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篇
“當年中科院還有65%的股份,當年按照95億總價折算出售自己的給泛海29%的股份并不便宜。”
“聯想控股2015年香港上市,現在最新市值換算后大約170億,15年漲了不到一倍,按照你們那個算法,聯想控股現在投資了幾百家公司,還持有聯想集團百分之二十多的股份,但最新總上市總市值是170億左右,你可以查詢一下,這說明你們那個算法是錯誤的。”
有道是此一時彼一時,你用新賬來核算舊賬,本身就是荒唐的。股市本身就是活躍市場,高低起伏是常有的事,你能只就低不就高嗎?一個企業的市值必須按當時的情況進行評估,評估本質就帶有嚴謹的屬性,那可不是隨心所欲想用什么時段就用什么時段,挑挑揀揀并不是會計準則所倡導的。換句話說,假設如果今后聯想股價又翻上十倍,那你又如何定性當年聯想賣得貴還是賤?你是不是又要推翻你原來的定性?問題是,聯想控股在國有資產轉讓時拒絕了對其上市子公司聯想集團進行市值法評估,否則聯想控股的歸母凈資產會更多。

因為當時的上市公司聯想集團的市值大概是330億港元(大概相當于270億元人民幣)當時聯想控股持有聯想集團大概45%的股份,市值大概是120億元人民幣。而賬面上的聯想集團凈資產為13.1×6.8346=89.5億元人民幣,遠遠少于聯想集團的市值。而上市公司估值必須以當時股票市價為標尺,對此國資委、證監會早就出臺了法規進行了硬性規定:從中可見,國家明確規定國有上市公司的資產用市值法做評估,這樣才會最大限度地保護國有資產。而聯想控股高層卻置國家法規于不顧,徑直采取了保守評估方式,這種行為已經為國有資產流失埋下了伏筆。鄧柳二人作為中科院下派到聯想的國家公務員,身上肩負著保護國有資產的重任,而二人卻反其道而行之,這種雞賊式做法不藏貓膩才怪!為了給自己選擇的評估方式打圓場,在29%股權轉讓儀式結束后的記者見面會上,面對記者提出的質疑,聯想控股二位老總給出如下理由:

對照國資委、證監會令第19號文件,可見柳鄧二人明顯是在睜眼說瞎話。這個文件聯想控股的二位老總不是不知道吧?而柳傳志所言很虛,實際上聯想控股2008年度合并財務報表上的資產總額不低于350億元,凈資產不低于100億元;聯想控股2006年度、2007年度和2008年度合并財務報表的凈利潤平均為8億元以上。

但盡管如此,我還是退一步,為了更有力地說明問題,我在我的論證文章《這個解析是否成立?》中依舊采取了聯想控股所采取的保守評估方法進行了測算,結果依然是國有資產流失了。

而問題的關鍵是,聯想控股在資產評估的賬目上,對其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數額上依然采取了歷史成本會計記賬方式,結果便將長期股權投資增殖部分給隱藏掉,而這部分的蛋糕在股權轉讓過程中被隱匿轉移給被轉讓方泛海控股。而正常情況下,在企業股權轉讓實際過程中,國家規定資產評估增值應該是如何進行賬務處理的呢?
———————————————————
按照新《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按照歷史成本記賬的會計原則,企業在持續經營的情況下,一般不能對企業資產進行評估調賬,否則,由于計量基礎的不一致,不同會計期間產生的利潤將沒有可比性,容易誤導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報表使用者,從而影響他們的決策。
但是如果當企業按照《公司法》規定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應對企業的資產進行評估,并按資產評估確認的價值調整企業相應資產的原賬面價值。
2006年2月15日,中國財政部發布了新的會計準則體系,包括修訂后的一項基本準則和16項具體準則,以及新發布的22項具體準則。新的會計準則參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的屬性,取消了一般原則中的歷史成本原則,而將歷史成本變更為與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并列的計量屬性。金融工具、企業合并、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多項準則涉及公允價值計量。該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逐步開始在國內企業中實施。這是中國為適應新形勢下國內外經濟環境發展的需要做出的重大會計制度的改革,改革范圍之廣和程度之深是史無前例的。基于上述原則,在聯想股權轉讓時,聯想控股在其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應該按公允價值核算,而不是按歷史成本核算,這是國家財政部所規定的。然而聯想控股在其企業股權轉讓時,恰恰沒有執行國家財政部的法規,擅自將其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按歷史原始成本入賬并參與企業凈資產評估。事已至此,我姑且按聯想控股兩位老總的保守評估方式求證一下,以便說明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是否像jrs6說的那樣。

