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慶閱兵,展現出軍隊改革后的新面貌(圖/新華社)
關于中國軍隊,如果說起十年來最大的變化、最具標志性的舉動,相信很多人都會給出共同的答案:軍改。
10月16日,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軍改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總結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刀闊斧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在部署下一步工作時,強調“全面加強軍事治理,鞏固拓展國防和軍隊改革成果,完善軍事力量結構編成,體系優化軍事政策制度”。這也釋放了一個鮮明信號:軍改只有進行時,還將繼續進行下去。
“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201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這樣的警示。十年之間,軍改塑造了一支更具現代化特征、更強大戰斗力的軍隊;展望未來,人民軍隊將愈改愈強,大踏步邁向世界一流,為強國復興提供堅強戰略支撐。
“構架”:大破大立
改革都是奔著問題去的,在不斷解決問題中釋能增效。軍改十年,集中打了“三大戰役”,即領導指揮體制改革、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軍事政策制度改革,分別對應的是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
率先開展的是領導指揮體制改革,確立“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一些軍隊媒體也將此稱為“脖子以上”改革,意指改的是大腦中樞。
前段時間,筆者到北京展覽館參觀了“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里面專門有一個展柜,展示的是軍改以后的新臂章,直接體現了新的領導指揮層級關系。
軍委機關15個職能部門臂章(圖/新華網)
領導指揮體制改革的成果,可以用“三破三立”來概括。
第一,破除長期實行的總部體制,建立軍委多部門制。
所謂總部體制,即改革前解放軍存在著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總裝備部“四總部”。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首次嘗試實行總部領導體制,設立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經理部、總兵站部等機構。此后,總部體制歷經調整改革變遷,至1958年形成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三總部”體制,爾后穩定運行了40年,直到1998年成立總裝備部,最終形成了“四總部”體制。
總部體制在歷史上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其弊端也逐步顯現。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曾表示:“總部、軍區領導指揮體制,集決策、執行、監督職能于一體,暴露出不少弊端。特別是四總部權力過于集中,事實上成了一個獨立領導層級,代行了軍委許多職能,客觀上影響了軍委集中統一領導。”
2016年建立了新的軍委機關,共15個部門,即7個部(廳)、3個委員會、5個直屬機構。這就轉變了軍委機關職能定位,成為權力相互有所制約的“軍委辦事機構”。比如,組建新的軍委紀委監委、軍委政法委,中央軍委采取單獨派駐方式向軍委機關部門和戰區派駐10個紀檢監察組,形成了嚴密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第二,破除長期實行的大軍區體制,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
改革前,解放軍共有沈陽、南京、廣州等七大軍區,職能包括領導管理集團軍、省軍區和駐港澳部隊,組織征兵和民兵訓練,負責戰場建設等,可謂權力很大的“一方諸侯”。按照政策設計,軍區同時也是戰區,戰時負責指揮聯合作戰。但軍區實則是以陸軍為主,戰建職能混雜,承擔不起諸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的任務,一旦有事還得臨時建機構、拉班子,指揮能力和效率很難得到保證。
改革后,組建了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劃設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健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實現中央軍委對全軍部隊集中統一指揮,實現諸軍兵種力量聯合運用。
軍委聯指中心是軍委的戰略指揮中樞,每天都有大批軍事行動指令從這里發出。2016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其“軍委聯指中心總指揮”的身份首次公開披露,這向世界傳達了一個清晰的信號:中國軍隊新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落地運行。2017年11月3日,即黨的十九大閉幕后第10天,習近平總書記一身戎裝來到軍委聯指中心大樓,帶領軍委一班人研究軍委聯指中心建設情況,表明推動全軍各項工作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的鮮明態度。
