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杰作,也是人類工程的偉大奇跡。大運河開鑿之后,極大地便利和加強了南北間的物資文化交流。大運河同樣是保障和維護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與國家的治理能力息息相關。
大運河是保障首都物資供應的重要途徑。開鑿大運河的首要目的是保證漕運通暢,而漕運最重要的目的則是運送漕糧。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為保障北京的糧食供應,于永樂九年(1411)重修會通河和通惠河。明代漕糧的征收省份為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和山東六省,最高數額達674萬石。隨著大運河的貫通,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船紛紛經大運河涌入北京,甚至遠在廣州的商品也出現在北京市場上。大量人口由南往北遷移,“都城之中,京兆之民十得一二,營衛之兵十得四五,四方之民十得六七”。正統十三年(1448),北京城市人口已達96萬,沒有大運河的糧食供應,首都近百萬人是無法生存的。
管理大運河是國家行政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保障大運河和漕運體制的安全,歷朝歷代都建立了以河工和漕運為主體的官員機構,成為中國傳統官僚行政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元代運河管理趨于完善,中央設有都水監作為最高水利管理機構,統領全國水務。明成祖遷都北京,為順利轉運江南漕糧,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漕運制度,并通過浚深會通河、罷海運等方式,使明朝成為河運的成熟時期。清代是大運河管理體系的集大成時期。乾隆二年(1737)后,河務系統已基本確立,即全國共有北河、南河、東河三河道總督。北河由直隸總督兼管,南河由漕運總督兼管,東河則專任,稱“河東河道總督”,與漕運總督同為正二品,并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銜,與各省巡撫的品秩和兼銜相同,總體目標是治河保漕。在漕政方面,清代專設漕運總督駐淮安,統領漕政,凡收糧起運,過淮抵通,“皆以時稽核催趲,綜其政令”。
大運河是維護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手段。朝廷的政令通過大運河快速向南方各省發布,南方大員也經大運河把治理信息源源不斷地向中央匯報。“東南之地河道繁多,例設水驛”,設水驛最重要的目的是“奏牘、公文俱歸遞送,欲使之從速而不至失誤也”。軍隊是維護王朝統治的柱石,運河是明清時期調防軍隊的重要通道,尤其是派軍隊前往江南地區,大運河一直是首選。唐宋以后,經濟重心南移,政治中心、軍事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不得不依靠大運河來維持總體平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運河及漕運所承擔的財政功能越來越多。明清時期,人口膨脹,環境問題逐漸凸顯,水旱災害頻發。截漕賑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也是朝廷應對社會危機的應急措施。源源不斷的漕糧成為朝廷賑災和穩定市場供應的重要手段。
(原題《大運河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摘自《北京社會科學》2022年第10期)
作者:倪玉平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來源:《歷史評論》2023年第1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