用聯想控股13家子公司凈資產數據為依據,算出聯想控股在這13家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大概數額,再與聯想控股2008年財務報表上聯想控股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數據相對照,看一下結果是什么情況。如果算出來的數據高于聯想控股2008年財務報表上聯想控股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數據,這說明賬里真的存在問題。

我的方式是除了用聯想控股的上市子公司聯想集團當年的凈資產做依據外,可以通過少數股東權益求證出第二家子公司聯想科技園的凈資產數據,因為有少數股東的并表子公司只有聯想集團和聯想科技園,所以通過少數股東的股權數據來運算出聯想科技園的凈資產數據并不是什么難事。還有一個情況就是,無法獲得其它10家聯想控股100%控股的子公司在2008年的凈資產額,原因是網上搜不到它們的財報,所以只好用聯想控股在這十家的注冊資本份額做頂替,這相當在我的計算中視這十家凈資產幾乎為零。這夠保守的了吧?況且11家子公司中的南明公司注冊資金僅4元多錢,所以在計算中直接把它忽略掉了,只以10家注冊資本為依據。

這個計算雖然不合規,但是求證結果一定是靠譜的。因為我在這里求證的目標是,使用兩家已知的子公司凈資產額,和其它10家未知凈資產額的子公司最低數額的原始資本來測算國有資產到底是否流失,如果測算結果表明國有資產確實是流失了,那么實際流失的數額必定會比我測算出來的結果要多得多。求證路線是找出聯想控股長期股權投資之和,對比聯想控股賬面上長期股權投資的數額,看二者的差距是多少,從中尋出端倪。因為長期股權投資屬于企業總資產的一部分,由此牽一發而動全身,結果直接影響歸母凈資產的數額,所以可以從中發現聯想控股財務報表上的歸母凈資產的賬面數據是多了還是少了,從中確定國有資產是否流失。聯想控股是一個控股公司,所以它的投入和產出都是依靠它的13個子公司和一個其所持有股份的神州數碼公司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這些控股子公司中,只有聯想集團和聯想科技園兩家公司擁有少數股東,神州數碼已經和聯想集團拆分,聯想控股雖然在神州數碼有股份,但是并不控股,因此兩家不并表。聯想控股的少數股東權益僅存在于聯想集團和聯想科技園2個子公司內部,其它11個子公司都是聯想控股100%持股,沒有少數股東。由于無法得到聯想控股子公司聯想科技園在2008年企業凈資產的信息,我這里采取一種迂回的運算方式獲得了聯想科技園的凈資產信息,這便為下一步測算創造了條件。▲已知聯想集團2008年凈資產是89.5億元人民幣,所以只要換算出聯想集團少數股東的權益,那么就會清楚聯想科技園的凈資產額與歸母凈資產和少數股東權益的數據。一、2008年,聯想集團凈資產為13.1億美元。所涉人民幣匯率按中國人民銀行 2008年12月31日公布的交易中間價換算1 美元兌6.8346元人民幣。聯想集團凈資產為13.1×6.8346=89.5億元人民幣。

