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劇組,
寧肯相信有人故意抹黑,
也不相信自己出了問題。
01
最近這幾天,
電影《我本是高山》,
多次被罵上熱搜。
02
該劇組及有的出品方,
把電影被罵歸結為有人故意抹黑,
“惡意的有組織的詆毀。”
03
有沒有人故意抹黑?
應該是有的,
但這個“有”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給差評的網友,
其實是自發的。
一個網友說得特別好:
“要在網上特意組織這么大的聲量,
花費起碼得上億。
沒有人有任何必要,
花費上億去狙一個成本幾千萬的電影。
一般來說,
真正發酵大的事情,
幾乎都是自然發酵的,
跟組織沒有多大關系。”
04
這電影被罵,
其實并不冤。
為什么不冤?
我來說說幾個焦點問題。
05
第一個:酗酒問題。
劇中原型本來是一個父親酗酒,
但片方在拍攝的時候,
將父親酗酒改成了母親酗酒。
為什么這樣改?
前幾天海清在接受采訪時說:
“其實主要是想表現張老師,
不光是對孩子的救贖,
也是對母親的一個救贖。”
從海清的采訪可以看出,
劇組的出發點并沒有惡意,
之所以這樣改,
其實就是想凸顯一個概念:
張桂梅影響了當地三代女性,
“救一個女孩,可以救三代人”,
改變母親、改變自己、改變未來。
06
出發點雖然是好的,
但是問題在于,
這樣一改就出現了兩個大問題。
一是農村女性酗酒的比例極低,
統計數據是0.2%,
所以網友們就覺得“不真實”。
二是跟張桂梅創辦華坪女高的初衷起了沖突。
張桂梅為什么創辦華坪女高?
她不是為了反抗男權,
也不是為了提倡女權,
她的出發點十分樸素:
在資源匱乏的大山、農村和鄉鎮,
女性是天生的弱勢群體,
過著一種惡性循環的生活,
“我想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來改變華坪很多女孩的命運。”
可劇組這樣一改,
就變成了女孩的苦難是另一個女性造成的,
所以很多網友無法接受這一點。
07
第二個問題:信仰問題。
這部電影,
劇組采用了大量篇幅,
去呈現張桂梅辦學以來遇到的各種困難,
著力描述了她在面對這些困難時的掙扎。
但是劇組犯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
把支撐她堅持下去的動力和信念的來源,
交給了她已經亡故的丈夫。
在張桂梅辦學中的那些困難時刻,
在她每一個想要放棄的時刻,
腦海里閃現的都是她與丈夫溫馨生活的影像,
是丈夫對她一直以來的鼓勵與支持。
為什么要這樣拍?
知名編劇汪海林覺得這是思維慣性:
“這些年參加的創作會議很多,
一再要求創作者不要喊口號,要接地氣,
寫老百姓能理解能接受的情感,
不要寫觀眾理解不了的崇高,
脫離人的常情的犧牲,
尤其不要在片中說豪言壯語,
做超越常人的事,強調要平民化。”
08
這樣的思維慣性或者說創作思路,
用在一般人身上或許可以,
但用在張桂梅身上卻極不合適。
為什么不合適?
因為一直支撐張桂梅的信念和動力,
從來不是小情小愛,
而是共產黨員的信仰,
很多媒體采訪時其實都問過這個問題:
“一直撐著您的是什么?”
但張桂梅的回答都是:
“共產黨員的信仰。”
劇組這樣改,
可能是想讓張桂梅更加“人性”更加像常人,
怕太“高大上”了不接地氣。
但問題在于,
張桂梅的格局本來就是這么宏大這么寬廣啊。
所以這樣一改,
反而把張桂梅原本如高山聳立的內核,
拉低到了兒女情長這個層面,
大大矮化了張桂梅的格局,
這是令最多網友不滿的地方。
09
第三個問題:細節問題。
劇中多處細節的處理和改編,
其實都是有問題的。
比如劇中有個情節,
是張老師想念丈夫,
兩人在幻境里跳起了華爾茲。
但其實真實發生的情景是,
丈夫拉二胡伴奏,
張老師唱歌,
夫妻倆合作《毛主席來到咱農莊》。
劇組可能覺得跳華爾茲比較浪漫一點,
但問題就像一個網友說的:
“大山里的老一輩,
怎么可能想到去跳華爾茲呢?”
還有一些細節問題,
比如網吧問題、脾氣問題,
也是有一些失真的。
所以看完點映后,
一個局長原型說:
“我非常敬重張老師,
從來沒有吼過張老師,
張老師也從來沒有吼過我。”
一個學生原型說:
“張老師對我很好,
沒有(像電影中)那樣。”
所以這部電影被罵,
其實真的不冤。
10
關于失真,
片方有兩個非常搞笑的解釋。
一是:
“電影有藝術創作,
可以看作是平行時空的故事,
可以跟原型不完全一樣。”
二是:
“說到底,
《我本是高山》雖是基于張桂梅的事跡改編的,
但它是一部文藝創作的電影,
而只要是文藝創作,
編劇和導演就有虛構的特權,
有權去刻畫他們心中的張校長。”
11
看到這種解釋我就來氣,
既然你覺得是平行時空的故事,
不能算是傳記,
那你干嘛要以張校長的名義,
干嘛要拉張校長來站臺。
如果只是挪用張桂梅的經歷,
撇去張桂梅的精神,
來重新塑造一個更符合你們認知的張桂梅的話,
那么,請別消費張桂梅。
12
我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筆墨說這部電影呢?
