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見到網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感謝蔣萬安帶來的危機意識》。文章說,臺北市長蔣萬安來上海參加雙城論壇。他參加論壇以及行程細節引發了不少關注。人們說這個市長真的很不一樣。一個是發言脫稿。蔣市長的風格獨樹一幟,不管是接受多家媒體采訪,還是上臺演講,他都是全程脫稿的,你可能會覺得,脫稿誰不會,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當然不是這樣,他脫稿的講話水平很高,甚至頻頻爆出“過盡千帆皆不是”這樣神來之筆的詩句,就算是提前背好了稿件,他的語調、語速、感染力等都不是一般人能相比的,那是肉眼可見的差距。二是親民。上海之行中,為了樹立親民的形象,他做了許多縣長、市長都曾做過的事,比如和群眾對話、吃東西、學方言、一起運動等等。盡管這些事情被反復做過多次,但蔣萬安做出來,卻把親民形象樹立到了一個新高度。比如他逛夜市的時候,和周邊的游客聊天,問別人是哪里人,聽到有人說是四川的,他馬上笑著用四川話回道:“啊,你是四川滴呀。”純正的口音,讓游客頓時笑作一團。當他吃老人做得蛋撻時,可以完全不顧吃相,上來就是一大口,一邊吃還一邊仔細聆聽身邊老人的話語。當他遇到有人打籃球時,馬上脫下西裝并迅速融入其中,運動完以后還開心的和大家一起合影。請注意,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全程都是笑臉,全場氣氛很輕松,給人的感覺就是舒服,退一步說,哪怕他裝出來的,那也是不可否認的優秀。的確,在我們這邊,像這樣的干部形象確實不太常見。文中提到蔣萬安的有些做法,確實也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他的這些做法中,有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要學的不是皮毛,而是內在。蔣萬安參加雙城論壇過程中的這些細節,或許有的是自然流露,但也有的或許是預先做過大量的準備。然而為了形象的緣故,預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對。不過,在我看來,這些外在的、形象方面的表現,并不一定都要完全學過來。要知道,在西方(雖然臺灣不是西方,但其選舉制度基本都是照搬西方的),由于選舉的需要,那里的政客們都需要受到這一類的訓練。他們也很精于這一套。比如拜登走到民眾中間,抱起一個小孩子,以顯示其親民作風。可是他內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他的這種親民是自然流露還是刻意所為,那人們就不知道了。我們的干部中當然也有優秀的。但是他們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這些外在的形象上,而是在為群眾做事上。他們會深入群眾之中,坐在農民的土炕上,和農民聊天。他們也會脫下鞋子,赤腳下到水田,跟農民一起插秧干活。或許他們講話發言沒能脫稿,因為有些話是不能隨便講的,是有規矩的。如果為了形象要脫稿,勢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背稿,有如演員表演要背臺詞一樣。把時間用在這些方面,對工作來說,不是太合算。這篇認為蔣萬安給我們帶來危機的文章,為了對比,引用了《新華每日電訊》的一篇文章《“小油條”要不得》。引用者用了《小油條》一文中的一段文字:過去聽說過“老油條”,指的是有的地方和單位一些年齡偏大、工作年限偏長,所謂“世面”見得多的人,他們似乎對什么都不在乎,表現得八面玲瓏、圓滑世故、見風使舵、左右逢源,或對自己身上的老毛病總是無所謂、不愿去改。這樣的“老油條”常常讓人感到很頭痛,甚至束手無策。
看到這段文字,感覺對老油條的批評,與《感謝蔣萬安帶來的危機意識》一文中對蔣萬安的贊揚似乎關系不是太密切。那篇文章說的都是蔣萬安外在的形象和表現,而這篇文章引用的對于老油條的批評,主要是批評某些干部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上的問題。當然,批評某些干部在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上存在的問題并沒有什么不對,但是硬把這些工作作風與工作態度上的問題與對蔣萬安外在形象的表現聯系起來,總讓人感覺有點驢唇不對馬嘴。《新華每日電訊》中的那篇文章,也提到了小油條的種種表現:這些人雖然年齡不大卻世故老到,雖然工作時間不長卻深諳職場潛規則。他們自認為“活得明白通透”,常常逃避困難、拈輕怕重,或拒絕擔責、敷衍應付,不求上進但求“舒服”。他們中有的還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事若關己必須一起”,很會規避風險、逃避責任;“容易的、有利的搶著干,麻煩的、無利的繞著走”;“求穩”在先,“干事”在后,很會自我保護、明哲保身;“熱情禮貌,但一問三不知,尊重感謝,但一概不負責”;“份內的事拖著干、份外的事哄著干、加班加點的事則免談”;對“燙手山芋”玩“太極”、踢“皮球”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無論是所謂老油條,還是小油條,對他們所存在的這些問題確實需要進行嚴肅認真的批評,而且要求他們必須盡快改正過來。如果他們不能改正,那么也就只好請他們離開他們不稱職的崗位。這些老油條、小油條的現象,確實是對我們黨政工作中所存在的嚴重危機,我們不能不警惕,我們不得不防范。從某種意義上說,對這種老油條小油條的表現,我們必須從黨風建設方面,從改進工作作風方面下很大的功夫。這不僅需要我們要不斷深入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也要不斷加強廣大群眾對干部作風的監督。而且非常有必要把群眾對干部在監督中所發現的問題公布出來,該批評就一定要批評,該處理也一定要處理,不能再由其發展下去,不能繼續聽之任之。但是,這種作風的改進,與蔣萬安的形象表現真的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文章作者的出發點或者是良好的,是善意的。但是總還是沒有說到關鍵的點子上。現在的蔣萬安與當年的馬英九也有得一拼。當年,馬英九的外在形象也很好,也很親民。但是在他當政期間,不敢堅持履行兩岸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不敢對民進黨時期的去中國化撥亂反正。他外在形象再好,他的政績卻不怎么樣。一個主政者,政績是重要的,形象不過是外在的點綴,是為選舉服務的。在臺灣現在的政治環境下,臺灣政壇一片烏煙瘴氣,蔣市長或許能讓他個人的形象為選民們所喜愛,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間? 如果他確實也有不凡的政治才能的話。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