聯想控股在聯想集團的持股比是44.69%,所以聯想控股在聯想集團的長期股權投資額=89.5×44.69%=39.99億元人民幣。聯想集團少數股東的股權占比是55.31%。聯想集團少數股東權益=89.5億×55.31%=49.5億元人民幣。二、因為只有聯想集團和聯想科技園有少數股東,所以聯想科技園的少數股東權益是62.2-49.5=12.7億元人民幣。因為聯想控股在聯想科技園的持股比是80%,所以聯想控股在聯想科技園的長期股權投資額=80×12.7÷20=50.8億元人民幣。聯想科技園的凈資產是50.8+12.7=63.5億元人民幣。三、2009年初神州數碼凈資產為12.73億元人民幣。聯想控股持有神州數碼16.23%的股份,合12.73×16.23%=2.07億元人民幣。在不算另外其它10個聯想控股持股100%子公司凈資產的情況下,僅憑聯想控股在(聯想集團、神州數碼、聯想科技園)這3個已知凈資產數據的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額之和39.99+50.8+2.07=92.86億元人民幣!就已經與母公司聯想控股的凈資產評估值92.6億持平!

這時如果再找到其它10個并表子公司在2008年凈資產加在一起的合值呢?那么這個合值就是沒有計入評估報告中被隱匿的資產!?下面再看一下聯想控股用來證明聯想國有流失問題不存在的公告內容:
“經專業機構認定,聯想控股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賬面值為77.2億元,評估值92.6億元。本次交易聯想控股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溢價至95億元,對應的29%股權交易價格為27.55億元。”
那就是,僅僅聯想控股在其3個子公司的長期投資額,就已經和聯想控股在股權轉讓中所聘請的評估機構所評估出來的評估值相當,都是92億元人民幣。比聯想控股歸母凈資產的賬面值77.2億還高出15.66億。如果再加上聯想控股100%控股的其它10個子公司的凈資產呢?數額簡直是不可想象。聯想控股其它10個并表子公司的具體情況如何再進行測算呢?在聯想的12家子公司中,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是兩個已知公布了凈資產的公司。而和聯想控股并表的子公司中,只有聯想集團和聯想科技園兩家有少數股東,其它10家子公司中除神州數碼沒有并表外,都是聯想控股100%的股份,就是說,有9家子公司的投資都是聯想控股獨資。

由于網上查不到聯想控股其它10個并表子公司的凈資產數據,所以下面用引用這十家子公司注冊資本的方式來代替凈資產,出此下策也是實屬無奈,原因是聯想控股并不想公開其它10個子公司詳細的凈資產數據。因為查不到聯想控股其它的10個在2008年的并表子公司當年它們的企業財務年報信息,下面將用其10個100%持股的子公司至2009年初(已增資)的注冊資本作為聯想控股所占的投資額來計算。因為注冊資本屬于原始投資,數額比凈資產低,因此算出來的結果雖然不是精確數字,但卻說明問題。用這個結果揭開問題的存在絕不會冤枉他們。運用子公司注冊資本來頂替子公司的凈資產,計算聯想控股在子公司的股份對價,得到聯想控股的長期股權投資的總價值,屬于運用最低數字額度的保守計算。這種計算的目的并不是想獲得準確的數據,但肯定能得到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線索。

▲聯想控股在其它11個非上市公司的注冊資本(原始投資)的數額總和是多少呢?下面就來計算:1、南明有限公司(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4.28元人民幣。(由于注冊資本僅4.28元,南明公司可忽略不計。)2、聯想投資有限公司(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2.5億元人民幣。3、融科智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2.7億元人民幣。4、融科物業投資有限公司(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0.6億元人民幣。5、融科智地控股有限公司(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0.5億元人民幣。6、北京聯想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3億元人民幣。7、北京君聯創業投資中心(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1.5億元人民幣。8、北京弘毅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0.02億。9、北京弘毅創業投資中心(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10、北京聯想調頻科技有限公司(母公司100%持股)注冊資本0.1億元人民幣。