相較于神秘的軍委聯指中心,軍改以來戰區聯指中心保持了較高的曝光度。
戰區是本戰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干高效的要求,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戰區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組織現實應對各類安全威脅,處置有關軍隊的軍事挑釁行動。
比如,今年1至9月,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先后7次就外軍艦機過航臺灣海峽發表聲明,每次均有“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全程跟監警戒”等表述,表達出“堅決反制一切威脅挑釁,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態度。
2022年8月,東部戰區副參謀長顧中介紹“鎖臺”軍演有關情況(央視新聞截圖)
第三,破除長期實行的大陸軍體制,建立新的軍兵種和武警部隊領導管理體制。
軍改前,陸軍是解放軍的主體力量,但長期以來沒有獨立的機關,領導職能由“四總部”代行,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等比重相對低一些。改革后,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組建5個戰區陸軍機關,把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由原來的戰略性獨立兵種上升為獨立軍種,組建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目前,解放軍共有6個軍兵種,軍兵種比例得到調整優化,發展布局更加均衡,這也宣告了大陸軍體制的終結。
按照“軍是軍、警是警、民是民”的原則,完成武警部隊跨軍地改革。自2018年1月1日零時起,武警部隊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部隊領導指揮體制。同時,還改革了預備役部隊管理體制,確保黨對全國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
“塑形”:精干強能
第二大戰役是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如果借用健身的說法來形容,就是去脂增肌,讓軍隊的肌體變得更加壯實、精干。
經過改革,軍隊員額減少30萬,主要是精簡機關和非戰斗機構人員,全軍團以上建制單位機關減少1000多個、非戰斗機構現役員額壓減近一半,但作戰部隊員額不減反增、更加充實。
這次改革最直接的成效,就是解放軍歷史上很多從未出現的“新番號”,陸續加入戰斗序列,讓軍隊更具現代范,也更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新的陸軍胸標,由長城、步槍變成裝甲車齒輪和翅膀,就是陸軍有了更多裝甲車和直升機、“飛起來”的直觀寫照。
上圖:陸軍舊胸標;下圖:陸軍新胸標
軍改后,陸軍的集團軍由18個調整為13個,主體實行“軍-旅-營”體制,合成旅、合成營成為主流。重型、輕型、空突、山地、兩棲等多類新型合成營嵌入陸軍作戰體系,實現了作戰指揮多源感知,作戰要素高度融合,作戰空間向多維拓展。
空中突擊師、旅是一些軍事強國的“標配”。這次改革后,解放軍配備了數支空中突擊旅,配備有直-20、武直-10、直-19等多種性能先進的運輸直升機、武裝直升機,以及車載榴彈炮、山貓全地形車等先進裝備,實施超越攻擊作戰、蛙跳突擊作戰、要點奪控作戰等一系列新戰法。從傳統的陸航旅發展為空中突擊旅,標志著解放軍立體攻防能力的快速提升。
山東艦航母編隊在海上航行(圖/中國軍網)
海軍的序列中同樣增加了不少“拳頭力量”,最具代表性的是航母編隊。
2012年遼寧艦入列至今,海軍已邁入了“三航母”時代,航母編隊遠海訓練、執行軍事任務的新聞時常披露。1個航母編隊,通常包括數艘055、052C、052D等驅逐艦,054A等護衛艦,901型綜合補給艦,以及潛艇,構成一個遠程、中程、近程完整的防空體系,并具有強大的反艦、反潛作戰能力。
航母編隊的增加,必然要求更多的艦載機飛行員。據軍媒報道,艦載機飛行員生長路徑、培養鏈路等已全面貫通,“改裝模式”和“生長模式”雙軌并行路徑全面走開。
所謂“改裝模式”,就是從現役戰斗機飛行員中選拔人才進行培養,他們具有較好的技能基礎,但由于艦載機操縱有很大區別,需要重新適應、克服痼癖動作,消耗時間比較長;生長模式,就是直接從高中生中招錄艦載機飛行員,直接進行培養,能夠一步到位,縮短培養時間。2020年底,海軍首批生長模式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通過著艦資質認證,這兩年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在空軍,“無人機部隊”越來越多,這代表著對軍事智能化發展態勢的敏銳把握,新質作戰力量不斷發展壯大。
