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美國兒童文學家海姆基特說過一段話:“我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個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造出教室里的氣氛,作為一名老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快樂,我可以成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開心,也可以帶給他們傷害或拯救。”
這不禁讓我想起都德小說《最后一課》中的一段-----面對老是上課遲到甚至時而逃學的小弗郎士,“最后一課”上的韓麥爾先生沒有對他進行粗暴批評,而是說:
“我也不責備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夠難受的了。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這么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看看我們的結果吧。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么?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個人過錯,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他們為了多賺一點錢,寧可叫你們丟下書本到地里,到紗廠里去干活兒。”
韓麥爾所責備的“大家”不僅包括小弗郎士們、家長們,最可貴的是,他刀刃向內,把自己也擺了進去------
“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干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此刻的韓麥爾先生,能深刻反思自己的過失,何嘗不表明作為老師的他,其實早已“成了教室里的一個決定因素”?韓麥爾先生沉痛自責的正是,直到“最后一課”到來之前,自己長期以來竟然從沒有作為“教室里決定因素”的“惶恐”自覺。
海姆基特的話甚至也適用于政界。作為一方行政主官,自始至終可曾“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一個地方的一個決定因素”?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是清康熙年間知縣高以永在河南內鄉任職期間所撰寫的一副對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說的是要淡化“官念”——不要把官位看得太重,一當官就榮耀萬分,一下臺就灰溜溜的,官位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官者應該能上能下,榮辱不驚。“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說的是要強化“官念”——自己不是百姓的“父母官”,百姓倒真正是官員的衣食父母,地方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地方官責任重大,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必須勤政為民,造福一方。
雖然是一名封建基層官員,但高以永顯然是強烈地有著“意識到自己成了一個地方的決定因素”的“惶恐感”的。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領導干部只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朝乾夕惕夙夜在公,“時時放心不下”,才有望做到“事事心中有底”,真正對一方百姓負起責任。
(作者:陶余來,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