2.5+2.7+0.6+0.5+3+1.5+0.02+1+0.1=11.92億元人民幣。▲再加上聯想控股在其它三個子公司的投資額之和,作為母公司的聯想控股在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至少共計:92.86億+11.92億≈104.78億元人民幣。比聯想控股所聘請的專業評估機構所評估出聯想控股的企業價值評估值高出大約104.78億-92.6億≈12.13億!▲如果完全用子公司的凈資產來換算呢?數額會更大!這就是我所求證的結果。▲要知道,控股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是控股企業資產的主要一部分,多少數額最終都會對母公司的歸母凈資產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股權轉讓的企業價值。

▲2008年聯想控股企業資產年報表賬面上的具體數據如下:凈資產: 644.2億-505.1億=139.1億元人民幣。歸母凈資產:139.1-62.02=77.08億元。

這個賬面上的歸母凈資產為什么和剛才測算出來的數額差距非常大??我認為,問題出在總資產額度上,因為聯想控股總資產中的長期股權投資項目上的賬面值記載僅僅是52.2億元人民幣,比聯想控股在其子公司實際投資額少兩倍還多。

可見財務報表賬面上記的是初始投資額。在記賬的問題上,長期股權投資用初始投資額記賬好像也沒有問題,但是一旦涉及到國有資產轉讓,如果還用賬面初始投資額來頂替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資的真實公允價值,必然會造成企業資產的流失。
二十年前北京三環以里樓房每平3670元標準價,上下浮動3%,現在北京三環以內買房最便宜的也6萬一平,現在比二十年前增值16倍。如果把國有資產視同北京的房子,現今某人在北京三環以里受人委托賣房時仍然按二十年前買房時3000多元一平的價位賣,這個賣房人不是傻,就是另有所圖。
股權轉讓結束后的記者見面會上,盧志強回答記者問時說:第一價值是公允的,否則不會坐到這里,會也不會開了。
這位盧總說話挺有意思,用投資的初始投資價值作為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的換算依據,他竟然說是用公允價值手段評估出來的,這也難怪人家,撿大便宜了,撿便宜后賣點乖也是人之常情。今天做的這個測算,是退了很大一步,說穿了,就是放棄了國資委文件所規定的上市公司評估用市值法這個方法,就依柳傳志等人的重置資產評估法的方式復盤一下。結果發現聯想控股總資產中的聯想控股帳面上的長期股權投資項目的數據值遠遠小于用其3家子公司凈資產,9家100%控股子公司初始投資額的合值做依據測算出來的聯想控股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數額,并且將這個初始投資的數據合并進總資產中, 結果就是發現了聯想控股財務報表上的長期股權投資資產的帳面數值非常低,測算出來的長期股權投資額比聯想控股帳面上的長期股權投資額多出大約104.78-52.2≈52.58億!聯想控股賬面數據比我測算出來的數據整整打了近一折。另外,我算出來的結果為什么用大約值來表示呢?因為拿不到其它10個子公司的凈資產數據,才用了它們的注冊資本,這個數據不準,卻能從中反映出問題。如果聯想控股敢公布這10個子公司凈資產數據,得出的歸母凈資產的數據絕對會只多不少。▲按這個保守的方式算一下聯想控股“歸母凈資產”額,再來對比一下泛海所獲得的29%股權價值幾何呢?聯想控股2008年財務報表:長期股權投資:(賬面上原是52.2億)凈資產:644.22-505.1=139.12億 少數股東權益:62.02億。歸母凈資產:139.12-62.02=77.1億。?乍一看聯想控股財務報表上給出的這個結果中規中矩。成本模式下采用歷史成本作為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變動不影響記賬。但在公允價值模式下,只要公允價發生變化,就要相應地調整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變動等賬目。問題是,在聯想控股這次股權轉讓資產評估中,聯想控股所用的長期股權投資是原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初始投資額),而不是現值。因為原長期股權投資=購買日原股權的公允價值,所以聯想控股運用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額代替長期股權投資的現值,這種偷天換日隱匿了長期股權投資的增值價值。正常情況下,企業改制資產評估增減值會計處理方式是:評估發生的增減值報經有關主管部門立項確認,企業會計人員在接到評估確認通知后,應調整資產的賬面價值,做好相應的會計處理,而不是原封不動地利用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值來越俎代庖,這種李代桃僵的做法涉嫌隱匿資產。