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曾在空軍航空開放活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無人裝備是未來軍事裝備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國無人機裝備發展,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目前,我軍已裝備察打一體無人機、蜂群偵察無人機、固定翼無人機等多種型號,經過對系統的不斷優化,無人機可以與殲擊機、預警機、直升機,甚至無人機之間進行協同配合訓練,充分發揮無人機的作戰效能。
火箭軍的改革,按照“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和“隨時能戰、準時發射、有效毀傷”核心標準要求,加快提升戰略打擊能力。一線作戰部隊實現了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擇機發射”到“隨機發射”、“實彈發射”到“實戰發射”的轉變,更加適應作戰的要求,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
經過改革,火箭軍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備、型號配套、射程銜接、打擊效能多樣的作戰力量體系,各型導彈的綜合性能越來越穩定,抗干擾能力越來越強,毀傷威力越來越大。2019年曾在國慶閱兵中首度公開亮相的東風-17、東風-41導彈,此次也出現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的室外展區,引得不少觀眾駐足拍照打卡。“東風快遞,使命必達”,這家專寄危險品的“快遞公司”果然實力非凡。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的室外展區,展示了一批先進武器裝備,其中包括東風-17、東風-41導彈(作者拍攝)
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武警部隊等的改革也有不少亮點。比如,這一輪改革成立5個聯勤保障旅,不同于傳統作戰旅,聯勤保障旅的機關是聯勤保障中心派出的指揮機構,按照“多能靈活、精干高效”的要求常態化離散配置。聯勤保障旅不負責部隊的日常保障,而是專門負責作戰保障,把衛勤、油料、彈藥等無縫焊接到聯合作戰體系中。
通過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軍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深刻轉變,打造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今年以來,21式迷彩服陸續配發,很多網友評論說,穿上新迷彩服的解放軍,看上去很有時代感,國際范也十足。新的迷彩服不再按軍種區分顏色,而是按作戰區域進行搭配,這也體現了改革的一個導向:一切為了實戰。
“尊崇”:激發活力
2021年12月31日開始,一部聚焦軍事政策制度改革的專欄節目《改革時刻》在央視國防軍事頻道播出,介紹了改革的重大意義、改點亮點和實踐成效,成為了解“第三大戰役”的一扇窗戶。
軍事政策制度改革,主要涵蓋我軍黨的建設制度、軍事力量運用政策制度、軍事力量建設政策制度、軍事管理政策制度等4個方面。
對于基層一線官兵,感受最直接的是一攬子實施現役軍官管理政策制度,出臺官兵期盼的子女優待教育、醫療療養、隨軍家屬就業等改革舉措,其中不少政策“含金量”十足,保證了軍人的尊崇地位,強化了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
比如,從今年1月起,實現軍人配偶免費醫療,軍官、軍士的父母和配偶父母優惠醫療。還有,為符合條件的父母發放贍養費,為配偶發放榮譽金,增加兒童保育費金額,在公共交通、外出就醫等方面落實軍人優先政策,做好退役軍人政策保障,等等。在解決后院后代后路問題方面有很多硬招實招,贏得了官兵的點贊。
軍人依法優先得到全面落實(圖/中國軍網)
今年9月21日,國防和軍隊改革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總結了這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經驗,部署了后續改革籌劃工作。下一步,軍隊的改革將繼續進行下去,全面落實各項既定改革決策和部署,持續推進改革的落實、完善、優化工作;深入搞好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籌劃設計,不斷完善和創新軍隊的指揮體系、管理體系、力量體系、制度體系。
黨的二十大發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的號召,軍改必將繼續深入下去,加快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我們或許可以展望猜測一下,到2027年建軍一百年時,在閱兵場上將出現哪些新的力量方陣、展示哪些新的武器裝備!
參考資料:
鐘新:《人民軍隊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
吳銘:《重塑我軍領導指揮體制是強軍興軍的必然選擇》;
梅常偉等:《新時代改革強軍的偉大實踐》;
李典勝:《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等等。
文章來源于底線思維 ,作者王若愚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