夫。
沒有人再敢為國家說話,否則,他們將被視為保守分子,得不到資金支持和社會榮譽。
美國及西方很配合,1987年反蘇影片《悔悟》得到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大獎;另一部反蘇影片《主題》則力壓好萊塢大片《野戰排》拿下了柏林金熊獎。
戈爾巴喬夫對這些“禮物”感到非常滿足。他已陶醉在西方媒體的贊美之中。
接著,《星火》、《蘇聯文化》、《莫斯科新聞》、《旗幟》、《新世界》等主流報刊雜志,全部換上親西方主編,最后連《真理報》也跟著跑。
美國非常清楚蘇聯這條路將通向何方,怎能不愛他?于是,戈爾巴喬夫也變成了“親愛的戈比”。
戈比在位六年,與美國總統會面多達11次,比美英領導人會晤還要頻繁。
蘇聯解體后,1993年戈爾巴喬夫在巴黎承認,他與里根總統1986年在冰島雷克雅未克會晤時,就準備將蘇聯交由美國“朋友”處置,他相信美國會善待蘇聯。
戈爾巴喬夫總是優先考慮美國的利益、美國的感受。
他相信美國,但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騙蘇聯。
今天,里根時期的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向媒體解釋“美國的欺騙戰術”,他說:
當年,美國國務卿確實曾向戈爾巴喬夫口頭承諾北約絕不會東擴,但北約東擴不是美國的錯,而是戈爾巴喬夫的錯,他不了解下一任美國總統可以拒絕上屆政府的承諾。
如果戈爾巴喬夫聽到這些話,不知該作如何感想,美國對他承諾“北約絕不東擴”的目的竟然是為了“推進北約東擴”。
戈爾巴喬夫在國家解體前夕,他最在乎的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待遇,多少退休金?幾輛用車?幾個助手?住房和別墅是否保留?
國家解體后,他從蘇維埃領袖變成廣告界小紅人,竟然還得到了美國頒發的格萊美獎,必勝客請他出鏡代言,LV請他當男主角,甚至在影片當中本色出演自己……
他是如此失敗,又是如此成功,轉型轉得如此自然。
戈爾巴喬夫仍然認為自己是對的,錯的只是別人,后來還自信地出來參加俄羅斯總統大選,看到慘不忍睹的票數,才不得不罷休。
西方政客無不懷念戈爾巴喬夫,因為他將一切交給美國擺布,外交可以讓步、軍事可以讓步、意識形態可以放棄,國家安全?不存在的。
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會見蘇聯作家代表團時說過:美國不是怕我們擁有核武器,而是怕我們擁有“民主”!
多么可愛又天真的“民主人士”。
他在生前還有一個夢想沒能實現,那就是全世界核大國一起銷毀核武器,他主張俄羅斯先行一步,然后,美國跟進銷毀,形成良性循環。
俄烏沖突爆發時,他已處于昏迷狀況,如果他清醒的話,應當會知道,如果沒有核武器,今天美軍和北約已經參戰了。
在兩極化的評價下,戈爾巴喬夫作為歷史性的政治人物很難蓋棺定論。
他將會得到兩塊墓碑:
一塊,上面刻著“圣徒”并寫滿了贊美,是西方國家給他立的;
另一塊,上面刻著“叛徒”并寫滿了詛咒,是俄羅斯人民給他立的。
這兩塊墓碑寫的都沒錯:
對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來說,它們能夠兵不血刃地肢解最大的敵人-蘇聯,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總統當然功不可沒。
但對于蘇聯(俄羅斯)人民來說,他錯誤政策所帶來的國家解體、社會崩潰以及駭人聽聞的人道主義災難,他是永遠也得不到原諒的。
9月3日,他的告別儀式將在莫斯科舉行,然后下葬于新圣女公墓。這也意味著之前外界猜測的“國葬”將不會舉行。
美國政客及媒體今天全力吹捧戈爾巴喬夫,《紐約時報》稱會“永遠思念這位巨人”、《華盛頓郵報》將他稱為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
那就祝美國與蘇聯一樣,都有一個美好的前程。
作者:后沙;來源: 后沙月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