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近年來,選擇歸國發展的留學生比例逐漸攀高。日前有研究顯示,在美國頂級大學,由于“中國行動計劃”帶來的寒蟬效應等,也有越來越多的華人科學家選擇放棄終身職位,回到中國。
《華爾街日報》稱,這一現象表明美國對這個推動創新的群體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通過對比學術期刊上作者通訊地址的變化,倡導團體亞裔美國學者論壇(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發現,在2021年,有超過1400名在美國接受培訓的華人科學家放棄了在美國學術單位或企業的工作,轉而回到中國,該人數比前一年增加了22%。
該數據來自該團體于本月23日發布的報告《卷入交鋒:華裔科學家的恐懼》,作者系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華裔科學家。
此外,根據該報告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間進行的全國性學術氛圍調查,在給出答復的1304名教職員工中,約有61%感到需要離開美國的壓力,尤其是青年教師和獲得聯邦撥款進行研究的學者們,45%打算避免申請聯邦撥款,尤其是工程和計算科學系教師、資深教師,以及來自公共機構的教師。
結果還顯示,盡管絕大多數調查對象(89%)仍愿意為美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做出貢獻,但42%的人對在美國開展研究感到恐懼,尤其是來自工程和計算科學系和生命科學系的教師,以及聯邦撥款獲得者和高級教師。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過去20年間,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并獲得了作為科學研究中心的地位,越來越多在美國接受培訓的中國科學家選擇歸國。報道稱,盡管從歷史上看,大多數人都選擇留在美國,但從2020年開始,離開美國的人數急劇上升。
這一年,新冠疫情暴發,且特朗普時期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所提出的針對學者的刑事案件在此期間也有所增加。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美籍華人陳剛就曾被美國司法部污蔑為“中國間諜”,因此遭受了長達一年的調查,如今仍生活在因錯誤起訴帶來的恐懼中。他日前袒露,自己“已受夠聯邦資助”,并退出了一項研究。亞裔美國學者論壇也因陳剛一案而成立。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拜登政府上臺后,美國司法部因該計劃助長種族歧視、損害了美國對全球頂尖人才的吸引力,在今年2月終止了該計劃。但報告指出,其實質性運作并沒有被終止,所帶來的寒蟬效應的影響也遠未結束。到目前為止,“中國行動計劃”已經公開調查了大約150名學界科學家,并對其中逾20人提出了刑事指控。
《華爾街日報》也指出,有華裔科學家仍然覺得存在針對他們的懷疑,而且擔心只要中美關系繼續緊張,這種懷疑就會持續下去。
據報道,過去一年已離開美國的中國科學家和華裔科學家當中,有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知名學者,包括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茲獎”的首位華人得主——現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
亞利桑那大學去年夏天的一項調查發現,每10名華裔科學家中就有4名因擔心受到美國政府的監控,而在最近考慮離開美國。
而在《華爾街日報》近日的采訪中,也有近20名已經離開或正考慮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提到了對政府迫害的焦慮,以及疫情期間日益增多的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一些人表示,他們的想法也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包括更好的報酬或與親人的距離。
報道稱,大多數接受采訪的人士都是取得了終身教職的歸化入籍的美國公民,許多人是航空航天和生物領域的專家,這兩個領域屬前述“中國行動計劃”之下受到最密切審視的領域之列。
一名華裔機械工程教授透露,在美國生活20多年后,他今年夏天離開了一所頂尖的美國大學,加入了香港的一所大學。他表示自己希望離年邁的父母近一些,也對美國的政治環境感到厭倦。他說,之前由于美國的政治氣氛變得非常緊張,他不再尋求與其他科學家合作。
該教授還提到自己在美國出生的孩子,“我不想看到我身上的中國身份使他們受到聯邦政府部門的審查”。
不少科學家在采訪中坦言,對許多人而言,“中國行動計劃”改變了他們對美國的看法,他們不再認為美國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免受潛在迫害的地方。
離開美國的學者中,丘成桐是知名度最高的之一。在去年9月對哈佛大學新生的一次演講中,他曾感嘆:“當年美國政府批評蘇聯的學術環境,想不到在這里復活。”
丘成桐最終于今年4月離開哈佛,全職任教清華。報道稱,他此前曾表示有意幫助中國首次贏得“菲爾茲獎”。
美國在科創領域的發展,脫離不了其對于全球人才與智力資源的聚集。芝加哥智庫MacroPolo在2020年的一項分析發現,在為美國機構工作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中,出生在中國的科學家占了近30%。
此外,根據美國、中國和荷蘭學者的一項研究,2019年,在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的科學論文中,中國學者的論文占比超過了美國學者。這一占比通常被視為衡量科學領導力的一個關鍵指標。
普林斯頓大學機械與航天工程教授琚詒光透露,今年上半年,一些在美國的華裔資深學者與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進行了多次會面,以期解決此前提出的關切,即讓各政府機構的信息披露程序標準化。
在“中國行動計劃”的相當一部分案例中,涉案人員均被指控沒有向雇主或資助機構披露其與中國科研機構的聯系,或者隱瞞了從中國獲得研究資助以及薪酬的情況。但在絕大多數此類案件中,并無證據表明由于這種交流和合作的存在,導致了科研乃至商業機密的泄露。
對此,密歇根大學李侃如-羅睿弛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林安之認為,這種程序上的變化是積極的,但還不足以解決許多華人學者感受到的寒蟬效應。
與此同時,有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對于留學人員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留學生學成回國發展的比例快速提高。
教育部20日的舉行發布會介紹,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測算,從2012年至2022年,所有完成學業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的比例提高12個百分點以上。
針對美國損人不利己的“中國行動計劃”,中方也早已多次明確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先設辦案指標、再查案,如此罔顧司法正義的做法只會造成冤假錯案。越來越多美國國內人士都認識到,這個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實質上就是美反華勢力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華進行遏制打壓的工具。
(文:觀察者網 楊蓉;來源:昆侖策網【授權編發】,轉編自“觀察者網”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