再看一下利用糾正過來的聯想控股長期股權投資額代替聯想賬面上的初始長期股權投資額得出的結果:把長期股權投資由聯想控股賬面上的原值52.2億替換成這次測算出來的104.78億結果怎么樣呢?凈資產增至:696.57-505.1=191.47億元。歸母凈資產增至191.47-62.02=129.45億。▲如果有條件完全用聯想控股12個子公司的凈資產來換算,得出的數額會更大!▲要知道,控股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是控股企業資產的主要一部分,多少數額最終都會對母公司的歸母凈資產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股權轉讓的企業價值。

聯想控股自己所公布的賬面歸母凈資產是77.20億,加上評估機構認定的歸母凈資產增值率77.20×19.95%=15.4億,最終評估的歸母凈資產值是77.2+15.4=92.6億元人民幣。再加上交易參照凈資產溢價增殖率:15.4×23.06%=3.5億元。再按評估公司給出的評估方法乘以19.95%的增值率,評估出來的歸母凈資產是155.27億。25.82億+129.45億=155.27億元人民幣。加上溢價23.06%,最終評估出來的歸母凈資產是:155.27—129.45=25.82億,25.82億×23.06%=161.22億元人民幣。?用這個結果再看一下轉讓給泛海控股的29%股權值多少錢?購買聯想控股29%的股權,盧志強的泛海僅僅花費了27.55億元。在不計入商譽的情況下國有資產流失46.75億-27.55億=19.2億元人民幣。

【注】我在《這個解析是否成立?》文章中唯一的缺憾是我測算出的歸母凈資產沒有像評估公司的評估方式那樣加上增值率和溢價,所以沒有測算出評估出來的聯想控股歸母凈資產,所以測算出來國有資產流失數目比這次低,所以這次測算比上次測算更全面。

這個測算出來的結果比在我的置頂文章《這個解析是否成立?》更進了一步,這個進一步體現在測算出來的129.45億歸母凈資產加以19.95%的增值率,再加以溢價23.06%。因此得出的數字更符合資產評估方式,即使用了評估價得出最終結果。通過彌補聯想控股賬目上長期股權投資的漏洞,得出的結果比司馬南說的國有資產流失數額還多出1.2億,而且這還是用最保守的方式測算出來的,如果聯想控股能夠把其它子公司的凈資產公布出來,得出的結果則會更精準。不過在印證出聯想控股歸母凈資產被低估了的前提下,精準不精準已經不重要,關鍵是事情的來龍去脈已經明晰。所以@jrs6網友所言:“當年按照95億總價折算出售自己的給泛海29的股份并不便宜”的結論并不確切。退一萬步講,即使國有資產沒有流失,泛海也是大賺了一筆。A股上市的威遠生化(600803)2012年4月17日發布的一份《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其中詳細披露了聯想控股的最新股權結構。威遠生化擬發行股份購買新能礦業100%的股權,而聯想控股是新能礦業的股東之一,因此按照規定需要詳細披露關聯方公司的情況。公告披露了聯想控股近兩年的業績,其中2009年,聯想控股的營收達到1,063億,凈利潤為12.13億元;2010年營收達到了1469億元,凈利潤35.9億元;2011年1至9月,實現營收1265億元,凈利潤9.7億元,資產總額已超過1472億元。2011年年底核算營收1891億元,凈利潤13.3億元;2012年實現營收2266億元,凈利潤17.3億元。如果按照2010年聯想控股資產總額1149億元來計算,柳傳志在聯想控股的紙面財富高達39億元。按照泛海29%的股權比例計算,3年時間對應的凈利潤合計達到19.28億元,這筆買賣太劃算了。實際上盧志強的泛海在兩年后通過股權轉讓,不僅零成本控制了聯想控股19.4%的股權,而且還獲利3.95億元。如此幾乎空手套白狼的回報,對此泛海盧志強應該感謝誰?