其實就是想說一種現象。
這種現象已經存在很多年了,
就是很多內容生產者,
文字生產者,
新聞生產者,
短視頻生產者,
電影電視劇生產者,
都不在乎細節,
都不在乎證據,
都不在乎準確性。
他們覺得只要結果是對的,
只要目的是好的,
只要出發點是好的,
只要是為了宣傳正能量,
細節和證據都不重要。
所以在宣傳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時,
經常肆意修改、胡編亂造,
以讓“典型”更加“典型”。
但是這樣的典型因為失真,
反而讓讀者和觀眾覺得不可信。
13
前段時間我在寫一篇稿子時,
舉過幾個例子。
比如中鐵十六局四公司公眾號,
宣傳一名女職工時這樣寫道:
“懷了二胎。”
“不顧勸阻兩個晚上通宵加班,
直到第三天晚上出現流產癥狀。”
“請求丈夫把標書送到醫院,
自己仰面躺在病床上一字一句校審。”
“腹中的孩子最終還是沒能保住。”
該文作者胡編亂造,
想凸顯這個女職工的偉大,
結果遭到網友的一片質疑:
“一個懷了二胎的孕婦連續通宵加班,
居然沒一個人制止,
領導、同事這么沒有人性嗎?
都出現流產癥狀了,
還舉著標書讓老婆細細校審,
丈夫如此沒有人性嗎?
病人都要流產了,
居然還允許這樣操勞,
醫護如此沒有人性嗎?
看了這樣的正能量宣傳,
我一點沒有感動,
只覺得荒唐和虛假。”
14
比如中國振華集團云科電子公司,
在宣傳一個員工典型時這樣寫道:
“9點前從未吃過晚飯,
有很嚴重的胃病。”
“常年晚班有時甚至干到凌晨,
與丈夫分居兩地。”
“18年來從未請過假,
她曾經在晚上把2歲的孩子鎖在家里,
電閃雷鳴后她趕回去,
孩子眼神空洞,縮在墻角,
哭不出來也喊不出來,
那天很冷但孩子的身上卻全是汗。”
該文作者胡編亂造,
是想凸顯這個女職工的無私奉獻,
結果也是引來網友一片大罵:
“這樣的宣傳,
不但一點不激勵人不說,
還讓人覺得憤怒:
把兩歲孩子鎖在家里,
這是正常人干得岀來的事嗎?
這是一個母親干得出來的事嗎?
想想就覺得恐怖。”
15
覺得只要結果是對的,
只要目的是好的,
只要出發點是好的,
只要是為了宣傳正能量,
事實和細節都不重要,
事實和細節都可以肆意篡改,
這樣的創作思路,
真的應該改一改了。
16
《我本是高山》劇組,
一直覺得很委屈:
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呀,
都是為了宣傳張校長,
都是為了讓人記得張校長。
但不管你出發點有多好,
如果結果出了問題,
就應該老老實實接受觀眾的批評。
就像一個網友所說的:
我知道你的出發點是好的,
但求你別出發。
17
這世上,
好心辦了壞事的例子多了去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謹防“自以為是的善意”。
很多時候,
正是以“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還不是一片好心”為名,
我們才作惡無數。
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
常常是自以為是的善意。
18
說到支撐張桂梅堅持下去的動力和信念,
我想說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表演藝術家孫少蘭發布的。
孫少蘭是大型歌劇《江姐》的飾演者。
2018年的時候,
孫少蘭去華坪女中演出歌劇《江姐》,
那天演出結束后,
孫少蘭在學校拍攝風景,
這時張桂梅悄悄走過來,
把頭靠在了她的肩上,
這幕場景被旁人拍攝了下來。
孫少蘭在朋友圈寫道:
“她悄悄地靠近我,
是因為我是演她最喜歡的江姐的人,
她輕輕的把頭放在我肩上,
是因為她心目中的英雄離她更近,
而我此刻是她與英雄靈魂對話的媒介……
我不敢動,怕打斷了她的思緒,
希望她閉上眼睛那一刻,
真能看到她一輩子崇拜的女英雄,
投入江姐的懷抱……
她用她的生命在踐行著先烈的遺志……
我不自覺地淚如斷線的珠子,串串滾落。”
張桂梅多次表示:
“江姐是我一生的榜樣。
她的堅強,她的忠誠,
她的堅定信仰,她的無畏,
成了我一生的楷模。
我要以她為榜樣,做她那樣的人。”
19
我為什么要說這張照片呢?
我就是覺得:
說到動力和堅持,
相比于電影中那些丈夫閃現的橋段,
用這樣真實發生的場景,
其實更加具有說服力。
20
張桂梅的故事
其實不需要任何演繹,
真實展現就足夠偉大。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來源:拾遺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桂梅學生評價《我本是高山》:扭曲信仰!為丈夫胡歌建立女校?
2023-11-24明德先生|我為什么旗幟鮮明地反對《我本是高山》公映:它抹去了共產黨人的信仰!
2023-11-24?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