“人家用的是專業評估機構評估的,人家不比你專業?如果賬上有什么問題能逃過評估機構的法眼嗎?”
2019年11月26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了一份資產評估師出具虛假資產評估報告法院判決書,虛假評估造成國有資產流失2.414億。國資委網站通過分析 40 家混改企業的評估報告發現,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無形資產評估存在諸多問題:無形資產評估不充分;被評估無形資產的權屬不清晰;無形資產評估方法較為單一;無形資產評估報告不規范等等。盡管《企業國有資產保護法》早已出臺,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隱瞞資產真實情況造成巨額國有資產流失的資產管理人“做局”,評估公司掙的是客戶的傭金,客隨主便是常有的事。人為低評、漏評國有資產的凈資產,玩“空手套白狼”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符合條件的人都可以參與競拍;聯想的市場關注度又很高。這種情況下,如何發生利益輸送?即使有,當時怎么一點風聲都沒有?所以,邏輯上講不通。
問題是,如果透出風聲,手腳還能做嗎?正是因為關注度高,所以才會在細節上發現問題。

這是多么微妙而苛刻的轉讓條件!公告中的條件明顯是為潛在買家“量身定制”的。這種做局設扣,打恰當的比方說,就好像聯想所要尋找的人姓于,長的必須像司馬南,年紀必須和司馬南同歲,必須住在北京南鑼鼓巷8號才能夠有資格成為股權受讓方一樣,其實找的就是司馬南。盡管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招標,但是非常明顯,這幾乎就是為泰山會盧志強小弟的泛海集團量身定制的。當時有一家企業什么條件都合適,就是湊不夠成立20年的條件。為什么企業成立夠20年才有資格?這個條件有什么講究?19年不行嗎?國有資產轉讓必須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招標,一般都會設置排他條件,目的是防止惡意競爭之類的情況的發生,這很正常。但是以上面那種條件的苛刻程度,只有傻子才看不出來那就是為泛海量身定制的。這種解釋是很牽強的,因為后來事件的發展脈絡已經揭示了許多與此大相徑庭的背后原因,挺柳一方只是用一個原因掩蓋了另一個原因,柳傳志高明之處在于做了局中局。眾所周知,定向轉讓這種事情,即使不涉及國有資產流失,卻有利益輸送的嫌疑。從中可見,從聯想控股招股開始,就開始玩貓膩了,自此之后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高手在背后運作,放眼長遠,超前布局,放長線釣大魚,欲取先與唱雙簧,從一開始就為今后乃至未來想實現的目標埋下了伏筆。

柳傳志和盧志強這對組合配合默契,有來有往,這好似我給你偷一張大餅,你吃了一半,給我留一半。這張大餅就是流失到他們手里的國有資產。只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再小心的賊也會留下蛛絲馬跡,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如果聯想控股在股權轉讓中涉及到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沒有坐實,則@jrs6的第一個結論就成立,至多在運作中有道義瑕疵。但是當聯想控股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已經板上釘釘存在時,則我的論證一切都合乎邏輯,順理成章。我發布的《對聯想控股在股權轉讓問題上的解析》在網上掛五個月了,然后去年12月17日在網上發了《這個解析是否成立?》這篇文章,隨后又先后在網上發布了《在聯想控股資產評估相關商譽等無形資產問題上的探討》和《在股權轉讓中聯想控股對股值評估方式的探討》,這三篇文章在網上也都掛了三個多月,其間@了許多司馬黑邀其到我的文章評論區探討這些問題,目的是挑戰他們的論調,結果應者廖廖,個別一兩個不請自來的司馬黑也只能有論無據不尷不尬的噴幾句,可見這些論述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說明立論是站得住腳的。我的結論來源于嚴謹的理性論證,一環扣一環的閉合證據鏈已經形成,所以我對我的論證有信心。如果哪個網友對我的論證有異議,歡迎前來與我進行交流。(作者系昆侖策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